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美洲大蠊低致敏变应原的制备及抗原性分析

    作者:刘瑞涛;吴海强;刘志刚;冉丕鑫

    从酶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与美洲大蠊变应原粗提液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变应原粗提液变应原活性的影响,以探索制备美洲大蠊低致敏变应原的方法.

  • 泼尼松对蟑螂致敏小鼠支气管哮喘模型的作用

    作者:许卓谦;刘志刚

    近年来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发病率逐年上升,研究发现蟑螂变应原过敏与哮喘的发病相关.糖皮质激素是临床治疗哮喘的为有效的药物.然而糖皮质激素治疗之后对机体的免疫学指标如抗体、细胞因子等的影响还不确切.为此,我们观察了泼尼松对美洲大蠊提取液致敏的哮喘小鼠预防性治疗的效果,探讨哮喘小鼠治疗后的病理和免疫学改变特点.

  • 美洲大蠊抗肝纤维化活性部位的筛选

    作者:郝芳芳;杨永寿;肖培云

    目的 结合体外活性筛选,对美洲大蠊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与活性追踪,以便获得抗肝纤维化活性较强部位.方法 用5倍量95%,90%,80%,70%,60%,50%的乙醇溶液和水制备美洲大蠊冻干粉,分别命名为美蠊-A(ML-A)、美蠊-B(ML-B)、美蠊-C(ML-C)、美蠊-D(ML-D)、美蠊-E(ML-E)、美蠊-F(ML-F)、美蠊-G(ML-G).将细胞分为3组:正常组、空白组(不含细胞)和给药组(美洲大蠊冻干粉溶液:1000,250,62.5,15.63,3.91,0.98 μg·mL-1).用MTT法对美洲大蠊不同溶剂提取物进行抗肝纤维化活性筛选,用HP20大孔树脂对筛选得到的活性部位进行分离与纯化,进行体外活性追踪.结果 美洲大蠊提取物ML-D对HSC-T6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48 h的IC50值为389 μg·mL-1.分离ML-D得ML-D1、ML-D2、ML-D3、ML-D4、ML-D5、ML-D6和ML-D7洗脱部位,其中ML-D5、ML-D6、ML-D7及其合并物ML-HB对HSC-T6细胞细胞的生长有良好的抑制作用,48 h的IC5o值分别为115.6,116.5,121.8和110.0 μg·mL-1.结论 从美洲大蠊中提取分离得到活性部位ML-HB对HSC-T6细胞的增殖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 美洲大蠊的乙醇提取物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唐苗;魏永凯;刘彬;马秀英;巫秀美;何苗

    目的 研究美洲大蠊提取物(Ento-A)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按照体重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对照组和低、中、高3个剂量实验组,每组12只.空白组灌胃给予等量0.9% NaC1,对照组腹腔注射黄芪多糖160mg·kg1,低、中、高3个剂量实验组灌胃给予100,200,400 mg·kg-Ento-A;均每日1次,连续10d.于给药第1,3,5天,各组均腹腔注射2%绵羊红细胞(SRBC)0.2 mL致敏.称重法计算小鼠脏器指数;以中性红法检测Ento-A对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以MTT法检测ConA诱导的T细胞增殖率的影响;以绵羊红细胞为免疫原测试小鼠血清溶血素生成能力.结果 给药后,空白组、对照组和高、中、低3个剂量组溶血素水平(OD值)分别是329.69±58.35,379.26±11.08,385.43±16.01,363.96±11.47,361.04±3.75,对照组和高、中2个剂量实验组与空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0.05).这5组的吞噬率分别为0.39±0.03,0.42±0.04,0.42±0.04,0.41±0.04,0.39±0.03,对照组和高剂量实验组与空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上述指标外,给药组与空白组比较,各指标有增高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Ento-A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具有增强作用.

  • 美洲大蠊提取物对3株人体呼吸系统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研究

    作者:何正春;王晓雨;胡明辉;赵昱;刘光明

    目的 通过2对美洲大蠊提取物的肿瘤细胞毒性测试,探讨美洲大蠊提取物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美洲大蠊醇提取物,通过聚酰胺柱层析分离划段得不同部位,采用MTT法对所得部位进行肿瘤细胞毒性测试.结果 有多个部位样品的IC50值小于10 μg/ml.结论 通过样品与对照品细胞毒活性结果比较,表明美洲大蠊提取物中存在具有肿瘤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物质,值得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 美洲大蠊药用价值研究进展

    作者:胡艳芬;吕小满;王玉梅;彭芳

    美洲大蠊具有药用价值广、不良反应低及来源丰富的特点,在医药领域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作者对美洲大蠊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 醋酸棉酚和左炔诺孕酮对蜚蠊生长繁殖能力的影响

    作者:王可;陈卫军;冯磊;张仁敏;刘志辉;王福山;付革武

    目的 观察醋酸棉酚和左炔诺孕酮对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的生长、死亡与繁殖情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药物混合诱饵喂饲试虫,在特定环境下观察其生长、死亡、繁殖情况.结果 醋酸棉酚德国小蠊实验组比对照组开始出现卵鞘时间推迟了22天,推迟率为75.9%;产生卵鞘的数量仅为对照组的40%,孵化率为对照组的8.6%;醋酸棉酚美洲大蠊实验组比对照组开始出现卵鞘时间推迟了97天,推迟率为96.0%;产生卵鞘的数量仅为对照组的28.3%,孵化率均为0.结论 左炔诺孕酮对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的生长、死亡与繁殖能力无明显影响;醋酸棉酚对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的繁殖能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美洲大蠊多肽的工艺研究

    作者:廖芳;朱伟;周洁;谭天林;王欢;张丹

    目的 筛选分离美洲大蠊多肽的佳树脂,并优选其佳纯化工艺.方法 以指标成分(多肽)定量检测结合体外肿瘤细胞抑制实验为评价指标,优选树脂类型并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影响纯化工艺的各种因素;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洗脱部位.结果 HP20分离效果好,其佳工艺参数为药液质量浓度0.3 g/mL,上样量2 BV,吸附体积流量2 BV/h,洗脱剂70%乙醇,洗脱剂用量2 BV,洗脱体积流量2 BV/h,多肽平均回收率为88.53%,洗脱部位含结合型氨基酸即多肽55.64%.结论 该工艺合理可行,分离效果好,可用于美洲大蠊抗肿瘤活性成分的富集与纯化.

  • D-优混料设计优化美洲大蠊乳膏的基质配方研究

    作者:张臻;傅超美;胡慧玲;盛菲亚;廖婉;高飞;徐晓秋

    目的 优化美洲大蠊乳膏的基质配方.方法 采用D-优混料设计,以空白乳膏基质的外观、涂展性、离心稳定性、耐寒稳定性和耐热稳定性5个指标对基质进行评价,确定优基质配方;同时对主药美洲大蠊药材提取物的加药量进行考察.结果 美洲大蠊乳膏的基质配方为甘油11.00 g、硬脂酸14.00 g、三乙醇胺3.50 g、液体石蜡18.00 g、石蜡10.00 g、水43.50 g;主药加药量为1 g.结论 D-优混料设计可以较为简便且全面地同步优化出基质配方中每一因素的优取值,进而使整个配方在外观及物理性质上达到优.

  • 载美洲大蠊提取物纳米粒的表征及体外释放研究

    作者:黄丫丫;杨杭;林家莉;杨建香;甘昌敏;刘光明;李婧炜

    目的 制备供口服给药的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纳米粒,研究CII-3纳米粒的体外释放以及纳米粒对所包载的CII-3的体外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复乳/溶媒蒸发法制备CII-3纳米粒,以人工胃肠液及pH 7.4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为释放介质,采用福林酚法测定CII-3纳米粒的体外释药特征,并对纳米粒的体外释药行为进行方程拟合,找到佳释放模型;采用茚三酮显色法分别测定CII-3和CII-3纳米粒在pH 1.2人工胃液中不同时间点的氨基酸释放量,并对二者的降解速率进行对比,观察将CII-3包载入纳米粒后是否对CII-3有保护作用.结果 制得的CII-3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09.9±0.6) nm,Zeta电位为(-37.5±3.5)mV.CII-3纳米粒前2h在人工胃液中的累积释放率(Qt)为(22.63±1.17)%,此后在人工肠液中释放,60 h的Qt为(72.35±1.90)%,符合Higuchi释放模型,方程为Qt=8.287 2 t1/2+7.758 6.CII-3纳米粒在pH 7.4的PBS中10d的Qt为(72.67±1.65)%,符合Weibull分布模型,方程为lnln[1/(1-Qt)]=0.403 7 ln(t-0.411 9)-1.713 3.CII-3在人工胃液中4h基本全部降解,而包载入纳米粒后约70% CII-3在人工胃液中被降解.结论 CII-3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缓释性,体外释放平稳.纳米粒中的CII-3在人工胃液中的稳定性提高.

  • 美洲大蠊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作者:林喆;李全学;徐静;文岳圣;赵余庆

    近年来对美洲大蠊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显示其具有药用价值广、不良反应低及来源丰富的特点,在医药领域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综述近10年来国内外对美洲大蠊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概况,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美洲大蠊醇提物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甘平;张旭强;何旭;陆丽;彭芳

    目的 研究美洲大蠊醇提物对四氯化碳(CCl4)和刀豆蛋白A(Con A)所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ip 0.1%cch以及尾iv 20 mg,mg/kg Con A造成小鼠急性肝损伤,检测血清中ALT、AST和肝组织中SOD、MDA的水平.将肝大叶HE染色,观察美洲大蠊醇提物对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结果 美洲大蠊醇提物能明显降低CCl4所致的肝损伤小鼠肝脏、脾脏指数的升高,降低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AST的升高(P<0.05),降低小鼠肝组织中MDA水平、升高SOD(P<0.05);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美洲大蠊醇提物能够减轻炎性因子的浸润,减轻肝细胞的水肿程度,减少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的再生.结论 美洲大蠊醇提物具有显著的抗CCl4和Con A 所致肝损伤的作用.

  • 康复新液治疗消化性溃疡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梅坚

    康复新是从美洲大蠊提取并精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本文对康复新治疗消化性溃疡近期疗效进行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复方灭蟑螂粉笔的研制及其灭效评价

    作者:第五进学;梁锴;杨俭;曾长明

    目的:开发一种新型溴氰菊酯类杀虫剂-复方灭蟑螂粉笔,探讨其实用性;方法:用一定比例的溴氰菊酯及溴氰菊酯与氯氰菊酯的有机溶剂,浸泡市售粉笔,制成单剂型与复方剂型灭蟑螂粉笔,进行实验室及现场杀灭试验;结果:该复方剂型对美洲大蠊KT50为10.3分,德国小蠊为6.3分,室置半年后分别为18.3分和8.2分,24小时死亡率达100%,其效果及残效都明显优于单剂型等浓度的溴氰菊酯.精糙碱性载体对杀虫剂效力有明显影响;结论:复方蟑螂粉笔配制简单,使用方便,杀灭效果明显,适于推广使用.

  • 氟磺酰胺杀蟑胶饵对蟑螂灭效观察

    作者:郑剑;钱万红;姜志宽;陈超

    目的:在实验室内观察氟磺酰胺杀蟑胶饵对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的杀灭效果;方法:按GB13917-1992农药登记卫生用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方法进行;结果:该胶饵在玻璃方箱对德国小蠊的LT50为1.6d,在模拟现场对德国小蠊的6天死亡率为100%;在玻璃方箱对美洲大蠊的LT50为2.0d,在模拟现场对美洲大蠊的7天死亡率为100%;结论:氟磺酰胺杀蟑胶饵是一种性能优良的蟑螂防治制剂.

  • 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取食喜好性的实验室观察

    作者:李兴文;马涛;王蓬;温秀军;王常禄

    根据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取食特性测定出对不同物质的取食量,筛选出被取食量大的一种物质,为研制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的诱饵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取食行为试验结果表明:德国小蠊对不同物质取食量中糖类麦芽糖、红糖和蔗糖显高于果糖、葡萄糖、乳糖;对不同食用粉取食量中奶粉取食量明显高于芝麻粉、炒黄豆粉、鸡精、玉米淀粉、养麦粉、炒玉米粉、炒小麦粉;对不同蛋白取食量测定,酵母提取粉略大于干酪素和酵母浸膏,其他细菌学蛋白胨、大豆蛋白胨、胰蛋白胨、酸水解酪蛋白被取食量几乎为零.美洲大蠊对不同物质取食量中糖类,蔗糖取食效果显高于其他糖类;对不同食用粉中奶粉明显高于其他食用粉,蛋白类中美洲大蠊只对干酪素取食,其他蛋白类基本被零取食.由上述各试验组得出德国小蠊佳取食的综合试验显示奶粉被取食量效果好,其次是麦芽糖,蔗糖和红糖,芝麻粉.美洲大蠊各组佳取食的综合试验显示蔗糖被取食效果明显,其次是奶粉,干酪素,麦芽糖,葡萄糖.该试验很好的反映出被测物质被取食量大小,为饵剂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 两种杀虫粉剂对美洲大蠊的灭效观察

    作者:沈树满;李莉;李文盛

    美洲大蠊(Peniplaneta americana L.)是重要的卫生害虫和防治对象.多种传染病及寄生虫的媒介昆虫[1,2].此虫多见于南方,白天藏于室内的箱柜角落和潮湿阴暗沟渠等处.鉴于目前杀虫剂的品种繁多,对蟑螂的杀灭效果因种而异[3~6].为此,我们选了两种常用的杀虫粉剂对美洲大蠊进行毒杀试验的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美洲大蠊对小鼠移植性肝癌的药效学研究

    作者:苏金仁;陈瑾;黄秀深;张丰华;刘童婷;陈佳

    目的:以美洲大蠊作为治疗药物,研究其对小鼠移植性肝癌的影响,为肝癌的临床选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0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5-FU组、CTX组、美洲大蠊未脱脂粉大、中、小剂量组以及美洲大蠊脱脂粉大、中、小剂量组,每组10只.建立小鼠移植性肝癌模型,观察美洲大蠊对肿瘤抑制率、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美洲大蠊未脱脂粉及脱脂粉中、小剂量组小鼠瘤重降低,脱脂型中剂量组小鼠生存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洲大蠊未脱脂粉及脱脂粉均对小鼠肝癌有抑制作用.

  • 美洲大蠊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于珊珊;张华;张婷婷;刘晶晶

    近年来对美洲大蠊的药用研究越来越多,美洲大蠊作为一种虫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文从美洲大蠊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两个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综述,为深入究其药用价值、拓宽其临床应用范围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并对其今后的研发应用进行了展望.

  • 美洲大蠊抗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

    作者:徐先早

    消化性溃疡通常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部位的慢性溃疡,与酸性胃液的消化作用有关 消化性溃疡发病率较高,我国各地在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中,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高达16%~33%美洲大蠊药材及其提取物具有抗溃疡作用好、不良反应少及来源丰富的特点,因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该文将对消化性溃疡及美洲大蠊治疗溃疡的相关研究加以综述,为二者进一步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155 条记录 3/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