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内胆管细胞癌研究进展

    作者:罗俊;罗放

    简述了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临床分型、诊断、治疗等的新研究进展,加深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认识程度,以助于提高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早期诊断率及指导帮助改善预后。

  •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治疗进展

    作者:黄喆(综述);彭创(审校)

    肝内胆管细胞癌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胆管癌,因为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且早期症状隐匿,早期发现困难治疗效果欠佳,随着患病率的上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对此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形态学CT分型及临床意义

    作者:龙海清;杨海浪

    目的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形态学CT分型以及临床意义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抽取在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24例,对其CT扫描情况展开回顾性分析,评价形态学CT分型以及临床诊断价值。结果本组24例患者中,包括有肿块型者10例,CT表现为肝内结节状肿瘤,未出现周围胆管扩张现象;管周围浸润型者5例,CT表现为沿着胆管纵轴生长的树枝状肿瘤,合并有周围胆管扩张;肿块合并管周浸润型者7例,CT表现出肝内结节状肿瘤,并且合并有胆管扩张;管内生长型2例,CT表现为单发、多发肿瘤结节位于扩张的胆管内。结论经CT检查可以对肝内胆管细胞癌展开准确的形态学分型,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临床价值显著,值得关注。

  • 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特征的研究

    作者:潘宏;聂芳;刘婷;卜岚;董甜甜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超声造影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ICC患者的超声造影表现,分析病灶的超声造影增强时间和特征,分析其超声造影特征与病理学表现的关系.结果 超声造影显示所有的病灶均为动脉期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度减退,呈不均匀低增强.病灶直径≤3 cm动脉期多呈均匀高增强,直径≥5 cm多呈不均匀低增强(P< 0.001).动脉期高增强区病灶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肿瘤细胞丰富,低增强区可见大量的纤维成分,中心无增强区可见灶状坏死.结论 超声造影对ICC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

    作者:张宝林;钱丽

    目的 利用螺旋CT对肝内胆管细胞癌(PCC)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18例PCC患者均采用螺旋CT技术,利用平扫与增强及延时扫描,得到可靠的CT图像,并进行分析.结果 CT能清晰地显示PCC病变,增强及延时扫描具有特殊性征像.结论 螺旋CT对PCC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及鉴别意义.

  • 可根治性切除肝内胆管细胞癌肝周围淋巴结清扫的探讨

    作者:陈亚进;周睿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常见的二级及其以上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来源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具有早期症状体征不典型,误诊率高,预后差等特点.早期行根治性手术治疗一直被认为是治愈ICC唯一有效的方法.ICC易通过淋巴系统转移的特点,肝周围淋巴结清扫(LND)能否改善可根治性切除ICC患者的预后成为外科医师关注的焦点,并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进一步探讨根治性切除术是否应常规联合淋巴结清扫,已高度怀疑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或术前、术中未发现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是否可以从淋巴结清扫中获益等对规范ICC的外科治疗及改善患者生存状况尤为重要.笔者根据国内外ICC淋巴结清扫的临床研究现状,结合笔者中心临床实践经验,分析和探讨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淋巴结清扫的指征选择提供临床依据.

  • 顺逆结合肝门显露法治疗侵犯肝门的肝内胆管细胞癌

    作者:闫加艳;陈炜;王坚

    目的 探讨顺逆结合肝门显露法治疗侵犯肝门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手术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3例左侧肝内胆管细胞癌侵犯肝门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3例患者术前均经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肝功能和剩余肝脏体积评估后,施行左半肝联合肝尾状叶切除术,手术操作步骤为顺行解剖肝门、敞开肝门板、左半肝联合肝尾状叶切除、肝右动脉重建、肝门胆管整形与胆肠吻合.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手术时间,肝动脉吻合时间和术中出血量.(2)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3)术后情况:术后并发症(胆汁漏、出血、肝功能异常、胃瘫等)和术后化疗.(4)随访情况:患者术后生存和肿瘤复发情况.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临床症状腹痛、畏寒、发热、黄染等状况,肝功能和肿瘤标志物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或腹部增强CT检查判断肿瘤有无复发.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12月.计量资料以平均数(范围)表示.结果 (1)手术情况:3例患者均采用顺逆结合肝门显露法行左半肝联合肝尾状叶切除术,其中1例合并肝右动脉切除重建,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围术期死亡患者.3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493 min(430 ~ 570 min),肝动脉吻合时间为11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26 mL(450~600 mL).(2)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3例患者均为肝内胆管细胞癌,2例侵犯神经束,2例第12组淋巴结转移,胆管和肝动脉切缘均为阴性.(3)术后情况:3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胆汁漏和胃瘫.1例行肝右动脉切除重建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经抗感染、保肝和抗肝性脑病治疗后,于术后4周恢复出院.另2例患者术后恢复平稳,未出现肝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分别在术后17 d和20 d出院.3例患者术后4~5周起采用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化疗方案,共化疗8个疗程.(4)随访情况: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20个月,随访期间患者一般状况均良好,无胆管炎症状,肝功能正常.1例患者重建肝右动脉,术后3个月复查CT,肝动脉显影良好.3例患者均无肿瘤复发征象.结论 顺逆结合肝门显露法治疗侵犯肝门的肝内胆管细胞癌可提高其根治性切除率和手术安全性.

  • 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会肿瘤分期手册》肝内胆管细胞癌TNM分期解读

    作者:陈骏;毛谅;何健;孔炜伟;贺奇彬;史炯;沈洁;刘芩;唐敏;仇毓东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肝脏第2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且预后非常差.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在第7版《AJCC肿瘤分期手册》中首次将ICC与肝细胞癌分开,单独设置章节,反映了ICC的危险因素与肝细胞癌的差异性.而近出版的第8版《AJCC肿瘤分期手册》中进一步对ICC的TNM分期系统进行了更新.其中,不再以肿瘤大体分型特征进行T分期,同时淋巴结转移(N1期)被归入ⅢB期,而非第7版中归入Ⅳ期.另外还对区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等做出了明确定义,并推荐至少清扫6枚区域淋巴结方可进行准确的N分期.第8版AJCC肝内胆管细胞癌分期系统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准确地显示患者预后,对临床具有更高的指导价值.

  • 肝内胆管细胞癌分期系统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文迪;周华邦;胡和平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是起源于二级及以上肝内胆管分支的胆道上皮细胞恶性肿瘤[1].其发病率约占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5% ~30%,是仅次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第二大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2-4].ICC在亚洲更常见,虽然ICC的发病率在国际及不同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大多数国家呈上升趋势[5-8].

  •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手术治疗进展

    作者:华豪;孔宪炳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原发性肝癌(PLC)的少见类型,近年其发病概率有上升趋势.临床上早期无特异性表现,诊断困难及手术概率低,预后不佳.目前首选治疗手段仍为手术.

  • 反复发作化脓性胆管炎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核磁共振表现探究

    作者:王立成

    目的 分析反复发作化脓性胆管炎伴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经核磁共振检查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反复发作化脓性胆管炎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32例,利用核磁共振诊断,分析结果.结果 肝内胆管细胞癌平均直径为(57.41±9.60)mm;T1WI表现为稍低信号,T2WI表现为稍高信号.增强动脉期29例的肿瘤边缘表现为分叶状强化,延迟期也有强化表现;肿瘤外围胆管扩张23例;在肿瘤动脉期表现为不均匀强化3例,在延迟期其强化程度明显下降;肝叶出现萎缩27例.结论 核磁共振诊断反复发作化脓性胆管炎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价值明显.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鉴别肝内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癌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王波;张璞;秦波;严金明

    目的 探究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鉴别肝内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癌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检查的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记录资料进行回顾性查看,后经病理证实为59例肝内胆管细胞癌和91例肝细胞癌.所有患者均给予磁共振序列扫描,观察病变部位影像学的特征,选取两名观察员对两组病灶扩散张量成像的弥散系数值、各向异性分数值及DWI的ADC值,对两组间的测量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肝内胆管细胞癌组中病灶边界清晰者27例(45.76%),肝细胞癌组中病灶边界清晰者43例(47.25%),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项参数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有关系数值全部>0.90.两组弥散系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内胆管细胞癌组各向异性分数值(0.54±0.16)明显高于肝细胞癌组(0.31±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中的各向异性分数值在鉴别肝内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

  • 个案报道:三维适形消融治疗肝左叶胆管细胞癌1例

    作者:扈彩霞;郑加生;孙斌

    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是常见的两种肝脏肿瘤。不能切除的未经治疗的胆管细胞癌患者预后差,尤其是发生门静脉受侵的患者。目前胆管细胞癌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在不能进行手术切除的肝恶性肿瘤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此,我们报道成功运用射频消融治疗伴有门静脉癌栓的肝内胆管细胞癌一例,该患者共计存活26个月。

  • 肝内胆管结石相关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作者:徐原

    目的 分析和探索肝内胆管结石相关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患者预后情况.方法 随机抽取106例在我院肝胆外科接受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合并肝内胆管结石为结石阳性组(n=29),无肝内胆管结石为结石阴性组(n=77).收集患者基本资料,主要包括肿瘤组织病理学特点、血液学检查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临床表现、周围神经侵犯、TNM分期、肿瘤子灶、淋巴结转移、γ-GT、AL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管侵犯、肿瘤直径、甲胎蛋白、AST、ALT、T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石阳性组患者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结石阴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并肝内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更高,患者预后明显更差.

  • 超高场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袁伟

    目的 分析超高场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诊断效果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收集我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后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对所有患者均需实施超高场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分析其临床诊断效果.结果 所有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均被确诊,病灶显示满意.可发现13例病灶,其中1例为肝内2个病灶.另有11例患者T1WI病灶信号表现为低信号,1例患者病灶混杂信号,但主要为低信号.此例内部可发现少许高信号灶.T2WI信号显示,所有病灶均显示为欠均匀高或是稍高信号的改变.结论 在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实施临床诊断时,通过使用超高场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能够取得较好诊断效果,有较高临床使用价值.

  •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三期增强特征性影像表现

    作者:范丽馨;杨宝军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三期表现及与其他肝内肿瘤的鉴别要点,提高该病CT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对2002-2006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平扫肿瘤多数表现为肝内单发的低密度病灶伴肝内胆管扩张21例,增强扫描可见病灶于动脉期无强化或轻度强化,强化形式多样,不同程度出现环状或索条状强化等,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延迟扫描期持续强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病灶逐渐充填式强化,强化范围逐渐增大,后病灶强化密度等于或略高于肝实质,三期增强表现为"慢进慢出"特点,所以三期增强表现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因其病理特点决定其三期增强CT表现具有特征性,大多能与肝内其他肿瘤相鉴别.

  • CT与MRI联合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价值研究

    作者:毕晓旺

    目的:探讨CT与MRI联合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6年9月~2018年6月收治的78例疑似ICC诊断患者根据抽签模式分为实验组(39例)与对照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MRI检测+增强扫描,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给予CT诊断,对比两组患者肿瘤诊断准确率和肿瘤定位正确率.结果:诊断后,两组患者肿瘤诊断准确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肿瘤定性正确率(89.74%)明显优于对照组(66.6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CT联合MRI诊断疑似ICC患者临床疗效好,能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和肿瘤定性正确率,具有重大临床价值意义.

  •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

    作者:于卫中;杨建秀;丛振杰

    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较少见,有关文献报道不多,笔者收集了8例经临床手术病理确诊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病人的CT资料,探讨其CT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 肝内胆管细胞癌与炎性病灶超声造影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尹珊珊;严昆;崔秋丽;吴薇;杨薇;鲍丽萍;陈敏华

    目的 探讨无肝硬化背景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C)与肝脏炎性病灶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无肝炎病史及肝硬化背景、已行超声造影且经病理证实的2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男15例,女10例)及13例肝脏炎性病灶患者(男7例,女6例)为本研究对象,病灶中位大小4.9cm(范围1.8~11.4cm).两组临床资料未见统计学差异.分析两组病例常规超声图像及CEUS灌注特征,探讨两种病变的鉴别诊断特征.结果 病理确诊的ICCC病例中,超声造影后有2例(8%)误诊为炎性病灶,3例(12%)未能得出明确诊断;病理确诊的炎性病灶中,有1例(7.7%)误诊为肝内胆管细胞癌,1例(7.7%)未能得出明确诊断;动脉期ICCC表现为周边不规则环状高增强(48%,12/25)或片状强化(52%,13/25),炎性病灶多表现片状强化(84.6%,11/13),二者在动脉期均呈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开始廓清时间ICCC为(34.5±3.5)秒,炎性病灶为(62.7±12.6)秒(P=0.001).利用时间-强度曲线,注射造影剂3分钟时肝实质强度与病灶强度差ICCC为10.5±4.7,炎性病灶为3.1±1.8(P=0.001),具有统计学差异.常规超声17例(68%)ICCC显示病灶周围胆管扩张,炎性病灶为1例(7.7%).结论 无肝硬化背景的肝内炎性病灶与ICCC的鉴别诊断需联合联合常规超声及CEUS信息,尤其需重视开始廓清时间及廓清程度.

  •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和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准确性分析

    作者:曲军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和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准确性.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在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间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MRI检查,给予观察组患者的诊断方式实施MRI联合CT扫描,对比两组患者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和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准确率.结果:采用MRI联合CT诊断的观察组患者诊断准确患者为50例,准确率为100.00%,而单纯采用MRI诊断的对照组,其准确人数为42例,准确率为84.00%.观察组患者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患者,采用CT联合磁共振成像诊断价值较高,对于病情的诊断和后期治疗均提供准确数据,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260 条记录 13/13 页 « 12...567891011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