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早孕期经腹绒毛活检及细胞遗传学分析在染色体疾病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戚庆炜;向阳;郝娜;周京;蔡学泳;吕珂;谭莉;孙念怙

    目的:研究早孕期B超引导下经腹绒毛取材以及绒毛细胞长期培养和染色体制备方法,评价早孕期细胞遗传学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到2005年12月77例早孕期产前细胞遗传学诊断的病例资料.结果:77例平均35.2岁,均为单胎妊娠.取材时间9~13周,平均10.69周,平均取材量为20.6mg,穿刺成功率100%,操作相关的自然流产率为1.3%,因取材不足无法进行产前诊断率为0,母体组织污染率为0.1例培养失败,培养成功率为98.7%,平均培养时间为5~7天,培养过程中细菌污染率为0.发现异常核型5例,限制性胎盘嵌合体2例.因胎儿受累终止妊娠11例,已分娩正常新生儿27例,继续妊娠者34例.结论:孕9周后行B超引导下经腹绒毛取材是一项安全可行的早孕期介入性产前诊断方法.绒毛细胞长期培养法和染色体制备方法简单、技术稳定、结果可靠,可用于胎儿染色体疾病的产前诊断.

  • 早孕绒毛滋养层细胞胰岛素生长因子-IImRNA表达与胚胎发育的关系

    作者:周萍;邹丽

    目的:探讨早孕绒毛组织中IGF-II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与胎盘、胚胎早期发育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0例正常早孕妇女(正常对照组)、15例自然流产妇女(自然流产组)及20例药物流产妇女(药物流产组)绒毛组织中IGF-IImRNA的表达,同时用PAS染色法分别观测其绒毛组织中糖原储存水平的变化,并进行半定量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1)IGF-ⅡmRNA在自然流产组、药物流产组绒毛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19±0.67、1.42±0.64,明显低于正常早孕组的2.22±0.95,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药物流产组与自然流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2)3组绒毛组织中糖原灰度值分别为106.04±12.60、82.85±22.79、85.94±16.15,自然流产组、药物流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3)绒毛组织中IGF-IImRNA的表达强度与其糖原储存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推测早孕绒毛组织IGF-IImRNA的适量表达与胎盘、胚胎发育有关,IGF对胎盘糖原合成的调节可能是其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 胚外体腔穿刺术的初步临床研究

    作者:孙路明;王德芬;凌梅立;洪向丽;王天飞

    目的:探讨胚外体腔液穿刺术的实施方法、短期安全性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孕6~12周要求人工流产的孕妇62例,在人流前行胚外体腔穿刺术抽取胚外体腔液,对其中30例在穿刺2~14d后再行人流术,随访期间观察孕妇流产率,穿刺前及穿刺后1,5min,2~14d后的胎心率变化,穿刺前后CRL变化,穿刺前后15min母体血清甲胎蛋白(AFP)浓度的变化.结果:胚外体腔穿刺的总成功率为95.2%.穿刺均在5min内完成.孕7~10周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孕6~7周者为20%,孕10~12周者为43%.胚外体腔液中含有一定量的体腔细胞.30例孕妇在随访期间1例胎死宫内,与高热和病毒感染有关.穿刺前及穿刺后5min与2~14d后胎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随访结束后预测胎龄(根据穿刺前CRL计算的胎龄+随访天数)与实际胎龄(根据穿刺后CRL计算的胎龄)差异无显著性(P>0.05).穿刺前后血清AFP浓度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胚外体腔穿刺术操作简单易行,穿刺成功率高,穿刺的佳时间为孕7~10周,这是一种较为安全的产前诊断取材术,穿刺术后短期内对胎儿的生长无影响,对胎盘无损害.

  • 外源性细胞因子对早孕蜕膜T细胞免疫活性的研究

    作者:胡冬梅;曹咏清;陈幼珍

    目的:探讨外源性细胞因子对早孕蜕膜T细胞免疫活性作用的方式.方法:在培养的蜕膜细胞中加入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和表皮生长因子,共同培养12、24、48h后收集上清液,并加入培养的T细胞中,用氚-胸苷(3H-TdR)掺入法测定T细胞的转化值.结果:在蜕膜与细胞因子共同培养的上清液作用下 ,各实验组T细胞的转化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有的T细胞转化效应显著增强(P<0.05),但增强的T细胞转化效应未显示出与作用于蜕膜的细胞因子种类、浓度及作用时间有相关性.结论:在外源性细胞因子的作用下,早孕蜕膜细胞可以增强 T细胞的转化作用,从而破坏蜕膜免疫微环境细胞因子网络的平衡状态,危害妊娠.

  • 影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和胞质内精子注射后早期妊娠结局因素的探讨

    作者:赵军招;林金菊;叶碧绿;黄学锋;周颖;郑菊芬

    目的:探讨影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和胞质内精子注射(ICSI)后早期妊娠结局的 因素。方法:测定IVF 和ICSI胚胎移植(ET)2周后尿妊娠试验阳性110例的 当日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值,于ET后5周行B型超声检查,并对早期妊娠结局进行分 析。 结果:早期妊娠110例中30例流产,除外3例系减胎失败所致,流产率为25 .2%(27/107),其中IVF57例,流产18例,除外2例系减胎失败引起,流产率占29.1%(16/55) ;ICSI53例,流产12例,其中1例因减胎流产,流产率占21.2%(11/52),两组流产率差异无 显著性(P>0.05)。妊娠组与流产组的年龄和不孕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妊娠组血hC G值显著高于流产组者(P<0.01)。结论:IVF-ET和ICS I后妊 娠的早期流产率无明显区别,患者的不孕年龄和时间以及血hCG值与早期妊娠的结局有关。

  • 妊娠早中期血清标记物预测子痫前期的研究进展

    作者:苏翠红

    子痫前期是妊娠特有的疾病,其发病率为3%,是孕产妇及围产儿患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早期预测该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早孕期及中孕期可能用于预测子痫前期的血清标记物.早孕期激活素A、抑制素A、胎盘生长因子、`娠相关蛋白A、胎盘蛋白13、胱蛋白酶抑制剂C血液浓度的改变及中孕期可溶性内皮因子、血管生成素-1/血管生成素-2、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栽脂蛋白、P-选择素水平的改变可能增加子痫前期发病的风险.

  • 宫腔镜诊治早孕药物流产后妊娠物残留19例分析

    作者:杨琼珍

    早孕药物流产后宫腔内妊娠物残留临床较常见.我院对19例早孕药物流产后临床和(或)B 超疑为妊娠物残留的患者用宫腔镜诊治,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早期妊娠胎盘绒毛植入

    作者:黄素勤;刘卫;杨秀凤

    患者32岁,G2P2,因阴道大量流血7小时,于2003年8月29日来诊,B超检查提示:"宫内早孕,胚胎存活",尿HCG阳性,诊为难免流产,行吸宫术.术前开放静脉通道,探测宫腔10cm,术中有大量新鲜血液自宫颈口涌出,吸出物中见绒毛组织约10克.术中出血约200ml,经静脉用催产素20IU后流血减少.术后20天复查,诉术后时有少量阴道流血,B超检查提示:"子宫偏大,宫底部前壁浸润近穿透宫壁."血HCG 2010U/L.诊断:滋养细胞疾病,不全流产?胎盘植入?入院.次日突然发生阴道大流血,量约1500ml,经用催产素无好转,BP 70/40mmHg,P 110次/分.急症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如50天妊娠大小,暗红色,质地极软,子宫后壁近右宫角部见紫兰色隆起,直径约2cm,肌壁菲薄.行全子宫切除术.手术经过顺利,失血约200ml,输浓缩红细胞4u.切除子宫标本肉眼观:右侧子宫后壁近宫角部紫兰色病灶穿透肌层达浆膜下,切开病灶,内为陈旧性、暗红色糟腐组织及凝血块;尚宫体前壁纵切子宫标本达宫腔,宫腔内膜光滑,无组织残留.组织学所见:血肿形成,血肿内可见退变的绒毛;血肿周围子宫平滑肌组织中重度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伴组织坏死;坏死周围平滑肌内见发育正常、形态正常的绒毛侵入.符合绒毛植入.术后7天腹部拆线,I期愈合.查血hCG阴性.胸部X线片提示心肺未见异常.

    关键词: 妊娠初期 绒毛植入
  • 底蜕膜缺失性早期妊娠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菊英;王伟民;周先荣

    底蜕膜缺失性早期妊娠临床并不少见,但不易诊断,常易与滋养细胞疾病混淆,也有学者诊断其为子宫肌层异位妊娠[1],或胎盘植入性早期妊娠[2],或不全流产[3].

  • 经腹部及阴道超声检测早孕卵黄囊

    作者:李淑英;张天娇

    在早孕妇女中,超声早能发现的胚囊内容物即为卵黄囊,卵黄囊变 形或大小异常常是胚胎发生病理变化先出现的超声征象[1]。为了解卵黄囊的超 声特点并评价异常卵黄囊和妊娠结局的关系,我们使用经腹超声和经阴道超声对早孕妇女进 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收集1997年12月至1999年6月在 我院做经腹及阴道超声检查的早孕妇女70例,22~37岁,平均25岁,平素月经规则,31例伴 阴道出血或下 腹疼痛等症状。采用多尼尔超霸Performa超声仪,探头为经腹3.5MHz,及经阴5~9MHz的超 宽频 探头。常规进行经腹及阴道超声检查,重点探查胚囊、胚芽、心搏及卵黄囊,并测定卵黄囊 平均直径。对孕妇随诊至孕28周,孕周根据末次月经计算。根据妊娠结局分为2组,A组超声 检查胎儿生长发育正常;B组超声检查胚胎停止发育。

  • 妊娠早期人外周血及蜕膜局部单核细胞异质性分析

    作者:张韵;孙锦堂;黄先亮;杨关香;邵倩倩;邓碧萍;徐小飞;毛海婷;董白桦;孔北华;曲迅

    目的 分析早孕妇女外周血及蜕膜局部CD14~+CD16~+/CD14~+CD16~-单核细胞各亚群的分布,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抽取健康早孕者及健康未孕者外周血,取人工流产术获得的健康早孕妇女新鲜蜕膜组织,采用机械研磨及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上述样本CD14~+CD16~+/CD14~+CD16~-单核细胞各亚群的分布.结果 与健康未孕者比较,早孕妇女外周血CD14~+CD16~-细胞阳性率显著降低(P<0.01),早孕蜕膜组织中CD14~+CD16~+细胞亚群为CD14~+细胞的主要群体,阳性率为(69.13±7.73)%,显著高于外周血中该亚群(11.50±3.7)%的比例.结论 早孕期间母体CD14~+CD16~+细胞亚群成为CD14+细胞中的主群体,提示CD14~+CD16~+细胞亚群在妊娠期间免疫系统TH-2优势应答的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与早孕先兆流产的关系

    作者:马建华;马建风;付秀艳;张爱青;李强

    ①目的探讨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与早孕先兆流产的关系.②方法应用PCR扩增技术对126例早孕先兆流产病人(观察组)进行CT、UU的检测,并以126例正常早孕妇女作为对照(对照组).③结果观察组CT、UU以及CT、UU混合感染阳性率分别为18.25%、25.39%、9.52%;对照组分别为3.97%、6.35%、1.59%,两组CT、UU以及CT、UU混合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χ2=7.56~17.12,P<0.01).④结论生殖道CT、UU感染可能是引起早孕先兆流产的原因之一.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68例分析

    作者:王俊英;刘洪莲;姜玉珍

    终止10~16周妊娠过去常采用钳刮术.由于该技术难度高,对病人损伤大,一直是妇产科的一个难题.临床上有时采用期待疗法,待妊娠至16周后行利凡诺引产.

  • 米非司酮用于高危人工流产的临床观察

    作者:

    目的:观察在高危人工流产术前应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后,减少手术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有高危倾向的人工流产的早孕妇女分为两组,A组100例,术前1天口服米非司酮100 mg,术前3 h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200μg.B组100例,术前不用任何药物,用传统宫颈扩张法进行人工流产术.观察两组术中扩宫的难易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官次数以及人流综合征和子宫穿孔发生情况.结果:A组宫口扩张有效率100%,明显高于B组20%(20/100),P<0.01;A组术中无需使用局部麻醉(0/100),而B组则有70%的病人需加用局部麻醉,P<0.01;A组术中出血为(18.5±9.5)ml,也少于B组(28.2±10.5)ml,P<0.01.A组手术时间(5±3.5)min、B组(20±5)min P<0.01.A组无1例并发症.B组10例人流综合征.1例疑穿孔,2例二次清官.结论:高危人工流产术前应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能有效减少患者痛苦,缩短手术时间,出血量少,避免并发症,适合基层推广使用.

  • 阴道内置米索前列醇在早期妊娠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

    作者:丁书贵

    目的 观察在人工流产术前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片后宫口扩张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80例行人工流产术的早孕妇女分成两组.观察组140例于术前2 h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片400 μg,对照组140例,术前不用任何药物,用传统宫颈扩张法进行人工流产术.观察两组术中扩宫的难易程度,术中出血量及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宫口扩张有效率分别是91%(128/140),明显高于对照组20%(28/140),P<0.001;治疗组术中无需使用局部麻醉(0/140),而对照组则有60%(84/140)的病人需加用局部麻醉,P<0.01;治疗组术中出血量为(18.5±8.5)ml,也少于对照组(25.3±10.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阴道用米索前列醇术中扩宫口作用肯定,出血量小、不良反应轻,适合在基层推广使用.

  • 桂枝茯芩胶囊预防药物流产后出血的观察

    作者:余莉华;何文霞

    目的减少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量.方法将320例药物流产的早孕妇女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各160例,预防组在服用米索前列醇后加服桂枝茯芩胶囊;对照组不加服药物,均于服药后10 d、20 d复诊并作B超检测宫腔内情况.结果预防组阴道出血量显著减少、持续时间显著缩短,完全流产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桂枝茯芩胶囊可减少药物流产后出血量,有利于提高完全流产率.

  • Ⅰ型糖尿病妇女的血糖调控与先兆子痫相关而与妊娠高血压无关

    作者:袁刚;胡蜀红;V.Hiilesmaa;L.Suhonen;K.Teramo

    长期以来认为Ⅰ型糖尿病增加先兆子痫的危险性和母婴的发病率.先兆子痫首要危险因素为糖尿病肾脏并发症,甚至初期的肾脏病变也增加其危险性.另外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病程也增加先兆子痫的危险. 尽管有文章报道妊娠初期较差的血糖控制与先兆子痫相关,但并非所有报道都如此.目前并不清楚在妊娠的早期血糖控制在何种程度可以有效地影响先兆子痫的发生.HbA1c大于8%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先兆子痫的危险性较高,但不清楚血糖控制较好的糖尿病患者与正常妊娠妇女先兆子痫危险性是否一致.此外,妊娠期间改善血糖控制能降低先兆子痫的危险性 ,但降低的程度并不明确.以前的研究结果常由于样本小、回顾性研究、缺少正常对照、缺少多变量多因素分析而不能得出结论.另一些研究过于旧且不能反映过去10年的临床研究结果.

  • 两种药物配伍方法终止早期妊娠的疗效比较

    作者:朱泽红

    目的 比较两种药物配伍方法终止早期妊娠的疗效.方法 早期妊娠患者372例,分为A组198例,B两组174例.A组第1天上午7:00空腹服米非司酮与双炔失碳酯1片,第2天同第1天,第3天上午8:00空腹服米索前列醇0.6 mg.B组第1天上午7:00空腹服米非司酮50 mg,晚22:00点空腹服米非司酮25 mg,第2天同第1天,第3天上午8:00空腹服米索前列醇片600 μg.结果 A、B两组完全流产率分别为92.9%,81.6%(P<0.01);出血时间分别为(7.90±2.82),(12.60±4.34) d (P<0.05),A组不良反应比B组多.结论 米非司酮与双炔失碳酯加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的疗效较好,但应注意其不良反应.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护理探讨

    作者:黄丰;刀女;邓锦新;李蓓

    1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与特点"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障碍所致的疾病.目前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母亲妊娠初3个月患有病素性感染;妊娠初期接受大量放射性照射;严重营养不良;妊娠期服用某些药物,如四环素、镇静药、奎宁等,可导致小儿发生先天性心脏病.多见为心室、心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瓣、主动脉瓣狭窄和法乐氏四联症、大血管错位等.

  • 16例妊娠初期合并肾绞痛患者的心理护理

    作者:唐博;谌春仙

    总结了16例妊娠初期合并肾绞痛患者的心理护理经验,主要包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找出患者担心的问题,给予有效的针对性心理疏导,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等,认为对妊娠初期合并肾绞痛的患者加强心理护理是确保治疗有效、母婴安全的重要手段.

274 条记录 10/14 页 « 12...6789101112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