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咬肌电大Lyapunov指数功能分析

    作者:吴箫博;邹波;卢广文

    目的:将混沌特征量应用于偏侧咀嚼预测.方法:采用混沌分析方法中的小数据量法计算了男性和女性的咬肌电的大Lyapunov指数,对大Lyapunov指数应用可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处理.结果:咬肌电具有混沌特性;男性咬肌电大Lyapunov指数明显高于女性咬肌电大Lyapunov指数;左右2侧的咬肌电混沌程度相当.结论:可以将大Lvapunov指数用于表征咬肌电,在预测和诊断偏侧咀嚼时,左右2侧咬肌电大hapunov指数对比分析可以用于参考.

  • 高角开(牙合)青少年的咬肌肌电研究

    作者:王悦;王雨生;李洪发;李锦标

    目的:研究高角开(牙合)青少年咬肌在息止、紧咬、吞咽和咀嚼运动中的肌电活动特征.方法:应用肌电图仪测量20例高角开(牙合)青少年在上述状态下咬肌的肌电活动,并以同年龄段的20例均角正常覆(牙合)青少年作为对照.结果:在大紧咬和吞咽时,高角开(牙合)组的咬肌肌电活动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而且咬肌咀嚼周期总时程延长(P<0.01),闭口相至食物粉碎相咬肌活动减弱(P<0.01),出现较多的异常停顿.结论:不同下颌运动状态下,高角开(牙合)青少年与均角正常覆(牙合)青少年的咬肌肌电特征存在差异;提示颅面高角及开(牙合)对咬肌活动和功能有影响.

  • 咀嚼肌功能紊乱治疗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刘瑾;吕梦翔

    目的:为临床治疗咀嚼肌功能紊乱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大体解剖方法在经常规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咀嚼肌进行解剖.结果:下颌支的内、外面分别有咀嚼肌附着,当它们收缩时可产生强大的力量,运动颞下颌关节.结论:各种下颌运动中,咬肌、翼内肌、翼外肌、颞肌发挥着不同作用,由于精神因素或病理因素的影响可引起咀嚼肌功能紊乱和痉挛.

  • 肌功能训练对高角开(牙合)患者的咬肌肌电影响

    作者:王悦;王雨生;李洪发;李锦标

    目的:研究青少年肌功能训练前后高角开(牙合)咬肌在息止紧咬、吞咽和咀嚼运动中的肌电活动变化.方法:应用肌电图仪测量32例高角开青少年在单纯进行肌功能训练3个月前后的咬肌肌电活动,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训练后在大紧咬和吞咽时,咬肌肌电活动均高于训练前(P<0.05或P<0.01),而且咬肌咀嚼周期总时程缩短(P<0.01),闭口相至食物粉碎相咬肌活动增强(P<0.01).结论:经过3个月的咀嚼肌功能训练,在不同下颌运动状态下,高角开(牙合)青少年咬肌收缩和咀嚼功能均有改善,提示肌功能训练有利于高角开(牙合)患者的正畸治疗.

  • 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咬肌肌电图研究及临床意义的探讨

    作者:张承洁;陈芷若;沈静;管青山

    目的: 探讨咬肌EMG检测在运动神经元病(MN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30例MND患者均进行常规EMG检测,包括上肢、下肢、胸锁乳突肌及咬肌,测定自发电位,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MUP)的多相波、时限及波幅,募集相.比较患者咬肌EMG与胸锁乳突肌EMG相关性及差异.结果: 咬肌EMG病变程度与胸锁乳突肌EMG比较,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MUP)时限和波幅异常表现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多相波、募集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时限增宽幅度分别为66.44%、58.88%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MND患者咬肌EMG检查所见异常表现与胸锁乳突肌EMG检测的异常表现具有可比性,在MND患者伴有颈椎病,尤其是患有高颈段颈椎病时,进行咬肌EMG的检查更具有鉴别诊断的积极意义.

  • 电离辐射对大鼠咬肌细胞超微结构及糖原含量的影响

    作者:李志民;曲兴民;徐寿平;马林;马绪臣

    目的 观察电离辐射对大鼠咬肌形态学和糖原含量的影响.方法 28只雄性SD大鼠,照射组16只,对照组12只.照射组大鼠腹腔注射2%盐酸氯胺酮麻醉后,一次性20Gy X射线局部照射咬肌区.对照组只麻醉,但不照射.记录大鼠体重变化,H&E染色、PAS染色、电镜观察形态学变化,蒽酮法测定肌糖原含量变化.结果 照射组大鼠体重暂时性降低,持续到第11天.照射后第12天,照射组大鼠体重开始同对照组一样增长.照射后大鼠咬肌没有明显炎症细胞浸润,没有明显肌纤维溶解破坏等.照射后部分肌浆网肿胀扩张,部分线粒体空泡性变明显.照射后3天,照射组大鼠咬肌糖原含量减少约25%,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照射后30天,照射组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照射后大鼠咬肌形态和代谢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 辐射 咬肌 糖原
  • 糖皮质激素诱导兔咬肌萎缩的实验

    作者:柳大烈;刘玉生;杜本军;郑健生

    目的:探讨肌内注射糖皮质激素诱导咬肌萎缩的效果及其组织改变.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7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正常对照组、术后2周实验组、术后4周实验组、术后8周实验组、术后12周实验组、术后24周实验组.实验组每只动物进行自身对照,以一侧咬肌做实验侧,对侧咬肌为对照.B超测松弛状态下咬肌大厚度,完整切除双侧咬肌测量咬肌湿重,并取部分肌组织做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三磷酸腺苷酶染色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四氮唑还原酶染色,光镜下观察及图像分析.结果:纳入动物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咬肌厚度和咬肌湿重测量:实验组实验侧咬肌厚度和咬肌湿重明显减小,与自身对照侧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显著,而且从第2周开始逐渐加重,至第8周明显,第24周时维持与第12周水平相同,未见进一步增加或减少.②组织学检查结果:常规冰冻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实验侧肌肉纤维排列整齐,肌细胞完整,未见变性坏死,细胞核位于肌细胞的边缘,肌节完整.横切面肌细胞直径减小.自身对照侧肌纤维形状、大小在实验过程中无明显改变,与正常对照组肌纤维相似.③酶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兔正常咬肌为混合型肌纤维,Ⅰ型和Ⅱ型肌纤维相间排列,Ⅰ型纤维小于Ⅱ型纤维.三磷酸腺苷酶染色显示实验侧Ⅱ型纤维明显减小,其中以Ⅱb更加明显.自身对照侧肌纤维类型与正常对照组肌纤维无明显差别.Ⅱ型纤维面积减小程度逐渐增加,至第8周高,第12周时略有增大,第24周维持与第12周时水平相近.结论:曲安奈德有肯定的诱导肌萎缩的作用,主要为Ⅱ型肌纤维萎缩,对Ⅰ型肌纤维无明显影响.

  • 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在评价A型肉毒毒素注射咬肌中的应用

    作者:刁雪红;郭妤;陈悦;金佳美;陈璐;詹嘉

    目的: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评估A型肉毒毒素注射咬肌瘦脸的治疗效果.方法:20例咬肌肥大患者,共40侧咬肌,接受A型肉毒毒素注射前后分别行二维超声及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常规超声测量松弛状态和收缩状态下咬肌的厚度,SWE于两种状态下评估咬肌硬度,通过随访记录注射前、注射后1周、1月、3月、6月的各项指标,评价SWE在A型肉毒毒素注射咬肌中治疗效果评估的价值.结果: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1周开始,无论是松弛状态还是收缩状态下咬肌厚度均减小,硬度减低,3月随访测量变化明显,咬肌厚度明显缩小,松弛状态下平均缩小约22.2%±4.2%,收缩状态下平均缩小约22.8%±5.3%,肌硬度也明显下降,松弛状态下杨氏模量值平均缩小约19.5%±3.4%,收缩状态下平均缩小约60.4%±5.8%,6月时厚度及硬度开始恢复.结论:SWE用于动态观察咬肌的肌张力,结合其厚度变化,定量评价A型肉毒毒素注射瘦脸的药物疗效,为二次注射提供佳的时间与剂量参考.

  • 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咬肌肥厚对面型的影响

    作者:李高峰;谭军;潘博;邹勃生;钟茜;罗明灿

    目的 客观评价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咬肌肥厚对面型的影响.方法 选择正面观用力咬(牙合)时能看到双侧咬肌区体积变化的患者,进行咬肌内多点注射,每侧注射A型肉毒毒素30~50 U,然后观察面部外形变化及患者满意度,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3个月,拍摄面部正位照片,在照片上测量形态面高(FH)、面中部宽度(FWz)和面下部宽度(FWg),根据测量值计算并分析面指数FH/FWz和FWg/FWz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本组共32例患者,在接受注射治疗后的2~4周咬肌区体积开始缩小,面型改善,效果明显出现在注射后2~3个月,所有患者对治疗后所产生的效果均满意.FH/FWz在治疗前后的值分别是0.8309±0.0423,0.8331±0.0382;FWg/FWz在治疗前后的值分别是0.8281±0.0209,0.7925±0.0206(P<0.01).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咬肌肥厚可降低面指数FWg/FWz,对面型有改善作用.

  • 猴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组织学及酶组织化学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崔剑;祝颂松;张碧;杨孝勤;胡静

    目的 观察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组织学与酶组织化学的变化.方法 将12只成年雌性恒河猴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只.各组经口内随机行一侧下颌角截骨术,另一侧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切取咬肌标本进行大体标本观察,HE染色和NADH染色观察.结果 术后咬肌发生一定程度萎缩,以术后3个月为明显;术后12个月时有明显恢复;术侧咬肌Ⅰ型肌纤维平均横截面积和构成百分比均明显减小.Ⅱ型肌纤维的构成在术后各个时期均明显增加,其横截面积在术后3个月时,明显小于对照侧,但在术后6和12个月时,与对照侧相比无明显差别.结论 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体积与镜下组织结构会发生适应性改建.这种变化与术后咬肌附着位置和咀嚼功能的变化有关.

  • 下颌角整形若干问题探讨

    作者:柳大烈

    下颌角肥大在亚洲女性中是较为常见的美容问题,而受传统文化及现代美学标准的影响,东方女性常以"瓜子脸""鸭蛋脸"为美.因而,下颌角整形成为了面部轮廓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下颌角整形术经过近60年的发展已日趋成熟,但同样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争论.笔者现对下颌角整形中常见的若干问题作一粗浅的讨论.

  • 半侧颜面短小畸形下颌骨牵引成骨对咬肌的影响

    作者:王璇;冯时;刘伟;尹琳;石蕾;杨亦楠;尹宏宇;唐晓军;杨斌;张智勇

    目的 探讨半侧颜面短小畸形下颌骨牵引成骨对咬肌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2月至2015年3月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共25例,借助Mimics软件重建患儿咬肌及头颅骨的三维立体图像,测量牵引成骨前后咬肌体积.结果 下颌骨牵引成骨后,患儿健侧咬肌体积与术前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侧咬肌体积术后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Ⅱ A型和Ⅱ B型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儿牵引成骨术后咬肌增加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升支后缘高度增加量与咬肌体积增加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下颌骨牵引成骨治疗半侧颜面短小畸形可能有助于促进患儿患侧咬肌生长,增加咬肌体积,改善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儿肌肉软组织缺损情况.

  • 人咬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收缩蛋白变化的免疫组化观察

    作者:王君;朱顺文;马昊;解植伟;胡亚暖;马福顺

    目的 观察人咬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变化.方法 共收集60份良性咬肌肥大患者的咬肌标本,对照组30份未注射A型肉毒毒素,实验组30份已注射A型肉毒毒素.2组标本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光镜下观察标本中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表达情况,测量其光密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表达下降,其中以肌动蛋白下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表达在第12周时下降显著,之后表达逐渐恢复,至第24周时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咬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致咬(牙合)力降低的临床现象为A型肉毒毒素影响咬肌收缩蛋白的表达.

  • CT三维重建下中老年人下颌管在骨与软组织表面的定位及临床意义

    作者:段浩博;李真胜男;白芃;程凯亮;韩莹莹;李浩;李幼琼

    目的 通过CT三维重建技术确定下颌管与下颌骨、咬肌和皮肤的相对位置关系,为临床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80名志愿者进行CT扫描,采用CT重建技术构建颅骨3D模型以进行相关结构的标记和测量,包括下颌管与下颌骨、咬肌和皮肤表面投影的相关参数.结果 下颌管在下颌骨、咬肌表面投影测量各参数男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下颌管在皮肤表面投影测量各参数男女对比有1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CT三维重建技术可精确获得下颌管在下颌骨、咬肌和皮肤表面的体表投影参数,其各参数的测量为相关颞下颌支手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咬肌肌电分析

    作者:卞洁;孟志兵;黄锦华;郭军

    目的 通过肌电图检测,观察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对咬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5年6月,选取下颌角截骨整形术患者18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行咬肌肌电图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1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咬肌肌力下降明显(P<0.05);术后1年时咬肌肌力基本恢复,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1年患者的咬肌功能基本恢复.

  • 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咬肌变化的研究

    作者:黄锦华;卞洁;孟志兵;常财旺;张强;郭军

    目的 探讨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咬肌的变化.方法 选取我科2009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下颌角截骨整形术患者26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0 d、术后1年行颌面部CT三维重建,以测量咬肌大横截面积;同时进行咀嚼效率测定.结果 全部26例患者术后10 d咬肌大横截面积相比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1年大横截面积相比术前略减小,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0d咀嚼效率相比术前明显减小(P<0.05),术后1年咀嚼效率相比术后10d明显增大(P<0.05),和术前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1年,患者的咬肌功能基本恢复.

  • 面神经腮腺外分支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志军;王娜;胡刚;张晨;王江宁;高景恒

    目的 准确地描述面神经腮腺外段的分支,走行等情况,为颌面外科、头颈部整形与美容外科提供重要的形态学资料.方法 20具(40侧)新鲜成人头颈部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并记录照相;利用上述形态学资料作为各种面神经损伤的诊断依据,指导相关手术的设计、分离和寻找面神经分支.结果 ①五组神经的分支数个体差异很大,平均颞支3.2支,颧支2.2支,颊支3.6支,下颌缘支1.3支,颈支恒为1支.②面神经急诊损伤探查缝合术12例,均成功.二级吻合前的损伤才具有神经缝合的条件,而二级(集中)吻合后的分支极其细小,探查、缝合基本不可能.③做面神经解剖术或者其他手术需辨清面神经各支时,颞中筋膜和咬肌筋膜是重要的标志.腮腺混合瘤切除面神经解剖术4例,跨面神经移植术2例,SMAS-颈阔肌除皱术千余例.这些手术中,发生明确的医源性面神经颧支损伤2例.结论 ①除颈支或单支的下颌缘支外,各组神经支可以被损伤或切断1~2支而不至于造成严重、永久的瘫痪;②在手术中,颞中筋膜与咬肌筋膜既是重要的保护结构,又是明确的辨别寻找标志.

  • 低频磁刺激对人咬肌抑制反射及其恢复曲线的影响

    作者:崔聪聪;宋宇涵;郭茜;王继军;刘伟才

    目的:研究低频经颅磁刺激下,健康人咬肌的抑制反射(masseter inhibitory reflex, MIR)及其恢复情况,以明确低频磁刺激下咬肌抑制反射兴奋性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名健康受试者,在低频刺激(1Hz)前后,采用单脉冲模式刺激颏神经,记录咬肌肌电,统计分析早期静息期(the early silent period, SP1)及晚期静息期(the late silent period, SP2)的潜伏期和持续时间。再在双脉冲刺激模式下,条件刺激和测试刺激间设置不同的时间间隔(interstimulus inter-val, ISIs):100、200、300、400、500、600 ms。统计分析在不同时间点,双脉冲模式刺激下MIR的恢复情况。结果:单脉冲刺激下,受试者SP1和SP2的潜伏期与持续时间都未发生变化(P>0.05)。双脉冲模式中,条件刺激下所得SP1和SP2都具有稳定的波段,而测试刺激中所得SP1波段较稳定,SP2发生变化。磁刺激下,随着间隔时间延长,测试刺激激发出的SP2面积会逐渐恢复,基础对照组在100 ms时,SP2面积恢复为16.6%,400 ms时为90.3%,600 ms时SP2面积几乎全完恢复。而低频组在100 ms时,SP2面积恢复仅为3.9%,400 ms时为49.7%,600 ms时为74.2%。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后,受试者短时间内MIR恢复程度受到显著抑制,提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显著干扰脑干反射通路的兴奋性。

  • 山羊咬肌附着及其再附着的组织学观察

    作者:季彤;张陈平;解雪涛

    目的研究山羊咬肌与下颌骨不同骨面再附着过程,并与咬肌正常附着的组织学表现进行比较.方法以9只成年山羊为研究对象,其中1只为正常对照.将实验组山羊双侧咬肌从下颌骨骨面剥离,附着区骨面平均分为二部分,分别采用保留原骨面或去除皮质骨暴露松质骨的方法处理附着区骨面,咬肌原位缝合.手术后2、4、8、12周采集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早期,咬肌与两种结构骨面的愈合界面组织学表现不同.8周后趋于相似,12周时形成的肌-骨界面结构类似于正常咬肌附着.结论山羊咬肌失附着后,肌与松质骨和皮质骨骨面都能形成再附着,且界面形态类似正常咬肌附着.因此可以认为山羊咬肌与下颌骨形成新附着与骨面结构没有关系.

  • 咬肌再附着界面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季彤;张陈平;解雪涛

    目的研究山羊咬肌与下颌骨皮质骨面和松质骨面再附着的生物力学特性变化.方法 9只成年山羊为研究对象,其中1只为正常对照.实验组山羊双侧下颌骨咬肌附着从骨面剥离,附着区骨面平均分为两部分,分别保留原骨面或去除皮质骨,暴露松质骨,咬肌原位缝合.术后2、4、8、12周采集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生物力学检测表明,2~12周肌-骨界面附着强度随时间延长有显著增强,而同一时间两种骨面的肌附着强度无显著差异.结论咬肌再附着的形成与附着骨面结构无关.

142 条记录 3/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