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脏巨大间质瘤1例

    作者:吴培平

    病例 女,65岁,彝族,云南大理人.因发热、咳嗽1 w于2011年3月10入我院.体检:急性面容,体温39.5 ℃,听诊于右肺部闻及湿啰音;触诊右上腹包块,约20 cm×15 cm大小,压痛.10年前曾在外院行CT检查,诊断肝右叶实质性占位,未予进一步检查和治疗,近两年较前明显迅速增大.于我院行胸部及腹部CT检查,腹部CT平扫及增强特点为:肝右前叶巨大占位,并向肝外突出.

    关键词: 肝脏 间质瘤
  • 女性生殖系统胃肠道外间质瘤1例

    作者:韩仕碧;吴丽英;杨静;姚芹雪;宋娟

    病例 女,34岁,主诉"B超检查发现附件囊肿1 d".入院后查体:头颅、颈部、胸部、腹部均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专科查体:阴道通畅,右侧阴道壁上1/3处可触及大小约2.5 cm×2.0 cm×2.0 cm包块,质硬,表面光滑,活动度好,无压痛;宫颈:轻度糜烂;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无压痛,活动度好:右侧附件区增厚,轻度压痛,左侧附件区扪及大小约5.0 cm×4.0 cm包块,质软,无压痛,活动度好.

    关键词: 生殖系统 间质瘤
  •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尧登华;黄华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中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由Kit(CD117)表达阳性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位于胃肠道、网膜以及肠系膜上,多见于中老年人,男女间无明显差异[1- 2].<中国GIST病理共识意见>把GIST定义为组织学上由梭形、上皮样、偶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像,免疫表型上表达c- Kit基因蛋白产物KIT (CD117),由突变的c- Kit或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 PDGFRA)基因驱动的特殊肿瘤[3].

  • 16例胃肠道间质瘤CT分析

    作者:兰贵平;焦俊;王金周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onal stromal tumors,GIST)以往多归为平滑肌肿瘤.Mazur等[1]于1983年首次提出,可能起源于胃肠道卡哈尔间质细胞(Cajal cell),近年来,Miettinen又将其定义为原发于胃肠道、大网膜和肠系膜的KIT(CD117干细胞因子受体)染色阳性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间质肿瘤.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GIST的CT资料,以探讨CT对GIST的诊断价值,提高对该疾病CT表现的认识.

  • 4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治

    作者:杨海松;蒋雪松;陈旭;何悦;陈莉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非常少见的非上皮性肿瘤,对它的研究是目前消化道病理学的热点[1,2],已有不少文献从病理学角度对之进行了阐述.但由于临床上对GIST认识不足,常使GIST的诊断和治疗遇到困难.现报告4例胃肠道恶性间质瘤,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

  • 十二指肠水平部间质瘤引发致命性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

    作者:李福强;陈我婵;李婷颖;刘太阳;余劲松;肖源;杨杰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约占胃肠道肿瘤的2%,好发于胃和小肠,其次为网膜和腹膜,发生于十二指肠者少见,仅占胃肠道间质瘤的4.5%[1],现报道1例反复消化道出血10多年的十二指肠间质瘤.1 临床资料患者,男,58岁,反复黑(血)便10+年,多次入住消化内科,前后3次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肠镜和腹腔血管造影检查均正常,曾怀疑小肠病变出血,但患者拒绝进一步检查,一直未明确消化道出血原因,此次因解鲜红色血便并出现休克再次入院.体检:贫血貌,腹部检查无异常发现;血常规检查提示中度贫血(血红蛋白:72 g/L),血气分析氧分压51.10 mmHg,凝血全套、肝肾功能、心肌标记物及心电图检查等无异常.

  • 胃肠间质瘤伴淋巴瘤和癌3例病理分析

    作者:郭莉莉;林华欢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和淋巴瘤及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肿瘤,但两者同时发生在同一病人则非常罕见.文献中仅见1例报道.笔者遇到3例,现将其临床、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报告如下:

  • 误诊为腹腔间质瘤的嗜铬细胞瘤手术切除1例

    作者:周长升;黄建钊;芶欣;李校城;刘江伟;王欧

    嗜铬细胞瘤是来源于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嗜铬组织的肿瘤,其85%位于肾上腺,位于肾上腺外的约为15%。现将我们诊断为腹腔间质瘤的1例嗜铬细胞瘤成功手术切除的经验总结,给术前未考虑到嗜铬细胞瘤而术中偶然发现的嗜铬细胞瘤的手术处理提供一些参考。

  •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

    作者:常福海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GIST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肿块一共20个,直径2-8 cm;肿块位于胃12例,小肠6例,大肠2例;发生肝脏转移5例.主要CT表现特点为黏膜下富含血供的肿块,胃浆膜面及粘膜线仍清晰可见,肿块境界光整,一般外生性生长多见,肿块内密度不均匀,常伴出血、坏死、囊性变,腹腔肝胃间隙少见肿大淋巴结.病理结果:良性GIST 10例,交界性5例,恶性5例.结论:GIST患者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较典型者,CT检查可以做出明确诊断;CT对其定位、良恶性的判断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但终诊断仍有赖于病理检查.

  • 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陈金才;于共泉;侯佩国;季伟伟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表现,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材料与方法:收集3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资料,结合手术及病理结果回顾性分析其MSCT表现.结果:25例呈类圆形肿块,5例呈分叶状;14例肿瘤内见液化坏死;30例中28例单发,2例多发;病理危险度:17例为低度或极低度风险,7例为中度风险,6例为高度风险,其中1例肝脏转移,所有病例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增强扫描28例为中等或中等程度以上强化,强化方式为动脉期肿瘤实质部分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平衡期无明显减退,以门脉期强化明显.结论:胃肠道间质瘤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应用价值

    作者:关则劲;周永生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cT表现,探讨CT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活检确诊为间质瘤的17例患者的CT资料.结果:17例间质瘤患者中,9例发生在胃,5例发生在小肠,2例发生在结肠,1例发生在腹膜后.良性病灶8例,潜在恶性6例,恶性3例,远处转移2例.多数肿块形态规则,肿块较小时密度均匀,强化明显,部分病灶内可见异常强化的肿瘤血管.结论:CT在明确肿瘤的位置、形态和大小,有无转移或周围浸润,鉴别肿瘤的良恶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CT对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价值

    作者:陈茂恩;黄穗乔;吴车福;冯庆智;李志光

    目的: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19例胃肠道间质瘤分别位于食管1例,胃7例,空肠4例,回盲部1例,结肠1例,直肠2例,肠系膜2例,后腹膜1例.CT扫描显示肿瘤多位于腔外生长,部分发生囊变、坏死、出血、钙化,增强后肿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CT能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与邻近器官的关系以及肿瘤的血供情况,对其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附32例分析)

    作者:吴仁民;陈强;施养德;王纪龙;包宏伟

    目的:通过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GISTs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GISTs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病灶分布于食管2例,胃20例,小肠7例,升结肠1例,胃肠道外2例;肿瘤平均直径6.5cm.病理分型:良性7例,交界性7例,恶性18例.临床表现多为腹部不适(18/32),消化道出血(14/32),腹痛(11/32)和消瘦(5/32).主要影像学表现为黏膜下富血供肿块,境界清晰光整,外生性为主,肿块内出血、坏死、囊变明显,局部淋巴结无转移.结论:GISTs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不能定性,确诊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

  • 13例小肠间质瘤诊治分析

    作者:李颖;何小勤;金燕;易默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2010年月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3例小肠间质瘤临床资料.结果:小肠间质瘤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空肠和十二指肠;B超、X线钡餐、CT、腹腔动脉造影为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13例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3例,小肠节段切除5例,肿瘤局部切除3例,小肠癌根治术2例,无复发.其中10例给予格列卫辅助治疗.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小肠间质瘤惟一有效的方法.根据小肠间质瘤大小和位置应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于病理分级为高度危险侵袭病人术后应给予格列卫辅助治疗.

  •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及分子病理学研究

    作者:张伟;李艳红;朱少君;巩丽;李爱宁

    目的研究网膜和肠系膜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特点,分析其克隆性,并探讨其组织来源、预后评价及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关系.方法运用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CD117、CD34 等)和克隆性分析技术研究12例网膜和肠系膜胃肠道外间质瘤.结果共诊断12例 EGIST,其中网膜5例,肠系膜6例.肿瘤大小3.5~29.0 cm(平均12.4 cm),另有1例为多发性(共34个肿瘤).梭形细胞为主型7例,上皮样细胞为主型2例,混合型3例.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结果:CD117(12/12)、CD34(8/12)、平滑肌肌动蛋白(6/12)、S-100蛋白(7/12)、结蛋白均为阴性.克隆性分析结果提示 EGIST 为单克隆起源.结果5例网膜EGIST均无瘤生存;6例肠系膜 EGIST 中3例死于肿瘤,1例术后2年复发;1例多发性EGIST术后1年复发.结论 EGIST 与 GIST 为同一性质肿瘤,可能共同起源于多分化潜能的间叶干细胞或肿瘤向卡哈尔间质细胞分化.EGIST有独特的行为谱,预后评价不能完全套用 GIST 的评价指标.EGIST为单克隆起源.

  • 胃恶性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张德巍;高英;杨大业

    目的:探讨胃恶性间质瘤的术前诊断方法及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2005年间收治的9例胃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理化检查、治疗方法及结果.结果:胃恶性间质瘤患者多表现为反复的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不适及腹部包块,纤维胃镜、超声内镜、消化道钡透、腹部CT检查有助于手术前诊断.本组患者肿瘤大直径为5.5cm~21cm,平均为11.8cm,根治性手术7例、姑息性减瘤手术2例,根治性手术患者中2例术后复发接受二次手术,4例无瘤生存5年以上,姑息性手术2例患者均于术后6个月内死亡.免疫组化检查CD117阳性9例(100%)、CD34阳性7例(77.8%)、Vimentin阳性7例(77.8%)S-100阳性5例(55.6%),Actin阳性4例(44.5%).结论:免疫组化检查可确诊胃恶性间质瘤,根治性手术减少手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

  • 胃肠道间质瘤23例临床分析

    作者:杨六成;黄宝裕;侯少洋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1月至2004年1月收治2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中病变部位在胃的9例,小肠8例,食管3例,直肠2例,十二指肠1例.全部行手术治疗,恶性10例,良性9例,交界性4例.18例术后随访1~99月,随访期内死亡8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附35例报告)

    作者:娄桂贤;刘敏;王鸿雁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相关诊断问题.方法应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5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形态学分析.结果 35例中消化道内32例,其中胃21例(60.0%)、小肠9例(25.7%)、直肠2例(5.7%);消化道外3例,分别肠系膜、腹膜后、肠系膜及腹膜后混合各1例(8.6%).免疫组化表达,CD117(+)100%、Vim(+)97%、CD34(+)84.4%、NSE(+)54.4%、Actin(+)50%、SMA(+)33.3%、S-100(+)33.3%、Syn(+)16.7%、Des(+)12.5%.CD68和CgA(-)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充分认识其病理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CD117的染色,才有利于正确诊断.

  • 小肠间质瘤的MSCT表现与生物学危险度相关分析

    作者:徐耀;胡蓉;候金鹏;倪晓琼;范国华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SIST)的MSCT诊断价值及影像学特征与生物学危险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IST,分析SIST的长径、生长方式、囊实性、强化方式和强化特点等,并与病理组织生物学危险度对照分析.结果 SIST好发部位依次为:回肠14例(43%)、空肠13例(39%)、十二指肠6例(18%).病灶大长径为0.9~27.4 cm.SIST呈外生性生长20例(61%),内生性生长8例(24%),内外混合性生长5例(15%).按病灶内部囊性成分所占比例分为囊性(囊性成分≥90%)、实性(囊性成分<10%)、囊实性(10%≤囊性成分<90%),其中囊性4例,囊实性10例,实性19例.3例病灶内部见气-液平面.增强扫描3例呈轻度强化,3例呈中度强化,27例呈明显强化.7例均匀强化,26例不均匀强化.14例(42.2%)病灶内部见树枝状强化血管.84.2%(16/19)极低/低危组SIST大长径<5 cm,85.7%(12/14)中/高危组SIST大长径>5 cm.4例囊性病灶均为中/高危组SIST.极低/低危组SIST静脉期△CT值为(69.72±24.11) HU,中/高危组SIST静脉期△CT值为(59.86±31.58) HU.极低/低危组SIST与中/高危组SIST的大小、囊性特征、静脉期△C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IST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中/高危组SIST囊性成分多见,病灶长径多>5 cm,增强扫描静脉期△CT低于极低/低危组SIST,这些CT表现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价值.

  • 多排螺旋CT对胃小间质瘤与胃小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陈岩;梁盼;高歌;王芳;高剑波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对大径<5 cm的胃小间质瘤与胃小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免疫组化证实为胃神经鞘瘤14例,胃间质瘤51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检查资料;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对2组患者的CT表现包括病变的形态、边界、生长方式、强化方式及程度、溃疡及病灶内低密度影进行记录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大径<5 cm胃小间质瘤相比,胃小神经鞘瘤多表现为强化均匀,腔外或腔内外生长方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灶内低密度影及腔内面溃疡形成在胃小间质瘤中更常见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胃小间质瘤相比,胃小神经鞘瘤CT多表现为均匀强化,腔外或腔内外生长方式.多排螺旋CT在胃小间质瘤与胃小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618 条记录 28/31 页 « 12...23242526272829303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