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戴用全口义齿不同时间的咀嚼肌肌电图表现

    作者:杨丹苓;郁春华;耿屹;张富强

    目的:通过测定咀嚼肌肌电变化,分析全口义齿戴用时间与咀嚼功能的关系.方法:对30例初戴全口义齿2周的患者与32例戴用全口义齿3个月以上的患者,应用Medelec Synergy肌电仪,测定咀嚼运动时双侧颞肌前束与咬肌的表面募集电位、募集电位时限、面积,并计算肌不对称指数.2组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口义齿初戴组,其颞肌与咬肌的电位幅值低于常戴组,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左颞肌P<0.05,双侧咬肌P<0.05);双侧咬肌肌电面积,初戴组大于常戴组(P<0.05),咀嚼肌不对称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初戴全口义齿2周与戴用全口义齿3个月以上患者比较,咀嚼肌活动有显著差异;初戴者,其咀嚼功能恢复未能达到相应程度.

  • 种植体型功能矫治器矫治过程中Beagle犬咬肌肌纤维类型的变化

    作者:孙旭容;林新平;操亚波

    目的:观察种植体型功能矫治器引导Beagle犬下颌骨前移治疗过程中咬肌MyHC-Ⅰ表达量的变化,探讨种植体型功能矫治器矫治过程中咀嚼肌的适应性改建,为矫形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只7个月龄雄性Beagle犬分别在安装矫治器治疗后4、8、12周及拆除矫治器后4周(即16周)处死,取咬肌浅层中部组织做切片,用SABC法检测MyHC-Ⅰ在Beagle犬咬肌中的表达,采用SPSS 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yHC-Ⅰ在对照组咬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61%,在4周实验组咬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0.43%(P<0.01),8周时达到大,而后逐渐减少.拆除矫治器后,咬肌中MyHC-Ⅰ的表达逐渐减少,直至与对照组水平接近.结论:种植体型功能矫治器前移下颌过程中咬肌MyHC-Ⅰ的表达出现明显变化,种植体型功能矫治器能明显促进咀嚼肌的适应性改建.

  • 兔下颌角骨外板磨除术后咬肌不同处理方式与骨的适应性研究

    作者:黄国倩;段瑞平

    目的:通过对兔下颌角骨外板磨除术后咬肌不同处理方式与骨的适应性相关指标的测定,比较咬肌不同处理方式与下颌骨变化的差异,为下颌角肥大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雌性家兔50只,3个月龄,分为2组,每组25只.左侧为手术侧,第1组行下颌角骨外板磨除术后将咬肌与翼内肌缝合,第2组行下颌角骨外板磨除术后咬肌不做缝合固定.每组在术后第1、2、4、8、12周时分别处死5只动物,手术侧咬肌称重,切取手术侧部分骨组织连同其上部分咬肌作病理切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在200倍镜下用HJ-YG病理诊断分析系统测量肌小节长度和肌细胞面积,用游标卡尺测量下颌骨的厚度.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第4、8、12周,第2组咬肌重量减轻,与第1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4、8、12周,第2组下颌骨厚度未增加,第1组下颌骨厚度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5).术后1、2、4周,第2组肌小节长度较第1组短,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8、12周,第2组肌细胞面积较第1组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兔下颌角骨外板磨除术后肌小节长度、咬肌细胞面积、骨细胞等发生了适应性改建,尤其是游离咬肌后咬肌失去张力,其附着点上移,致使其发生明显萎缩.下颌骨愈合后厚度不增加.

  • 夜磨牙(SB)患者咬肌抑制反射(MIR)及其恢复曲线实验

    作者:黄黄;宋宇涵;王继军;郭茜;刘伟才

    目的 探索夜磨牙(sleep bruxism,SB)患者三叉神经运动脑干系统的神经生理,为后续的SB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6名SB患者及30名正常人采用单脉冲和双脉冲模式磁刺激颏神经,分别进行咬肌抑制反射(masseter inhibitory reflex,MIR)及其恢复曲线实验,双脉冲模式中设置不同间隔时间:100、200、300、400、500、600ms,分析比较单脉冲模式中早期静息期(the early silent period,SP1)和晚期静息期(the late silent period,SP2)以及双脉冲模式中测试刺激SP2的恢复程度.结果 单脉冲模式中SB患者组SP1潜伏期、持续时间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SP2有5人缺失,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脉冲模式中SB患者不同间隔时间下测试刺激SP2的恢复程度较正常人低.结论 SB患者三叉神经运动脑干系统存在异常.

  • 颊脂垫摘除联合A型肉毒毒素咬肌注射在改善面部轮廓中的应用

    作者:丁祥生;王长慧;刘长海;魏翠娥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联合颊脂垫摘除法改善面部轮廓的效果.方法 应用A型肉毒毒素咬肌内注射,使咬肌变薄、萎缩,同时经口内入路摘除全部或部分颊脂垫.结果 临床治疗30例均获得良好的瘦脸效果,面部轮廓改善显著,经6~12个月随访,效果稳定,患者满意.结论 A型肉毒毒素联合颊脂垫摘除法改善面部轮廓具有操作简便、创伤轻、康复快,安全有效的特点.

  • 功能矫形前伸下颌对青春期大鼠咬肌NT-3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朱永进;李雪;邹敏

    目的:探讨功能矫形前伸下领对青春期大鼠咬肌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mphin-3,NT-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4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3d组、7d组、14 d组、21 d组和正常同步对照组,实验组大鼠佩戴功能矫治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RT-PCR检测大鼠咬肌NT-3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3d、7d组咬肌纤维NT-3免疫阳性染色与mRNA表达均无明显变化;实验 14 d、21 d组NT-3免疫阳性染色明显强于对照组,NT-3基因表达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功能矫形下颌前伸可致大鼠咬肌NT-3的表达发生改变,并且随着下颌前伸时间的延长,NT-3的表达量逐渐增加,NT-3表达改变提示咬肌在下颌前伸过程中发生了适应性的改建活动.

  • 运用咬肌肌电早期诊断偏侧咀嚼的研究

    作者:滕琛;王云;王邦安;汪萌芽

    目的:探讨应用咬肌活动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 of masseter muscles,ASMM)早期诊断偏侧咀嚼不良习惯。方法用肌电图仪分别记录双侧咀嚼组(30人)和偏侧咀嚼组(52人)分别在下颌姿势位(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MPP)、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的大紧咬运动和咀嚼运动时的咬肌肌电图,计算 ASMM,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偏侧咀嚼组在 MPP、ICP大紧咬运动和咀嚼运动中 ASMM显著高于双侧咀嚼组(P<0.01)。②双侧咀嚼组不同性别间 MPP、ICP 大紧咬运动和咀嚼运动中AS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双侧咀嚼组ASMM的95%百分位数参考值:在MPP为5.66%、ICP大紧咬运动中为10.65%和咀嚼运动中为12.73%。结论偏侧咀嚼者在 MPP、ICP大紧咬运动和咀嚼运动中的咬肌活动明显存在不对称。ASMM可用于检测偏侧咀嚼。

  • 软食喂养对发育中大鼠咬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mRNA表达影响的研究

    作者:马军利;刘洪臣;王冠超;鄂玲玲;王东胜

    目的 检测不同硬度食物喂养下,大鼠在离乳后不同发育阶段咬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 B(Tyrosine Kinase B, TrkB)mRNA的表达变化.方法 出生后18 d刚离乳的大鼠40只,分为硬食组、软食组,分别喂养营养成分相同的固体、粉状鼠粮,于大鼠3、4、6、9周龄时取表层咬肌,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 BDNF 及其受体 TrkB mRNA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3-9周龄2组大鼠咬肌均有BDNF/TrkB mRNA表达,3周龄时,2组表达均较低,没有显著差异;4周龄时,2组大鼠咬肌BDNF/TrkB mRNA均较3周时有显著的增加,但软食组增加幅度低于硬食组;6-9周龄时BDNF/TrkB mRNA表达降低,2组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BDNF/TrkB mRNA在咀嚼形成关键期(P3-4周)表达显著增强,软食喂养能够降低此阶段大鼠咬肌BDNF/TrkB mRNA表达,BDNF/TrkB 可能与咀嚼形成有密切关系.

  • 咀嚼肌H反射的检测及其应用

    作者:邢永虎;王云;汪萌芽

    H反射作为神经电生理重要检测手段,在神经系统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咀嚼肌H反射是由咀嚼肌I a类感觉传人纤维通过与三叉神经α运动神经元突触联系而产生的单突触反射.本文就近年来咀嚼肌H反射及其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兔下颌角截骨后咬肌肌球蛋白重链mRNA表达的变化

    作者:贾学峰;黄金龙

    目的:通过对兔下颌角弧形截骨后咬肌肌球蛋白重链(MHC)mRNA测定,研究咬肌在骨架缩短后的适应性变化规律.方法:3月龄雌性新西兰大白兔25只,行左侧下颌角弧形截骨,右侧不手术作自身对照.2、4、8、12和24周分别处死5只动物,提取咬肌MHCⅠ、MHCⅡ型和内参GAPDH的mRNA进行RT-PCR.结果:手术侧较对侧MHCⅠ型的mRNA转录降低,12周后正常.MHCⅡmRNA-2周时先降低,4周后恢复正常.2、4、8周MHCⅡ/MHCⅠ手术侧较对侧增加.结论:下颌骨架缩短后咬肌发生适应性的改建,咬肌组分的这种变化有利于建立口颌系统新的平衡和咀嚼功能的恢复.

  • 曲安奈德注射治疗咬肌肥大的临床应用

    作者:郑庆亦;郑健生

    咬肌是产生咀嚼活动和维持下颌位置的主要肌肉,同时对颌面形态的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咬肌肥厚与下颌角肥大并存,两者相互影响.曲安奈德能影响蛋白质代谢,导致骨骼肌萎缩.2001年以来,我们应用曲安奈德注射辅助治疗咬肌肥大患者12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曲安奈德 咬肌 肥大
  • 圆规刺伤咬肌区致下颌骨中央性骨髓炎1例

    作者:李晓荣;和丽媛

    患者女性,16岁,藏族.因在学习过程中不慎被圆规尖刺伤右侧腮腺咬肌区,深达口内,当时未作任何特殊治疗.6个月后因升学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双侧面部不对称,到我科就诊.门诊以"右侧咀肌间隙感染,右侧下颌骨包块待诊"收入院.入院检查:患者一般情况好,全身无明显异常,右侧腮腺咀肌区肿胀,可触及3.0 cm×3.5 cm大包块,质地较硬,界限不清,有轻压痛,皮肤色泽正常.

  • 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良性腮腺肿瘤46例效果分析

    作者:陈卫贤;蒋斌;顾云飞;韩靓

    目的:探讨良性腮腺肿瘤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2年8月行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手术的46例良性腮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采用改良切口,保留耳大神经,保留腮腺咬肌筋膜,区域性腮腺切除,保留腮腺主导管,应用Focus超声刀切除肿瘤,分析手术效果。结果46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均小于1 h,切口小,局部凹陷不明显。术后出现涎瘘1例,经加压包扎1周后恢复;暂时性面瘫3例,4周后自行恢复。术后无Frey综合征、口干。随访24个月以上,无复发病例。结论对良性腮腺肿瘤采用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手术方法疗效较好,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 选择性失神经咬肌模型的建立及咬肌纤维的变化

    作者:张磊;张中华

    目的 设计及建立选择性失神经咬肌的动物模型,为临床外科提供实验资料和理论依据.方法 实验兔共计75只,随机平均分为3个实验组:离断咬肌神经干组、离断咬肌神经上分支组、离断咬肌神经下分支组;每只动物作自身对照,均以右侧咬肌为试验侧,左侧咬肌为对照侧.建立选择性失神经咬肌动物模型,并行超声检测肌细胞组织化学,比较肌肉厚度及肌纤维变化.结果 与正常咬肌相比,离断神经咬肌厚度减小(P<0.05),肌纤维截面积减小(P<0.05),而且切断不同的神经减小的幅度不同;肌纤维类型及肌细胞结构无明显变化.结论 切断咬肌神经及其分支,离断咬肌神经咬肌厚度及肌纤维大小减小,离断不同的神经,咬肌的厚度及肌纤维大小变化也不相同,但不影响实验动物的进食活动.所以,本模型有效、可靠,适用于失神经咬肌的动物实验研究.

  • 慢性睡眠剥夺致大鼠咬肌肌球重链蛋白异构型改建

    作者:倪以亮;陈晨;任晓莉;吴高义;丁凤;陈磊

    目的:观察慢性睡眠剥夺( CSD)因素作用下咬肌肌纤维肌球重链蛋白( MyHC)异构型的变化,探讨慢性睡眠剥夺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TMD)的致病机制。方法18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慢性睡眠剥夺组( CSD)、正常笼养组( CC)、大平台对照组( TC),每组60只。每组根据实验时间不同分别分为3个亚组:7 d、14 d、21 d组,每个亚组20只。建立大鼠慢性睡眠剥夺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DAB法检测咬肌肌纤维MyHC异构型构成比;应用Westem Blot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定量检测咬肌组织MyHC异构型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CSD 7 d组MyHC-Ⅰ型咬肌深浅部肌纤维(0.314±0.005,0.134±0.005),MyHC-ⅡA型咬肌深浅部肌纤维(7.960±0.465,7.090±0.564),MyHC-ⅡB型咬肌深浅部肌纤维(2.840±0.054,2.580±0.054)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CSD 14 d组咬肌深浅部MyHC-Ⅰ型肌纤维(0.284±0.005,0.106±0.015)与CSD14d组MyHC-ⅡA型咬肌深浅部肌纤维(7.030±1.045,6.050±0.976),MyHC-ⅡB型深浅部肌纤维(3.680±0.548,3.850±0.457)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CSD 7 d组大鼠咬肌MyHC-Ⅱ型肌纤维明显减少,而MyHC-Ⅰ型增加,随着CSD时间的继续延长,大鼠咬肌MyHC-Ⅱ型肌纤维数量会有所增加,MyHC-Ⅰ型数量则减少。 CSD 21 d组咬肌深部MyHC-Ⅱ型和MyHC-Ⅰ型肌纤维数量与正常水平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D 21 d组咬肌浅部两种肌纤维数量与正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睡眠剥夺可使咬肌肌纤维MyHC表型发生改变,肌纤维MyHC异构型的改变可能是睡眠剥夺致TMD中咀嚼肌功能紊乱的发病机制之一。

  • 尿素注射联合手术切除治疗咬肌区静脉畸形的疗效

    作者:朱晓爽;郭晓楠;刘大看;董长宪

    目的 探讨尿素注射联合手术切除治疗咬肌区静脉畸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磁共振上显示瘤体边界清晰的咬肌区静脉畸形患者56例,采用尿素局部注射联合手术治疗,尿素注射2~5 mL,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尿素治疗结束后2~3 d行手术切除,术后评估瘤体缩小情况以及面神经安全性,并追踪随访,评价疗效.结果 56例患者随访2 ~ 72个月,平均随访(44.5±2.0)个月.54例(96.4%)手术一期成功,未见复发,经Burres-Fisch面神经评定系统评估为100分;2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经对症治疗,6个月后Burres-Fisch面神经评分系统评估为100分.结论 手术是治疗静脉畸形的有效方法;术前尿素注射可硬化瘤体,减少术中出血,咬肌区静脉畸形瘤体边界清晰的患者应考虑尿素瘤内注射联合手术切除.

  • 声刺激诱发的豚鼠咬肌肌源性电位是负波吗?

    作者:谢溯江;徐珀;贾宏博

    编者按:本刊2010年第18卷第3期刊登了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孙伟、孔维佳、范国润撰写的题为<声刺激诱发麻醉豚鼠前庭咬肌反射及起源的研究>论著,阅读该文后,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的谢溯江、徐珀、贾宏博给编辑部发来了"读者来信",希望就文中的某些学术问题与作者或同道们进行探讨,以利于进一步促进声诱发咬肌反射的研究.现将谢溯江等的"读者来信"及孙伟等的回函全文刊出,欢迎广大同道们阅读,并可致函编辑部参与讨论.同时,也欢迎并希望广大同道今后继续以类似的形式展开学术讨论.

  • 关于"声刺激诱发的豚鼠咬肌肌源性电位是负波吗?"来信的回复

    作者:孙伟;孔维佳;范国润

    2010年10月10日收到谢溯江等关于"声刺激诱发的豚鼠咬肌肌源性电位是负波吗?"的来信,感谢您对我们实验研究的关注!我们实验小组十分重视,对您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1您认为声诱发的咬肌反射电位先出现正波,随后出现负波.Deriu等[1]通过声诱发人的前庭咬肌反射,先出现的是向下的负波,只不过将向下的负波称为"正波",用P11来表示.我们通过声刺激在麻醉豚鼠的咬肌上记录到诱发电位[2],先出现的是负波,然后才是正波,其结果与Deriu等[1]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 不同面型的咬肌和颞肌肌电活动研究

    作者:许颖华;江业强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的咬肌和颞肌前束的肌电活动.方法:选取44名志愿者进行临床检查,头影测量分析和肌电图检测,按垂直骨面型分为3组:短面型组、均面型组和长面型组.分别记录下颌休息位和牙尖交错位时的肌电图值,进行K-S正态分布检验和levene方差齐性检验,当方差不齐时,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多组资料的秩和检验.检验水平P<0.05.结果:下颌休息位时,短面型组在休息位时肌电活动值较均面型组和长面型组低,并且右颞肌和咬肌肌电值较其它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经秩和检验,短面型组、均面型组间和短面型组、长面型组间右侧颞肌肌电值具有显著差异(P=0.02,P=0.038);短面型组、均面型组间右侧咬肌肌电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29).牙尖交错位时,各组间咬肌、颞肌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无论是在下颌休息位还是牙尖交错位,对咬肌和颞肌前束而言,不同的垂直骨面型并没有特定的肌电活动模式.

    关键词: 肌电图 咬肌 颞肌 面型
  • A型肉毒毒素咬肌内注射联合颊脂垫切除面部轮廓塑形

    作者:李芸;田霞;勾庆芬;付冰川;严玲玲

    目的:探索应用A型肉毒毒素咬肌内注射联合颊脂垫切除进行面部轮廓塑形的技术.方法:采用A型肉毒毒素咬肌内注射,使咬肌均匀萎缩变薄;同时经口内黏膜切口去除双侧颊脂肪垫.结果:本组78例,治疗1个月后面部轮廓开始变瘦,3个月获良好效果,随访49例3~12个月,效果稳定.结论:A型肉毒毒素咬肌内注射联合颊脂肪垫切除进行面部轮廓塑形,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等特点,对于胖圆脸该方法比单一的治疗方法效果更好、更稳定.

142 条记录 4/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