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棘突椎板复合体截骨回植成形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亓向同

    目的 探讨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椎管成形术在胸腰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对52例接受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椎管成形术患者的手术治疗资料的分析,验证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椎管成形术在胸腰椎后路手术治疗中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结果 52例接受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椎管成形术的患者,术后6个月再植椎板均愈合,没有发生骨质吸收、医源性椎管狭窄粘连、脊柱后突及不稳现象.结论 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椎管成形术于胸腰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有利于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和恢复椎管的完整性,避免医源性椎管狭窄、继发性椎体滑脱和腰椎不稳的发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手术策略.

  • 术中超声在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

    作者:韦祎;何达;田伟;刘波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在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30例行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在MRI横断位上计算脊髓压缩率并记录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术中用超声检查脊髓减压的效果,术后随访并用Hirabayashi JOA恢复率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分析上述各种因素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 术中超声可以显示脊髓腹侧受压的范围和程度.根据术中超声动态观察减压后硬膜搏动时与其腹侧结构的相互关系,可将30例患者分为Ⅰ型(未接触)(2例)、Ⅱ型(接触可分离)(16例)和Ⅲ型(接触)(12例)3型,其中Ⅰ型和Ⅱ型为减压满意组(n=18),Ⅲ型为减压不满意组(n=12),减压满意组患者术后JOA恢复率为(73.3±21.0)%(31.3%~100.0%),明显高于减压不满意组患者的(43.2±33.1)% (0~83.3%),(t=3.05,P=0.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r=-0.294,P=0.122)、术前JOA评分(r=0.059,P=0.759)、术前MRI压缩率(r=0.269,P=0.151)与术后JOA恢复率间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术中超声能够有效评估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神经减压的情况,对指导手术减压范围和评估手术预后有重要意义.

  •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手术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朱若夫;杨惠林;张洪涛;王根林;唐天驷

    目的 观察脊髓性颈椎病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手术疗效,探讨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68例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JOA(17 分法)评分以及在X 线片测量的C2 与C7 椎体后壁切线夹角α.结果 ( 1)病程> 6 个月与< 6 个月的患者,术后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年龄< 50 岁与> 50 岁的患者,其术后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手术前及随访时颈椎JOA 评分分别为(9.6±1.3)分、(14.7±1.9)分,JOA 改善率为68.9%.(3)优良组及可差组患者的术前JOA 评分分别为(10.4±1.6)分、(7.2±2.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说明术前JOA 评分高的患者,术后JOA 改善率高.(4)术后无颈部轴性症状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时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有颈部轴性症状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时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一经确诊,应早期施行手术治疗,而患者病情的轻重、年龄、颈椎曲度、手术技巧及术后有无轴性症状等都对手术疗效有明显影响.

  • 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与椎板成形术联合治疗不稳定性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探讨

    作者:陈品奇;蔡小军;江杉;杨杰;陈朝奎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CPS)固定与椎板成形术联合治疗不稳定性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疗效。方法:对20例CSM患者应用颈椎CPS固定与椎板成形术联合治疗,并对其治疗效果及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本组JOA神经功能分值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优6例,良11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00%。结论:颈椎CPS固定与椎板成形术联合治疗CSM疗效显著,可以有效加强颈椎功能,调整神经功能状态。

  • 单、双开门颈椎板成形术后重建韧带复合体部分生物力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渊;任龙喜;马红磊;祝郁

    目的 比较单、双开门颈椎板成形术后重建后方韧带复合体部分生物力学特性的差异.方法 新鲜山羊颈椎标本24具,随机分成3组,每组8具.A组:完整标本组.保留颈后方项韧带、伸肌等伸颈结构,切除前方结构;B组:在A组基础上行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后重建后方韧带复合体:C组:在A组基础上行双开门颈椎板成形术后重建后方韧带复合体.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上行生物力学实验,测试项目包括三点折弯实验、轴向拉伸实验和压缩实验.分析比较3组间的差异性.结果 三点折弯实验:标本变直时的位移、加载力,A、B、C 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拉伸实验:各拉伸负荷下与变直时的位移.A、B、C 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压缩实验中,A、B、C 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双开门颈椎板成形术后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组标本都大限度保留了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功能.在对抗颈椎变直和前屈的应力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别.

  • 颈前路内镜联合后路单开门治疗多节段椎管狭窄伴巨大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分析

    作者:黎宁;徐宝山;刘越;杨强;姜洪丰;吉宁;张春虹;杨涛

    目的:探讨颈前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APECD)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ODLP)治疗多节段椎管狭窄伴巨大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9—11月收治的多节段椎管狭窄伴巨大椎间盘突出患者3例,男2例、女1例,年龄56~61岁。3例患者均有明显肌力或感觉异常,手术治疗先行ODLP使脊髓后移,然后行APECD。术前和术后分别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颈部和上肢疼痛情况,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后2周疼痛程度和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中未发生颈髓损伤或血管损伤,术后无切口感染、血肿形成、脑脊液漏、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并发症。结论多节段椎管狭窄伴巨大椎间盘突出实施APECD联合ODLP治疗,能够安全地进行神经减压并改善症状。APECD能保留椎间盘和运动节段,虽然不能预防椎间盘退变,但有利于延缓邻近节段的退变,因此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是目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常用术式,主要适用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致脊髓压迫及后纵韧带骨化患者.手术能够间接解除神经压迫,并大限度保留颈椎的稳定性[1].但因术后病情复杂多变,并发症较多,因此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并指导进行康复锻炼,对预防和及时发现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 2种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作者:谌业光;潘滔;王军;武兴国;王国栋

    目的 观察比较"关节囊悬吊"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改良"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将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关节囊悬吊"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采用改良"锚定法"椎管扩大成形术,观察并统计2组术后2周及2a随访时症状改善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术后2周及2a神经症状缓解率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B组明显低于A组(P<0.001),术后2周均未出现再关门,术后2 a再关门发生率B组明显低于A组(P<0.001).结论 2种术式在改善神经症状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改良"锚定法"能大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比较

    作者:杨宏涛;贺西京;冯宏伟;鲁驷原;肖斌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CSM )的临床疗效。方法109例多节段CSM患者依照不同手术入路分为前路组(n=38)、后路组(n=34)、联合入路组(n=37),比较3组治疗效果,统计分析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JOA评分、症状消失时间、膨胀回复率。结果联合入路组的临床优良率、随访JOA评分、症状消失时间、膨胀回复率优于前路组和后路组(P<0.05),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则高于前路组和后路组(P<0.05);前路组和后路组在临床优良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症状消失时间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前路组随访JOA评分、膨胀回复率优于后路组(P均<0.05)。结论前入路、后入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均是治疗多节段CSM的有效方法;前入路手术减压效果更好,后入路手术风险小、费用少,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加压效果好、稳定性更强,但是需要有效控制手术时间,手术操作难度较大;建议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提高优良率和JOA评分,减少术后并发症。

  • 保留C2棘突半棘肌附着的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护理配合

    作者:王艳群;郑三女;朱丽娟

    目的:总结保留C2棘突半棘肌附着的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护理的配合方法.方法:配合护士全面了解手术过程,熟悉各种手术器械的用途和性能,了解术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并做好预防措施.结果:7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1例并发症发生.结论:手术人员过硬的业务本领、熟练的操作技能、充分的心理和手术器械的准备及术中的默契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 颈椎病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作者:解晓梅;齐燕

    1临床资料我院从2004年10月~2005年6月收治20例颈椎病患者,年龄50岁~70岁.分别实施植椎骨椎体融合术、椎板切除或椎板成形术.手术取得满意的效果.

  • 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5例临床分析

    作者:付裕;刘斌;张沛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退变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有增多趋势,治疗技术也有了发展.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直接去除脊髓前方的致压物,但多节段受累时,多主张行后路手术治疗,椎板成形术是后路手术治疗中标准的术式.近年来,我们更加重视脊髓型颈椎病后路手术的围手术期的治疗,使该术式的应用更加安全、可靠,大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疗效.本文对我院自2001-01~2005-01期间以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5例的围手术期治疗中几个常见问题加以探讨.

  • 自体髂骨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材料置入并一期前后路减压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12例:临床资料回顾分析

    作者:刘志礼;刘东宁;韩智敏;刘先明;黄山虎;舒勇

    目的:严重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都有其局限性.观察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并自体髂骨植骨及带锁钢板内固定材料置入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4-11/2006-12本院12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一期前后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联合手术.其中男9例,女性3例,年龄49~75岁;3节段受累9例,4节段受累3例(突出节段分布:C3~6 6例,C4~7 3例,C3~7 3例).全部病例进行临床随访,患者均对本试验知情同意.采用mJOA评分标准对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术前颈椎侧位片测量,以D值(C4椎体后下缘到齿突后缘与C7椎体后下缘连线的垂直距离)评价颈椎(C2~7)弧度;根据颈椎伸屈动态侧位片C2和C7椎体后缘切线相交所成的夹角之和评价颈椎(C2~7)活动范围.主要以电话随访和问卷填写的方式,分别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颈椎弧度、活动范围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随访观察.结果:①12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术后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6±6)个月.②所有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疗效结果中优4例(33.3%);良6例(50%);无效2例(16.7%);颈椎D值术前(3.9±1.4)mm,术后即刻(8.5±1.7)mm,随访时(8.1±2.5)mm.术前与术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与随访时差异无显著性(P=0.251);颈椎活动范围术前(36.3±4.0)°,随访时(10.6±2.7)°,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③术后C5神经根麻痹1例,为感觉及运动混合型,8个月随访时,感觉功能恢复,肩关节外展肌力从术后Ⅱ级恢复至Ⅳ级;1例术后6个月出现"S"畸形而再次压迫脊髓,神经功能改善停滞,目前处于随访中.结论:一期前后路手术并自体髂骨植骨及带锁钢板内固定材料置入减压充分、彻底,而且前路手术能重建颈椎稳定性,恢复颈椎生理前凸和椎间高度,并且后路减压术又能预防相邻颈椎退变引起的脊髓继发的压迫.

  • 单开门式椎板成形术后核磁共振脊髓内T2加权高信号与运动功能障碍

    作者:谢林;千叶一裕;金明熙;吕刚;范广宇

    目的探讨单开门式椎板成形术后节段性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原因及其与核磁共振(MRI)脊髓内T2加权高信号的关系.方法1993年1月~1998年10月,183例患者在日本应义塾大学整形外科接受了单开门式椎板成形手术,出现节段性运动功能障碍14例.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术前、术后的临床症状、体征,术前、术后的MRI影像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术后MRI显示所有14例患者脊髓内均有T2加权高信号改变,其中11例患者的MRI脊髓内T2加权高信号出现的节段与运动功能障碍节段一致.9例完全康复,其他5例仍有不同程度的力弱.结论单开门式椎板成形术后出现的节段性运动功能障碍,与术后MRI脊髓内出现的T2加权高信号影像有关.这种MRI脊髓内T2加权高信号影像可能是由于脊髓减压后,脊髓内血流急速再灌注而引起的;这种血流的急速再灌注,可能造成了脊髓灰质的某种损害而出现了节段性运动功能障碍.

  • 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在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韩国伟;刘少喻;梁春祥;于滨生;陈柏龄;张旭华;李浩淼;魏福鑫

    背景: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作为骨移植替代物植入人体内不会引起炎症反应、免疫排斥,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具有骨传导活性的新型植入材料.目的:观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用于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的效果,比较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与自体骨的差异.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病例来自于2001-03/2008-1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脊柱外科.对象:颈椎病患者70例,伴3节或3节以上压迫或合并颈椎管狭窄;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外伤15例.方法:行颈椎后路棘突纵切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治疗中植入自体骨23例,植入羟基磷灰石人工骨62例.主要观察指标:①对比观察治疗前后JOA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②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结果:85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两组间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组手术用时65~110 min,平均85.2 min:自体骨组手术用时75~150 min,平均116.4 min.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组术中出血量130~400 mL,平均 210 mL;自体骨组手术出血量170~500 mL,平均260 mL.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组除3例有羟基磷灰石碎裂外,未发生材料宿主反应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用于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效果好,并发症少;手术用时及出血量少.

  • 微型钛板在颈椎后路椎板成形中的应用:近期随访

    作者:谢柏臻;华强;赵慧毅

    背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时,椎管发生再狭窄、颈椎生理曲度的丢失、轴性症状的发生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原因,持久维持椎管的扩大状态和减少颈椎后部组织结构的干扰在临床治疗中非常有必要。目的:观察微型钛板置入内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及近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6年4月至2013年4月具有完整资料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共67例,其中微型钛板组27例使用微型钛板置入内固定,缝线组40例采用传统缝线悬吊“门轴”。两组的减压节段均为C3-7。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变化值、轴性症状及椎板掀开角度。结果与结论: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曲度变化值,术后6个月微型钛板组颈椎曲度丢失不明显,缝线组颈椎曲度部分丢失(P<0.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6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微型钛板组明显低于缝线组(P<0.05)。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微型钛板组(35.2±6.2)°与缝线组(34.0±4.7)°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使用微钛板与传统缝线悬吊固定方法,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微型钛板固定法能减轻术后的轴性症状以及防止颈椎曲度丢失。

  • 胸腰段脊髓肿瘤切除后重建脊柱后柱稳定性的临床观察

    作者:范少地;钟桂午;闫自强

    自1988年5月~2001年5月,在解剖生物力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应用带蒂椎板成形术暴露并切除椎管内脊髓肿瘤,共治疗各种脊髓肿瘤3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Ⅰ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作者:牛福文;聂林;侯勇;程雷;袁永健

    脊髓型颈椎病为颈椎间盘突出或骨嵴压迫脊髓引起,其手术治疗已广泛开展,手术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疗效.对于多个节段病变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单纯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ACDF)行前路病灶切除危险性过大,而后路手术往往残留部分症状不能完全恢复.

  • 椎板棘突翻转回植和双侧神经根管扩大术治疗颈椎管狭窄

    作者:林伟龙;李连生;范永前

    目的探讨椎板切开后部分椎管后壁缺损及固定等难题,防止椎板移位及再关门.方法用微型风动摆锯沿关节突内侧切开两侧椎板,将椎板、棘突和黄韧带复合体整块取下.再行两侧神经根管内口扩大术及脊髓前外侧减压术.然后将椎板、棘突和黄韧带复合体翻转回植.结果 3例病人术后3个月和半年复查X线片和CT显示:椎板骨性融合,颈椎活动度好.平均随访31月,临床症状无复发.结论通过侧翻棘突椎板黄韧带复合体可以增加椎管的矢状径.侧翻后椎管后壁覆盖充分,有效保护脊髓,防止术后的瘢痕再压迫.两侧骨性融合后可以增加脊柱后柱的支持作用,从而增加脊柱后方的稳定性,维持正常的颈椎前凸,防止由于椎板广泛切除后所产生的鹅颈畸形.

  • 改良"Z"形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并发症及其原因分析

    作者:陈继良;王旭;王晓露;吴锦清;刘寿坤;元虎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改良"Z"形椎管扩大成形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原因.方法:对行改良"Z"形椎管扩大成形术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JOA评分法、颈椎屈伸活动度、颈椎弯曲类型中前突型比率、相邻椎间的稳定性评价临床疗效,确定其手术并发症,分析其原因.结果:随访4~7年,平均5.2年.15例(26.8%)患者出现轴性症状,4例(7.1%)出现神经根麻痹,颈部旋转受限18例(32.1%),过伸受限13例(23.2%),屈曲受限10例(17.9%),侧屈受限8例(14.3%).前突型比率由术前79.2%下降为73.9%,1例出现相邻椎间失稳.结论:改良大Z形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神经根麻痹及颈部活动受限较多见,其术后并发症的产生是多因素造成的.

154 条记录 4/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