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ALT<2倍ULN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非创性评分模型的建立

    作者:唐情容;何清;廖雪姣;敖飞建;唐奇远;艾书玲;赖长祥;吕德良

    目的 构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2倍正常值上限(ULN)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纤维化评分模型.方法 选择249例ALT<2倍ULN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根据临床经验及相关文献筛选出临床常规指标,经Spearman等级相关逐一分析各指标与肝纤维化之间的关联性,筛选其中6项指标(P<0.05,r>0.259),建立评分模型DMFibroS.通过计算各指标的相对比值,得出分值并累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其诊断能力并进行验证.结果 纳入患者249例,其中建模组204例,验证组45例.分析6项指标(包括年龄、血小板计数、透明质酸、γ-谷氨酰转肽酶、HBV DNA、脾厚)诊断肝纤维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波动在0.660~0.777.综合6项指标建立DMFibroS模型,拟将各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相对比值分别设定为1.0分、1.1分、1.5分,经计算AUC为0.835,6项指标总计6.7分为肝纤维化≥S2的佳诊断点,此时敏感度为71.2%,特异度为82.8%.以45例患者进行验证,准确度为77.8%.结论 DMFibroS能准确判断ALT<2倍ULN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程度,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及准确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此类患者行肝组织活检.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亚群分布和PD-1表达特征研究

    作者:高见;王喜红;沈弢;段昭君;黄向博;鲁凤民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中CD8+T细胞及其亚群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的变化特征及其临床关联性.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4例CHB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D8-T细胞及其亚群初始T细胞(TN)、中央记忆T细胞(TCM)、效应记忆T细胞(TEM)、终末效应记忆T细胞(TEMRA)的频数及细胞表面PD-1的表达水平,同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和乙型肝炎病毒(HBV)病毒学指标等临床资料.使用SAS 9.1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应用Mann-Whitney U test 分析组间差异,应用Spearman秩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HB患者的TEMRA亚群在CD8+T细胞中的频数显著降低(P=0.012),总CD8+T细胞(P=0.018)及其TEM亚群(P=0.004)表面PD-1的表达水平显著上升.相关性研究显示,CD8+ TEM细胞表面PD-1的表达水平与HBV DNA载量呈显著正相关(r=0.554,P=0.040).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中PD-1阳性的CD8+ TEM频数升高,且与外周血中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提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机体内HBV复制的活跃性可能与外周血中CD8+T细胞的活化状态,特别是其TEM亚群上PD-1的高表达关联.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髓系抑制性细胞的表型特征及其临床关联性研究

    作者:郭朋乐;范慧敏;张健珍;谢敏;陈铿;唐小平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髓系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在疾病进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6例及19例健康对照者,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MDSCs的比例,并动态检测该比例在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12周、24周后的变化特征,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MDSCs比例与血清HBV DNA载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等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分析采用均数t检验,MDSCs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MDSCs表型为HLADR-/lowCD11b+ CD33+的细胞群其主要为CD14+的单核细胞型.其比例为(1.4±0.2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53±0.06)%,(P<0.01);抗病毒治疗12周后其比例为(1.33±0.26)%、24周后其比例为(1.82±0.48)%.MDSCs的比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8,P=0.452).横断面比较分析结果显示MDSCs水平与HBV DNA无相关性(r=-0.14,P=0.60),但与ALT(r=0.621,P=0.01)、AST (r=0.612,P=0.012)、TBIL (r=0.717,P=0.003)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MDSCs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病情.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MDSCs比例初步研究

    作者:周海峰;王健珍;王姝月;王艳红;罗旭光;赵龙凤;张缭云;邓志华;王桂琴

    目的 探讨髓源性抑制性细胞(MDSCs)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筛选3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14例健康体检者,采集其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MDSCs频率,同时对病例组血清标本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FI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组MDSCs频率[2.10%(1.23%~3.30%)]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0.54%(0.43%~0.76%)] (P<0.01); HBsAg高含量组的MDSCs频率[3.30%(2.40%~5.30%)]显著高于低含量组[1.20%(0.90%~1.60%)](P<0.01);不同HBeAg含量间MDSCs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MDSCs频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而且MDSCs频率与HBsAg含量有关.提示CHB患者外周血中MDSCs募集增多,从而介导机体免疫耐受机制,参与乙型肝炎慢性迁延的病理过程.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核苷(酸)类药物规范化治疗前耐药突变研究

    作者:邱宁;李蕊;温春阳;王爱平;董岚;于建国;安永;孟庆华;赵平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核苷(酸)类药物(NAs)规范化治疗前耐药突变情况.方法 在我国北方地区4家医院收集1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NAs规范化治疗前的血清,提取血清中HBVDNA,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获得HBV全长RT区序列,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筛查该区内11个经典耐药突变位点(rt169、rtl81、rt184、rt194、rt202、rt204、rt236、rt250、rt80、rt173和rtl80)并鉴定患者HBV基因型.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有142例血清HBV RT区在11个经典耐药突变位点上均为野生型氨基酸;6例患者检出经典耐药突变,分别为rtM204I 2例,rtA181V、rtA181T、rtL180M+rtM204I、rtL80V+rtL180M+rtM204I各1例,其在半年以前均有不规范NAs治疗史.148例患者基因型分布为:B基因型占4.1% (6/148),C基因型占95.3% (141/148),D基因型占0.6% (1/148).结论 依据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本研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基线时体内HBV以野生株为优势株,检出NAs耐药突变株的患者均有既往不规律抗病毒治疗史.基线耐药检测有助于NAs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优化.

  • 应用10μg酿酒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2~15岁儿童和青少年的抗体应答研究

    作者:曾滢;宋雪芳;方鑫;李彤;龙艳群;李杰;朱凤才;梁争论

    目的 评价10 μg/剂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酿酒酵母)接种2~15岁儿童和青少年人群的免疫原性.方法 在江苏丹阳招募1 288名2~15岁健康儿童和青少年随机入选为试验组(649人)及对照组(639人),按0,1,2月程序分别接种10 μg和5μg剂型康泰公司生产的酵母乙肝疫苗.于第1针接种前及接种后1、2和3月时采集静脉血并分离血清,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指标,计算几何平均浓度(GMC).结果 全程免疫后1月时试验组人群抗-HB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 375.0 mIU/ml vs 854.69mIU/ml,P<0.05);而试验组与对照组抗-HBs阳转率均呈现较高水平(99.68%vs 99.00%,P>0.05).结论 10 μg剂型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免疫儿童和青少年人群的抗体水平显著优于5 μg剂型疫苗,适用于2~15岁青少年儿童的预防接种.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疫苗 抗体
  • 20 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作者:宋雪芳;曾滢;方鑫;李彤;李杰;潘红星;朱凤才;梁争论

    目的 评价20 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hepatitis B vaccine(Saccharomyces Cerevisiae),HepB-SC]应用于16岁及以上年龄健康成人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 采用三臂试验设计,试验疫苗为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康泰公司)生产的20 μg/支HepB-SC,对照疫苗分别为比利时葛兰素史克公司(GSK)生产的20 μg/支和康泰公司生产的10 μg/支HepB-SC.本研究共入选研究对象2 179人,采取2∶1配对,按0-1-6月程序,试验组免疫1 092人,20 μg和10μg对照组分别免疫541和546人,观察接种后的安全性并检测首针免疫后7个月时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结果 试验疫苗与对照疫苗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随访和不良反应观察中均未见有临床意义的严重不良事件.全程免疫后试验组抗-HBs阳转率与20μg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22% vs 97.64%,P<0.05),但显著高于10 μg对照组(98.22% vs 89.96%,P<0.01);免疫后抗-HBs水平试验组显著高于20 μg对照组(1 770.81 mIU/ml vs952.13 mIU/ml,P<0.01)和10 μg对照组(1 770.81 mIU/ml vs 496.74 mIU/ml,P<0.01).结论 2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应用于16岁及以上年龄健康人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 248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免疫清除期演变规律的研究

    作者:艾书玲;何清;唐奇远;敖飞健;廖雪姣;吕德良;赵连三

    目的 阐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自然病程中免疫清除期不同阶段血清学及肝脏病理的演变规律.方法 将处于免疫清除期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按照其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由轻到重(S0、S1、S2、S3~S4)将免疫清除期划分为初、早、中、后4个阶段,统计不同阶段患者年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 DNA定量、肝组织炎症分级及肝组织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分布的关系.结果 符合免疫清除期纳入标准患者248例,男性187例,女性61例,平均年龄(31.7±7.5)岁.处于初、早、中、后4个阶段的患者分别为15例、141例、54例、38例,相应年龄分别为(27.40±4.87)岁、(30.74±6.12)岁、(32.85±9.40)岁、(35.45±8.38)岁,ALT分别为(64.73±38.81) U/L、(103.06±82.54) U/L、(165.83±263.73) U/L、(146.34±168.23) U/L,血清HBV DNA载量分别为(7.36±1.30)lg IU/ml、(7.26±0.92) lg IU/ml、(6.92±1.08) lg IU/ml、(6.47±1.10) lg IU/ml.不同阶段患者年龄、ALT、HBV DNA载量、肝组织炎症分级及HBcAg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免疫清除期是肝组织炎症逐渐活跃,HBV DNA载量持续下降的演变过程.随着不同阶段的进展,肝组织HBcAg分布进展到以浆型为主.

  • 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观察

    作者:朱玉侠;高正军;苏红领;雷渭荣;贾桂;朱疆依;韩英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LdT)治疗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研究方法,将10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两组,LdT组50例,拉米夫定(LAM)组50例,疗程均为48周.观察患者的病毒学、生化学、血清学及肝脏合成功能指标、Child评分及部分组织学变化情况.结果 乙肝肝硬化患者经LdT治疗24周及48周后,HBV DNA水平由基线的(6.62±1.67) lg拷贝/ml分别降至(3.27±1.33)、(3.17±1.45) lg拷贝/ml,24周、48周HBV DNA阴转率为48.00% (24/50)和54.00% (27/50),与LA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5,P=0.945);LdT组初始HBeAg阳性患者29例,治疗结束时HBeAg阴转率为37.93% (11/29),转换率为20.69% (6/29),与LA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42,P=0.838); LdT组治疗结束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由基线的(103.17士38.20) IU/L降至(45.38士7.03)IU/L (t=6.302,P<0.05),Child评分及失代偿期组中反映肝脏合成指标的白蛋白及胆碱酯酶也均较治疗前基线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LAM组有2人死亡,LdT组1人死亡,均死于肝硬化相关并发症,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95,P=0.169); LAM治疗组有4例、LdT治疗组有2例于治疗中出现病毒学突破,检测出现YMDD变异,给予加用阿德福韦酯10 mg,每日1次治疗,两组间病毒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脏组织学检查可见LdT治疗前后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的改善.结论 LdT具有快速强效抑制病毒、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并能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对于HBV活跃复制的肝硬化患者有积极治疗作用.

  • ALT小于2倍正常值上限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分析及抗病毒治疗时机探讨

    作者:敖飞健;何清;张斌;唐蔚;白冰;唐奇远;李知玉

    目的 研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倍正常值上限(ULN)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肝组织病理及临床特点,探讨ALT为1~2 ULN的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31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ALT水平时的肝组织病理情况,其与既往ALT为1~2 ULN的相关性以及ALT水平预测肝脏炎症分级为G2以上的灵敏度(SEN)与特异性(SPE).结果 ALT< 30 U/L、<40 U/L、<60 U/L、<70 U/L、<80 U/L及≥80 U/L时,肝脏炎症分级为G2以上者分别占1.1%、3.0%、7.1%、7.5%、8.6%及42.o%;纤维化分期为S2以上者分别占53.3%、55.2%、55.0%、54.8%、53.1%及57.9%.肝脏纤维化程度与既往反复ALT为1~2 ULN密切相关.以ALT≥60 U/L (1.5 ULN)、≥80 U/L(2 ULN)为界时,预测肝脏炎症分级为G2以上的SEN分别为70%、58%,SPE分别为74.2%、84.8%.结论 ALT<2 ULN者肝纤维化分期为S2以上者占50%以上.ALT为1~2 ULN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若无法作肝活检或作无创肝纤维化程度评估,ALT≥60 U/L (1.5 ULN)可作为抗病毒治疗的筛选指标,比ALT≥80 U/L(2 ULN)为界限更优.

  • 干扰素α治疗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唐奇远;何清;艾书玲;苟继周;敖飞健;李知玉;张斌;白冰

    目的 研究干扰素α治疗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2×正常值上限(ULN)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以及预测因素.方法 收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的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予以短效干扰素α1b治疗24周,随访24周,分析其基线血清HBV DNA载量及肝组织病理指标等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共入组42例患者,48周时,有14例患者HBV DNA载量低于可测值,其中9例患者实现了HBeAg的阴转.基线HBV DNA<1×106拷贝/ml的患者,治疗后的HBV DNA阴转率高于基线HBV DNA≥1×106拷贝/ml的患者(55.6%vs 27.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组织炎症G2组疗效优于G1组(P<0.05);纤维化程度为S2~4组疗效优于S0~1组(P<0.05);肝组织HBcAg浆型+阴性分布组患者疗效优于核型+混合型分布组(P<0.05).结论 部分ALT轻度升高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有效,基线HBV DNA低载量、活跃的肝组织炎症水平、较重的肝纤维化水平以及肝组织HBcAg浆型分布或者阴性可能是干扰素治疗有效的预测指标.

  • 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组织病理特点及意义

    作者:陈素梅;邓勇

    目的 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提示肝实质回声增粗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为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74例彩超提示肝实质回声增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进行肝穿刺活检术,通过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eAg及实时定量荧光检测HBV DNA,分析其与肝组织病理炎症及纤维化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 ≥30岁患者纤维化分期≥S2的比例(73.2%,30/41)高于<30岁的患者(48.5%,1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4,P<0.05);HBeAg阴性组纤维化分期≥S2患者比例(78.4%,29/37)高于HBeAg阳性组患者(45.9%,1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7,P<0.05);HBV DNA阴性组纤维化分期≥S2患者的比例(75.0%,12/16)与HBV DNA阳性组患者(58.6%,34/5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3,P>0.05).结论 ≥30岁HBeAg阴性彩超提示肝实质回声增粗的患者纤维化分期≥S2者的比例较高,对此类患者建议行肝脏穿刺活检术,必要时予以相应治疗,以防止病情进展.

  • 恩替卡韦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疗效和复发研究

    作者:钟少华;江建宁;苏明华;刘志红;谢榕;何丽霞;符武岛;李仕华;王保健;吴晓莉;梁延秀;郭稳稳;陈喆

    目的 分析HBeAg阳性、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初次使用恩替卡韦(ETV)的3年疗效和停药复发情况.方法 79例CHB患者(HBeAg阳性37例、阴性42例),接受ETV治疗0.5 mg/d,定期随访监测HBV DNA、HBeAg和抗HBe、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观察其病毒学应答率、血清学转换率、病毒学突破率和复发率;分析基线ALT、6个月时HBeAg下降幅度与HBeAg血清学转换的关系.结果 79例CHB患者6个月累计病毒学应答率为98.73% (78/79),1年为100.00%.HBeAg阳性者1、2、3年累计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7.03% (10/37)、38.71% (12/31)、52.00% (13/25).基线ALT≥5×正常值上限(ULN)的患者3年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基线ALT<5×ULN的患者(85.71% vs 38.89%,x2=4.427,P=0.035);6个月时HBeAg水平较基线下降幅度≥75%的患者3年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下降幅度<75%的患者(83.33%vs 23.08%,x2=9.077,P=0.003).79例患者在治疗过程均未出现病毒学突破.达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简称《指南(2010年版)》)停药标准停药患者复发率为42.86% (6/14),未达标患者停药复发率为85.71% (6/7),10例复发患者ETV再治,均在1个月内获得病毒学应答,再治期间未出现病毒学突破.结论 ETV对初治CHB患者有强效且低耐药的抗病毒作用;基线ALT水平、6个月时HBeAg下降幅度可作为3年HBeAg 血清学转换预测指标;我国《指南(2010年版)》治疗终点标准仅仅是基本的停药标准,部分病人达标后仍有复发风险.

  • 不同稀释法检测HBsAg定量的比较

    作者:邢延清;姬粉芝;王磊;杨芳

    目的 比较生理盐水稀释法与ARCHITECT HBsAg试剂配套原液稀释法检测HBsAg定量的结果.方法 留取HBsAg定量值超过250 IU/ml的血清标本共96份,分别用ARCHITECT HBsAg试剂配套原液稀释(A法)、生理盐水稀释(B法)后进行HBsAg定量的检测,将91例均能得到具体测定值的样本纳入统计学分析,比较B法与A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A法、B法测定值的对数值范围分别为(2.72~4.92) lg IU/ml、(2.52~4.97) lg IU/ml,对数值的中位数分别是3.83 lg IU/ml、3.81 lg IU/ml.B法检测结果与A法检测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2).B法与A法检测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69 (P=0.000).对检测结果采用Bland-Altman方法分析,结果显示,B法的检测结果与A法的检测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B法与A法检测结果的差值均数的绝对值接近0,一致性界限范围窄.在不同的HBsAg水平分层中,B法的检测结果与A法亦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 B法的检测结果与A法的检测结果相关性高、差异程度低,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 广西某医学院新生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陈杰;周振座;韦福邦;覃汉宁;凌媛;李艳萍;马俊凤;李荣成;廖雪雁;李杰;庄辉

    目的 了解医学院新生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病毒(HBV)流行情况及其对乙肝的认知程度,为在该人群中有效地开展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以广西某医学院2009年入学的2147名新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和乙肝认知度的问卷调查,并采集其中1944名学生的血清样本,用Abbott Architect i2000分析仪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及核心抗体(抗-HBc).应用SPSS 17.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调查共发放问卷2147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2066份,占96.23%.其中59.83%(1236/2066)有乙肝疫苗接种史,但只有20.76% (429/2066)完成3针或3针以上接种.在1944份血清样本中,HBsAg、抗-HBs、抗HBc的阳性率分别为13.73% (267/1944)、24.33% (473/1944)和32.87% (639/1944),有疫苗接种史人群的HBsAg阳性率显著低于无接种史人群(10.56% vs 22.10%,P<0.001),且前者抗-HBs阳性率显著高于后者(30.83% vs 11.24%,P<0.001).接种3针或以上人群的抗-HBs阳性率显著高于未全程接种人群(48.80% vs 21.10%,P<0.001).该医学院新生对乙肝认知程度较低,仅42.09%的学生知道HBV可经性接触传播;66.90%认为HBV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认为HBV可经空气和皮肤接触传播者分别占9.39%和3.11%.结论 该医学院新生乙肝疫苗接种率较低,HBsAg阳性率高,对乙肝认知度较低,建议在该人群中开展乙肝疫苗免疫和关于乙肝的健康教育.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定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柯邵鹏;余雪平;苏智军;郭如意;林琪

    目的 定量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sAg和HBV DNA水平并分析其相互关系,探讨定量检测HBsAg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HBeAg阳性CHB患者41例,HBeAg阴性CHB患者29例,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生化指标,采用化学发光分析仪定量检测血清HBsAg滴度,采用PCR仪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结果 HBeAg阳性CHB患者血清HBsAg滴度略高于HBeAg阴性患者(P=0.064),两组患者HBsAg/HBV DNA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HB患者血清HBsAg与HBV DNA总体相关(P=0.002),随着HBV DNA载量上升,血清HBsAg也明显上升(x2=6.989,P=0.002); 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sAg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r=0.383,P=0.015),而HBeAg阴性患者HBsAg与HBV DNA无相关性.结论 血清HBsAg与HBV DNA总体相关,但在HBeAg不同状态患者血清中HBsAg滴度及其与HBV DNA的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些发现对于将HBsAg定量检测作为临床指标具有实际意义.

  •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临床意义

    作者:汪美华;章幼奕;吴月平;邹美银;陈琳;朱勇根;沈娟;李雪梅;黄松平

    目的 探讨与Th17相关细胞因子在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中表达的变化及相关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56例乙肝肝硬化(LC)患者[代偿性肝硬化患者26例,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30例,其中合并有原发性肝癌(HCC) 20例]和15例健康对照组患者外周血中与Th17分化、成熟有关以及分泌的特征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4、IL-6、干扰素γ(IFN-γ)和IL-17A;分析上述细胞因子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及相关关系.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清IL-4、IFN-γ在LC、LC合并HCC、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C合并HCC患者血清IL-6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 IL-17A高于LC患者(P=0.006)及健康对照组(P=0.003);血清IL-4、IFN-γ在代偿性、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及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IL-6、IL-17A高于代偿性及健康对照组(P<0.05).IFN-γ与IL-4呈正相关(r=0.484,P=0.000),与IL-17A也呈正相关(r=0.280,P=0.023),其他细胞因子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IL-4预测失代偿性肝硬化ROC曲线下面积为0.581 (P>0.05),IL-6为0.741 (P=0.005),IL-17A为0.630 (P=0.018),IFN-γ为0.572(P>0.05).结论 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中IL-4、IL-6、IFN-γ与IL-17A的相关性不强;定期检测IL-6、IL-17A对判断乙肝失代偿性肝硬化的发生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 ALT正常e抗原阳性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纤维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唐奇远;何清;黄珊;唐蔚;敖飞健;李知玉;张斌;白冰

    目的 探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持续正常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肝组织病理特点,研究影响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151例ALT正常e抗原阳性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统计其肝组织炎症、肝纤维化程度及免疫组化HBcAg分布的特点;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与性别、年龄、血清ALT水平、HBV DNA载量、肝组织炎症,以及免疫组化HBcAg分布的相关性.结果 151例患者中,存在明显肝组织纤维化(≥S2)的占21.2% (32/151).肝纤维化程度与患者性别、ALT水平无关,与年龄、HBV DNA载量、肝组织炎症、免疫组化HBcAg分布有关.年龄≤30岁(x2 =9.9652,P<0.05)、HBV DNA载量>107拷贝/ml(x2 =26.6757,P<0.05)、肝组织炎症G0~1者(x2=55.5096,P<0.05),以及免疫组化HBcAg分布为核型者(x2 =47.6349,P<0.05),其肝纤维化程度较轻微;反之则较重.结论 年龄较轻、血清HBV DNA载量较高的患者暂无必要行肝脏病理检查,其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轻微、肝组织炎症及HBcAg分布反映了这类患者尚处于“免疫耐受”状态.

  • 干扰素α佐甘露聚糖肽治疗基因B型和C型慢性乙型肝炎

    作者:伍林柏;胡金华;倪辉;程书权

    目的 探讨干扰素α联合甘露聚糖肽治疗乙型肝炎(乙肝)e抗原(HBeAg)阳性的基因B、C型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将80例门诊和住院的HBeAg阳性CHB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基因B型28例,基因C型12例;对照组基因B型26例,基因C型13例.治疗组用干扰素α-2b 500万U/次皮下注射,疗程52周;联合甘露聚糖肽10 mg/d静脉滴注,4周后改为2.5 mg/d肌内注射,12周为1个疗程,共2~3个疗程.对照组单用干扰素α-2b.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8、16、26、52周检查肝功能、乙肝5项血清标志物、HBV DNA定量、血常规等,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52周时,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和HBV DNA转阴率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2.5% vs27.5%,P<0.05; 30.0% vs7.5%,P<0.01; 47.5%% vs22.5%,P<0.05). ALT复常率和HBeAg转阴率基因B型患者均明显高于基因C型患者(83.3%vs 52.0%,P<0.01; 51.9% vs 16.0%,P<0.01).基因B型患者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和HBV DNA转阴率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7.9% vs34.6%; 35.7% vs7.7%; 57.1% vs23.1%;P均<0.01).停药52周后复查,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和HBV DNA转阴率治疗组较停药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白细胞减少的绝对数和恢复速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CHB患者的ALT复常率和HBeAg阴转率,促进HBeAg的血清学转换和HBV DNA清除,对抗干扰素α导致的外周血白细胞减少,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治疗效果基因B型患者优于C型.

  • 干扰素α佐甘露聚糖肽治疗基因B型和C型慢性乙型肝炎

    作者:伍林柏;胡金华;倪辉;程书权

    目的 探讨干扰素α联合甘露聚糖肽治疗乙型肝炎(乙肝)e抗原(HBeAg)阳性的基因B、C型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将80例门诊和住院的HBeAg阳性CHB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基因B型28例,基因C型12例;对照组基因B型26例,基因C型13例.治疗组用干扰素α-2b 500万U/次皮下注射,疗程52周;联合甘露聚糖肽10 mg/d静脉滴注,4周后改为2.5 mg/d肌内注射,12周为1个疗程,共2~3个疗程.对照组单用干扰素α-2b.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8、16、26、52周检查肝功能、乙肝5项血清标志物、HBV DNA定量、血常规等,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52周时,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和HBV DNA转阴率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2.5% vs27.5%,P<0.05; 30.0% vs7.5%,P<0.01; 47.5%% vs22.5%,P<0.05). ALT复常率和HBeAg转阴率基因B型患者均明显高于基因C型患者(83.3%vs 52.0%,P<0.01; 51.9% vs 16.0%,P<0.01).基因B型患者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和HBV DNA转阴率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7.9% vs34.6%; 35.7% vs7.7%; 57.1% vs23.1%;P均<0.01).停药52周后复查,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和HBV DNA转阴率治疗组较停药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白细胞减少的绝对数和恢复速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CHB患者的ALT复常率和HBeAg阴转率,促进HBeAg的血清学转换和HBV DNA清除,对抗干扰素α导致的外周血白细胞减少,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治疗效果基因B型患者优于C型.

10289 条记录 508/515 页 « 12...505506507508509510511...5145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