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认识灸法急症事实,理解灸法急症价值——《备急灸法》读后感

    作者:王玲玲;王欣君;张建斌

    围绕《备急灸法》的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分析灸法在古代介入急症的需求和可能,总结《备急灸法》选穴和操作特点.结果表明,灸法之所以在古代能有效治疗急症,与古代多见感染性疾病、医疗资源匮乏、灸法有以“温”促“通”逆转急症病理的优势,以及灸法易于被民众用于自救自疗等因素有关.灸法治疗急症多选用四肢远端穴,操作方法重在灸灼,根据病情轻重决定壮数多少.

  • 许叔微临证灸法运用探析

    作者:李翠娟

    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探讨许叔微临证运用灸法的经验与特色.在理论上重视阳气,注重脾肾,治疗上则倡用温补,既重视药物治疗,也善于运用灸法施治.针对“阴证”“阴毒”“阳虚”“中风”“脱肛”“发背”等疾病都倡导用艾灸温补的方法治疗.施灸时方法灵活,强调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穴位、运用不同的灸法,疗效确切,成为我国针灸史上温补法的先驱,同时,也为明代温补学派的形成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 许叔微 灸法 温补法
  • 骑竹马灸疗效的心理应激免疫机制探讨

    作者:李学智

    从医学心理学、免疫学角度探讨骑竹马灸的取效机制.考察骑竹马灸操作过程中患者存在的急性短暂性心理应激状态,并借用现代医学心理学、免疫学的研究结果,探讨急性短暂性心理应激对免疫系统的影响.骑竹马灸患者存在急性短暂性心理应激反应,对天然免疫系统造成良性刺激,可能是骑竹马灸疗效的起效机制之一.古人将心理与生理的相互干预运用于针灸疗法,在现代针灸临床中应加以发掘运用.

  • 历代灸治发背概要

    作者:梁飞;刘更生

    阐述历代医家灸治发背的理论和经验.通过整理古代医家的医案、医论发现,对于发背这一疮疡重症,灸法施治具有独特功效,能起死回生、转危为安,且易于施行,可谓简便廉验,值得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广.具体操作方法有隔蒜灸、明灸和桑枝灸等.

  • 论杨继洲对灸法的贡献

    作者:高希言;马巧琳

    明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继洲,不仅是针刺手法的大家,也是灸治的名家,对灸法认识独到而深刻,其贡献主要有3个方面:①大量收录各家灸法和治验,博采众家之长,广集明以前灸法之大成.②结合临床经验,对揣穴与体位、施术先后、艾炷大小、壮数多少、点艾火、发灸疮等技术问题进行系统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操作规范.③创新形成杨氏临床灸疗特色,即取穴贵精,以疏通经气;用灸在活,能常中达变;灸必有验,当把握时机;针灸、药物宜结合使用;灸后调摄以巩固疗效.

  • 传统艾灸疗法治疗癌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宋佳霖;樊凤杰;韩志平;洪文学

    近年来,有关灸法治疗癌症的研究日益增多,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对传统灸法治疗癌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情况及治疗机理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应用新型艾灸按摩器配合中药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

    作者:田新发;徐正莉

    目的:比较新型艾灸按摩器与艾条悬灸防治小儿哮喘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内服自制中药调元玉屏汤,观察组用新型艾灸按摩器滚动艾灸疗法,对照组用艾条悬灸法,均艾灸风门、肺俞、膈俞、脾俞、巨阙、中脘为主,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控率、总有效率为66.7%(20/30)、90.0%(27/30),优于对照组的40.0%(12/30)、83.3%(25/30),两组治疗后当年哮喘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均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发作次数明显减少(P<0.05),且无皮肤感染等不良反应.结论:新型艾灸按摩器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疗效显著,可减轻症状,减少哮喘发作次数,效果优于艾条悬灸.

  • 刺法灸法操作技能实训教学方案的设计思路

    作者:董勤

    "刺法灸法学"是一门方法学、技术学,其技能特点决定了实训教学在本门课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它作为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络腧穴、针灸治疗密不可分.因此应将针灸专业技能作为一个完整体系进行整体规划,遵循反复实践观,将刺法灸法的实训内容与经络腧穴和针灸治疗的技能操作相互衔接和延续,以各实训模块间的纵向联系为线索,反复重现,层层递进,交叉综合,形成长线而不间断的实训体系.

  • 浅谈西医高等院校刺法灸法学教学体会

    作者:孙华;朴元林;王道海;包飞

    根据西医院校的刺法灸法教学存在课时少、理论脱离实践等问题,笔者在直观化、形象化教学基础上,引入案例教学法、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讲授刺法灸法,并注重强调解剖知识,反复强化记忆,结合临床带教,可提高刺法灸法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刺法 灸法 教学
  • 汪机灸法学术思想探析

    作者:马强;王茎;贾学昭;李庆羚;李丹;刘娜娜;杨佳辉

    新安医家汪机本于《内经》《难经》而论针灸,称之为“刺法之正”,其灸法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针灸问对》和《外科理例》两书中.汪氏对艾灸治疗热证、疮疡等问题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并有相应验案互参.他认为灸法只适应于已病患者,对无病之人进行艾灸保健持反对意见;还主张针灸施治之前应进行详细的辨脉察形,以知病机之所在.本文从热证可灸、灸勿留瘢、灸需辨证及灸治疮疡这几个方面阐述了汪机灸法学术思想,认为汪机在继承前贤的基础上又能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对灸法学术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

  • 《万安方》中的灸法及其临床运用启示

    作者:李隽;肖永芝

    对日本古医籍《万安方》进行了整理研究,通过对全书的分析考证后发现,该书对灸法十分重视,相关内容大多来源于中国元代以前医籍文献,很好地保留了中国古医籍文献中有关灸法的珍贵资料.书中记载的灸疗适应证非常广泛,在内、外、儿科疾病中都有涉猎,对灸疗禁忌和灸疮处理等问题也有记载.此外,该书比较明显的特征是多灸少针,常采用灸、药配合的方法治疗疾病.书中记载的灸疗适应证及灸疗方法等,有一些依然契合于现代中医临床的灸疗运用,值得今人发掘和借鉴.

  • 试析新安医家灸法学术特点

    作者:刘聪颖;王茎;曾永蕾;李悦;辛庆龄;徐伟男

    新安针灸医家群英荟萃,他们的学术思想促进了灸法理论的发展.王国瑞在临床上针灸并用,补泻兼施,因病施灸,并且配穴独特.汪机提出“灸治疮疡,灸有补泻”“灸瘢阻气,无病忌灸”之说.徐春甫详细阐发用灸理论,涉及广泛,并提倡针灸与药物结合的思想.吴谦提出“背部多灸,兼治多证”“重用奇穴,灸治急症”“灸病火足,气到则愈”的理论.吴亦鼎认为辨证审穴则灸效可期;灸有宜忌,施灸要慎;灸分阴阳,亦分补泻;疮疡宜灸,热证可灸,并提出灸针并重,相辅相成.本文通过对王国瑞、汪机、徐春甫、吴谦、吴亦鼎5位著名医家灸法学术思想的整理与分析,探讨其对灸法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和价值.

  • 雷火神针之"源"与"流"

    作者:薛昊;张建斌;陈仁寿

    通过梳理雷火神针的起源和演变脉络来揭示其被玄化、仪式化以及被曲解的过程,从而使今人对这种古代的针灸治疗手段有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认识.雷火神针可能以元代之前的道教法术为雏形发展而来,成型于明中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分化为两大类别:一种为不用艾条、以桃树枝为主要灸具并且保留了法术咒语的"道法系";另一种为使用掺药艾条、有相对固定的药物配方、剔除咒语的"俗医系".前者至明末逐渐消亡,后者从明中期一直发展到近现代,并产生了药物配方改良、主治范围扩大、操作方式进步等主要变化,在当代仍然为不少医家继续改良和使用.

  • 王执中与《针灸资生经》

    作者:秦琴;柴铁劬;王嘉慧;周蕾

    南宋王执中精通医理,喜收集验方,他在任官之暇,采用较科学的编写结构,修正和丰富了腧穴治疗内容,旁征博引并附录病案类撰成了《针灸资生经》,此书承《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之先,启《普济方·针灸门》之后,收录的灸疗法众多,集宋以前灸法之大成,此外,本书收录的验案数量更是针灸古籍之,故其学术价值自不待言.美中不足的是,王氏在考订腧穴过程中,忽略了各针灸医家的临床经验各异和对人体结构认识不同的特点,出现部分腧穴定位和主治不匹配等现象.

  • 近20年针灸治疗卵巢早衰的临床研究及作用机制进展

    作者:夏良君;夏有兵

    目的:回顾和整理近20年针灸治疗卵巢早衰(POF)的研究成果与作用机制,为临床针灸治疗POF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收集整理自1998年1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针灸治疗POF的文献,从选穴规律、治疗方法等方面归纳分析,阐述潜在的作用机制.结果:终获得针灸治疗POF的临床文献26篇,阐释作用机制的实验类文献5篇.临床治疗卵巢早衰的辨证分型及使用频次前3位的腧穴分别为少阴病证(太溪、三阴交、关元穴),太阴病证(三阴交、足三里、次髎穴),厥阴病证(太冲、神庭、关元穴),少阴、厥阴兼证(三阴交、肝俞、肾俞穴),少阴、太阴兼证(脾俞、三阴交、足三里穴),冲任失调(关元、子宫、肓俞穴).十四经经脉腧穴使用频率前5位的穴位由高到低依次为关元、肾俞、三阴交、中极、脾俞、太溪、肝俞.经外奇穴则以局部取穴为主.按经脉腧穴使用个数排序前5位的经脉由高到低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选穴部位多分布在胸腹部、腰背部及下肢.临床方法多样,包含毫针刺、电针疗法、灸法、穴位埋线疗法等.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A)的功能,恢复性激素正常水平;改善卵巢、子宫的组织学形态;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系统,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卵巢早衰相关信号通路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等,达到治疗效果.结论:虽然针灸治疗卵巢早衰在临床上已取得一定疗效,但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却有限.从机制上阐明针灸治疗POF,可以指导临床实践.今后应规范临床路径,探究效应机制,通过设计科学严谨的实验,选取更为客观合理的评价体系,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

  • 针药并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张迪;刘维;杨会军;吴沅皞

    利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F)、重庆维普数据库(VIP)三大中文数据库检索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有关针灸、药物(中药、西药)并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且有明确临床疗效的相关文献32篇,通过归纳分析发现,针药并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方法颇为丰富,主要有针刺、针刺及艾灸、温针灸、电针、蜂针、火针等不同针灸方法结合药物治疗方案.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规范强直性脊柱炎的针药结合治疗方案、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利于针药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方案的临床推广.

  • 针灸治疗硬皮病的临床方案探析

    作者:杨会军;刘维;吴沅皞;张迪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万方三大中文数据库建库至2015年4月1日针灸治疗系统性硬化病的文献,筛选出疗效确切的临床研究及病案报道26篇.发现针灸治疗硬皮病的疗法和临床方案内容丰富并颇具特色,主要有毫针刺法、电针、蜂针、火针、艾灸、天灸以及针灸结合拔罐、热敷、穴位注射等不同针灸疗法或针灸结合其他疗法的临床应用方案.认为针灸结合不同疗法,可优势互补,起到协同效应,疗效肯定且中医特色优势突出,但需要对临床方案进一步科学性的规范化及标准化研究.

  • 日本灸法概况

    作者:周珍花;袁宜勤

    日本灸法源于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结合其本土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以透热灸为主的、具有日本特色的灸疗方法.本文将主要介绍透热灸法以及日本各地民间的传统灸法,并初步比较了中、日两国灸法的异同.

    关键词: 日本 灸法 综述 指导性
  • 手腕部保健艾灸箱的设计与应用

    作者:高希言;王鑫;徐翠香;高崚;任珊;马巧琳

    设计一种手及腕部艾灸箱,可有效解决手部关节及腕关节艾灸较难和艾灸效果不好的问题,提高艾灸热量利用率.灸箱由箱体和防护网组成,箱体为上下开口的中空体,箱体的上部装有翻转的活动盖板,箱体内中部装有支撑架,箱体的侧壁上开有一个与支撑架位于同一水平面的洞口,箱体下部内装有水平的防护网.本艾灸箱结构新颖独特、简单合理,可对手及腕部同时施灸,且易制作、成本低、使用方便、效果好.

  • 新型温控灸器具的研制与应用

    作者:杨柳;江浩;王丽芳;马海丽

    研制一种新型温控灸器具,以提高灸法的临床疗效.根据灸法温热效应的作用机制,利用现代电子设备(温控系统),结合烟雾过滤装置、给氧罩装置等设计,研制新型温控灸器具.新型温控灸器具可以实现温度、距离的自主调控,避免烟雾与气味的污染、刺激等作用,使中医传统艾灸疗法更好地发挥疗效,且更具有安全性与便利性.

1500 条记录 10/75 页 « 12...78910111213...747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