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5例胃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作者:李晋云;江萍;王燕;袁志伟

    胃肠道间质瘤(GITS)是消化道常见的原发性间叶性肿瘤[1].以往人们依据肿瘤发生部位和形态学表现将其诊断为平滑肌瘤、肉瘤、神经纤维瘤和肉瘤等,而且从概念上均可能导致胃肠道间叶性肿瘤(GIMT)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混淆.

  • 结直肠间质瘤7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海义;刘东博;王立春;刘陶东

    为探讨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回顾性分析2000~2004年7例结直肠间质瘤病人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其中结肠3例,直肠4例;良性2例,交界性1例,恶性4例.2例术后腹腔广泛转移,分别于再次术后20天和6个月死亡;2例行局部切除,其余行根治术,无病生存长达4年.7例镜下均找到梭形细胞,免疫组化中CD117(+)71%,CD34(+)57%,SMA(-)57%,S-100(-)43%.结果表明,肛门指检、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结直肠间质瘤病变的主要手段,术前确诊较为困难,合理的术式有利于预后和防止复发,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

  • 回盲部间质瘤并急性阑尾炎1例

    作者:司呈泉

    患者男,68岁.因反复右下腹疼痛伴发热1个月入院.起病时疼痛在中上腹,1h后转移至右下腹并固定在该处,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诊断为急性阑尾炎.

  • X线和CT影像诊断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比较

    作者:韩荣华

    目的:探讨CT影像诊断和X线诊断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5年1月-2018年11期间我院收治的,经过免疫组织化学和手术病理证实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患者中随机选取9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9例患者使用CT扫描仪和数字胃肠造影机进行影像诊断.结果:对患者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大小、部位、形态等方面的检测,两种影像诊断方式呈现出一致的结果.而X线影像诊断结果显示,9例患者有7例十二指肠不同程度狭窄,9例存在黏膜消失、破坏或变平,同时存在局部充盈缺损或龛影的情况,1例已经形成窦道样改变.而CT影像诊断结果显示,9例患者中有6例出现均匀软组织密度,3例表现出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内部可以看见液化坏死.结论:CT影像诊断与X线影像诊断各自具有优点,在对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同时使用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可以有效提升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准确率,可以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保障.

  • 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 CT 诊断

    作者:甘椿银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 CT 扫描表现并探究其诊断。方法:于2009年4月到2012年7月在我院就诊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随机选取了38例,全部患者都行螺旋 CT 平扫和动态加强扫描,分析其 CT 影像学文件。结果:肿瘤出现于胃10例,小肠5例,结肠2例,直肠3例。5例为腔内生长者,12例为腔外生长者,3例为腔内-外混合生长者。结论:有必然特点性的胃肠道间质瘤 CT 表现,这些特点不但对 GIST 定位、定性诊断有关键价值,并且有助于预测肿瘤良、恶性,对预后推断有相对好的作用。

  • 腹膜后胃肠道外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

    作者:王卓才;赖日权;黄小让;赖晃文;丁素玲;冯晓冬;张伟;余文斌

    目的探讨腹膜后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通过HE、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腹膜后胃肠道外间质瘤2例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腹膜后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29岁、35岁;肿瘤大小分别为9cm×6.5cm×5cm 和35cm×30cm×22cm;肿瘤主要由梭形、上皮样细胞组成,胞质丰富,嗜酸或淡嗜酸,可见核仁.瘤细胞免疫表型:Vimentin、NSE、S-100蛋白、SMA、CD34、CD117、bcl-2均为阳性,desmin、CK和syn阴性.电镜观察显示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和神经源性分化特征的特征.结论本瘤具有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和神经源性分化的肿瘤,发生于腹膜后罕见,其组织形态应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等鉴别.

  • 小肠间质瘤15例临床分析

    作者:朱晟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995年1月~2003年1月收治小肠间质瘤15例.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1岁,男女比为9:6.病灶均为单发.病理诊断良性9例(60%)、恶性及低度恶性6例(40%).2例局部复发多次手术后腹腔广泛转移死亡;1例肝转移,再手术后至今未复发;其余生存良好.结论小肠间质瘤是一类具有恶性倾向的肿瘤,本病的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肿瘤大小,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综合分析判断.治疗以局部切除为主.

  • 食管(胃肠)间质瘤的争议与共识

    作者:李国仁;戴建华

    食管间质瘤是胃肠间质瘤的一部分,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历经30年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和共识,但对其确切定义、组织来源、生物学行为、良恶性判断,以及诊断治疗等尚存在诸多争议.文章通过文献检索和资料分析,探讨了食管(胃肠)间质瘤的争议与共识.

  • 胃肠道间质瘤X线钡餐检查的影像表现

    作者:喻新茹;刘洪震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X线钡餐检查的影像表现.资料与方法:对5例经病理证实并有完整的临床和X线钡餐检查的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间质瘤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食道间质瘤2例表现为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胃间质瘤3例常表现为消化道出血、中上腹不适、腹痛、腹部包块等.恶性肿瘤可有体重减轻,发热,偶有腹腔播散和肝转移症状.X线钡餐检查的影像表现良性间质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充盈缺损,边缘光滑,可有浅分叶:切线位显示弧形、半圆形充盈缺损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夹角多呈钝角.其表面粘膜展平或消失,部分有小龛影.恶性间质瘤形态不规则,其表面粘膜破坏,有多发龛影.邻近结构有受压改变.结论: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和X线钡餐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X线钡餐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结合超声内镜和MSCT检查,祢补钡餐的不足.确诊仍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 胃肠间质瘤的CT诊断

    作者:周利成;陈再智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GIST 6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4例,回肠2例.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5例;肿瘤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低密度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门脉期病灶明显均匀强化3例;病灶中央变性、坏死、液化,周边明显强化2例;病灶轻度强化1例;6例GIST中均为恶性,肿块直径3-8em,边界清楚4例;肠系膜增厚伴淋巴结肿大1例,脂肪间隙模糊1例;粘膜面溃疡2例.结论:CT检查GIST定位准确,定性较难无特异性,确诊需依赖于病理学检查.

  • 原发性肝尾叶间质瘤1例

    作者:严京哲;刘亚辉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组消化道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1],1983年由Magur和Clark[2]提出并命名.近年来,随着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应用,发现GIST起源于间叶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特征,可以向平滑肌、神经分化或不定向分化,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胃肠道肿瘤,有独特的C-kit基因,表达CD117、CD34阳性.目前,GIST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3].GIST发生率较低,主要发生于消化道,其次是腹膜、肠系膜、腹膜后,近年来也发现发生于膀胱、胆管及阴道,罕见报道于肝,故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二科收治的该例患者进行讨论.现报道如下.

  • CT影像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方面的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王伟

    目的:探析胃肠道间质瘤经CT影像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所选研究对象均采取64排螺旋CT诊断,并对诊断的情况仔细观察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26例胃部,8例小肠,6例结肠以及2例肠系膜;24例恶性,增强扫描后表现为不均匀强化;14例良性,增强后均匀强化;4例交界性,瘤体密度均匀.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中采取64排螺旋CT影像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将病变部位的实际情况清晰显示出,值得进一步推广.

  • 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原发淋巴瘤与间质瘤的影像鉴别诊断

    作者:李志强;岳贤文

    目的 探讨分析应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原发淋巴瘤与间质瘤的影像鉴别与诊断.方法 选取我院从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道原发淋巴瘤与间质瘤的患者作为此次回顾分析对象,其中原发淋巴瘤28例,间质瘤20例,应用多层螺旋CT对患者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并以手术病理结果 为金标准评价多层螺旋CT的鉴别价值.结果在多层螺旋CT影像鉴别下,胃肠道原发淋巴瘤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主要表现为胃肠壁增厚,病灶呈轻中度均匀强化,其中有部分坏死,可伴腹腔及周围淋巴结肿大.间质瘤患者影像学表现为,病变腔内侧面有溃疡,有气体进入瘤内现象,增强扫描后其肿瘤实质区有明显强化,静脉期CT增值高于动脉期.通过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后,对原发淋巴瘤与间质瘤的诊断准确性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能对胃肠道原发淋巴瘤与间质瘤的影像学特征进行明确显示,在临床诊断中应用价值显著.

  •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王群;孙义军;王宪众;李大龙;雷蕾

    目的:为了更加深刻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5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病理组织学观察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进行分析.结果:经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5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28例肿瘤位于粘膜下,15例位于浆膜下,7例位于肌壁间.肿瘤细胞主要是梭形和上皮样细胞为主或者两者同时混合.按照肿瘤危险程度进行分级:极低度和低度危险性包含24例,中度危险性17例,高度危险性9例.免疫组化表达:CD117和DOG-1多为弥漫阳性,CD34阳性表达稍弱.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当中十分常见的一种间叶源性肿瘤.利用病理组织学观察联合对CD117、DOG-1等一组抗体的检测,有效的将诊断准确率提升,同时精准的将危险程度进行区分,有效对预后进行判断,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重要的根据.

  • 胃间质瘤64例临床分析

    作者:翟莉莉;李俊霞;刘新光

    目的 探讨胃问质瘤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病理诊断明确的胃间质瘤患者64例,依据诊断标准对胃间质瘤进行分类.结果 胃间质瘤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年龄50~60岁为发病高峰.其好发部位为胃底部,其次为胃体部,胃窭部发生较少.胃问质瘤的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造影或B超可以发现肿瘤,通过活检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明确诊断.本病治疗首选手术治疗.结论 胃问质瘤是一类独立的胃黏膜下肿瘤,某些梭形细胞肿瘤过去诊断平滑肌或神经源性肿瘤,通过免疫组化检查可能是间质瘤.早期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 对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大(王争)

    目的 探讨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1996年12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21例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9/21)、腹部不适(6/21)、腹部肿块(4/21),无症状2例.病变部位为结肠8例,直肠13例.21例均行手术治疗,诊断为良性3例,交界性2例,恶性16例.免疫组化CD117(+)90.5%(19/21),CD34(+)76%(16/21).随访率71%,病人平均生存时间为56个月.结论 低位直肠恶性间质瘤病人,宜经骶尾部或会阴部切口行直肠局部切除术.

    关键词: 间质瘤 结直肠
  • 胃肠道间质瘤20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王文虎;曹秀芳;宋爱玲

    目的:通过20例胃肠道间质瘤回顾分析,提高了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认识.方法:能过回顾2003~2005年经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的病例资料.结果:本组20例病例分析,以胃常见免疫组化CD34大多阳性;恶性占33.3%形态良性者也有转移的可能.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肿瘤,形态良性者也有恶性潜能,目前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方法.

  • 胰头-十二指肠降段沟槽区间质瘤1例

    作者:崔香玉;金永日

    目的:分析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对2015年患者的一病例的回顾性分析.

618 条记录 31/31 页 « 12...23242526272829303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