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与病理学基础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于臻;赵庆花;戚春厚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与病理学基础,提高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与CT扫描资料.结果:CT平扫12例均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灶,边界不清;病灶周围肝内胆管扩张5例;局部肝包膜回缩征象4例.增强扫描:动脉期与静脉期病灶无强化或轻度强化,延迟后病灶内部呈片状、分隔状或均匀强化.病理表现镜下为低分化或未分化腺癌,血管分布稀少,癌巢之间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 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病理学基础有助于理解CT征象.

  •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鉴别

    作者:靳兆军;亓恒新;李跃生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起源于肝内胆管的上皮细胞,是原发肝癌的少见类型.其影像、病理及临床表现均与肝细胞癌有所不同,为进一步提高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本文收集了近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10例,着重分析其CT表现,找出CT特征,加深对此病的认识.

  • 射频消融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应用现状

    作者:付颖;杨薇;陈敏华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为来源于胆管二级分支以下的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ICC占肝脏原发恶性肿瘤的5%-10%[1-2],占所有胆管细胞癌的10%,近年来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持续上升趋势[3-4].据WHO统计,2002年全球ICC 62.6万例,80%来自发展中国家,中国占55%.

  •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30例临床分析

    作者:常中飞;王茂强;刘凤永;段峰;王志军;宋鹏;孙红梅;王燕;阎洁羽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胆管上皮细胞起源的恶性肿瘤,95%为腺癌,ICC是仅次于肝细胞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占消化道肿瘤的3%[1]。 ICC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与HCC相比均存在明显差异[2]。由于ICC起病隐匿,无特殊的临床表现,患者就诊时往往已处于疾病晚期,预后较差。目前接受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治疗ICC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解放军总医院介入放射科由2008年4月至2011年12月经病理证实、行TACE介入治疗30例ICC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 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德东;于晓玲;梁萍;于明安;程志刚;韩志宇;戚彩;于杰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 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对病理诊断为ICC的26例患者47个结节(大径1.0~9.9 cm,平均2.9±1.8 cm)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消融治疗范围超过癌周1.0 cm.治疗后定期随访4~35个月,随访期间微波消融灶内或周边超声造影增强影像出现新发病变视为局部肿瘤进展.结果 超声引导下对26例ICC 45个结节行根治性微波消融治疗,消融后1个月超声造影或增强MRI显示40个消融灶内或边缘无增强表现,达到完全消融;5个消融灶内或边缘有增强表现,为局部肿瘤进展,消融治疗有效率为88.9%(40/45);另2个结节行姑息性微波消融治疗.随访期内6个结节消融后发生局部肿瘤进展,局部进展率为13.3%(6/45).全组26例患者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后6、12和24个月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0.8%(21/26)、61.5%(16/26)和53.8%(14/2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2%(5/26),包括肝脓肿4例(抗感染和置管引流后均治愈),针道种植1例(外科手术切除治愈).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ICC安全有效,可作为不适合手术切除ICC患者的治疗选择.

  • 具有肝硬化基础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及增强CT的增强模式分析

    作者:唐春霖;李锐;张晓航;钟华;郭燕丽;陈朝晖

    目的 探讨在肝硬化基础上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实时超声造影与增强螺旋CT的成像特征.方法 经病理确诊的胆管细胞癌并肝硬化的患者12例(手术切除11例,穿刺1例),11例采用对比脉冲造影技术,1例采用连续脉冲反向谐波造影技术,机械指数<0.2,2.4 mL造影剂SonoVue团注.将超声造影与增强CT的增强模式、术前诊断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超声造影动脉相5例(41.7%)为不均匀高增强,3例(25.0%)为均匀高增强,4例(33.3%)为周边环状增强.超声造影3例(25.0%)诊断为肝内胆管细胞癌,9例(75.0%)诊断为肝细胞癌.增强CT动脉期10例(83.3%)为不均匀强化,2例(16.7%)为环状强化.2例(16.7%)诊断为肝内胆管细胞,10例(83.3%)诊断为肝细胞癌.结论 肝硬化基础上的多数肝内胆管细胞癌实时超声造影与增强螺旋CT的增强模式与肝细胞癌类似,影像学鉴别诊断困难.

  • 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及治疗的现状与挑战

    作者:张宁;卢姗姗;Rifaat Safadi;Roberts R Lewis;陆荫英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是一类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ICC发病较隐匿,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临床上尚缺少特异度高的早期筛查诊断标志物,很多患者在发现时已进展到中晚期,失去采取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的机会;即使手术切除,复发及转移等诸多因素也会导致ICC患者病死率高、远期生存预后差的局面.国际上尚无成熟的ICC个体化精准治疗推荐策略,现有的分期及预后模型主要基于手术切除的患者所创建,缺少普适性,临床应用受限.因此提高ICC患者早期确诊率、制定精准的治疗策略、探索预后风险因素是临床改善生存结局的途径.本文结合ICC研究进展,分析了ICC的诊断和治疗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

  • RASSF1A与CyclinA2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与相关性

    作者:吴军卫;李潼;李锦锦;孟元普;柴新群

    目的:探讨RASSF1A与CyclinA2在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01/2011-09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肝胆外科中心手术切除的30例ICC组织与18例癌旁组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两步法,检测RASSF1A与CyclinA2分别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的意义及相关性.结果:RASSF1A在I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其在I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36.67%(11/30),在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83.33%(15/18)(P<0.05); CyclinA2在I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其在I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3.33%(22/30),在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1.11%(2/18)(P<0.05);RASSF1A失活与CyclinA2高表达在ICC的发生过程具有相关性(P<0.01,r=0.54).结论:RASSF1A基因与CyclinA2蛋白可能参与ICC的发生发展过程,RASSFlA基因失活可能参与ICC的浸润转移过程,且二者的作用机制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结肠占位合并肝右叶占位的罕见病例多学科讨论及文献回顾

    作者:林沛楠;陈晓锋;孙婧;梅竹;顾艳宏

    胆管癌是一种罕见的胆管上皮癌,仅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3%,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肝内胆管癌常转移到肝、腹膜、肺,转移到结肠的病例极为罕见,本文描述了1例结肠占位合并肝右叶占位初诊为结肠癌肝转移而术后病理诊断为肝内胆管细胞癌肠转移病例的诊疗过程,是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第9例个案报道.这类罕见病例给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挑战,我们报道这个病例,一方面是给同行提供借鉴,提高罕见病的诊疗;另一方面是想引起共鸣,希望更多类似的病例能被报道,以寻找其共性,探究其机制.

  • 腹痛、发热及肝脏多发占位为主要表现的肝内胆管细胞癌1例

    作者:吴道宏;柴宁莉;陈思文;徐世平

    笔者诊治1例64岁男性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本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高热和肝脏多发占位,曾被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肝脏转移瘤,抗感染治疗后发热仍难以控制,查糖类抗原199(CA199)3222U/ml,结合肝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为ICC,肿瘤坏死伴感染,急性胆囊炎,给予姑息、对症治疗,2个月后死亡。根据文献报道和笔者的临床经验,ICC早期发现难,恶性程度高,可伴发坏死感染,根治性切除机会少,预后差。老年消化科医师应熟悉ICC特点,重视健康查体工作,以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微血管侵犯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丁光宇;朱小东;施国明;沈英皓;蔡加彬;孙惠川;周俭;樊嘉;黄成

    目的 探讨微血管侵犯(MVI)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根治性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根治性切除且经病理证实的359例I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与MVI发生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并对ICC患者切除术后的总体生存和无瘤生存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在纳入本研究的ICC患者中,MVI总发生率为13.6%.MVI与患者术前乙肝感染、肝硬化及肿瘤分化程度相关(均P<0.05).MVI组和无MVI组ICC患者切除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0.0%、20.9%、12.2%和63.9%、33.1%、22.0% (P <0.0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0个月和18.5个月(P<0.05).MVI组和无MVI组ICC患者切除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29.7%、12.7%、8.5%和50.6%、26.9%、18.4% (P <0.05),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分别为8个月和12.5个月(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VI是影响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R=1.852,95% CI:1.075 ~3.195,P<0.05).结论 ICC患者MVI与乙肝感染相关.MVI是I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不是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MVI对ICC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可能不如其对肝细胞癌的影响.

  • 肝内胆管细胞癌中Ezrin和PTEN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董伟;刘路;陈赢;郑燕;李勇;康青松;李飞波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中埃兹(Ezrin)蛋白和磷酸酶基因(PTEN)蛋白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组)和相应癌旁组织(对照组)中Ezrin和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上述指标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ICC组Ezrin阳性表达率为78.0% (39/50),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为46.0%(23/50);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zrin蛋白的表达与ICC肿瘤直径、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CA19-9、HBsAg、肝内胆管结石无关(P>0.05).PTEN在ICC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46.0% (23/50),在癌旁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88.0% (44/50),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蛋白的表达与ICC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CA19-9、HBsAg、肿瘤直径、肝内胆管结石无关(P>0.05).Ezrin和PTEN蛋白在ICC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382,P<0.01).结论 Ezrin和PTEN在ICC中的异常表达及二者表达的负相关可能在ICC的侵袭及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叶林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ICC)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总结分析1991~2000年间我科收治的46例PICC病人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资料.结果 (1)本病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部分病例可并存乙型肝炎(20%)、肝硬化(45%),部分伴有肝内胆管结石(20%),血清AFP升高(30%);(2)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的诊断率分别为90.0%、95.4%及100.0%;(3)手术切除率为64.0%,全组病例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0.0%、33.0%及26.0%;(4)生存5年以上的12例病人中,直径≤3 cm的小肝癌9例,包膜完整的肿块型直径位于3~5 cm肝癌3例,术后均辅助性放射治疗和选择性肝动脉灌注化疗.结论影像学检查能在早、中期提供临床线索,但缺乏特异性血清肿瘤标志物,治愈性切除术加辅助治疗可获得良好生存率.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病风险关系的荟萃分析

    作者:庞书杰;蔺志鹏;叶庆旺;张海斌;杨宁;杨广顺

    目的 评估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检索2000年1月至2015年5月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评估丙型肝炎与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病风险关系的文献,借助RevMan 5.3软件应用随机效应模型对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暴露风险比值比进行定量合成分析.结果 分析共纳入14项病例对照研究和2项队列研究,异质性检验显示16项研究间存在明显异质性(I2 =72%,P<0.05),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肝内胆管细胞癌组与对照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暴露风险合并比值比为3.96(95% CI为2.63 ~5.95,P<0.05).16项纳入研究未见明显发表偏倚.结论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显著提高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病风险.

  • 四跨膜蛋白CO-029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赵鸣;李灼日;周开伦;陈良;王业鸿;武金才

    目的 探讨四跨膜蛋白CO-029在人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蛋白印迹与实时-PCR检测20例患者肝内胆管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及肝内胆管细胞癌细胞系HCCC-9810中CO-029的表达水平.应用组织芯片检测4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病理标本中CO-029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蛋白印迹与实时-PCR检测显示CO-029在20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组织中高表达,且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在HCCC-9810细胞系中亦显著高表达(P<0.05).组织芯片检测显示CO-029阳性表达率为65%(26/40).按复发时间(TTR)分组,术后早期复发组(TTR <1年)CO-029的表达明显高于未复发组(TTR≥1年),且CO-029表达与肿瘤包膜、肝门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预后密切相关(.P<0.05).结论 CO-029在胆管细胞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与肿瘤复发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价值

    作者:毛枫;王文平;李超伦;黄备建;袁海霞;丁红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5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总结其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结果 总共102个病灶,大小范围为20 mm×20 mm~130 mm×100 mm.灰阶图像上大部分病灶表现为回声不均匀(75个,73.5%)、边界模糊(70个,68.6%)、分叶状(55个,53.9%).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大部分病灶能检测到血流(75个,73.5%),以簇状、短线状及彩点状血流为主,其中大部分血流的阻力指数大于0.6(65个,86.7%).102个病灶中,见条索样高回声的有37个(36.3%),后方回声出现轻度衰减的有29个(28.4%),出现“脐凹”现象的有22个(21.6%).超声诊断的符合率为84.2%(80/95).结论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充分认识其声像图特征可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率.

  • 肝内胆管细胞癌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陈中;晏建军;黄亮;吴孟超;严以群

    目的 研究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手术预后的因素,探讨提高ICC疗效的途径.方法 回顾分析1996年12月至2003年6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83例ICC病人的临床资料,对成功随访到的132例病人用Cox回归模型,选择15个对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2例外科手术治疗病人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1.3%、21.6%和11.8%,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病人的预后与手术方式、病理分型、是否淋巴结转移以及术前血清CA19-9水平显著相关,而与是否输血、放疗、化疗、肿瘤大小、肝硬化、AFP、TBIL、A/G(白球蛋白比)、性别、年龄等无明显相关.结论 规则性肝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手术是ICC主要的治疗措施;对于术后肝内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的积极预防和治疗是提高ICC生存率的主要策略.

  • 肝内胆管细胞癌104例外科治疗的回顾

    作者:荀晓冬;李强;陈星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 I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方案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04例IC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肝门淋巴结切除组、扩大肝门淋巴结切除组和淋巴结未切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104例ICC患者的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72.1%、56.1%和43.7%,中位生存时间为34个月。肝门淋巴结切除组( n=21)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2.9%、28.6%和28.6%;扩大肝门淋巴结切除组(n=12)患者的1、2、3年生存率75.0%6、6.7%和33.3%;淋巴结未切除组(n=71)患者的1、2、3年生存率78.9%、62.5%和47.8%。三组之间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两两比较,仅肝门淋巴结切除组与淋巴结未切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AJCC分期、分化、铁蛋白( Fer)、CA19-9、CEA、淋巴结转移( LNM)和淋巴结切除术( LND)对ICC患者预后的影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AJCC分期、分化、Fer、LNM是影响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ICC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不明的前提下,常规进行淋巴结切除术不能使患者受益。但是,如果ICC患者有淋巴结转移,并且明确了具体的转移位置,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可使患者受益。年龄、分期、分化、Fer、LNM是影响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孙健;吴志全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又被称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eripheral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PICC),指二级胆管末梢侧肝内小胆管或末梢胆管上皮起源的恶性肿瘤,95%为腺癌.ICC的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原发性肝癌的5%~25%[1].

  • 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结切除术

    作者:荀晓冬;李强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淋巴结转移为重要的影响ICC患者生存率的因素之一.但是,对于淋巴结切除的指征以及淋巴结切除在手术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莫衷一是.一些学者认为,针对ICC的标准外科治疗就是肝切除术联合扩大淋巴结切除术.但是,不是所有的中心都认可常规的淋巴结切除.一些中心已经报道了选择性淋巴结切除术和常规淋巴结切除术的限制性使用.本文就ICC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结切除问题进行了综述.

260 条记录 2/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