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并发胆汁瘤CT表现及临床意义

    作者:佟翔伟

    目的 分析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并发胆汁瘤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5月至2015年6月,丹东市人民医院244例晚期肝癌患者,均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每次介入治疗后2周复查1次CT.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244例患者接受TACE后并发胆汁瘤13例(5.3%),CT表现为胆汁瘤直径1.5~5.7 cm,平均(3.02±1.03)mm;左肝9例,右肝4例;囊状瘤10例,柱状瘤3例.CT平扫时可见10例病灶周围有囊状密度影,9例边缘清楚,1例边缘模糊,CT值为19~30 HU.增强扫描后,边缘稍增强,阴影内部不见强化;10例囊状密度影随时间的延长而向椭圆形变化,CT值为18~27 HU;另外3例见柱状低密度影,沿胆管部位分布,边界不清晰,CT值为29 HU.结论 CT诊断肝癌介入治疗后并发胆汁瘤具有特异的影像学特征,介入治疗过程中定期行CT检查对胆汁瘤早发现、早治疗有重要作用.

  • 肝肿瘤射频消融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处理

    作者:王健;闫子光;佟小强;吕天石;宋莉;吕永兴;邹英华

    目的 分析肝恶性肿瘤经皮射频消融术(RFA)后感染性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科接受RFA治疗的356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癌296例,肝转移癌60例.对于术后有严重感染表现的患者进行即刻腹部超声和(或)CT增强扫描.明确肝内局部脓肿形成后,采取置管引流、使用抗生素等干预措施,并随访1年.全部脓肿引流液均行细菌学检查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用药.结果 356例RFA术后共5例患者发生局部严重感染,其中3例为肝脓肿,1例胆汁瘤合并感染,1例为腹壁脓肿.1例肝脓肿患者肝内局部病灶与结肠肝曲形成窦道且经久不愈,经外科手术局部修补+肝内脓肿置管引流后局部及全身症状有所缓解,但于RFA术后8个月死于全身衰竭.1例腹壁脓肿患者经抗感染、置管引流、局部换药处理后局部及全身症状有所缓解,但于RFA术后6个月死于肿瘤进展.1例肝脓肿和1例胆汁瘤合并感染患者经单纯病变部位置管引流+抗生素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随诊1年达到临床治愈.1例肝脓肿患者经病变部位置管引流+抗生素治疗后,感染灶痊愈,但随访至9个月时死于肝内肿瘤转移导致的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RFA术后严重感染性并发症并不少见,感染途径可来自肠道菌群逆行感染,Whipple术等导致Oddi括约肌无功能的RFA术后继发严重感染的明确诱因.除根据药敏实验应用敏感抗生素外,及时行脓腔穿刺引流、外科干预等综合治疗是针对RFA术后局部感染性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 超声观察肝移植术后胆汁瘤

    作者:宋洁;肖春华

    病例1,女,57岁.行原位肝移植术后1月余,感右上腹胀痛,解白陶土样粪便,皮肤和巩膜无明显黄染.超声检查提示肝左内叶及右前叶见大小约7.84 cm×6.51 cm的囊性结构,边界尚清,囊壁欠光滑,囊内液性成分透声差,见絮状稍强回声漂浮(图1),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

    关键词: 胆汁瘤 超声检查
  •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引流治疗胆汁瘤

    作者:王刚;赵斌;孙尧;荆雪虹;丛林;张晶珠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胆汁瘤的操作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我科收治胆汁瘤患者18例,包括男11例,女7例,胆汁瘤大径3.0~12.5 cm.根据胆汁瘤的大小、是否存在感染等情况分别采取单次穿刺抽吸冲洗、多次穿刺抽吸冲洗、穿刺置管引流冲洗等不同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18例患者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后均效果满意,胆汁瘤消失15例,明显缩小3例(缩小75%以上),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治疗胆汁瘤创伤小、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 复杂性肝内胆汁瘤的诊治:附三例报告

    作者:谢峰;黄杨卿;杨甲梅

    目的 探讨复杂性肝内胆汁瘤的诊治及外科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复杂性肝内胆汁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疗效和预后.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黄疸、反复发热等,胆道感染很难控制,内科保守治疗无效.B超和CT扫描提示肝脏有囊状或柱状占位性病变,囊肿穿刺可抽出胆汁样的液体明确诊断.3例中1例行ERCP加胆汁瘤穿刺引流术,1例行PTCD管引流加胆汁瘤穿刺引流术,1例行再次肝移植术.随访6个月至2年,效果良好.结论 肝内胆汁瘤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行B超和CT、穿刺抽出胆汁样的液体可以确诊.对于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人,可先行胆汁瘤穿刺引流术,如仍无好转可以考虑外科手术切除,部分病人可能需要肝移植治疗.

  • 创伤性胆汁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高劲谋;杨俊;赵山红;梁绍勇;林曦;艾涛

    目的 探讨创伤性胆汁瘤的成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0年间肝和胆道损伤患者资料和胆汁瘤的诊治情况.结果 46例胆汁瘤中,40例发生在Ⅲ~Ⅴ级肝损伤后,胆汁瘤发生率为15.2%(40/263).Ⅳ、Ⅴ级与Ⅲ级肝损伤胆汁瘤发生率分别为22.6% (31/137)和7.1% (9/126)(x2=12.20,P<0.01);钝性和穿透性肝损伤胆汁瘤发生率分别为19.3%(35/181)和6.1% (5/82)(x2=7.67,P<0.01).46例胆汁瘤中36例发生在非手治疗后,4例出现在手术治疗后.另6例为肝外胆道损伤所致,发生率18.8%(6/32).46例均经螺旋CT检查,9例同时行MRI;11例加做ERCP.肝损伤后胆汁瘤40例中,28例经超声或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治愈;12例<30 cm3的胆汁瘤自行吸收.肝外胆道损伤所致6例经手术治愈.本组无死亡,亦无与胆汁瘤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非手术治疗严重肝损伤应警惕胆汁瘤发生;肝损伤后胆汁瘤优先选择超声或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肝外胆道损伤引起者多需手术治疗.

  • 左氧氟沙星治疗TACE后胆汁瘤合并感染的疗效观察

    作者:郭晨阳;胡鸿涛;黎海亮;姚全军;孟艳丽

    目的 观察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治疗TACE后胆汁瘤合并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8例TACE后胆汁瘤合并感染患者,采用以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为主的综合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血常规变化.临床症状消失和血常规恢复正常两者均具备为治愈,两者具备之一为有效,两者均不具备或左氧氟沙星酎药为无效.结果 7例治愈,其中1例加用青霉素后治愈,1例同时行经皮肝穿刺胆汁瘤置管引流治愈;1例无效.8例患者均无药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治疗TACE后胆汁瘤合并感染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轻微.

  • 胆汁瘤的形成原因及介入治疗

    作者:路建宽;袁广胜;杜世珠;郑玉丽;刘英英

    目的 探讨肝内胆汁瘤形成的因素及介入治疗方法.方法 我们共发现6例胆汁瘤患者.其中4例在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过程中遇到的胆汁瘤患者,2例与肝内胆管相通的患者行胆道成行内引流术,1例与肝内胆道不相通的患者行外引流术,1例因患者肿瘤广泛转移,身体基础情况较差未做处理.另外2例在我们对2007年2月~2008年9月246例接受TAE(transcatheter arterial envoiization)和/或PEI(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治疗的中晚期肝癌患者进行cT随访回顾性复习时发现的,并给予保守治疗.分析TAE(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和PEI(经皮肝穿刺癌灶内无水酒精注射术)治疗与胆汁瘤的关系.结果 PTCD过程中发现4例胆汁瘤,且均呈囊状扩张.其中2例行胆道成行内引流术.1例外引流术.患者症状明显改善,1例因患者肿瘤广泛转移,身体基础情况较差未处理.2例介入手术后胆汁瘤患者胆汁瘤较小且无明显临床症状,给予内科保守治疗.结论 胆汁瘤是肝胆手术、肝癌介入治疗,外伤等所致的一种并发症.其诊断有赖于影像学检查.肝内胆道成型术、外引流、支架放置和酒精消融是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 胆汁瘤的形成原因及介入治疗

    作者:路建宽;袁广胜;杜世珠;郑玉丽

    目的 探讨肝内胆汁瘤形成的因素及介入治疗方法. 方法 对在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drainage,PTCD)过程中遇到的4例胆汁瘤患者行胆汁瘤造影术,2例与肝内胆管相通或潜在性相通的患者行胆道成行术,1例与肝内胆道不相通的患者行外引流术,1例因患者肿瘤广泛转移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未做处理.并再对2007年2月至2008年9月246例接受TAE(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和/或PEI(经皮肝穿刺癌灶内无水酒精注射术)治疗的中晚期肝癌患者进行CT随访回顾性复习,分析TAE(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和PEI(经皮肝穿刺癌灶内无水酒精注射术)治疗与胆汁瘤的关系. 结果 共发现4例胆汁瘤,且均呈囊状扩张.其中2例行胆道成行术,1例外引流术,患者症状明显改善,1例因患者肿瘤广泛转移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未处理. 结论 胆汁瘤是肝胆手术、肝癌介入治疗、外伤等所致的一种并发症.其诊断有赖于影像学检查.肝内胆道成行术、外引流、支架放置和酒精消融是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 肝肿瘤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胆汁瘤形成原因及处理对策

    作者:陈超;徐金玉;常永欣;马克欣;蒋楣璐

    目的:探讨肝肿瘤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TACE)术后胆汁瘤形成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肝肿瘤患者15例在TACE术后出现胆汁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例患者在胆汁瘤形成前无黄疸症状,其余在胆汁瘤形成前有黄疸症状10例。15例患者TACE术次数为1~6(4.5±1.8)次;胆汁瘤出现于末次TACE后2~5(2.2±1.0)周。2例无症状的患者在保守治疗2个月后明显好转,患者黄疸消失。5例有症状患者经B型超声穿刺抽出胆汁后胆汁瘤得到治愈,8例有症状患者接受PTCD术治疗后好转,黄疸消失。结论多次TACE术治疗与肝肿瘤患者出现胆汁瘤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肝肿瘤TACE术后胆汁瘤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 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引起肝内多发性胆汁瘤1例报告

    作者:周敬敬;王红杰;孙颖;金清龙;温晓玉

    当胆汁从肝胆管渗出到肝实质内形成包裹性胆汁淤积时,在肝脏超声、CT等影像上表现为囊性占位性病变,临床上称为胆汁瘤.收治了1例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的胆汁瘤患者,经积极穿刺引流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2岁,因TACE后间断性腹痛1年,加重10余天”于2013年10月入院.10余年前发现丙型肝炎病原学阳性,20个月前常规体检发现肝占位性病变,于北京佑安医院行肝左叶切除术,术中病理显示“原发性肝癌”.术后2个月行第1次TACE,其后于吉林省某医院行二次预防性TACE.第3次TACE治疗后第2天开始出现腹痛,呈阵发性,上腹部为著,伴后背及前胸部放射痛,口服盐酸布桂嗪(具体用法及用量不详)可缓解疼痛.10余天前患者腹痛症状加重,发作较前频繁,服用盐酸布桂嗪效果欠佳.入院查体:慢性肝病容,右上腹可见斜行约15 cm手术瘢痕,上腹部压痛,余无特殊.

  •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并发胆汁瘤11例分析

    作者:刘磊;王雪薇;周仁

    目的 探讨肝癌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后肝内胆汁瘤形成的病理过程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450例接受TAE的中晚期肝癌患者进行CT随访,对疑有胆汁瘤的11例患者又行经皮肝穿刺胆汁瘤造影.结果 发现11例胆汁瘤(11/450,2.4%)中,囊状扩张7例(7/11),柱状扩张4例(4/11).10例行经皮肝穿刺胆汁瘤引流术,1例内科保守治疗好转.结论 胆汁瘤是肝癌介入治疗后,由于胆管壁坏死所致的一种并发症,其诊断有赖于影像学检查,与残癌鉴别有助于进一步处理.外引流、支架放置和内科保守治疗,是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肝癌 并发症 胆汁瘤
  • 肝癌经皮射频消融术后并发胆汁瘤的原因分析与护理

    作者:赵小微;许芸芸;盛月红

    目的 探讨肝癌经皮射频消融治疗(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PRFA)术后并发胆汁瘤的临床特点和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2年1月行经皮RFA术后并发胆汁瘤的9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发胆汁瘤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结果 肝癌RFA术后并发胆汁瘤与基础疾病及机构损伤等有关.9例患者中,7例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atheter drainage,PTCD)后治愈;1例患者行PTCD减轻黄疸后,在B超引导下行胆汁瘤穿刺引流结合引流管内抗生素冲洗后治愈;1例患者多次行PTCD后肝功能无明显改善,感染无法控制,终死于肝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结论 PTCD和抗生素冲洗是相对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积极控制感染、加强生命体征及血糖监测、做好营养支持与心理护理等是防治RFA术后并发胆汁瘤的有效措施.

  • 肝胆汁瘤的介入治疗

    作者:周陈;丁文彬;袁瑞凡;金杰

    目的 探讨肝胆汁瘤的形成原因及介入治疗.方法 2005年至2010年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介入科共收治15例胆汁瘤患者,并行介入治疗,其中11例为TACE术后所致,1例外伤引起,3例外科手术引起.治疗方法是通过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术后间歇应用敏感抗生素冲洗,通过引流液量的变化及影像学资料观察胆汁瘤愈合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均行引流术,其中8例患者引流30 d内胆汁瘤愈合拔管,2例30 ~ 60 d愈合拔管,3例60 d后拔管,1例施行肝移植,1例未能拔管并因肿瘤进展死亡.结论 胆汁瘤是肝胆手术、外伤和肝脏介入治疗等所致的一种并发症,介入治疗肝胆汁瘤创伤小、安全有效.

  • 转移性肝肿瘤TACE治疗后肝脓肿形成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

    作者:周颜;陈卫;王小林;龚高全;李国平

    目的 探讨转移性肝肿瘤在TACE后肝脓肿形成的临床特征、相关危险因素、临床治疗措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在1 812例转移性肝肿瘤TACE治疗后发生肝脓肿患者23例中,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脓肿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对经皮穿刺引流(PCD)或结合经皮穿肝胆管引流(PTCD)治疗方法进行疗效和安全性分析.结果 收集转移性肝肿瘤在TACE后肝脓肿的发病率为1.3%(23/1812),术后高热、寒战、白细胞升高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为脓肿主要表现,肝脓肿确诊时间平均为介入术后(11.3±3.7)d.消化道来源的恶性肿瘤患者占73.9%.有胃肠道手术史患者18例(78.3%);有糖尿病史者12例(52.2%);患者肝内转移灶数目大于3个者19例(82.6%);在脓肿发生后均有肝功能变差(P=0.024);19例(78.3%)患者动脉造影显示肿瘤为乏血供.患者血培养及脓液培养显示大肠埃希菌是肝脓肿主要的病原菌.肝脓肿液化前使用抗感染药物的平均天数为(10.4±3.3)d,脓肿液化的时间平均为(15.9±3.7)d.大脓肿直径的平均为(9.2±2.0) cm.所有患者均行肝脓肿穿刺引流术(PCD),平均PCD的次数为(3.7±1.7)次.有7例患者存在胆汁瘤合并梗阻性黄疸行PCD后再行PTCD.平均肝脓肿引流时间为(3.1±1.7)个月.PCD和PTCD后均未出现感染性腹膜炎及肿瘤破裂,未发现有脓肿穿刺点肿瘤种植等并发症.所有患者肝脓肿后的中位生存期(8.0±0.7)个月.单纯行PCD的患者肝脓肿后的中位生存期为(9.0±1.0)个月,而PCD+PTCD组患者平均生存期为(5.0±0.7)个月,两者的中位生存期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41).结论 转移性肝肿瘤TACE后发生肝脓肿的危险因素与原发肿瘤的部位、消化道手术有关,糖尿病可能是危险因素之一.其临床特征为病灶多发,易发于乏血供伴中央坏死病灶,主要感染细菌为消化道来源,易发胆汁瘤.积极有效的抗生素治疗,脓腔穿刺引流或结合PTCD是此类肝脓肿的有效治疗方法.

  •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胆汁瘤形成63例临床分析

    作者:曾昭吝;蔡明岳;黄文薮;郭永建;陈俊伟;王皓帆;朱康顺

    目的 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或肝动脉栓塞术(TAE)后胆汁瘤形成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3月行TACE/TAE后形成胆汁瘤的63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有无临床症状、胆汁瘤的治疗方式及临床转归.结果 63例患者中,52例胆汁瘤发生于TACE术后4周~3个月,占82.5%,11例胆汁瘤发生于TACE/TAE术后3~6个月,占17.5%.63例胆汁瘤形成患者中48例(76.2%)无临床症状,其胆汁瘤直径(2.64±2.20)cm;有症状胆汁瘤15例,胆汁瘤直径(6.98±6.57)cm,有无症状者胆汁瘤大小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48例无症状胆汁瘤影像学随访时间37 d至49个月,其中30例(62.5%)大小无变化,13例(27.1%)缩小,3例(6.3%)消失,1例增大,1例胆汁瘤直径3.8 cm、临近肝包膜,发生破裂形成胆汁性腹膜炎,1周后死于感染性休克、肝功能衰竭.有症状胆汁瘤15例临床表现有黄疸2例,发热11例,黄疸并有发热2例.均行穿刺置管引流,11例(71.3%)缩小,4例消失;14例临床症状缓解后拔管,置管时间53d~11个月,1例合并缺血性胆道狭窄,持续引流18个月仍反复发热.结论 胆汁瘤作为TACE/TAE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术后4周~3个月.无症状者,应定期影像随访,对有症状或临近肝包膜较大的胆汁瘤,应及时穿刺置管引流.

  • 胆汁瘤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封堵1例

    作者:朱明德;高永坤;高崇博;刘勇

    临床资料患者男,75岁.“结肠癌术后26个月,胆汁瘤引流3个月来院复查”.患者于26个月前因升结肠癌肝转移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肝转移瘤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9次,微波消融(MWA)2次,其后发现胆汁瘤,大小11.5 cm×6.8 cm,多次CT复查大小无变化,1年后行胆汁瘤穿刺引流,引流出草绿色胆汁样液体约300 ml,其后每日引流量约100 ml,7 d后引流液浑浊,患者出现发烧症状,行引流液细菌培养,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阴沟肠杆菌,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后出院.胆汁瘤外引流近3个月,囊腔消失,但引流量逐渐增多,每日约300 ml,遂决定行胆汁瘤栓塞.经引流管造影,见有2个瘘口与胆管相通.

  • 经T管应用介入技术封堵外科术后胆管瘘2例

    作者:王文亮;魏宁;徐浩;祖茂衡;王洵

    临床资料患者1:男,65岁.2009年12月因“腹痛伴黄疸、高热1周”在当地医院拟诊“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伴胆管结石”予以剖腹探查、胆管切开取石、腹腔引流和留置T管持续胆管冲洗引流等外科治疗,症状和体征缓解.2个月后,再次出现黄疸、发热达39℃,T管引流液由约300 ml/d增多达800 ml/d,色黄,浑浊.拟诊“胆管感染”予以加强抗感染治疗和经T管抗生素冲洗,1周后病情逐渐缓解至正常.3周后再次出现上述病情变化,同法治疗后缓解.2010年4月,患者再次出现腹痛、黄疸、发热症状,转诊来我院就诊.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后行介入治疗,患者仰卧于DSA检查台,右侧胸腹壁及留置T管区域常规消毒,铺巾,将外置T管部分自洞巾中伸出,先夹闭其远端,再以套管针穿刺T管,送入短导丝,引入4F导管鞘作为后续造影及探查通路.

  • 肝癌TACE术后破裂并发肝脓肿及肺动脉碘化油栓塞1例

    作者:吴正阳;朱明;周朋利;吴刚;韩新巍

    临床资料患者男,67岁.因体检发现肝脏占位1周就诊,既往有乙肝病史20年,不规律服用抗病毒药.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Child-Puge A级,AFP>1 200 u/ml,CT显示肝内巨大占位,达18 cm×17 cm,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外科会诊后已无手术指征,遂行TACE.

  • 外伤后肝包膜下胆汁瘤合并肺动脉血栓一例

    作者:马青;江旭;杨朝爱;陈文会;刘敬禹;王卫星;李慧;杨继金

    临床资料患者女,63岁.高血压病史5年余,因“右上腹痛2个月余”入院.缘于2013年7月6日自行车撞击右上腹后疼痛,但无其他症状,未予重视,1周后疼痛加重,在当地医院查腹部CT示肝包膜下积液,考虑出血,予“止血、保肝”治疗后症状稍缓解,继续卧床休息,半月后CT示肝包膜下积液逐渐增多.3d后又突发晕厥,伴呼吸困难,无口眼歪斜等症状,数分钟后意识恢复,查CT示肺动脉栓塞,就诊于上海中山医院,予溶栓、抗凝治疗后缓解,复查CT示肝包膜下积液明显增多,因有肺动脉栓塞,未作止血治疗,但同时也未继续抗凝处理.自行车撞击后2个月时现发热、持续近1周,用抗生素后体温下降,义2周后患者感明显胸闷、呼吸困难入我院.

3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