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保留C2棘突半棘肌附着的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作者:龙厚清;Kazumasa Ueyama;刘少喻;李佛保;万勇;廖威明

    目的:观察完整保留C2棘突半棘肌附着的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手术疗效.方法:A组27例行改良颈椎板成形术,即显露时保留半棘肌在C2棘突上的附着,切除C3椎板,C4~C7双开门术式.B组33例行常规颈椎板成形术,即分离切断C2棘突半棘肌附着,关闭时缝合重建,C3~C7双开门成形术式.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神经功能、并发症、颈椎曲度和屈伸活动度(ROM)、病人自我评价.JOA计分法评价神经功能、Cobb's法测量颈椎曲度和ROM.结果:所有病例随访至少1年,A、B组术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63.01%、60.83%(P>0.05).手术时间A、B组分别123±17.4min、175±12.7min,出血量分别380±18.6ml、564±21.5ml;A组较B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P<0.05).术后1年A、B组ROM分别保留术前的81.6%和65.3%(P<0.01);A组无后凸畸形、手术并发症少、局部症状轻微.结论:改良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脊髓减压满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无严重并发症;而且有助于早期颈椎功能锻炼、维持良好颈椎曲度和ROM.

  • 微型钛板与锚定法颈椎单开门治疗颈椎病效果的对比研究

    作者:温世锋;郭东明;徐中和;肖文德;李菊根;尹庆水

    目的 比较颈椎单开门应用两种固定技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方法 5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进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根据内固定技术分为微型钛板固定技术(A组)26例和锚定法固定技术(B组)29例.通过比较JOA评分及改善率评价临床疗效,而影像学结果则通过比较X线颈椎曲度变化值和MRI椎管与脊髓狭窄处面积进行评估.结果 其中50例获得随访6~42个月,平均(27.1±9.9)个月.两组患者随访时JOA评分及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颈椎曲度变化值、椎管与脊髓狭窄处面积变化值等方面,A组均优于B组(P<0.05).结论 两种颈椎单开门内固定技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获得良好的神经功能改善;但微型钛板固定技术获得更好的影像学结果.

  • CenterpieceTM微型钢板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的应用-附14例报告

    作者:张顺聪;江晓兵;唐永超;梁德;杨志东;晋大祥;姚珍松

    目的 评价应用CenterpieceTM微型钢板固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疗效.方法 采用改良单开门手术,C3、C5、C7椎板开门侧行CenterpieceTM微型钢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1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结果 随访6个月~2年,平均13.6个月.JOA评分由术前的(11.1±0.78)分提升为(15.3±1.12)分(P<0.05),术后复查CT及MRI提示椎管显著扩大、脊髓减压,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内固定物松脱、门轴侧椎板内陷及再“关门”现象,术后2个月时仅有2例存在颈部轻微疼痛、僵硬感,术后半年复查症状消失.结论 CenterpieceTM微型钢板固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的术式,门轴固定牢固,能显著减少再关门现象及轴性症状.

  • "锚定法" 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作者:张惠城;刘展亮;陈嘉裕;李晓彬;丘靖

    目的 评价"锚定法"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脊椎病的疗效.方法 我科在2003年1月~2007年2月收治7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患者获得随访1~5年,平均2.6年.术前平均JOA评分8.9分,随访时JOA平均评分15.8,平均改善率为69%.术后侧位X线片示椎管直径扩大1.8~7.6 mm,平均4.7 mm,椎管扩大率为l6%~l00%,平均45%;MR示脊髓解除压迫.术后末次随访时35例仍然有颈部疼痛、僵硬感和活动受限.未见螺钉松动和再"关门"现象.结论 "锚定法"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脊椎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并使椎管扩大保持稳定持久.

    关键词: 椎板成形术 颈椎病
  • 椎板切开复位固定椎管成形在椎管手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黄超;步星耀;闫兆月;周伟;马春晓;周志龙;郭晓鹤;屈鸣麒

    目的 总结椎板切开复位固定椎板成形在椎管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椎管手术病例,其中颈段9例,胸腰段28例;21例采用椎板成形术(椎板成形组),16例采用传统的椎板切除术(椎板切除组).术后复查CT、MRI,并随访6个月~1年,其中28例胸腰段椎管内病变,对比术前及术后1年脊柱X-线正侧位片,测量正侧位Cobb角.结果 椎板成形组术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椎板切除组术后有血肿瘢痕入侵及不明原因的腰腿疼痛等情况.28例胸腰段椎管内病变中,15例采用椎板成形术,手术前后Cobb角无明显变化(P>0.05),13例采用传统椎板切除术,术后Cobb角较术前有所增大(P<0.05).结论 椎管内病变应用椎板成形术从解剖上重建椎管结构,对比传统的椎板切除术,有利于保留椎管完整性,保护脊柱稳定性,减少并发症,该方法简便实用、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 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郭尔安;刘藏;胡飞;王建一;邵强;陈俊;肖恺;谌德雄

    目的总结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显微手术经验.方法显微手术治疗脊髓髓内室管膜瘤8例,随访观察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结果肿瘤全切除7例,近全切除1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好转6例,无变化1例,加重1例.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沿着正确的瘤髓界面分离、切除肿瘤是全切髓内室管膜瘤的基本保证;采用椎板成形术可提高术后脊柱稳定性;肿瘤全切除或近全切除后均不放疗.

  • 自制椎板线锯应用于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附35例报告)

    作者:刘少喻;李佛保;梁春祥;陈柏龄

    [目的]评价自制颈椎椎板线锯用于颈椎后路棘突纵切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方法]1998年 1月至 2002年 4月,共在 35例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颈椎椎板线锯.其中男性患者 28例 , 女性患者 7例 ,年龄 35~ 68岁,平均 55.6岁.30例颈椎病患者伴 3节或 3节以上压迫或合并颈椎管狭窄; 5例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外伤.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颈髓症评分: 3~ 13, 平均 :8.28.[结果]手术用时 80~ 150 min, 平均 145.6 min.术中出血量 100~ 400 mL,平均 188 mL.开门减压成形: 5个节段 15例 , 4个节段 15例, 3个节段 5例;棘突纵行锯开时间: 36~ 48 s/个,平均 41 s/个.术中从未发生断锯和卡锯现象.随访时间 6~ 58个月 , 平均 22.4个月.术后 JOA评分 :11~ 17,平均 15.5.[结论]颈椎椎板线锯用于颈椎后路棘突纵切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安全和快捷的.

  • 保留颈7棘突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

    作者:蔡文涛;林明侠;沈宁江

    目的 评估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效果,并探讨保留C7棘突对缓解术后轴性疼痛方面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24例开门减压节段为C3~7,B组19例开门减压节段为C3~6.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神经功能(JOA评分)改善率、术后轴性症状(AS)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同时在随访的影像资料上测量两组术后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曲度指数(CCI)改变及丢失程度.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较术前提高,CCI较术前下降(P<0.01),但两组间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及CCI丢失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脊髓后移距离明显小于A组(P<0.05),颈椎重度AS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 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可避免开门后再关门,并可获得手术后即刻的稳定性,减少术后颈椎曲度的丢失和后凸畸形的发生率.而保留C7棘突及其后方附着的肌群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及颈椎曲度丢失程度无关,但可以减少术后轴性疼痛发生率及程度.

  • 改良法与传统法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

    作者:钟润泉;温世锋;钟波夫;肖文德;郭东明;梁英杰

    目的:探讨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老年患者行传统椎管扩大形术32例(A组);改良椎管扩大形术26例(B组).两组患者平均年龄(64.5±7.2)岁.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进行比较;术后JOA评分、颈椎活动度、术后轴性疼痛、初始疼痛程度VAS评分及缓解时间的差异等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A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引流量较多,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A组为34.3%(11/32),B组为15.4%(4/26);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初始VAS评分、疼痛出现和完全缓解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髓受压程度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改良式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在术后轴性疼痛改善方面较传统法更具有优势.

  •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术后再手术的原因及术式选择

    作者:姚欣强;刘俊豪;蒋晖;郑明辉;瞿东滨;王吉兴;江建明;陈建庭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术后再手术的原因及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颈椎单开门手术后再手术的患者资料,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结果:2005-2015年期间,共218例患者行颈椎单开门手术,其中18例(8.2%)接受再次手术.平均年龄59.5岁(44 ~ 73岁),平均手术间隔时间为7.4个月(15 d~30个月).17例与治疗不充分相关,1例与自然病程进展相关.再手术时均经前路手术,未出现硬膜撕裂等并发症.术后13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7.4个月(3~ 115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结论:颈椎单开门手术后部分患者因治疗不充分或自然病程进展而接受再次手术,经前方入路再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 颈椎术出院后该注意什么

    作者:陈刚

    一般来说,颈椎术4~7天后即可安排出院。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手术及术后恢复顺利,通常需要术后佩戴颈托一个月。术后3周可以恢复办公室工作。术后4~6周之内,日常生活和出门、乘车时均需要佩戴围领,以保护颈椎。对人工椎间盘置换及颈后路椎板成形术,术后好早期去除颈托,有利于恢复颈椎活动度和肌肉力量。

  • 颈椎板间隙撑开器

    作者:尉禹

    目的 为了在行颈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手术中,能使椎板间隙张开,便于手术操作,研制了颈椎板间隙撑开器。方法:颈椎板间隙撑开器由头端C形钩臂及螺杆、尾端C形钩臂和轮状手动撑开螺母三部分构成。结论:在7例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术中的应用表明:该器械确实能撑开颈椎板间隙,解决手术中椎板间隙狭窄的问题,达到方便手术操作的目的。

  • 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43例疗效观察

    作者:蔡文涛;沈宁江;林明侠

    目的:评估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在我科行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改善率、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同时在随访的影像资料上测量术后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曲度指数改变及丢失程度、术后椎管扩大率及椎板开门角度。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07.1±16.3)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00.0±28.7) ml,椎板开门角度为(48.0±3.1)°。术后椎管扩大率为(69.7±13.5)%;颈椎曲度指数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丢失程度为(3.4±2.7)%;平均脊髓后移距离为(3.1±0.7) mm;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JOA评分改善率与脊髓后移距离无明显相关性(r=0.161,P=0.301)。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可避免开门后再关门;并可获得手术后即刻的稳定性,减少术后颈椎曲度的丢失和后凸畸形的发生率,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明显,是一种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 胸腰椎管内肿瘤26例诊疗结果分析

    作者:沈凯;谭祖键;杨阜滨;张胜利

    目的:探讨胸腰椎管内肿瘤诊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方法对本院2006~2011年收治的26例胸腰椎管内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患者中,12例(46.2%)在初诊时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随访结果显示,26例患者术后模拟视觉评分和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随访期间患者复发率为15.4%。结论重视患者症状和体征的发展变化是避免误诊胸腰椎管内肿瘤的关键。尽早完整切除肿瘤组织以解除压迫可提高疗效,同时需重视重建脊柱稳定性。

  • 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单记春;邹鸿星;邵银初;胡炜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Centerpiece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5例,21例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Centerpiece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24例采用传统颈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丝线缝合固定术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症状日本整形协会(JO A )评分,椎管矢状径(AP)、颈椎活动度(ROM )、颈椎曲率指数(CCI)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开展康复锻炼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 P<0.05)。随访12个月复查M RI ,观察组门轴侧全部骨性愈合,未见钢板移位、螺钉松动、再关门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ROM、CCI较术前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幅度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Centerpiece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较好,对颈椎曲率影响较小,术后早期可进行功能恢复锻炼,降低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

  •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绩;江伟;韩玉建;赵兵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多节段CS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记录两组围术期情况,统计手术并发症,观察治疗前后脊髓功能改善情况,测定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及颈椎活动度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轴性疼痛发生率、术后不同时间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低于对照组;Cobb角、颈椎曲度、颈椎总活动度(ROM)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多节段CSM患者中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对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效果肯定,且手术并发症少,术后颈肩疼痛程度低,颈椎活动度改善明显.

  • 颈椎黄韧带切除术在颈椎管狭窄症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宋修军;王葵光;张国宪;胡光亮;隋成江;曲永明;彭国栋

    目的 探讨颈椎黄韧带切除术在颈椎管狭窄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 1997年6月-2007年6月,收治黄韧带病变为主的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症25例,其中男22例,女3例;年龄32~68岁,平均54岁.病程3周~7年,平均3年7个月.5例术前2~3周有颈椎外伤史(3例摔伤,2例车祸伤).黄韧带压迫部位:C_(4~7)12例,C_(3~7)9例,C_(5~7) 3例,C_(6、7)1例.25例均行后路黄韧带切除术;12例于术后1周~3个月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或椎体开槽并椎间植骨融合术. 结果 黄韧带切除术手术时间60~180 min,平均95 min;术中出血90~360 mL,平均210 mL.2例术中颈椎过度屈曲致刀尖划破硬膜2~3 mm,即刻缝合修补,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10年,平均3年9个月.患者均无轴性症状等并发症发生,颈椎管狭窄部位无再狭窄.术前有效椎管与脊髓截面积的比值为1.12±0.07,术后24个月为2.11±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例未行前路手术者术前颈椎活动度为(39.4±3.2)°术后24个月为(42.1±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例行前路手术患者术前颈椎活动度为(34.3±3.4)°,术后24个月为(29.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患者植骨块于术后3~5个月愈合,平均3.8个月.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7.9±2.2)分,术后24个月为(15.6±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改善率为86.3%. 结论 颈椎黄韧带切除术能解除黄韧带肥厚病变对脊髓神经的压迫,不破坏正常椎管的完整性,能避免颈椎管开门扩大成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颈后前路联合一期手术治疗伴反弓的颈椎管狭窄症疗效分析

    作者:胡炜;马信龙;孙天威;方钊;张学利;崔子健

    目的 探讨颈后前路联合一期手术治疗伴反弓的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9年5月-2012年2月,收治13例伴反弓的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38~62岁,平均43.5岁.病程18~60个月,平均25个月.患者均存在颈部轴性症状及髓性症状;颈椎侧位CR检查可见颈椎反弓表现.椎间盘突出节段包括C3~64例,C4~74例,C3~75例.先俯卧位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再仰卧位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植入钛板内固定术.术后摄颈椎正侧位CR片观察颈椎曲线及内固定物有无松动;颈椎MRI观察颈脊髓压迫程度变化;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颈部轴性症状改善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32个月,平均15.4个月.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无松动、断裂;颈脊髓压迫程度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均获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轴性症状与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VAS评分由术前(6.55±1.52)分降至(3.25±1.54)分,JOA评分由术前(7.05±1.32)分提高至(10.45±4.23)分,颈椎曲线由术前(3.22±5.15)mm提高至(6.53±3.12)mm,各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伴反弓的颈椎管狭窄症,颈后前路联合一期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重建后方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对术后轴性症状和颈椎曲度的影响

    作者:李雷;王欢;崔少千;李建军;段景柱;金国鑫

    目的 观察评价重建后方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在降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和减少颈椎曲度丢失中的作用.方法 2000年6月~2005年10月,对1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重建后方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选取其中2003年10月前78例行此手术且随访资料完整患者(改良单开门,A组),与同期69例行常规单开门手术的患者(传统单开门,B组)进行对比分析.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轴性症状及JOA评分,根据X线片计算颈椎总活动度(ranges of motion,ROM)和颈椎曲度指数. 结果 A组患者均获随访24~44个月,平均33个月.B组患者均获随访24~53个月,平均35个月.手术时间:A组114±20 min,B组70±2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A组280±72 ml,B组210±80 ml(P>0.05);JOA评分:A组恢复率为67.0%±17.3%,B组为65.0%±21.4%(P>0.05);A组9例(12%)、B组35例(51%)术后发生轴性症状或加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ROM为术前的88.0%±10.1%,B组为术前的64.0%±16.3%(P<0.05);A组曲度指数术前15.3±8.2,术后13.5±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17.2±13.5,术后11.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建后方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可大限度保留并重建颈椎后方结构,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和颈椎曲度的丢失,提高了后路手术对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 颈椎双开门棘突植骨造盖术治疗颈椎管狭窄

    作者:汤志宏

    目的 总结应用后路双开门棘突植骨造盖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的体会.方法 选择36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行颈椎双开门棘突植骨造盖术治疗,采用JOA评分法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3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46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为9.86分,术后JOA评分平均为13.61分.结论 颈椎双开门棘突植骨造盖术治疗颈椎管狭窄方便实用、疗效可靠.

154 条记录 7/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