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4种滞留喷洒剂室内杀灭蝇和蟑的效果研究

    作者:张仁敏;苗英迁;王福山;朱晨阳;陈卫军;刘志辉

    目的 测试4种滞留喷洒剂对室内蝇和美洲大蠊的杀灭效果.方法 依据农药登记用卫生杀虫剂药效试验及评价第1部分喷射剂(GB/T 13917.1-2009),对4.5%高效氯氰菊酯、5%高效氯氰菊酯、10%顺式氯氰菊酯和20%残杀威进行室内滞留喷洒灭蝇和灭蟑药效检测.结果 4种滞留喷洒药剂中4.5%高效氯氢菊酯、5%高效氯氢菊酯和10%顺式氯氰菊酯对蝇和美洲大蠊的致死效果较好,在规定的试验天数内死亡率均能达到95%及以上,可持续天数较长,20%残杀威对蝇和美洲大蠊的致死效果稍差,可持续天数较短.结论 4种滞留喷洒药剂对蝇和美洲大蠊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 美洲大蠊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周芹芹;侯林;姚庆强

    近几年来对美洲大蠊的药理作用和药物开发研究越来越多,研究显示它具有药用价值广、不良反应低及资源丰富的特点,在医药领域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美洲大蠊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以期为美洲大蠊药物的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美洲大蠊药效物质提取工艺优化

    作者:耿巧玉;张晓平;丰茂秀;李思齐;王刚;侯雪雯;刘苗苗;刘帆;田景振

    目的 美洲大蠊药效物质提取工艺优化.方法 以得率及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为评价指标,筛选美洲大蠊药效物质的提取溶剂;以得率及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为评价指标,以溶剂剂量、提取时间、浸泡时间为影响因素,正交试验优化美洲大蠊药效物质的提取工艺.结果 美洲大蠊药效物质佳提取溶剂为75%乙醇,其IC50为9.11 mg/mL;美洲大蠊药效物质佳提取工艺为溶剂剂量15倍、提取时间1.0小时、浸泡时间2.0小时.结论 筛选美洲大蠊药效物质的佳提取工艺,为美洲大蠊提取物为主的制剂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 Box-Behnken设计优化美洲大蠊中游离氨基酸提取工艺

    作者:邹俊波;熊永爱;桑文涛;杨胜群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美洲大蠊中氨基酸的提取工艺参数.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以氨基酸含量、干膏率为评价指标,对提取时间、料液比、醇提浓度、提取次数等4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并进行工艺优化.结果:通过Box-Behnken效应面法及总评归一值(Optical Density,OD)系统评价,确定优提取工艺如下:取饮片适量,加入12倍量70%乙醇溶液,提取2次,每次120 min.利用该工艺条件得到的氨基酸含量及干膏率与理论预测值基本一致.结论:实验确立的响应面模型与实际情况拟合良好,能较好的预测美洲大蠊中氨基酸含量及干膏率等指标,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美洲大蠊不同提取物及不同提取方法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

    作者:余昕;周洁;欧丽兰;钱瑞;廖芳;张丹

    目的:研究美洲大蠊不同提取物及不同提取方法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为美洲大蠊的抗肿瘤细胞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人肝癌SMMC-7721细胞株,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 3种肿瘤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比较不同的提取物(乙醇提取液、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和不同的提取方法(渗漉法、超声法、回流法)对3种肿瘤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美洲大蠊乙醇提取液和乙酸乙酯部位对上述肿瘤细胞增殖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以乙醇提取液的活性强;3种提取方法提取的美洲大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其中以渗漉法提取的美洲大蠊对3种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强,所计算出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均小.结论:美洲大蠊乙醇提取液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强,乙酸乙酯部位次之,美洲大蠊宜选择渗漉法提取.

  • 美洲大蠊脱脂膏及其活性炭脱色物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作者:李洪文;耿玲;刘光明;李冬梅

    目的:探讨美洲大蠊脱脂膏及其活性炭脱色物的体外抗菌作用.对比了美洲大蠊脱脂膏及其活性炭脱色物的抗菌谱和抗菌强弱.方法:美洲大蠊脱脂膏用活性炭脱色后进行冷冻干燥得到固体脱色物,然后用脱脂膏和脱色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as)、白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lb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痢疾志贺菌(Shigella dysenteriae)、甲型副伤寒沙门菌(S.paratyphi A)、乙型副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paratyphi B)、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ATCC25922(Escherichia coli)进行体外抗菌活性研究,测定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在实验的各菌株中,脱脂膏仅对白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抗菌作用,MIC 31.25 g·L-1,对其他11株细菌均无抗菌活性.脱色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25923、白色念珠菌无抗菌活性,对其他10株细菌均有抗菌活性,MIC 15.63 ~250 g·L-1,其中对白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抗菌效果较好,MIC分别为15.63,62.5 g·L-1.结论:美洲大蠊中含有抗菌活性成分,脱色物与脱脂膏相比,抗菌效果优于脱脂膏.

  • 美洲大蠊提取物联合环磷酰胺对H22荷瘤小鼠的作用

    作者:陈俊雅;耿玲;吴道勋;郭美仙;张成桂;刘光明

    目的:观察美洲大蠊提取物(extract from Periplaneta americana,EPA)与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联合应用对小鼠H22肿瘤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KM小鼠皮下接种H22肝癌细胞形成实体瘤模型,分别给予高、中、低剂量(50,100,200 mg· kg-) EPA,阳性药CTX(30 mg·kg-1)及二者联合治疗10 d后,测定各组小鼠瘤重,肝脏、脾脏指数,通过测定肝脏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检测药物的抗氧化活性,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的含量,并计数联合用药组小鼠血浆中白细胞的数量,以此评价EPA与CTX合用的增效减毒作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能明显抑制H22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P<0.05),尤以50 mg· kg-EPA与CTX联合用药作用为显著,其抑瘤率达到了61.96%;单用EPA以及EPA与CTX联合应用均能提高肝组织中SOD水平并降低其中的MDA含量,明显增加血清中TNF-α和IL-2的含量(P <0.05,P<0.01);各剂量EPA均能提高荷瘤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而联合用药各组对荷瘤小鼠脏器指数无明显影响,但是可以提高荷瘤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WBC)的数量.结论:EPA与CTX联合应用对H22肝癌小鼠有明显抑瘤作用,其作用的发挥可能与增强免疫、抗氧化作用有关.

  • 美洲大蠊提取物抗肝损伤药效比较及工艺评价

    作者:黄晶;梅明;许润春;熊永爱;李晨晨;杨明

    目的:比较不同工艺制备的美洲大蠊提取物抗肝损伤药效与主要成分含量差异.方法:采用水或乙醇分别回流法、闪式法和磁力搅拌法提取美洲大蠊,通过CCl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考察药效,采用考马斯亮蓝法和茚三酮法测定美洲大蠊提取物中总肽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结合出膏率计算加权得分,考察不同提取工艺的差异.结果:水闪式提取物具有良好的对抗CC14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MDA增多、抑制血清转氨酶增高、减轻肝组织病变的作用.各提取物中出膏率分别为16.64%,20.84%,16.19%,15.75%,19.53%,16.82%,总肽质量分数分别为0.82%,0.03%,0.96%,0.02%,0.64%,0.02%,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1.99%,1.11%,2.12%,1.15%,2.10%,1.03%,综合评分分别为90.64,37.31,99.46,42.53,82.42,39.00.结论:美洲大蠊水闪式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肝损伤药效与工艺指标评分.

  • 美洲大蠊醇提取物的木瓜蛋白酶酶解工艺

    作者:罗廷顺;马芳芳;高孟婷;吴少辉;刘光明;赵昱;张成桂

    目的:优选木瓜蛋白酶对美洲大蠊醇提取物的酶解工艺.方法:以水解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分别考察酶解温度、酶解时间、pH、加酶量、底物浓度对木瓜蛋白酶酶解美洲大蠊醇提取物的影响.结果:木瓜蛋白酶酶解美洲大蠊醇提取物的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5℃,时间3h,pH 7.0,加酶量8400 U·mg-1,底物浓度0.5%.在此条件下,水解度可达9.87%.酶解后的样品相对分子质量变小,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变宽.结论:优选方法稳定,操作简便,为进一步研究美洲大蠊提供依据和基础.

  • 美洲大蠊口腔贴膜剂的制备及其抗口腔溃疡作用考察

    作者:李杰;陈哲杰;石金凤;肖倩;王梅;江华娟;傅超美;耿福能;章津铭

    目的:基于美洲大蠊抗溃疡作用制备美洲大蠊口腔贴膜剂(PAOF)并考察其药效学作用.方法:以黏附时间、黏附力和溶解时间作为综合评分指标,筛选以美洲大蠊提取物冻干粉为原料的口腔贴膜剂佳处方,并对制得的PAOF进行性能评价及载药量测定.通过20%冰乙酸灼烧建立家兔口腔溃疡模型,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各组家兔口腔溃疡组织病理学改变,通过生化检测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IL)-2,IL-6,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对PAOF抗口腔溃疡作用进行评价.结果:以聚乙烯醇17-88 4.0g,羟丙基纤维素0.3g,卡波姆934P 0.15 g为成膜材料,分别于25,20,10 mL水中溶胀,充分溶胀后混合3种基质,加入美洲大蠊提取物冻干粉1.0g和甘油0.6 mL,制得的PAOF黏附时间(152±2) min,溶解时间(173±3)min,黏附力(184±3)N,膨胀度20%,每片载药量2.09 mg(以甘氨酸计).药效学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PAOF高剂量组和醋酸地塞米松粘贴片组口腔黏膜溃疡组织中SOD活性显著升高(P<0.01),MDA含量水平显著降低(P<0.01);PAOF高、中剂量组和醋酸地塞米松粘贴片组IL-2水平显著升高(P<0.05),IL-6水平显著降低(P <0.05,P<0.01);PAOF高、中剂量组和醋酸地塞米松粘贴片组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bFGF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模型组家兔口腔黏膜破坏,出现水肿现象;给药组家兔口腔溃疡面有不同程度的组织修复,无水肿现象,提示PAOF可促进家兔口腔溃疡的愈合.结论:优选的美洲大蠊口腔贴膜剂制备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且对家兔口腔溃疡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

  • 炮制去油对美洲大蠊主要成分和药效的影响

    作者:王鹏飞;许润春;李江维;张喻娟

    目的:研究压榨美洲大蠊主要成分含量变化,并考察压榨美洲大蠊药材对CCl4致小鼠肝损伤保护作用,为该药材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压榨法去除美洲大蠊油脂,利用茚三酮显色法和苯酚-硫酸法分别测定美洲大蠊药材中总氨基酸及总多糖含量,通过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考察压榨美洲大蠊的药效.结果:压榨美洲大蠊中油脂质量分数8.5%,总氨基酸及总多糖质量分数分别为13.334,21.06 mg·g-1,压榨美洲大蠊显著降低CCl4肝损伤小鼠的肝重系数,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含量.结论:美洲大蠊经炮制减毒后,炮制品具有抗肝损伤药效.

  • 美洲大蠊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董京千

    近些年来人们对美洲大蠊药理作用研究越来越多,美洲大蠊具有资源丰富、临床应用广泛等特点.美洲大蠊具有抗肿瘤、抗炎、抗病毒、组织修复、镇痛、保肝、抗氧化及增强免疫作用.美洲大蠊对多种肿瘤细胞均有抑制生长及增殖,如肝癌、肺癌、胃癌、结肠癌、食管癌、前列腺癌、宫颈癌、卵巢癌、白血病及小鼠转移细胞瘤,并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该文对美洲大蠊抗肿瘤作用进行深入综述,为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肝龙胶囊对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研究

    作者:张旭强;吴红兵;彭丽;龚晓敏;李娇;普小菲;彭芳

    目的:研究肝龙胶囊对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梯度浓度乙醇灌胃12周建立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检测大鼠血清中ALT,AST,TG,CHO,TNF-α水平和肝组织中GSH,SOD,MDA,ADH和Alb的水平,以及肝脏病理学检查,并对其损伤程度进行病理分级.结果:肝龙胶囊能降低肝损伤大鼠血清中ALT,AST,CHO,TG,TNF-α和肝组织中MDA的含量(P<0.01),提高肝组织中抗氧化剂GSH和SOD的活性(P<0.01);病理切片观察可见,模型组大鼠肝小叶结构大部分被破坏,肝细胞索紊乱,胞浆内出现弥漫性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可见灶状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各治疗组大鼠肝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结论:肝龙胶囊对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有显著的防治作用.

  • 美洲大蠊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何正春;彭芳;宋丽艳;王晓雨;胡明辉;赵昱;刘光明

    随着近几年人们对动物药研究的关注,美洲大蠊已成为少数几种动物药研究开发的热点昆虫之一,以其为主原料的产品已有多个开发成功.本研究就美洲大蠊的主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为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 美洲大蠊卵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作者:郭昆;张德春;段治尚;邵维在;刘赛;乔海莉;徐常青;陈君

    美洲大蠊是重要的药用昆虫,利用其研发的康复新等一系列新药在临床效果显著,市场需求量大.目前人工养殖过程中美洲大蠊生物学不清等问题影响了美洲大蠊的质量和产量.摸清美洲大蠊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可以为美洲大蠊的规范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在培养箱恒温条件下研究了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美洲大蠊卵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升高而变短,在20℃恒温条件下需94.5 d孵化,而在27.3℃时仅需35.3 d即可孵化.利用有效积温法则和“小二乘法”公式统计分析得出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5.8±0.71)℃,有效积温为(415.8 ±38.05)日度,建立了美洲大蠊卵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模型.

  • 美洲大蠊研究现状及其研究中关键问题分析与展望

    作者:李奇娟;王战国;刘巧;谢余;胡慧玲

    美洲大蠊,是我国传统中药蜚蠊的基源药材之一,应用历史悠久,具有健脾消疳,活血通脉,利水消肿生肌等功效.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多种消化道疾病、慢性心力衰竭、皮肤及黏膜损伤、手术后伤口创面的修复、牙周炎等;常用的代表制剂有康复新液、心脉隆注射液、肝龙胶囊、消癥益肝片等.该文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角度对美洲大蠊现代药用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并首次对美洲大蠊及其相关制剂质量控制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针对美洲大蠊研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为其进一步的开发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美洲大蠊消化系统形态学观察

    作者:包莹;刘志刚;蒋灵芝

    为探讨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消化系统结构,通过连续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制备并观察美洲大蠊切片.结果显示,美洲大蠊消化道占据体腔大部分空间,其中前肠长度约占整个消化道长度的一半,肠壁薄,前胃中含有高度硬化的齿,便于磨碎食物;中肠是美洲大蠊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肠壁细胞包括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和再生细胞;后肠包括回肠、结肠和直肠3部分.回肠肌肉层较厚,经过回肠瓣后成为结肠.直肠肠壁细胞特化为长形垫状突起,突出于肠腔中形成直肠垫.本文为进一步阐明蟑螂结构与消化机制和变应原理论基础提供依据.

  • 饲料营养成分含量对美洲大蠊若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作者:张李香;吴珍泉;吴佳凡;黄强

    本文研究了3种营养成分不同含量的饲料对美洲大蠊若虫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美洲大蠊若虫孵化后取食饲料2 120天,其平均体重为(35.95±0.68)mg/头,较取食饲料1、饲料3的美洲大蠊若虫的体重高;美洲大蠊若虫对饲料3的日平均取食量(2.58±0.48)mg/头较饲料2的日平均取食量(1.99±O.83)mg/头多,但美洲大蠊若虫从饲料2、饲料3中日摄食的蛋白质和脂类间无差异(P>0.05);美洲大蠊若虫对饲料2的利用率(95.67±1.32)%和食物转化效率(14.22±6.48)%高,与对饲料1、饲料3的利用率、食物转化效率间存在差异.美洲大蠊若虫取食饲料2较取食其他2种饲料更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 三种物质的含水率对室内饲养的美洲大蠊产卵选择性的影响

    作者:吴珍泉;詹仁添;吴迅;郭芙蓉

    本文研究了室内饲养的美洲大蠊对3种不同含水率的材质的产卵喜好性.结果表明蟑螂比较喜欢在干燥的土壤中产卵,土壤和沙的含水率越高,蟑螂的产卵量越少,木削的含水率40%以下不影响蟑螂的产卵选择.3种物质中蟑螂在沙子中产卵量较少.

  • 美洲大蠊变应原Cr-PⅡ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结构预测

    作者:何毅华;刘志刚;邢苗;杨豪

    采用RT-PCR技术从美洲大蠊中扩增出变应原Cr-pⅡ基因,并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中.经序列测定和分析证实,所克隆的片段含有长度为1 185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与台湾株来源的Cr-pⅡ(Per a1.0103)有95.9%的同源性.用Nde Ⅰ和Not Ⅰ将目的片段从T载体中切下,定向亚克隆入表达载体pET24a(+),然后成功转化大肠杆菌菌株BL21 Star.经IPTG诱导得到45kDa的重组蛋白,Western-blot分析表明其具有良好的IgE结合活性.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得了目的蛋白的抗原表位和3D结构模型.

155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