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尿石症伴发肠系膜脂膜炎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特征

    作者:秦军;朱海峰;洪楠

    目的 分析尿石症伴发肠系膜脂膜炎(MP)的临床和CT特征,并评估其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尿石症与MP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纳入2015年3月-2017年9月民航总医院经多层螺旋CT平扫检查发现的41例尿石症伴MP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随机选取160例尿石症不伴MP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全血白细胞、尿白细胞、C反应蛋白、结石直径、肾积水程度、肾周水肿发生率,并筛选尿石症伴发M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尿石症伴发MP组患者平均年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石症伴发MP组中重度肾积水及肾周水肿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云雾状肠系膜征41例(100.0%)、假包膜征21例(51.2%)、脂环征15例(36.6%)、包块内结节29例(70.7%)、系膜或侧支血管扩张24例(58.5%).6例(14.6%)符合MP的5个CT诊断征象,13例(31.7%)符合4个CT诊断征象,22例(53.7%)符合3个CT诊断征象.组间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C反应蛋白阳性率、尿白细胞数以及结石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伴有中重度肾积水是尿石症伴M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P的CT影像特征可表现为雾状肠系膜、假包膜征、脂环征、包块内结节、系膜或侧支血管扩张.对于高年龄以及伴有中重度肾积水的尿石症患者需要关注MP伴发的可能.

  • 肠系膜脂膜炎的CT及MRI诊断

    作者:瞿俊晨;丁庆国;王文保;贾传海

    目的:探讨CT及MRI对肠系膜脂膜炎(MP)的诊断价值,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MP的CT及MRI表现,分析其CT及MRI特点,并结合临床综合诊断.其中14例行MSCT腹部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7例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21例均起自肠系膜根部,包绕肠系膜根部大血管,由肠系膜根部向两侧腹部生长,以向左侧多见,5例病灶境界欠清,其余境界较清晰,CT平扫病灶呈不均匀脂肪密度,CT值-54~-26 HU,境界较清者病灶呈脂肪性肿块,欠清者病灶呈磨玻璃样改变,较周围正常脂肪密度增高,增强扫描病灶强化不明显.MRI上T2压脂序列病灶信号较周围正常脂肪信号高.14例可见假包膜征,9例可见脂肪环征.结论:MP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及MRI是诊断该病的有效影像手段.

  • 肠系膜脂膜炎的CT表现与鉴别诊断

    作者:黄勇华;王鹤翔

    目的:观察肠系膜脂膜炎的CT表现,明确其特征性征象,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CT资料,对病变的发生位置、范围及内部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所有病变均位于肠系膜根部周围,6例见明显的“假包膜征”,8例见“脂环征”,3例见明显的“木梳征”。结论:CT是肠系膜脂膜炎首选的检查方法,当有典型的CT表现时可提示诊断。

  • 肠系膜脂膜炎的MSCT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陈曦

    目的:探讨肠系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MP)的MSCT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MP患者的MSCT表现,均行全腹部CT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并按CT诊断标准作出诊断。结果:8例均可见系膜密度增高伴脂肪组织肿块影,6例增强扫描病灶未见强化;2例伴软组织密度结节,增强扫描明显强化。7例见“脂肪环征”,4例见“假包膜征”,2例压迫邻近肠管,2例腹腔内见淋巴结影。结论:MSCT对MP的诊断有一定特征性,是诊断本病较为理想的影像学方法。

  • 肠系膜脂膜炎患者超声表现

    作者:孙志英;贾化平;周环宇;周金莲;张宏文;倪晓霞;徐肖红;梁会泽;王晓丽

    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肠系膜的非特异性炎症,国外报道不足500例,国内报道不足200例[1],主要病理改变为肠系膜脂肪组织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及纤维化.该病自然病程分别称为肠系膜脂膜炎、肠系膜脂肪营养不良、硬化性肠系膜炎、退缩性肠系膜炎及肠系膜Weber-Christian病[2-4],直到1965年Ogden等正式命名为"肠系膜脂膜炎"[5].该病的病因不十分明确,目前公认与细菌感染、腹部外伤、手术、血管损伤、过敏反应、自身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6],因其症状复杂多样常被误诊.本研究结合近20年相关文献,对我院和内蒙古通辽市医院收治的3例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超声表现进行分析,旨在提高超声医师对肠系膜脂膜炎的认识,以提高其超声诊断准确率,减少漏、误诊的发生.

  • 手术治疗胰腺腺泡细胞癌伴发脂膜炎1例

    作者:王睿鹏;李忠廉;尚海涛;张西波;鲍建亨;王海博;郝成飞;刘军舰

    天津市南开医院肝胆胰外科二收治1例首先表现为双下肢散在结节性脂膜炎,后经影像学检查后考虑胰腺巨大占位性病变,并与双下肢脂膜炎密切相关的罕见病例.手术治疗后,标本病理提示:腺泡细胞癌,患者原发疾病治愈,双下肢散在脂膜炎好转.本病实属罕见,特报道此病例.

  • 发热、水肿、腹胀、皮损

    作者:张文;吴炜;赵岩;唐福林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39岁,农民,因眼睑及双下肢肿胀9个月,腹胀、皮肤破损4个月于2006年6月23日入院.患者9个月前无诱因出现晨起双眼睑水肿,双下肢可凹性水肿,伴中等度发热,体温 37 ~ 38℃,无畏寒、寒颤、尿频、尿急、腹痛、腹泻、关节肿痛及皮疹.当地医院查血压150/80 mm Hg,尿常规:蛋白(++),血白细胞14.3×109/L,血红蛋白141 g/L,血小板 400×109/L,抗核抗体(anti- nuclear antibody,ANA)1∶100(正常< 1∶100),抗SSA抗体(+).

  • 肠系膜脂膜炎12例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蒋青伟;王凤丹;王文泽;吴晰;舒慧君;李景南;杨爱明;钱家鸣;吴东

    目的: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少见的肠系膜脂肪组织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目前对其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了解较少,本研究拟总结该病特点以提高临床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2例肠系膜脂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转归。结果12例患者男女比例为3∶1,中位诊断年龄58岁。常见的症状为腹痛(9/12),其次为腹胀(3/12)、体重下降(3/12)。多数患者(8/12)腹部无异常体征。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9/12)和ESR(10/12)正常。 CT检查有重要诊断价值,CT显示所有患者均有小肠系膜受累(12/12),呈多发结节样改变,脂肪密度增高,8例有假包膜征,6例有脂肪环征。4例患者获得病理诊断,示脂肪组织坏死伴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6例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2例接受环磷酰胺、1例接受硫唑嘌呤、1例接受雷公藤治疗,短期内症状均有缓解,但有2例(2/12)病情复发。结论肠系膜脂膜炎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以腹痛为首发表现,其炎症指标大多正常,CT是重要的诊断方法。手术联合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 组织细胞吞噬性脂膜炎六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作者:李梦涛;曾小峰;张奉春;唐福林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吞噬性脂膜炎(CHP)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CHP的认识.方法分析我院1994年以来确诊的6例CHP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1)6例患者中5例为女性,年龄8~47岁,病程1~24个月;(2)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6/6)、皮下结节(6/6)、脾大(5/6)和肝大(4/6),实验室检查以肝酶升高(4/6)、凝血功能异常(2/4)、血细胞减少(3/6)多见;(3)病理学检查在皮下脂肪组织(6/6)及骨髓组织(3/3)可见形态正常的组织细胞浸润,并见吞噬血细胞现象;(4)仅1例患者采用联合化疗方案.结论CHP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诊断依赖于病理学,而积极联合化疗对改善预后有利.

  • 误诊为脂膜炎淋巴瘤一例

    作者:俞海俐;黄玉仙;潘孝彰;翁心华

    患者女,77岁.因发热近1个月,于2004年6月28日入院.患者入院前近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在39℃左右,伴乏力、食欲不振,偶有恶心、呕吐.外院予环丙沙星治疗3 d后加用头孢哌酮/舒巴坦,6 d后血培养示凝固酶和葡萄球菌均阳性,先后应用万古霉素、磷霉素治疗2周,替考拉宁治疗4 d效果不佳,体温38.5℃以上.

  • 组织细胞吞噬性脂膜炎误诊结节性红斑1例

    作者:苏有明;赵志力;薛洋

    介绍1例组织细胞吞噬性脂膜炎误诊为结节性红斑的病例,报告如下.

  • 硬化性肠系膜炎

    作者:张启龙;代文杰

    硬化性肠系膜炎(sclerosing mesenteritis,SL)又叫肠系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MP)、肠系膜脂肪营养不良(mesenteric lipodystrophy,ML)或回缩性肠系膜炎(retractile mesenteritis,RM),这是一类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多见于小肠系膜根部,也可累及结肠系膜[1],少见于胰周、网膜、腹膜后(如输尿管、髂静脉等区域)[2].

  • 儿童结节性脂膜炎及相关疾病的研究

    作者:吴凤岐;韩彤昕;何晓琥;何乐健;赵佩云

    目的探讨儿童结节性脂膜炎是否为一特异的疾病.方法通过对16例儿童结节性脂膜炎病例中的13例进行平均2.6年随访,以临床表现、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及相关实验室检查为依据,研究结节性脂膜炎的原发疾病.结果 16例儿童结节性脂膜炎相关的原发疾病有:皮下脂膜炎性T细胞淋巴瘤(SPTCL)7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全身隐球菌病、炎症性肠病各1例,脂膜炎合并链球菌感染或结核感染各2例,无特异相关疾病和原因者1例.链球菌感染及结核感染者,经抗感染及抗结核治疗,病情好转;SLE和炎症性肠病患儿,在门诊治疗中,病情缓解,死亡6例,其中SPTCL3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全身隐球菌病、原因不明者各1例.结论结节性脂膜炎不是一特异的疾病,而是一非特异的皮下脂肪组织的炎症,可以是多种疾病的皮肤表现.

  •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六例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

    作者:陈琳;李倩;李涵;高爽;张翼鷟;王亚非

    目的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 pannieulitis-like T cell lymphoma,SPTCL)是一类非常罕见的皮肤T细胞恶性淋巴瘤,相关报道较少且易误诊.本研究旨在分析SPTCL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01-01-2015-12-31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6例SPTCL患者的临床治疗、预后及病理特征.结果 6例SPTCL患者中,男3例,女3例.6例患者的年龄2~53岁,平均诊断年龄为29岁,其中4例的患者<30岁.起病部位主要为四肢,5例患者表现为皮下的硬结肿物,1例患者表现为皮肤溃疡和渗出.皮肤损害出现的中位时间为13个月(1~60个月).6例患者中无伴发嗜血细胞综合症(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者.6例患者镜下共同特征是小或中等大小的不典型肿瘤细胞围绕脂肪细胞生长.免疫组化特征为CD3+(100%)、CD4+ (100%)、CD8+(100%)、CD20-(100%)、CD56-(83%)、TCRβF-1+ (100%)、TIA-1+ (100%)、GrB+ (100%)、穿孔素阳性(100%).6例SPTCL患者均接受了以CHOP或CHOP样方案为主的多药联合化疗,化疗后3例患者获得CR,2例患者PR,1例患者SD.CR的3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现复发,其中1例患者经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获得CR,1例在间断化疗状态下维持SD.获得PR的1例患者经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获得CR.中位随访时间为47个月(7~73个月),1例失访,3例患者无病生存,2例患者带瘤生存.结论 本研究SPTCL患者呈惰性进展且预后较好,常用的化疗方案为CHOP或CHOP样方案,早期复发或化疗效果欠佳的患者采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获益.

  •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隋潇徽;周慧;李颖;刘新;王欣;许洪志

    目的:报道1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探讨此类少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征以及治疗预后.方法: 分析1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复习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特点.结果: 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皮肤活检病理示,真皮及皮下组织内大量核深染、形状不规则单个核细胞.免疫组化示,CD45RO弥漫阳性, CD3阳性,CD4阴性,CD8阳性,CD30部分阳性,TIA-1阳性, CD20阴性.CHOP方案化疗后一度好转,但很快复发,死于严重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预后差,免疫表型和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检测在该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 老年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附3例报道

    作者:王德庆;姜惠峰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 panmculitislike T-cell lymphoma,SPTCL)是WHO(2001)淋巴瘤分类中一种少见的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1],主要浸润皮下组织,以往文献称之为"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致死性脂膜炎"和"嗜细胞性组织细胞性脂膜炎"[2,3].我们收治3例老年SPTCL,观察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并复习文献,总结报道如下.

  • 肌内注射黄体酮引起人工性脂膜炎一例

    作者:赵珊珊;姚志远;郑占才

    临床资料
      患者,女,42岁。主因双侧臀部出现红色硬结15 d,于2014年12月2日就诊。患者15 d前于外院妇产科行辅助受孕,予黄体酮臀部肌内注射40 mg/d (10 mg/ml),共15 d(积累注射量600 mg),期间双侧臀部注射部位周围逐渐出现局部红肿、硬结,渐加重,有轻度压痛。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咳嗽、关节痛等。既往体健,否认有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否认手术史、外伤史,药物、食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双侧臀部各见一6 cm×4 cm大红色斑块,边界不清,表面无破溃,皮温正常,质硬,有轻度压痛(图1a)。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于右侧臀部斑块中央切取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基底层色素轻度增多,真皮浅深层血管周围、附属器周围单一核细胞浸润,皮下脂肪以小叶为主的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可见嗜脂性脂肪坏死及微囊性脂肪坏死,组织病理改变符合脂膜炎(小叶性为主)(图2a-2c)。免疫组化染色示:KP-1散在阳性,Ki-67阳性率<2%(图2d,2e)。苏木精-伊红(HE)切片偏振光检查未发现异物。诊断:人工性脂膜炎。治疗:停止肌内注射黄体酮,清热散结胶囊5粒,每日3次口服,嘱患者自行局部按摩、热敷。患者服用清热散结胶囊2周后自行停药,1.5个月后复诊,硬结消退约80%,局部留有轻微色素沉着(图1b)。2个月后电话随访,臀部硬结及局部色素沉着均已完全消退。

  • 结核相关性脂膜炎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

    作者:王萍;游弋;钟白玉;杨希川;阎衡;张静;郝飞

    目的:分析结核相关性脂膜炎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探讨结核感染与脂膜炎发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月-2013年8月252例组织病理明确诊断为脂膜炎的患者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并根据结核菌素皮试(TST)结果及其阳性反应级别分为PPD阴性组及PPD阳性组,其中PPD阳性组又分为PPD 1+、PPD 2+、PPD 3+3组。再根据T-SPOT. TB结果分为T-SPOT.TB阴性组及T-SPOT.TB阳性组,对比分析各组间患者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结果 PPD阳性组与PPD阴性组患者组织病理改变在表皮、脂肪层受累、炎性浸润细胞类型、有无上皮样肉芽肿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PPD阳性级别组患者的组织病理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SPOT.TB阴性组与阳性组患者组织病理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肤脂膜炎的发病与结核感染密切相关, PPD检测阳性及皮损组织病理中出现脂肪层以小叶受累或混合型炎症、以上皮样和(或)多核巨细胞浸润为主以及上皮样肉芽肿是脂膜炎与结核感染相关的线索。

  • 匐行疹1例

    作者:刘俐伶;崔东斌;张青迁

    1临床资料患者,男,45岁,干部.3月前发现右大腿内侧长约1.5cm、宽约0 5 cm的索状红色肿块,稍硬,有压痛,来我院诊断为"脂膜炎",予"消炎药"治疗,效果不佳.

  • 肠系膜脂膜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

    作者:赵绍宏;赵红;蔡祖龙;杨立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系膜脂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肠系膜脂膜炎的CT表现与诊断,其中3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其余按照CT标准做出诊断.应用MSCT进行腹部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并采用1.25 mm层厚和1 mm重组间隔获得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图像,评价肠系膜、邻近肠管及血管改变.结果所有肠系膜脂膜炎均起自系膜根部,围绕系膜血管,2例见血管远端明显变细.6例病变可见假包膜征.肠系膜脂膜炎CT值平扫为-47~36 HU,增强后动脉期为-41~39 HU,门脉期为-41~45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平扫时肠系膜脂膜炎密度明显高于腹膜后正常脂肪密度(-91~-115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例肠系膜脂膜炎病变内可见界限清楚的小结节,增强明显.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肠系膜脂膜炎非常有用的影像手段.

212 条记录 2/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