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直肠间质瘤的MR诊断价值与病理对照

    作者:程婧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的酝砸影像特点,通过与病理对照研究,分析其良恶性判断依据。方法将15例经病理证实的直肠间质瘤患者的术前MRI所见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MRI表现基本能对肿瘤的大小、形态、范围、内部结构及与邻近器官的关系等进行比较清晰直观的观察。结论 MRI由于软组织分辨率高及任意平面成像的特点,能对肿瘤的良恶性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对患者的临床诊断、鉴别以及治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MSCT诊断腔外型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

    作者:刘军;夏黎明;刘书田;李小会;谢文;杜维

    目的探讨腔外型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腔外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50例,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加两期或三期增强扫描。结果本组50例GIST中,肿块均向腔外生长,发生于胃15例;发生于小肠15例,其中十二指肠6例,空肠6例,回肠3例;发生于乙状结肠3例,直肠3例;大网膜3例,肠系膜3例,腹膜后5例,盆腔4例,膀胱2例。完全实性12例,实性并坏死30例,实性并出血24例,同时合并出血、坏死或囊变者18例,实性并钙化者3例,积气6例,CT表现40例边界清晰,缘分叶19例,转移3例,其中淋巴结转移4例,复发3例;增强扫描,肿瘤轻度到明显强化,动脉期强化明显者,静脉期及延时期可见持续强;MSCT定位准确率94%(47/50),良恶性诊断准确率82%(41/50)。结论 MSCT多期扫描结合三维重建技术能准确显示腔外型胃肠道间质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密度及血供关系,对其良恶性判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诊断价值

    作者:王娟萍;柴玉平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患者的MSCT检查资料,行CT平扫者4例,CT平扫和增强扫描者20例.结果 24例GIST中,发生于胃13例,小肠8例,大肠2例,网膜1例,良性11例,恶性13例.肿瘤生长方式有外生性生长和内外混合性生长,类圆形或椭圆形20例,不规则分叶状4例,良性肿瘤以小于5cm为主(10/11),恶性肿瘤多超过或等于5cm(13/13).良性肿瘤以均匀强化为主(8/11),恶性肿瘤以不均匀强化为主(11/13).结论 MSCT检查对于GIST的定位准确及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 阴道间质瘤1例

    作者:路荣;周立奉;王生录

    患者,女性,42岁.发现阴道肿物2年,于2010 -12 -16入院手术治疗.查体:外阴发育正常,距阴道口1.0 cm处见鸡蛋大肿物,表面光滑,无压痛.电子阴道镜检查阴道后壁可见一实性肿物,5.0 cm ×3.0 cm ×3.0 cm大小,阴道内有少量血性分泌物.

    关键词: 间质瘤 阴道 诊断
  • 十二指肠间质瘤致T3低下1例

    作者:任岳峰;郭天星;何正训

    患者,女,73岁,因"间歇性右上腹部持续性隐痛2月"入院.查体:腹软,右上腹压痛.胃镜活检示:十二指肠黏膜组织慢性炎症 .CT: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考虑平滑肌瘤.

  • 1例胃巨大间质瘤内镜下套扎术后的跟踪观察与分析

    作者:田旭东;柴玉琼;卢雨蓓;段晖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内镜下尼龙绳套扎治疗的风险.方法:分析内镜下治疗的方法,术中处理原则及术后跟踪观察.结果:本病例瘤体局限于黏膜下层而未突破固有肌层,适合消化内镜下套扎治疗,术中无穿孔,术后无出血.结论:消化内镜微创治疗并发症少、效果好,但风险大,操作需谨慎.

    关键词: 间质瘤 内镜 套扎
  • 胃间质瘤30例临床分析

    作者:许传屾;李亦工;尹鹏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资料完整、病理诊断明确的30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好发部位为胃体部,其次为胃底部,胃窦部发生较少.其中恶性胃间质瘤占63.3%(19/30).肿瘤平均直径5.4cm,胃周淋巴结转移1例(3.3%).免疫组化结果:Vimentin阳性为30例(100%),S-100阳性为2例(6.7%),HHF 35阳性为8例(26.7%),CD34阳性为27例(90.0%),CD117阳性为22例(73.3%).结论 胃间质瘤术前确诊困难,主要通过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明确诊断.胃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

    关键词: 胃肿瘤 间质瘤 诊断
  • 胃肠道间质瘤原发灶大小与预后的关系(附35例报告)

    作者:王海江;陈丙学;陈鹏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原发灶大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5例GIST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5例行完全手术切除,分析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及肿瘤直径<5~10 cm和以肿瘤直径5 cm、10 cm为界的GIST患者的5年生存率.结果:术后复发转移8例,均死亡.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12%、77.60%、67.26%.肿瘤直径<5 cm、5~10 cm与≥10 cm GIST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93.80%、84.40%和28.00%(P<0.05),肿瘤直径<5 cm与≥5 cm GIST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93.80%、54.31%(P<0.05),肿瘤直径<10 cm与≥10 cm GIST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7.70%、28.00%(P<0.05).结论:GIST完全切除后,肿瘤原发灶大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高危因素,肿瘤直径≥5 cm的患者术后应加强随诊.

  • 胃肠道间质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孙绪荣;米娜瓦尔·依米提;李白艳;姜鸿伟;艾尔肯·阿不力孜;夏依扎·卡玛力;马骏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方法:对5例胃肠道间质性肿瘤进行影像学诊断,3例行胃肠造影,1例行小肠造影,1例行CT超声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发现胃贲门、胃体上部、胃底后壁、空肠、回肠间质瘤各1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性肿瘤。2例免疫组化S-100(+)、Vim(+)、Des(+)。1例CD(34)(+),PCNA(-),p53(-)。结论:常规X线检查对照内窥镜检查为发现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对胃肠道外侵犯的肿瘤选择应用CT。

  • 胸腔镜手术治疗食管平滑肌瘤12例分析

    作者:田丰

    食管平滑肌瘤是食管常见良性肿瘤,在所有食管良性肿瘤中约占70%~80%[1-2],目前认为食管平滑肌瘤为良性,恶性倾向很少.但目前发现部分术前诊断食管平滑肌瘤的病例术后病理实为低度恶性的食管间质瘤[3].而术前来源于食管粘膜肌层及肌层内的良性肿瘤仅凭影像学诊断无法确定组织学来源.我院胸外科于2006年~2010年经胸腔镜治疗食管平滑肌瘤10例,现将诊治经验总结如下.

  • 内镜和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

    作者:何天湖;汤旭东;龙庆林;陈军;代剑华

    目的 探讨内镜、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7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4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SD)、腹腔镜或开腹胃间质瘤楔形切除术.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情况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范围)表示.结果 (1)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254例患者中,112例行ESD,其中111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因术中出血量大,操作视野模糊,中转行开腹手术治疗;93例成功行腹腔镜胃间质瘤楔形切除术;49例成功行开腹胃间质瘤楔形切除术.行ESD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分别为(75±21) min、(6.9±0.5)mL、(2.8±0.9)d、(5.5±0.2)d、(22 167±1 364)元,患者均未出现术后穿孔,2例患者术后可触及皮下气肿,未予特殊处理,2d后自行消散;行腹腔镜手术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37±65) min、(48.1±2.6)mL、(3.9±1.4)d、(8.3±2.2)d、(32 937±1 823)元,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行开腹手术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68±60) min、(157.2±10.3)mL、(5.8±1.7)d、(11.3±3.5)d、(38 462±1 961)元,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254例患者中,行ESD、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患者的肿瘤直径分别为(2.6±1.6)cm、(6.1±2.2)em、(6.4±2.3)cm.行ESD患者中,CD117阳性106例,功能未知蛋白(DOG1)阳性105例,CD34阳性86例,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17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中,CD117阳性89例,DOG1阳性87例,CD34阳性59例,SMA阳性11例;行开腹手术患者中,CD117阳性46例,DOG1阳性47例,CD34阳性30例,SMA阳性8例.行ESD患者胃间质瘤极低危险度、低危险度、中等危险度和高危险度分别为67、42、3、0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分别为16、36、23、18例,行开腹手术患者分别为7、20、14、8例.(3)随访和生存情况:254例患者中,210例获得术后随访,其中行ESD 86例、腹腔镜手术82例、开腹手术42例,随访时间为6.0~120.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6.0个月.随访期间,行ESD患者中,3例中等危险度患者予以伊马替尼分别治疗7.0个月(目前仍在服药)、1.5年、2.0年,术后每6个月复查胃镜,均未发现肿瘤复发;81例极低危险度及低危险度患者术后每6个月复查胃镜,未予靶向治疗,均未发现肿瘤复发;2例死于非间质瘤疾病.行腹腔镜手术患者平均术后生存时间为56.3个月,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8% (81/82)、91.5%(75/82)和74.4% (61/82);行开腹手术患者平均术后生存时间为52.4个月,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6%(41/42)、85.7% (36/42)和81.0% (34/42).结论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行内镜、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治疗胃间质瘤均安全可行.适当选择肿瘤直径较小患者行ESD安全有效,住院费用较少,长期预后较好.

  • 胃肠道间质瘤研究进展

    作者:于冬梅;孙慧勤;阎晓初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一种来源于胃肠道原始间质细胞的缺乏分化或未定向分化的非上皮性肿瘤,是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性肿瘤[1].

    关键词: 间质瘤 胃肠 进展
  • 胃异位胰腺合并间质瘤一例

    作者:连彦军;王元杰;焦良和;赵小军;杨传春;肖蔚

    患者男,55岁.因上腹部不适1个月,外院胃镜检查发现胃底间质瘤于2009年3月10日收治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72 mm Hg(1mm Hg=0.133 kPa).患者精神好,心、肺无异常,腹部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扪及,末触及包块,肠鸣音正常.再次胃镜检查示:胃底部黏膜下见大小约1.5 cm×1.0 cm包块,胃窦大弯侧见局部黏膜隆起灶,黏膜表面光滑,中央有凹陷.

  • 复杂性胰腺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吴斌;费建国;宋政炜;王晓光;余伟;钟征翔

    1临床资料患者男,66岁,因左季肋区隐痛4d于2016年8月29日入院.患者在当地医院行腹部CT检查提示“胆囊结石、脾脏低密度占位性病变、胰尾区低密度灶”,经抗感染治疗后腹痛未见好转,收入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阑尾切除术病史,否认其他病史,有吸烟、饮酒史40余年.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8℃,血压98/63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频率20次/min,脉搏86次/min.患者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部平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肝脾肋下未及,腹部无异常包块,左季肋区压痛、反跳痛,墨菲征阴性,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 十二指肠间质瘤11例回顾性分析

    作者:周彩林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十二指肠间质瘤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降部和水平部.上腹部疼痛不适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其次为出血,内镜和CT为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11例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3例,十二指肠节段切除5例,联合脏器切除1例,肿瘤局部切除2例,术后随访8~52个月,5例复发.结论 手术是治疗十二指肠间质瘤的首选方法,根据肿瘤的大小和确切位置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分子靶向药物为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 直肠间质瘤1例的影像诊断分析

    作者:禹智波;史勇跃;李锦青;兰晓川

    直肠间质瘤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常因肿块位置、大小及腔外膨胀性生长而致临床症状与特征缺乏特异性而被误诊和漏诊. 本文回顾分析1 例经手术和病理组织学证实的直肠间质瘤曾被多次误诊为前列腺病变的病例,分析其MRI平扫和动态增强的影像表现,为提高对直肠间质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 胃肠道间质瘤45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岑立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波市镇海第二医院45例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中消化道出血25例,腹胀、腹痛20例,不完全肠梗阻7例,贫血2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25例良性,13例交界性,7例恶性.均随访2~4年,3例肿瘤复发转移死亡,1例术后24个月复发行二次手术治疗.结论 GIST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目前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分子靶向治疗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 腹膜后间质瘤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

    作者:李小力;寇文超;陈平有

    目的:分析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MSCT表现,探讨MS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及MSCT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了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40岁以上8例,平均年龄5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和疼痛。12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腔软组织肿块,肿瘤大直径3.0~21.0 cm,平均11.0 cm。肿瘤呈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5例。其中CT平扫密度均匀2例中,增强扫描1例均匀强化,另1例不均匀分隔状强化。CT平扫密度不均匀10例中均见囊变坏死区,其中钙化2例、出血2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呈分隔状。病理结果提示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3例,恶性8例,远处转移3例。免疫组化表现CD117阳性12例,CD34阳性7例。结论:腹膜后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症状少;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作者:詹勇;向子云;谭琪;蔡汉寿;王静波;吴明灿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MRI表现,旨在提高对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免疫组化证实的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和MRI表现,其中12例患者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6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交界性或交界性偏低度恶性潜能5例,低度恶性4例,中-高度恶性7例.影像学表现为十二指肠区类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平扫主要表现为实性或者囊实性混杂密度/信号,动态增强后实性肿块或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部分门脉期强化幅度高于动脉期;12例CT检查者中有10例伴有囊变或坏死区呈不均匀强化.16例肿瘤中3例病灶内见钙化,5例病灶内出现气体影.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征密切相关:CT和MRI对其定位诊断有重要价值,其中MRI在显示病灶出血、囊变方面更具优势.

  •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与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毕纯龙;万霞;张蔚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以提高对GIST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32例,回顾性分析其CT和病理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32例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胃部17例,空肠和回肠7例,结肠及直肠3例,食管1例,十二指肠和肠系膜各2例.良性9例,恶性23例.CT表现为粘膜下富血供性肿块,肿瘤倾向于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坏死及钙化.双期增强扫描见静脉期较动脉期强化显著.结论:CT是GIST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判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定性诊断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

618 条记录 30/31 页 « 12...23242526272829303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