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功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类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功能性糖蛋白,由于能够有效地刺激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和诱导血管生成而得名[1].它在许多病理生理过程中都有表达,例如创伤修复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肿瘤细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细胞和类风湿关节炎滑膜血管细胞等,并以自分泌、旁分泌和胞内分泌的方式特异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受体,促进内皮细胞生长、增殖、迁移、细胞外基质降解、血管管型结构形成[2].VEGF在生殖生理活动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不同外用剂型用-于创伤治疗的实验研究
目的:考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不同外用剂型用于创伤治疗时的疗效.方法:制备rhEGF的水溶液剂、凝胶剂和乳膏剂,采用大鼠皮肤急性创伤模型和大鼠皮肤烫伤模型评估了不同剂型对创伤修复的效果.结果:采用rhEGF治疗对两种动物模型的正常生长没有影响;rhEGF可以显著缩短急性创伤模型的终点愈合时间(p<0.05),但对烫伤模型的终点愈合时间没有显著影响(平均缩短1.2天,P>0.05);rhEGF可以明显提高烫伤模型愈合创面的质量;rhEGF不同外用剂型对两种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hEGF可以有效促进动物的创面愈合,而剂型对疗效影响不大.
-
显微镜下50例虹膜根部离断修复术体会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修复50例虹膜根部离断伤的体会.方法:利用显微外科技术行巩膜穿刺和嵌顿修复虹膜根部离断及伴有并发症患者.结果:改善和恢复患者的视功能,患者手术术后瞳孔完全恢复圆形38例,修复近圆形12例,清除了双瞳孔以及影响视力的不良因素.结论:采用显微镜下行巩膜穿刺和嵌顿修复的手术方法,治疗广泛性虹膜根部离断伤安全有效,对眼内组织损伤小,使虹膜根部复位良好.
-
生肤灵促进皮肤缺损修复过程中创面愈合作用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生肤灵对大鼠创面修复的影响,探讨中药生肤灵外用促进创伤修复的机制.方法:采用经典创伤修复模型,创面分别用生肤灵高、低剂量组,模型组,以百多邦为阳性对照组.记录创面愈合时间,计算创面愈合率.结果:在给药后第1天和第3天,治疗组和模型组的未愈合创面面积及创面愈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给药后第5天、第7天,治疗组未愈合创面面积及创面愈合率与模型组比较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0.01),给药第14天,各组大鼠包括模型组大鼠的创面基本愈合,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生肤灵高、低剂量组均可提高创面愈合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其中高低剂量组与百多邦组无明显差异.结论:生肤灵在促进创伤修复方面具有明显作用.
-
整形外科在创伤急诊中的作用
我科自1949年起开展急诊工作至今已50年.初整形外科急诊的内容定位在头面部创伤有软组织缺损不能直接缝合的创面闭合范围内.随着整形外科急诊工作的开展,其急诊的内容也由表及里、由头面部扩展到全身各个部位的创伤,所涉及疾病不仅有软组织还包括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的损伤等.整形外科急诊创伤修复的特点是强调组织和器官的形态与功能修复.我们在此对1997~1999年的整形外科急诊病例作系统的回顾,为临床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
修复创伤-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中医药防治新思路
再狭窄是影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在药物治疗方面未见重大进展.再狭窄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血管慢性重构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而慢性重构是血管对介入治疗造成内膜撕裂和损伤的一个复杂的细胞生物学反应过程,修复不良和失控将导致严重的管腔狭窄.本文提出以中医治疗、修复创伤的理论为依据,采用凉血生肌法进行防治再狭窄,为中医药防治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
丹参对大鼠胃壁创面修复作用的组织学观察
目的:探讨丹参对于消化器官创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用丹参注射液和生理盐水注射Wi star大鼠(胃壁创伤模型)的尾静脉,观察创伤组织的炎症反应和肉芽组织的增生.结果:在术后3、7d丹参组的炎症反应较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术后3、7d丹参组的毛细血管增生较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P<0.001);在术后3、7d丹参组的胶原含量较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P<0.05),术后14d对照组较丹参组有差异(P<0.05).结论:丹参在创伤修复早、中期有促进组织细胞修复的作用,在后期对胶原有一定的降解作用.
-
Leptin与创伤修复
创伤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可分为三个重叠阶段:止血与炎症反应期、肉芽组织形成期和改建期.创伤不仅使身体局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同时还可以引发不同程度的全身性反应,其中包括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之间错综复杂的网络作用与关系,因此它涉及细胞运动、黏附、通讯、增殖和分化等细胞生物学的各个方面.
-
纤连蛋白(FN)国内研究开发及临床应用新进展
纤连蛋白(FN)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创伤修复分子机制的研究也愈加深入;不仅深入到新兴生物医学领域,如肿瘤、创伤愈合、抑菌及组织工程材料等,也开始应用于美容护肤.本文就纤连蛋白(FN)国内学术研究、产业开发及临床应用的新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
EGF对HaCaT细胞中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表达的影响
表皮生长因子(epithelial growth factor,EGF)在皮肤的发育、稳态维系和创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EGF能够通过与受体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促进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此过程中涉及多种转录调控因子的参与,其中包括Kruppel转录因子家族的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neuron-restrictive silencing factor,REST/NRSF),REST能够与NRSE/RE1(neuron-restrictive silencer element,NRSE;又称repressor element 1,REl)等序列结合,使组蛋白去乙酰化,阻遏基因转录[1].本文研究了EGF对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系中REST表达的影响,为探索REST在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调控机制提供依据.
-
人羊膜对皮肤创伤修复作用的研究进展
羊膜作为一种良好的生物介质已被广泛应用于外科创伤修复的研究.羊膜可以作为负载干细胞的载体,可以作为细胞因子的供体,也可以作为生物敷料,通过提供培养环境、释放细胞因子发挥作用.
-
水通道蛋白1促进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1(AQP1)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迁移中的作用.方法 免疫荧光染色、RT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hAMSCs AQP1的表达,siRNA干扰AQP1后,应用Transwell小室检测hAMSCs的迁移能力.结果 hAMSCs细胞膜上AQP1表达阳性.siRNA干扰AQP1 48 h后AQP1 mRNA表达水平降低60.13%;AQP1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40.42%.siRNA干扰组穿过细胞数目为23.7±1.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15±1.15(P<0.01).结论 AQP1促进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推测AQP1参与创伤的修复过程.
-
非内质网钙网蛋白的生物学作用及其机制
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是一种一级结构高度保守的、主要存在于内质网内的分子伴侣和钙离子结合蛋白,主要发挥着协助蛋白质正确折叠、调节细胞内钙离子稳态等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CRT定位于多种细胞的细胞膜外表面、细胞质或胞外基质等内质网以外部位.尽管这些CRT转出内质网及释放至胞外的机制尚不清楚,但可以明确这些非内质网定位的CRT具有调节黏附、迁移、吞噬及免疫应答等一系列重要的生物学效应,在创伤修复、抗肿瘤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非内质网CRT的生物学效应、转位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展望.
-
富血小板血浆应用于创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作为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可以增强诸如趋化、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和细胞外基质沉积等创伤修复.富血小板血浆(PRP)是通常的血小板应用形式,激活后形成血小板胶,并释放包括PDGF、TGF、VEGF、IGF和EGF等在内的大量生长因子,对细胞的分化和有丝分裂活性产生极大的影响,并伴随整个创伤修复期.本文就富血小板血浆应用于创伤修复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总结,同时概述了有代表性的临床案例,并对这个创伤修复新方法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
细菌性胶原酶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
目的 通过实验观察细菌性胶原酶在创伤修复过程中对新生毛细血管、胶原束修复、表皮再生等的作用,探讨其对创伤修复的影响.方法 28只新西兰兔四肢均造一长度及深度相同创口,右侧为实验组,左侧为对照组,分别予133个活性单位/mL细菌性胶原酶溶液及医用生理盐水浸润创口并缝合.分别于术后第1,2,3,5,7,10,14天采集两组实验兔创口局部皮肤,观察其新生毛细血管数、胶原束修复、表皮再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整体的区别进行两因素的方差分析;各时间点每对计数资料间的比较用方差分析的两两比较(LSD-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用非参数检验中的等级资料比较(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新生毛细血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2,P=0.74),胶原束修复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63,P:0.01),表皮再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5,P=0.33).结论 创伤修复过程中,细菌性胶原酶可以促进胶原束修复,对毛细血管新生及表皮再生无明显促进作用,对创伤修复无明显积极作用.
-
创伤康复与生长因子(一)
创伤的修复及其功能恢复与康复医学有密切关系,在创伤修复中,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 ,GF)的作用更是近年研究的新领域之一,本文将作概括的介绍.
-
海水中肢体火器伤伤道自然愈合的形态学变化
目的 观察海水中肢体火器伤伤道自然愈合的特点,为模拟实际海战火器伤救治方案和措施制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9只普通级比格犬分为海水中致伤组(n=6)和地面致伤组(n=3);海水组于海水中枪击伤后救出,伤后6、12、24 h和7、14、28 d伤道组织取材,大体观察,HE染色,观察伤道自然愈合的特点.地面组为对照组.结果 海水中火器伤伤后伤道内出血、伤道肉芽组织、胶原纤维、纤维细胞较地面对照组减少;局部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组织水肿程度明显比对照组严重;伤道自然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滞后,完全闭合时间长达100 d.结论 海水中火器伤伤道自然愈合过程中修复组织、修复细胞出现时间明显延迟,感染时间提前且严重.
-
皮肤移植术的围麻醉期处理
皮肤移植术(skin grafting)是指将皮肤完全游离后种植在创伤区域,创面床的血管生长到皮肤下,使皮肤得以存活.主要包括皮片移植术和皮瓣移植术.皮肤移植术不仅适用于传统的创伤、烧伤后修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追求,还广泛应用于面部矫形,头皮再造,肌腱、骨、关节、大血管、神经干等组织裸露的新鲜创面或陈旧性创伤修复,瘢痕或肿瘤切除后遗留创面的处理,大面积溃疡、褥疮的修复,白癜风的手术治疗等[1].对面积较大、周围无皮瓣供区者,或感染较重,无法彻底扩创,或一般状态欠佳,不能耐受皮瓣手术者,采用游离植皮术进行创面的修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2].接受皮肤移植的患者因病情复杂和手术部位的不同,其围手术期的麻醉处理也往往不同,麻醉医师应视患者情况制订不同的麻醉方案[3-4].
-
足部及小腿下1/3难愈创面的皮瓣修复
创面难愈是创伤修复临床医师经常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难愈创面多发于组织覆盖较少的部位,由于小腿及足踝结构上的因素,血供较差,位置较低,加之组织覆盖较少,此部位是难愈创面的多发区[1].由于下肢承担着负重、平衡等重要功能,故上述部位的难愈创面修复显得相当重要.2002年1月至2010年6月我们采用各种游离及岛状皮瓣移植修复部足踝及小腿下1/3部位的难愈创面36例,临床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
细胞外基质的构成
0 引言细胞外 (xtracellularmatrix,ECM)是组成间质和上皮-血管中基质的不溶性结构成分,他不仅仅是细胞机械支持组织,而且是供给营养和免疫应答的场所,参与调节胚胎发育进程,决定细胞的粘附与迁移,在创伤修复和纤维化、细胞的生长、分化、代谢和肿瘤发生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并作为组织替代材料用于临床研究其主要成分包括胶原、非胶原糖蛋白、弹力纤维、糖胺多糖、蛋白聚糖、与基质代谢相关的酶及细胞因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