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眼部分离曲霉菌的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研究

    作者:王智群;黎黎;李然;罗时运;孙旭光

    目的 分析眼部曲霉菌对常用抗真菌药体外联合药物敏感性,为临床联合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标准,采用微量稀释法,对眼部分离的43株曲霉菌,针对那他霉素、两性霉素B、特比奈芬、伊曲康唑和氟康唑进行体外单独及联合药物敏感试验.通过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判定联合药敏效果.结果 特比奈芬与伊曲康唑联合后.相加作用与协同作用的菌株分别占37.21%和20.93%,而与那他霉素、两性霉素B、氟康唑联合后主要表现为拮抗作用,分别占74.42%、67.44%和62.79%;那他霉素与氟康唑联合后,主要表现为拮抗作用(53.49%);其他各药两两联合后主要表现为无关作用.结论 特比奈芬和伊曲康唑联合作用时低浓度对曲霉菌有很好的抑菌效果,建议治疗时联合使用;那他霉素、两性霉素B、氟康唑与特比奈芬联合用药效果较差,不推荐使用.

  • 聚合酶链反应快速诊断真菌性角膜炎

    作者:陆宏;管怀进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快速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价值.方法建立常见致病性真菌菌株的PCR检测方法,对兔茄病镰刀菌角膜炎模型研究并应用于临床检测33例角膜刮片标本,结果与涂片镜检和真菌培养做比较.结果PCR 5h可检测出标本中微量真菌,细菌、HSV、人和兔正常角膜组织均为阴性.动物模型和临床标本PCR敏感性分别为84.4%和81.8%,均明显高于涂片镜检和真菌培养(P<0.05).结论PCR速度快、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有助于真菌性角膜炎的快速明确诊断.

  • 真菌性角膜炎中相关模式识别受体研究进展

    作者:陈芳;韩晓丽

    我国真菌性角膜炎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继白内障后眼科首位致盲眼病,治疗较为棘手.模式识别受体在角膜组织中功能性表达或经诱导表达增高,识别真菌入侵,启动固有免疫反应,进而激活获得性免疫反应,是角膜抗真菌免疫的首道防线.本文主要对近些年国内外关于真菌性角膜炎相关模式识别受体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以期能从源头上重新认识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 真菌性角膜炎共焦显微镜与涂片细胞学检查诊断的对照观察

    作者:李凤君;郑素惠;肖凤枝;刘锦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致盲率非常高的感染性角膜疾病.为进一步提高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率,我们2002年8月~2004年3月对135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分别行共焦显微镜和细胞学检查,所有病例均经真菌培养及病理检查证实为真菌性角膜炎,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取得较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

  • 长期激素性滴眼液滴眼致真菌性角膜炎1例

    作者:刘新

    1临床资料患者,男,59岁,以"右眼异物感、视力下降20 d"为主诉就诊.否认外伤史,2 a前曾因右眼红、不适于外院就诊,给予0.1%氟美瞳眼液滴眼.不适感时轻时重,未曾复诊,自购0.1%氟美瞳眼液3~4次·d-1滴眼至今.眼部检查:视力右眼手动/眼前,左眼0.8.右眼睫状充血,角膜灰白色混浊,累及全层,表面污秽不平,中央部略变薄,仅上方约2 mm可透见虹膜,后部结构窥不见.

  • 角膜胶原交联治疗小鼠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

    作者:朱子芊;邱双浩;岳娟;刘素素;顾丽哲;张红敏;李志杰;王丽娅

    目的 研究角膜胶原交联术(CXL)在治疗真菌性角膜炎过程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6~8周龄雄性SPF级C57B L/6小鼠80只,制作腐皮镰孢菌性角膜炎模型,其中40只用于角膜真菌活性的检测,40只用于疗效观察,均以左眼为实验眼.角膜真菌活性的检测中将40只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不接种菌丝)、模型对照组、去上皮组(造模后刮除角膜上皮)和交联治疗组(去上皮联合交联治疗),各组小鼠分别于造模后3d用裂隙灯显微镜对术眼角膜炎症进行评分,并行角膜组织的载菌量计数.交联疗效观察实验中,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不接种菌丝)、模型对照组、去上皮组和交联治疗组(去上皮联合交联治疗).4个组小鼠分别于造模后连续7d行裂隙灯显微镜下术眼角膜炎症评分及眼前节数码照相.造模后14d,裂隙灯显微镜下对术眼角膜炎症单项评分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炎症细胞计数.结果 造模后交联治疗组小鼠角膜载菌量低,各组角膜载菌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7,P=0.00),交联治疗组角膜载菌量平板计数与角膜炎症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723,P=0.043).交联治疗组各时间点小鼠的角膜炎症评分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3个组间和不同时间点角膜炎症评分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34.44,P=0.00;F时间=17.49,P=0.00).造模后14d,去上皮组和交联治疗组小鼠角膜病灶面积和溃疡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模型对照组小鼠角膜水肿,部分角膜基质溶解坏死,去上皮组于造模后角膜炎症表现较轻.交联治疗组小鼠角膜炎症反应轻微,造模后7d角膜炎症接近痊愈.假手术组角膜基质内细胞很少;模型对照组基质增厚,基质内炎症细胞增多,可以确认的中性粒细胞占基质所有细胞总数的73.65%;去上皮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59.33%;交联治疗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11.29%.结论 CXL可以有效抑制小鼠角膜真菌活性,减轻真菌诱导的角膜炎症反应.

  • 白细胞介素-17和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在小鼠真菌性角膜炎中的表达

    作者:曾宗圣;韩晓丽;胡建章

    背景 CD4+效应T细胞(Th1/Th2)的平衡模式以往常用于解释真菌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机制.近年来发现,除Th1和Th2细胞亚群外,Th17细胞亚群也参与抗真菌感染的免疫应答,但其在真菌性角膜炎中的作用却鲜有研究.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及Th17特异性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在真菌性角膜炎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将清洁级BALB/c小鼠9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真菌性角膜炎模型组和损伤对照组,真菌性角膜炎模型组小鼠采用角膜表面镜术辅助上皮刮除并层间注入1×106 CFU/ml真菌菌液5μl法建立小鼠茄病镰刀菌性角膜炎模型,损伤对照组在角膜表面镜术辅助上皮刮除后层间注入等体积(5μl)的PBS液.采用质量分数10% KOH湿片法检查菌丝,部分用接种法进行真菌培养并鉴定菌种,另一部分进行细菌培养以排除细菌污染.于造模后第1、3、5、7天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角膜炎症的变化特点,参照Wu和Hu的方法对角膜炎症进行评分.分别于造模后第1、3、5、7天处死小鼠并获取角膜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角膜组织的病理改变.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IL-17mRNA及其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 mRNA的表达水平,并用ELISA法检测IL-17蛋白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造模后第1、3、5、7天角膜的炎症评分分别为(3.2±0.8)、(6.6±1.1)、(9.4±1.1)、(6.8±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786,P=0.010),其中第3天和第7天角膜炎症评分明显高于第1天,但低于第5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的组织病理学检测炎性细胞浸润情况与角膜炎症评分变化趋势一致.造模后第3、5、7天,IL-17 mRNA在真菌性角膜炎模型组小鼠角膜的表达分别为4.12±0.73、20.72±1.81、14.16±1.88,高于损伤对照组的0.35±0.17、0.28±0.09、0.22±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组内比较第5天时表达量高于第1、3、7天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真菌性角膜炎模型组IL-17蛋白在造模后第1、3、5、7天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损伤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真菌性角膜炎模型组各时间点RORγt mRNA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与IL-17 mRNA的表达趋势一致(P<0.01). 结论 IL-17及其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在真菌性角膜炎局部组织中的表达量均上调,其表达量变化的趋势与其炎症反应程度相关,推测Th17在真菌性角膜炎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 茄病镰刀菌对体外培养小鼠角膜基质细胞TLR4表达的影响

    作者:黄礼彬;韩晓丽;胡建章;徐国兴

    目的 通过检测茄病镰刀菌刺激小鼠角膜基质细胞后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分布,探讨TLR4在角膜真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角膜基质细胞,采用茄病镰刀菌液(孢子密度为1×106 CFU/mL)来刺激传3代的小鼠角膜基质细胞,于刺激0 h(即未刺激)以及3、6、12 h后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RT-PCR法测定各组细胞TLR4蛋白及mRNA的表达,ELISA法测定各组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水平.结果 培养的角膜基质细胞1周后融合,波形蛋白荧光染色阳性.TLR4蛋白及mRNA在未刺激角膜基质细胞呈微弱表达,3 h较前明显升高,6 h达到高峰,12 h开始减弱,但与0 h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蛋白:t3 h=0.031,t6 h=0.097,t12 h=0.069,P<0.05;mRNA:t3 h=0.367,t6 h=0.422,t12 h=0.078,P<0.05).TNF-α分泌量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6 h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3、6、12 h组与0 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 h=21.152,t6 h=40.854,t12 h=27.713,P<0.05).TLR4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与TNF-α的分泌间均呈正相关(r=0.729,0.751,P<0.05).结论 TLR4可能在角膜识别真菌感染、介导炎性防御反应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 烟曲霉菌性角膜炎大鼠角膜IL-6和IL-10的表达

    作者:苏晶;崔红平

    目的 探讨大鼠角膜真菌感染后角膜局部细胞因子的表达.方法 在24只大鼠左眼角膜上制作烟曲霉菌性角膜炎(AFK)模型为实验组,右眼为对照组.在感染后早、中、晚期取下角膜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在不同病程角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在实验组角膜中,IL-6早期即大量表达,中期炎症反应高峰时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IL-10在早期表达高以后逐渐下降.结论 IL-6在AFK病程中是一个敏感的炎性因子,与局部的炎症反应程度一致.IL-10在AFK病程中呈逐渐下降趋势.

  • 主要致病真菌在角膜内生长方式的研究

    作者:刘敬;谢立信;史伟云

    目的 研究白色念珠菌、茄病镰刀菌、烟曲霉菌在角膜内的生长方式.方法 应用表层角膜植片术,在植床与植片间注射真菌菌液,建立浅层真菌性角膜感染的兔模型.28只健康成年家兔,分为白色念珠菌感染组、茄病镰刀菌感染组、烟曲霉菌感染组,每组随机取8只兔,并设立4只兔为对照组.进行组织病理学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大体观察发现3种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各有特点.组织病理学及透射电镜检测可见白色念珠菌垂直生长,茄病镰刀菌平行于角膜板层生长,烟曲霉菌斜行生长.结论 3种不同真菌在角膜内生长方式不同,可能存在不同的致病机制.

  • 兔眼局部应用两性霉素B缓释制剂的研究

    作者:陆肇曾;王斌;孙兴怀

    目的 探索兔眼局部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AmBL)和两性霉素B卡波姆(AmBC)滴眼液后,房水中的药代动力学状况.方法 用32只新西兰白兔,在角膜上皮完整和刮除时,分别应用0.5%AmBL或0.5%AmBC滴一眼,并用0.5%两性霉素B滴眼液(AmBS)滴对侧眼作对照,分别在用药后0.25、0.5、1、2、3、4 h 6个时点,抽取兔眼房水,用HPLC方法测定房水中两性霉素B的质量浓度.结果 AmBL滴眼后,房水中AmB的有效抑菌浓度可维持2 h,AmBC和AmBS滴眼1 h后即近全部消除.角膜上皮完整时,AmBL的药效曲线下面积(AUG)和药物半衰期(T1/2)是AmBS的3.6倍和5倍;角膜上皮刮除后,AmBL的AUC和T1/2是AmBS的3.9倍和3.2倍.AmBC的AUC和T1/2与AmBS相似.结论 AmBL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和生物利用度,是较有前途的局部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新型缓释制剂.

  • 多重PCR检测角膜致病真菌体系优化的探索

    作者:杨子建;王丽娅

    目的探索多重PCR体系中各成分的适组合,以便在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中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方法对参与PCR基因扩增体系的成分在一定范围内设置不同的浓度或参数组,进行单因子或复因子检测,观测各因子在不同条件下对扩增结果的影响.结果多重PCR体系中各组分及退火温度等都会对反应产生一定的影响.优化后的反应体系体积为30μl:20×PCR Buffer 1.5μl,MgCl22 mmol/L,dNTP 200 μmol/L,引物各10 pmol,Taq DNA聚合酶2.0μl,DNA模板2μl;PCR反应参数:预变性94℃300 s,变性94℃60 s,退火55℃60 s,延伸72℃45 s,35个循环,终延伸300 s.结论多重PCR扩增体系通过对各种成分、因子的优化,可以达到特异性高且稳定可靠的目的.

  •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真菌性角膜炎快速诊断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作者:阴宁;王香兰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与真菌性角膜炎快速诊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以一段真菌特异性通用引物并配合热启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来检测临床上常见的病原性真菌.结果 8种真菌均扩增出了一条310 bp的阳性条带,而其它细菌、病毒和人体角膜组织均为阴性.在动物造型中,PCR技术的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107%;真菌培养的敏感性为56.7%,特异性为72.7%.在对临床标本的研究中,PCR技术的敏感性为66.6%,真菌培养的敏感性为33.3%,角膜刮片的敏感性为40%.结论采用通用性特异引物并配合热启动PCR技术来检测实验室和临床标本中是否有真菌存在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角膜基质内注射不同浓度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白利广;辛鑫

    背景 真菌性角膜炎是严重危害视功能的角膜感染性疾病,其治疗较为棘手.近年来角膜基质内注射抗真菌药物不仅丰富了该病的治疗手段,而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正确地选择用药种类和适当的药物浓度不仅可提高真菌性角膜炎的治愈率,还可减少注射后的不良反应,但这方面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目的 观察角膜基质内注射不同浓度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 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2年5月至2015年1月在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总医院诊治的102例102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根据完全随机方法分为3个组,其中点眼治疗组(29眼)给予质量分数0.5%氟康唑和质量分数5%那他霉素滴眼液点眼,0.1%氟康唑组(35眼)和0.2%氟康唑组(38眼)在点眼治疗组治疗基础上再分别给予0.1%和0.2%氟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各组患者均行KOH湿片检查和真菌培养,观察各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病原菌检测排在前3位的致病菌种分别是镰刀菌41.2% (42/102)、曲霉菌21.6%(22/102)和链格孢菌17.6%(18/102),各组患者致病菌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763,P>0.05).点眼治疗组的治愈率为44.8%(13/29),明显低于0.1%氟康唑组的74.3%(26/35)和0.2%氟康唑组的81.6% (31/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782、9.854,均P<0.05);0.1%氟康唑组与0.2%氟康唑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566,P>0.05).点眼治疗组、0.1%氟康唑组和0.2%氟康唑组的平均治愈时间分别为(36.28±10.39)、(29.14±7.86)和(21.34±8.57)d,各组平均治愈时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36,P=0.006).0.1%氟康唑组和0.2%氟康唑组患者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09、4.695,均P<0.01),但点眼治疗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4,P>0.05).0.1%氟康唑组的平均注射次数为(5.71±2.97)次,显著高于0.2%氟康唑组的(5.13±1.80)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71,P<0.05).0.2%氟康唑组有4例注射后出现了较明显的眼部刺激症状,给予双氯酚酸钠滴眼液点眼2d后,3例症状消失,1例症状持续1周不缓解,且角膜感染渐加重,终经结膜瓣遮盖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随访1~3个月未见不良反应及复发. 结论 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为减少注射后不良反应,对轻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建议首选0.1%氟康唑作为角膜基质内注射用药,中型、重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及对0.1%氟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疗效不佳者可考虑0.2%氟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

  • 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转归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璐璐;韩雷;张月琴;余晓菲;祝磊;王丽娅

    背景 真菌性角膜炎预后差,致盲率高,了解影响真菌性角膜炎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助于选择适宜的干预手段,对改善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转归至关重要. 目的 研究真菌性角膜炎对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确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267例267眼,所有患眼均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真菌培养及病灶标本药物敏感性试验.对所有患眼均先采用联合抗真菌药物疗法,然后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则根据病情择行角膜病灶切除联合结膜瓣移植术、板层角膜移植术或穿透角膜移植术.对患眼的临床预后情况进行分级,分析患眼病情转归的影响因素. 结果 267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中,抗真菌药物治疗后痊愈者185眼,药物治愈率为69.29%;60眼药物治疗后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手术进行治疗,真菌感染病灶得到控制,22眼因难治性青光眼或终行眼内容物摘除术而丧失视功能,临床总体治愈率为91.76%.真菌培养结果显示,曲霉菌和镰刀菌为常见致病真菌.与其他菌种感染性角膜炎相比,曲霉菌感染角膜炎药物治愈率低,不同菌种感染角膜炎患者药物治愈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50,P=0.002).曲霉菌感染角膜炎患者临床预后差,不同菌种感染性角膜炎的不同等级预后眼数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1.285,P=0.013).真菌培养阳性患者药物治愈率为71.8%,明显高于真菌培养阴性患者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5,P<0.01);敏感药物数≥2种的角膜炎患者药物治愈率为77.5%,敏感药物数<2种的角膜炎患者药物治愈率为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3,P<0.01);2个组间不同等级临床预后眼数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4.281,P=0.021).真菌性角膜炎的病灶面积>16 mm2、前房积脓>2 mm、药物敏感性试验敏感药物数<2种及致病菌种为镰刀菌或曲霉菌均为影响真菌性角膜炎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能较好地指导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药物治疗,病灶面积>16 mm2、前房积脓>2 mm、药物敏感性试验敏感药物数<2种及致病菌种为镰刀菌或曲霉菌者预后较差.

  • 刮片镜检法联合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快速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评价

    作者:王楠;赵桂秋;高昂;杜兴;渠晓黎;王青;王传富

    背景 在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诊治工作中,早期、快速诊断能够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降低致盲率.真菌培养法虽是真菌性角膜炎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培养周期较长,假阴性率较高,难以实现早期确诊和正确治疗. 目的 研究角膜刮片镜检法与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符合率,探讨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在临床快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分别采用角膜刮片镜检法及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对临床确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67例167眼进行检查,所有患者均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后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观察图像特点,然后在角膜病灶处刮取标本,质量分数10% KOH涂片后于光学显微镜下查找真菌菌丝或孢子. 结果 角膜刮片镜检可查见菌丝或孢子者125例,阳性率为75% (125/167),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发现菌丝者152例,阳性率为91% (152/167),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法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刮片镜检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88,P=0.00).两种检查方法结果均为阳性者114例,均为阴性者4例,两种检查的符合率为70.7% (118/167).刮片镜检法结果阴性的42例中,38例患者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后可发现菌丝,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结果阴性的15例中,刮片镜检结果阳性者11例.结论 刮片镜检法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方法的联合应用能够提高真菌性角膜炎的快速诊断水平,降低漏诊率.

  • 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角膜移植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秦廷玉;王丽娅

    目的 研究共焦显微镜观察真菌性角膜炎菌丝的浸润深度及其在角膜移植手术方式选择中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30例(30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应用共焦显微镜检测真菌菌丝浸润角膜的深度,结合临床采用的手术方式和术后半年的随访情况,分析菌丝浸润深度与手术方式选择的相关性.结果 30例中13例(组1)菌丝浸润的深度为310~500μm,行穿透角膜移植术,17例(组2)菌丝浸润深度为160~370μm,行板层角膜移植术,术后随访半年,组1恢复均良好,组2中15例恢复良好,2例复发.组1和组2菌丝浸润深度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共焦显微镜能准确地测量出真菌菌丝浸润的深度,从而指导真菌性角膜炎角膜移植手术方式的选择.

  • 镰孢菌属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及共焦显微镜特征分析

    作者:张军;王丽娅;孙声桃;张月琴

    目的 回顾性分析镰孢菌感染所致的真菌性角膜炎共焦显微镜影像特征及疗效.方法 将43例(43眼)临床确诊的镰孢菌感染所致的真菌性角膜炎进行裂隙灯显微镜及共焦显微镜检查,并详细记录.结果 43例镰孢菌感染所致的真菌性角膜炎裂隙灯显微镜观察:23例(92%)可见菌丝苔被,20例(80%)可见羽毛状浸润边缘,8例(18.6%)观察到前房积脓;共焦显微镜下显示:19例(44.2%)上皮层及浅基质层检查到长度50~200 μm,直径2~5 μm的树枝状菌丝;16例(37.2%)显示浅中基质层的杂乱分布的直、长线状菌丝,直径3~7 μm,长度150~300 μm.结论 菌丝苔被、羽毛状浸润边缘是镰孢菌属感染所致的真菌性角膜炎的主要临床特点.不同菌种镰孢菌属感染所致的真菌性角膜炎的共焦显微镜影像表现较为一致,可见典型的菌丝形态.

  • 真菌性角膜炎治疗性角膜移植术后局部应用FK506的临床评价

    作者:孙明霞;陈家祺;陈龙山;林跃生;黄挺;周世有;刘永民;费文雷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治疗性角膜移植术后局部应用0.05%FK506替代糖皮质激素在预防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以及真菌复发中的作用.方法经实验室确诊的154例真菌性角膜炎,治疗性角膜移植术后局部应用0.05%FK506滴眼液1年以上,2周内联合局部0.2%氟康唑滴眼液滴眼.记录术后定期复诊时的视力、植片的透明度及并发症.结果随访患者127例(127眼),平均随访时间(14.63±2.41)个月.共分离出15属127株真菌,居于前3位的主要致病菌属依次为镰孢菌属(38.58%)、曲霉菌属(31.50%)和弯孢霉属(16.54%).127眼中121眼(95.28%)无复发,105眼(82.68%)终保持植片透明,62眼(48.82%)视力在0.02以上;8眼(6.30%)出现免疫排斥反应;真菌复发6眼(4.72%);继发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分别为8.66%(11眼)和2.36%(3眼).结论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性角膜移植术后局部应用FK506,可以替代糖皮质激素有效地预防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抑制真菌复发,避免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所带来的相关并发症.

  • 90例真菌性角膜炎菌种鉴定

    作者:孙声桃;王丽娅;张月琴;祝磊;周勇;王刚生;邓洁华

    目的分析2000年河南省的真菌性角膜炎致病菌种类.方法收集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标本,Sabouraud's琼脂培养基分离后,选择合适培养基培养,10%KOH湿封片观察鉴定.结果共分离出真菌菌株10属90株,致病真菌以镰孢菌属多(73.3%),尤以紫二孢镰孢菌多见(18.9%).结论 2000年河南省的真菌性角膜炎以镰孢菌属多,镰孢菌属的基础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 真菌 真菌性角膜炎
443 条记录 15/23 页 « 12...12131415161718...22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