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五例严重烧伤合并胆汁淤积型戊型肝炎患者诊治分析

    作者:王良喜;毛学飞;孙勇;周宜芳;邓向东;吴杭庆;刘坤;潘晓峰;王静;孙曙光

    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引起的急性自限性疾病.近年来,戊型肝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因,是继乙型肝炎后的高发性肝炎.但烧伤合并戊型肝炎的病例尚鲜见报道.2011年我科陆续收治5例烧伤合并急性胆汁淤积型戊型肝炎患者,现对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措施进行回顾性总结,拟为今后救治该类病例提供参考.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特重度烧伤患者肝功能损害及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情况分析

    作者:卞徽宁;赖文;郑少逸;刘族安;黄志锋;孙传伟;马亮华;李汉华;陈华德

    目的 分析HBsAg阳性特重度烧伤患者治疗过程中肝功能损害及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情况,为HBV感染特重度烧伤患者肝功能损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对2004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的54例HBsAg阳性特重度烧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性别、入院时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情况、入院时HBV DNA情况、治疗过程中是否并发脓毒症进行分类,统计患者治疗过程中是否发生肝功能损害或者HBV再激活.对数据行x2检验.结果 (1)患者治疗过程中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达85.2%(46/54).男性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比例为35/38,显著高于女性患者的11/16,x2=4.867,P<0.05.26例入院时HBeAg阳性患者、34例入院时HBV DNA阳性患者、36例治疗过程中并发脓毒症患者均发生肝功能损害,比例显著高于入院时HBeAg阴性患者、入院时HBV DNA阴性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并发脓毒症患者的20/28、12/20、10/18,x2值分别为11.801、18.384、20.574,P值均小于0.01.(2)患者治疗过程中HBV再激活发生率为29.6%(16/54).男性患者发生HBV再激活的比例为13/38,女性患者发生HBV再激活的比例为3/1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56,P>0.05).入院时HBeAg阳性患者、入院时HBV DNA阳性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脓毒症患者发生HBV再激活的比例分别为13/26、16/34、15/36,显著高于入院时HBeAg阴性患者、入院时HBV DNA阴性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并发脓毒症患者的3/28、0/20、1/18,x 2值分别为9.979、18.615、5.873,P<0.05或P<0.01. 结论 入院时HBsAg、HBeAg、HBV DNA阳性及治疗过程中并发脓毒症的特重度烧伤患者极易发生肝功能损害,HBV再激活风险较高,治疗中应动态监测HBV DNA和肝功能变化,及时了解病毒再激活情况.

  • 青岛地区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变异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刘萍萍;王云

    目的 了解青岛地区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HBV)聚合酶区基因耐药变异情况,分析相关因素对耐药变异的影响.方法 收集326例经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标本,采用焦磷酸测序法检测HBV聚合酶区多位点耐药基因变异,分析基因变异与HBsAg、HBeAg、HBsAb、HBeAb、HBV DNA及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相关性.结果 在326例血清样本中,70例(21.5%)发现9个已知耐药位点变异,有26种变异模式;33例(47.4%)样本为单位点变异,37例(52.6%)样本为多位点变异,41例(58.6%)样本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产生耐药.变异组HBsAg和HBV DNA水平高于未变异组,差异有显著性(t=2.070、4.407,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长期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耐药变异复杂.HBsAg和HBV DNA水平是基因耐药变异的危险因素,对于二者定量结果偏高的病例要特别注意耐药的发生.

  • 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作用

    作者:张娟;张蓓;杨永华;王爱莉;高美华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辅助性T细胞17(Th17)及其相关因子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78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和23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乙型肝炎病人按病情分为轻、中、重度组.分别检测其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17(IL-17)、IL-23、IL-1β和IL-6水平以及肝脏损伤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各组IL-17、IL-23、IL-1β、IL-6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52~219.44,q=10.77~36.18,P<0.05);慢性中度乙型肝炎病人与轻度病人相比,仅IL-6升高;慢性重度乙型肝炎病人与轻、中度病人相比,各因子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6.40~16.80,P<0.05).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IL-17含量与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呈正相关(r=0.801,P<0.05),与HBV DNA水平无相关性,与清蛋白和清蛋白/球蛋白比值呈负相关(r=-0.512、一0.547,P<0.05).结论 Th17细胞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肝脏炎症的发生发展过程.

  • HBsAg定量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关系

    作者:孙明忠;郭娜;史昌河

    目的 分析HBsAg定量的动态变化和HBeAg血清转换率的关系,探讨HBsAg定量对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87例,根据病人的意愿分为干扰素组(49例)和拉米夫定组(38例),分别应用干扰素和拉米夫定治疗4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24、36、48周检测血清HBsAg、HBeAg和HBeAb定量水平,分析治疗12周时HBsAg水平的下降幅度与治疗48周时HBeAb/HBeAg比值的相关性.结果拉米夫定组HBsAg定量水平在治疗过程中变化不明显,干扰素组HBsAg定量水平在治疗过程中进行性下降(F=15.112,P<0.01).拉米夫定组和干扰素组比较,治疗前HBsAg定量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12、24、36、48周干扰素组HBsAg定量水平低于拉米夫定组,差异有显著性(t=2.292~9.664,P<0.05).拉米夫定组治疗12周时HBsAg水平下降幅度与48周时HBeAb/HBeAg比值无相关性(r=0.385,P>0.05),而干扰素组治疗12周时HBsAg水平下降幅度与48周时HBeAb/HBeAg比值呈正相关(r=0.322,P<0.05).结论 治疗12周时血清HBsAg水平下降幅度对于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效果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HBsAg定量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关系

    作者:孙明忠;郭娜;史昌河

    目的 分析HBsAg定量的动态变化和HBeAg血清转换率的关系,探讨HBsAg定量对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87例,根据病人的意愿分为干扰素组(49例)和拉米夫定组(38例),分别应用干扰素和拉米夫定治疗4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24、36、48周检测血清HBsAg、HBeAg和HBeAb定量水平,分析治疗12周时HBsAg水平的下降幅度与治疗48周时HBeAb/HBeAg比值的相关性.结果拉米夫定组HBsAg定量水平在治疗过程中变化不明显,干扰素组HBsAg定量水平在治疗过程中进行性下降(F=15.112,P<0.01).拉米夫定组和干扰素组比较,治疗前HBsAg定量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12、24、36、48周干扰素组HBsAg定量水平低于拉米夫定组,差异有显著性(t=2.292~9.664,P<0.05).拉米夫定组治疗12周时HBsAg水平下降幅度与48周时HBeAb/HBeAg比值无相关性(r=0.385,P>0.05),而干扰素组治疗12周时HBsAg水平下降幅度与48周时HBeAb/HBeAg比值呈正相关(r=0.322,P<0.05).结论 治疗12周时血清HBsAg水平下降幅度对于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效果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HBsAg定量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关系

    作者:孙明忠;郭娜;史昌河

    目的 分析HBsAg定量的动态变化和HBeAg血清转换率的关系,探讨HBsAg定量对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87例,根据病人的意愿分为干扰素组(49例)和拉米夫定组(38例),分别应用干扰素和拉米夫定治疗4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24、36、48周检测血清HBsAg、HBeAg和HBeAb定量水平,分析治疗12周时HBsAg水平的下降幅度与治疗48周时HBeAb/HBeAg比值的相关性.结果拉米夫定组HBsAg定量水平在治疗过程中变化不明显,干扰素组HBsAg定量水平在治疗过程中进行性下降(F=15.112,P<0.01).拉米夫定组和干扰素组比较,治疗前HBsAg定量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12、24、36、48周干扰素组HBsAg定量水平低于拉米夫定组,差异有显著性(t=2.292~9.664,P<0.05).拉米夫定组治疗12周时HBsAg水平下降幅度与48周时HBeAb/HBeAg比值无相关性(r=0.385,P>0.05),而干扰素组治疗12周时HBsAg水平下降幅度与48周时HBeAb/HBeAg比值呈正相关(r=0.322,P<0.05).结论 治疗12周时血清HBsAg水平下降幅度对于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效果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思美泰加赤丹汤治疗慢性乙型重度淤胆型肝炎效果

    作者:赵红;张健

    目的 观察思美泰加赤丹汤治疗慢性乙型重度淤胆型肝炎的效果.方法 将60例慢性乙型重度淤胆型肝炎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用思美泰加赤丹汤治疗,对照组用甘利欣150 mg静滴,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u=4.76,P<0.01).结论 思美泰加赤丹汤是治疗慢性乙型重度淤胆型肝炎较好的方法.

  • 住院病人血清HBsAg低水平人群分布及血清学模式

    作者:李海霞;孙桂荣;崔学伟

    目的 观察住院病人血清HBsAg低水平人群的分布及其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模式.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技术检测19 654例住院病人HBV的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Anti-HBsAb)、e抗原(HBeAg)、e抗体(Anti- HBeAb)和核心抗体(Anti- HBcAb),并分析HBsAg低水平人群的HBV血清学标志物模式.结果 19 654例病人中共检出HBsAg阳性病人1 352例,占所有住院病人的6.9%;低水平HBsAg阳性病人58例,占所有住院病人的0.3%,占HBsAg阳性病人的4.3%.HBsAg低水平人群的HBV血清学标志物呈现8种血清学模式,其中小三阳(HBsAg、Anti-HBeAb、Anti-HBcAb阳性)人群多,占44.8%,大三阳(HBsAg、HBeAg、Anti-HBcAb阳性)人群少,占1.7%.结论 血清HBsAg低水平人群在住院病人中占一定的比例,不容忽视,应采用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 检测HBsAg,以防漏检.

  • 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毒病因学分析

    作者:孙雪荣;纪静;宋宝刚;罗兵

    目的 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IHS)的病毒病因学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7例IHS病儿血清肝炎病毒系列指标(包括抗-HAV抗体,抗-HCV抗体和乙型肝炎五项)以及HSV-IgM、HCMV-IgM和EBV VCA-IgM;留取晨尿标本用于CMV 基因定量检测;PCR-Southern检测病儿外周血和咽分泌物EBV DNA.结果 47例IHS病儿HCMV DNA阳性率为68.1%(32/47),HCMV-IgM阳性率为44.7%(21/47);血标本EBV DNA阳性率为19.1%(9/47),咽分泌物EBV DNA阳性率为34.0%(16/47);EBV VCA-IgM阳性率为14.9%(7/47); HBsAg阳性1例,HBsAg和HBeAg阳性1例,感染率为4.3%;HSV-IgM、抗-HAV、抗-HCV检测均为阴性.47例中治愈18例,好转25例,无变化2例,死亡2例.结论 HCMV感染是引起IHS的主要原因; EBV感染与IH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HAV、HCV和HSV与IHS无明显关系.

  • 乙型肝炎病毒前S2抗原、核心抗体IgM与其五项指标联合检测的意义

    作者:郝繁运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前S2抗原(PreS2-Ag)、乙肝病毒核心抗体IgM(HBcAb-IgM)与乙肝五项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对618例标本进行乙肝五项指标和PreS2-Ag及HBcAb-IgM检测.结果 乙肝五项指标中HBeAg阳性率低(3.56%),HBsAg阳性率较高(8.25%),HBcAb阳性率高(43.37%).PreS2-Ag的阳性率(6.63%)高于HBeAg而低于HBsAg.在HBsAg阳性组中,PreS2-Ag阳性率为80.39%,HBsAg阴性组中无1例PreS2-Ag阳性.PreS2-Ag在"大三阳"组中阳性率为90.91%(10/11),在"小三阳"组中阳性率为95.23%(20/21),在"双阳"组(HBsAg、HBcAb阳性)中阳性率为58.33%(7/12).HBcAb-IgM的阳性率较低(0.49%).结论 PreS2-Ag比HBeAg更敏感地反映了病毒的复制情况,PreS2-Ag、HBcAb-IgM与乙肝五项指标联合检测并利用s/co值能更好地对HBV感染者进行临床分析.

  •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及其五项同时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姚远;孙桂荣;曹永献;李海霞;杨立廷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在其五项常见模式中的阳性表达,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6 555份血清标本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6种免疫指标的表达.结果 440例HBsAg(+)+HBeAg(+)+HBcAb(+)模式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87.95%;1 237例HBsAg(+)+HBeAb(+)+HBcAb(+)模式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66.61%;236例HBsAg(+)+HBcAb(+)模式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82.63%;68例HBsAg(+)+HBeAg(+)模式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80.88%;26例HBsAg(+)模式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34.62%.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可补充和完善乙型肝炎五项检测的不足,能较HBeAg更好地反映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状态和传染性.

  • 婴幼儿对乙型病毒性肝炎基因工程疫苗免疫反应调查

    作者:谢桂芹;元红;孙凯燕

    ①目的了解青岛地区婴幼儿对乙型病毒性肝炎基因工程疫苗的免疫反应.②方法以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1岁儿童200例、2岁儿童200例、3岁儿童20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表面抗体进行调查.③结果 1岁内婴儿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为78%,阴性率为19%,弱阳性率为3%;2岁内婴儿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为24%,阴性率为65%,弱阳性率为11%;3岁幼儿阳性率为22%,阴性率为78%,弱阳性率为0.1岁内婴儿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与2岁、3岁幼儿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c=7.39、8.17,P<0.01).④结论应该在婴幼儿2岁左右普遍检测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表面抗体.若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阴性,应及时接种全程乙型病毒性肝炎基因工程疫苗.

  • 婴幼儿对乙型病毒性肝炎基因工程疫苗免疫反应调查

    作者:谢桂芹;元红;孙凯燕

    ①目的了解青岛地区婴幼儿对乙型病毒性肝炎基因工程疫苗的免疫反应.②方法以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1岁儿童200例、2岁儿童200例、3岁儿童20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表面抗体进行调查.③结果 1岁内婴儿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为78%,阴性率为19%,弱阳性率为3%;2岁内婴儿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为24%,阴性率为65%,弱阳性率为11%;3岁幼儿阳性率为22%,阴性率为78%,弱阳性率为0.1岁内婴儿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与2岁、3岁幼儿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c=7.39、8.17,P<0.01).④结论应该在婴幼儿2岁左右普遍检测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表面抗体.若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阴性,应及时接种全程乙型病毒性肝炎基因工程疫苗.

  • 孕期应用乙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阻断其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

    作者:徐琳;叶元华;王艳;彭伟

    ①目的观察孕期应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阻断其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②方法将88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于孕28、32、36周肌肉注射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HBIG)3次;对照组44例,仅随访查体不用药.胎儿娩出后,检测所有出生新生儿股静脉血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及HBV-DNA,所有新生儿出生后均给予HBIG和乙肝疫苗注射,随访新生儿至生后8个月时,复查上述指标.血HBV-DNA含量的测定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③结果孕期预防性应用HBIG被动免疫组孕妇的宫内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新生儿血HBsAg和HBV-DNA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c=7.43、6.56,P<0.05),HBsAb阳性率两组无差异(χ2c=5.88,P>0.05).随访新生儿至8个月时,两组婴儿HBsAg、HBsAb及HBV-DNA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χ2c=9.38、8.81,χ2=4.36,P<0.01、0.05).④结论孕期应用HBIG能显著降低乙肝病毒宫内传播,联合新生儿主被动免疫,尚能提高婴儿HBsAb阳性率.

  • 朝阳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效果分析

    作者:张翠萍;刘希双;赵清喜;薛会光;田字彬;梁永信

    ①目的观察朝阳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②方法对50例血清HBsAg,HBeAg,抗HBc和HBV DNA均为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活动性、代偿期)病人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进行朝阳丸(36例)或干扰素(14例)治疗,3个月后比较疗效.③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血清肝功能、细胞免疫功能、NK细胞活性、血清补体、血清肝炎标志物、HBV DNA,肝脏超微结构及血清干扰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④结论朝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有较好疗效,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口腔门诊HBsAg污染的检测与评估

    作者:王云芳;刘沂;孔玉敏;秦萍

    ①目的了解口腔科门诊器械、医生手HBsAg污染的情况,探讨合理选择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②方法随机取206份器械的样本做消毒前、后HBsAg检测结果比较.同时对64份医生手的样本做操作后、洗手后,108份不耐高温高压器械的样本做使用前,72份医生手的样本做操作前HBsAg检测.③结果 206份器械样本消毒前HBsAg污染率为31.07%,用含有效氯(1000mg/L)消毒剂擦拭消毒2次,其污染率为0,差异有显著性(χ2=74.68,P<0.01).64份医生手的样本操作后HBsAg污染率为9.38%,洗手后为0,差异有显著意义(x2=48.05,P<0.01).108份不耐高温高压器械的样本使用前HBsAg污染率为1.85%;72份医生手的样本操作前HBsAg污染率为0. ④结论口腔科门诊器械使用后和医生的手操作前后,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和正确洗手处理.

  •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 DNA的PCR检测

    作者:王修海;王培林;丛淑英;冯霞

    ①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和血清HBVDNA的感染情况及其临床意义.②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128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和20例健康人进行了PBMC及血清中HBV DNA检测.③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病人PBMC中HBV DNA的感染率为64.2%,和血清HBV DNA的感染率具有一致性倾向(X2=0.63,P>0.05),慢性肝病病人PBMC内HBV DNA阳性率随肝病病情加重而升高.④结论PBMC中HBV DNA整合在HBV病毒传播和病情进程中起一定作用,检测PBMC中HBV DNA可作为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的有用指标.

  • 脆性部位与原癌基因在乙型肝炎病人中的相关性

    作者:曹来蓉;张超英;纪静

    ①目的探讨脆性部位与原癌基因在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病人中的相关性及其与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关系.②方法用低叶酸、低小牛血清和较高pH值培养方法,常规外周血染色体制片.对20例乙肝病人(病人组)和20例健康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染色体脆性部位分析.③结果病人组检出31种脆性部位,主要分布于A,B,C组染色体,其表达率为8.94%,与正常对照组(4.0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5.83,P<0.001).脆性部位中有12种与原癌基因位点重叠,重叠率为38.7%.其中2q21与2种原癌基因位点重叠;11q13与5种原癌基因位点重叠.④结论乙肝病人脆性部位与原癌基因位点的重叠,更易诱使HBV DNA整合,并可能对原癌基因的激活以至肝癌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 无症状HBs Ag携带者外周血淋巴细胞SCE变化

    作者:王振华;苏爱;王培林

    ①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无症状HBsAg携带者遗传物质的损伤.②方法用常规法培养外周血淋巴细胞,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诱导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用紫外线照射法制备SCE标本,对20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和35例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SCE频率进行了分析.③结果无症状HBsAg携带者外周血淋巴细胞SCE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t=3.101,P<0.01).④结论HBV感染可导致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遗传物质不稳定,而这种不稳定性可能与肝癌的发生有关.

10289 条记录 506/515 页 « 12...503504505506507508509...5145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