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加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吕明雷;赵磊;陈建中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加侧方内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l8例,术式为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加侧方内固定。结果:随诊6~30个月,平均16个月,经JOA评分,由术前平均7.9分提高到术后平均15.2分。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加侧方内固定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较可靠的方法,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 颈椎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的临床疗效

    作者:许春雷;岳云亮;赵孟和

    目的:观察评价颈椎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2013年6月对4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A组),与同期38例行常规单开门丝线悬吊手术的患者(B组)进行对比分析。记录手术时间、轴性症状及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结果:A组患者均获随访10~23个月,平均15个月。B组患者均获随访11~25个月,平均16个月。手术时间:A组125±20分钟,B组80±25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A组恢复率为61.4±24.4%,B组为61.7±17.9%(P>0.05);A组8例(17.8%)、B组18例(47.4%)术后发生轴性症状或加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曲度指数术后丢失2.34±1.35%,B组术后丢失5.17±3.24%,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可有效减少颈椎曲度的丢失和轴性症状的发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 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与SLAC手术

    作者:田伟;王含

    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其疗效可靠,并能够明显减少椎板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和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常用方法。本文分别对椎板成形术的起源和发展、适应证、疗效和并发症等进行介绍,并介绍积水潭医院设计的改良术式--SLAC手术及相关经验。我们认为,棘突纵割式椎管扩大将成为椎板成形术今后的发展方向,人工骨的应用将在椎板成形术中起到重要作用。

  • 椎板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伴或不伴椎体滑脱临床治疗效果回顾

    作者:李飞虎;王乾;郝定均;吴起宁;樊勇;刘世长;陈国勇;时丹丹

    目的 比较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对伴或不伴椎体滑脱的脊髓型颈椎病 (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 ) 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2 年 7 月至 2015 年 9 月,于我院接受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 57 例 CSM 患者,其中男 33 例,女 24 例,年龄 47~79 岁,平均 62.6 岁.将所有患者分为无椎体滑脱组 ( A 组 ) 和伴有椎体滑脱组 ( B 组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 及日本矫形外科学会 (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 ) 评分,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并对比伴有椎体滑脱组 ( B 组 ) 的术前与术后 2 年的椎体滑脱距离和颈椎不稳定滑脱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1~4.1 年,平均 ( 3.6±1.5 ) 年.B 组平均年龄 ( 66.7 岁 ) 显著高于 A 组 ( 58.5 岁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其中,A 组患者 JOA 评分从术前 ( 9.8±2.4 ) 分增至术后 2 年 ( 12.4±2.2 ) 分,B 组患者 JOA 评分从术前 ( 8.3±2.3 ) 分增至术后 2 年 ( 12.3±2.1 ) 分,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JOA评分改善率(51.5% vs.4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0);A组VAS评分术后 2 年为 ( 1.9±1.1 ) 分,与术前 ( 4.8±1.2 ) 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B 组 VAS 评分术后 2 年为 ( 1.9±1.0 ) 分,与术前 ( 4.9±1.1 ) 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B 组患者术前滑脱的平均距离为 ( 3.5±1.1 ) mm,术后 2 年为 ( 3.2±1.0 )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610 );颈椎不稳定滑脱度由术前的( 1.2±0.8 ) mm 降至术后 ( 0.7±0.4 )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结论 颈椎退行性椎体滑脱症( cervical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CDS ) 常见于 CSM,尤其在老年人.在治疗方面,椎板成形术可以实现对伴或不伴颈椎椎体滑脱症的 CSM 患者产生相仿的治疗效果,是治疗 CSM 伴 CDS 的有效方法.

  • 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重建伸肌附着点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疾患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伟;任龙喜;高成杰

    目的:观察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重建颈伸肌群附着点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8月~2004年10月应用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重建颈伸肌群附着点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疾患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53~68岁,平均58.5岁.脊髓型颈椎病(CSM)18例,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9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7例.比较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C2~C7角)、活动范围(ROM).结果:术前JOA评分平均8.6分,中立位C2~C7角平均8.6.,ROM平均43.5°.术后平均随访2.5年,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2.5分,与手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改善率46-4%;中立位C2~C7角平均9.4°.与手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ROM平均33.8°,与手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重建颈伸肌群附着点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术后可有效维持颈椎生理曲度.

  •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中远期疗效观察

    作者:陈欣;庄颖峰;孙宇;王少波;张凤山;潘胜发;张立

    目的:评估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2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44例颈椎OPLL患者.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57.1±8.5岁(28~72岁);术前改良JOA 17分法评分为11.39±3.27分(1.5~16分),颈痛VAS评分为2.32±2.59分(0~10分).OPLL骨块累及3.20±1.64个(1~6个)椎体节段,骨块的椎管侵占率为(46.05±13.67)%(22%~72%).手术范围:C3~C7 34例,C2~C7 7例,C2~C6 3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分别测量颈椎侧位X线片上颈椎整体曲度及曲度指数、颈椎MRI中矢状位T2加权像C2/3~C6/7各节段脊髓整体后移距离(PCS)、脊髓前缘后移距离(PAS)、脊髓膨胀度(ESC).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36.8±16.8个月(24~96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70±1.96分(9.5~17分),颈痛VAS评分为3.59±2.97分(0~10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为(57.59±30.88)%,其中神经功能恢复为优者12例,良19例,不理想13例,优良率为70.45%.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整体曲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C2/3~C6/7各节段脊髓均有明显后移、脊髓前后径增加,PCS及PAS在C3/4~C6/7节段均明显高于C2/3节段(P<0.05);而ESC在C3/4~C5/6节段明显高于C2/3及C6/7节段(P<0.05).10例患者末次随访时(术后2~8年)观察到OPLL骨块继续生长.结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OPLL可获得脊髓症状的中长期缓解,但轴性症状较术前加重.减压节段的头端脊髓后移及膨胀程度幅度较小,应注意保证该节段的充分减压.

  • 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其颈椎生理曲度及活动范围的中远期随访

    作者:王磊;王伟;张永兴;任龙喜

    目的:观察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重建伸肌附着点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颈椎生理曲度、活动范围的中远期影响。方法:2005年1月~2008年1月采用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联合重建伸肌附着点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0例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37~68岁,平均52岁。比较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C2~C7 Cobb角)及活动范围(ROM)。结果:2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5~8年,平均7年。 JOA评分术前为7~13分,平均9.5分;末次随访时为9~17分,平均14.0分,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改善率为52%。 C5椎管/椎体比率术前为0.56~0.8,平均0.67;末次随访时为0.86~1.42,平均1.21,与术前比较椎管矢状径扩大明显(P<0.05)。术前C2~C7 Cobb角中立位为0°~16°,平均7.8°;末次随访时为4°~16°,平均8.6°,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过伸位31°(24°~38°),过屈位-2.7°(-11°~0°)。术后颈椎前凸无明显减少,所有随访患者无一例出现后凸畸形。但术后颈椎活动范围较术前减少,平均ROM为28°,与术前(42.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过伸位26°(21°~29°),与术前(28°)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过屈位7°(5.5°~19°),与术前(16°)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回植的棘突与掀起的椎板骨性融合,回植的C2棘突附着点及椎板的门轴侧均骨性愈合,未出现再次关门情况,椎管形态维持良好。结论: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重建伸肌附着点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维持生理曲度具有良好效果,但颈椎活动范围有部分丢失。

  • "锚定法"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孙宇;张凤山;潘胜发;王少波;李迈;张立

    目的:评价"锚定法"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疗效.方法:对129例颈椎病患者常规行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门轴一侧的侧块上选择钻孔点,采用Magerl方法置入直径为3.5mm、长度10~12mm的钛质松质骨螺钉.先将粗丝线系在螺钉的根部,螺钉置入侧块后将丝线一端经棘突根部的预穿孔穿过,开门后拉紧丝线并打结,使椎板保持在开门状态.术后颈围领保护2周.结果:平均随访14个月(6~18个月).术前平均JOA评分7.8分、40分法评分14.5分,术后平均JOA评分15.5分、40分法评分35.5分.术后2个月时颈部疼痛、僵硬感和活动受限者:轻度84例、中度32例、重度13例.术后6个月时仅23例仍然有轻度颈部疼痛、僵硬感和活动受限.未见螺钉松动和再"关门"现象.结论:"锚定法"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操作简单、维持"开门"效果好.术后患者颈部症状恢复快,早期效果满意.

  • 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后的上肢节段性运动麻痹

    作者:卫力晋;王少波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出现上肢节段性运动麻痹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其预后.方法:2004年5月~2007年1月行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出现6例上肢节段性运动麻痹并发症患者,回顾总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此并发症的临床特征、颈椎MRI T2加权像所表现的影像学特点.1例患者术后即刻进行了C3-C7椎板切除术,6例均行脱水、抗炎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随访观察该并发症的恢复情况.结果:行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的481例患者中6例发生上肢节段性运动麻痹并发症,均发生于术后48h内,表现为上肢多个肌肉的肌力下降(肌力3级5例,肌力0级1例),均为单侧上肢发生.影像学表现为术后颈椎MRI T2加权像出现新发的脊髓高信号区(HIZ),HIZ节段与运动麻痹节段相一致.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3例患者肌力完全恢复,2例患者肌力分别从0级和3级恢复至4级,1例肌力3级患者肌力下降为0级并出现手内在肌萎缩.结论: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后可出现上肢节段性运动麻痹的并发症,多为单侧上肢发生,术后患者的颈椎MRI T2加权像出现新发的HIZ改变,完全恢复率较低.

  • 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颈椎疾患的疗效和指征

    作者:李浩淼;刘少喻;龙厚清;梁春祥;韩国伟;张旭华;魏富鑫

    目的:观察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疾患的疗效并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共施行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疾患48例.手术患者必须同时存在两种病变,即多节段颈椎病变和脊髓/神经根前方严重压迫或C5(6)神经根前方压迫.手术步骤为先行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术,然后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及椎间孔减压、前方融合内固定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60~535min,平均226.5min,出血量180-1200ml,平均367.6ml,无一例术中死亡.手术并发症包括切口延迟愈合1例,脑脊液漏1例,右侧C5神经根麻痹1例.随访10-38个月,平均15.8个月,所有患者植骨均已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增加到术后平均14.4分(P<0.05).术后改善率为67.7%.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临床应用近期疗效满意.该手术减压充分、能较好重建颈椎稳定性、可降低单纯前路手术脊髓损伤的风险和减少单纯后路手术的神经根麻痹发生率,适用于多节段颈椎病变和局部脊髓/神经根前方严重压迫且一般情况良好的患者.

  • 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并发症及其原因分析

    作者:刘洪;Hirokazu Ishihara;张腾云

    目的:探讨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原因.方法:对1983年2月~1992年3月行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查阅病历及门诊随访,确定其手术并发症.采用临床观察、影像学评价及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原因.结果:随访2~14年,平均5.3年.39例(45%)患者出现轴性症状,4例(4.6%)出现神经根麻痹,颈部旋转受限48例(55.2%),过伸受限33例(37.9%),屈曲受限17例(18.3%),侧屈受限17例(18.3%).颈椎曲度:术前平均14.8°,术后平均4.9°,平均减少9.9°.结论: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较多见,术后颈椎前凸减小,尤其是颈椎后凸可能是产生轴性症状的原因之一.

  • 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许卫兵;姜长明;王以进;廉永昕;张毅霞

    目的:研究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用8具无损伤的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经分次处理分为3组:A组,剔除肌肉的正常颈椎;B组,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颈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颈椎标本;C组,切除韧带复合体颈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颈椎标本.模拟人颈部生理活动,分次进行压缩试验、三点弯曲试验和扭转试验,测量3组的力学指标.结果:与A组相比,C组C5椎体前缘的应力显著增高,轴向刚度、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均明显下降(P<0.01);而B组上述各力学指标均优于C组(P<0.01).结论: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其颈椎整体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明显优于切除后方韧带复合结构后的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

  • 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双开门椎板成形术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

    作者:任龙喜;WANG Yuan;王伟;韩正锋

    目的:比较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双开门椎板成形术后生物力学的差异.方法:新鲜山羊颈椎标本24具,随机分成3组,每组8具.A组,完整标本组,保留后方项韧带、伸肌等伸颈结构,切除前方结构;B组,在A组基础上行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板成形手术;C组.在A组基础上行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双开门椎板成形术.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上行生物力学实验,测试项目包括三点折弯试验、轴向拉伸试验和压缩试验,分析比较三组间的差异性.结果:三点折弯试验中标本变直时的位移、加载力,A、B、C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拉伸试验中各拉伸负荷下与变直时的位移,A、B、C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压缩试验中.A、B、C三组间位移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对抗颈椎变直和前屈的应力方面,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双开门颈椎板成形术间无明显差别.都大限度保留了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功能.

  • 系统性回顾改良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疗效及其对轴性症状的影响

    作者:牛硕;孙宇

    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cervical expansive laminoplasty)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颈脊髓多节段受压的相关疾病(例如脊髓型颈椎病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等),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均得到了良好且稳定的临床疗效[1].而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s,AS):包括颈项部及肩背部疼痛,伴有酸胀、僵硬、沉重感和肌肉痉挛等,作为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已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尽管有研究[2,3]报告 AS的发生率高达60%~80%,但其病因仍不明确.为减少传统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AS的发生率,国内外学者对术式进行了改良[4],本研究就各种改良术进行系统回顾,报告如下.

  • 椎板成形术在治疗腰椎滑脱中的应用

    作者:张惠民

    目的:介绍应用Steffee手术复位内固定+椎板成形治疗腰椎滑脱的方法.方法:术中保留滑脱椎的棘突,彻底切除滑脱椎椎板、下关节突、断裂峡部增生的纤维组织及椎间盘;复位固定后,取带骨膜的髂骨作成拱形,骨膜在凹面,架植于滑脱椎的两侧椎弓根及下一椎的上关节突之间,成形椎板;将保留的棘突回植于成形椎板的顶端.结果:20例经2~6年随访,平均4.5年,优18例,良2例,滑脱纠正,成形椎板生长良好,与椎弓根及上关节突之间融合满意.结论:本方法成形椎板成活率高,椎管扩大满意,适用于腰椎滑脱的治疗.

  •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与颈椎稳定性的相关观察

    作者:潘胜发;孙宇;朱振军;陈景春;刘忠军;蔡钦林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2例因颈脊髓压迫症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随访37.5个月,观察手术前后的颈部轴性症状、神经功能变化和颈椎动态侧位片.结果:神经功能的改善与轴性症状的出现无关(P>0.05);术后80%患者有轴性症状,主要分布在C2~C3(占27%)和C6~C7(占26%)皮节支配区,并与这两个节段椎间成角和椎间滑移的增大有关(P<0.05).结论: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出现与椎间活动的增加有关,而与神经功能的改善与否无关.

  • 颈椎研究学会欧洲分会第16届年会纪要

    作者:梁裕

    颈椎研究学会(Cervical Spine Research Society)欧洲分会第16届年会于2000年6月21日至23日在伦敦举行。英国的Alan Crockard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来自欧洲、北美等各大洲的神经外科医生和骨科医生共180余人参加大会,笔者作为唯一来自中国的代表与会。  会议分6个专题进行,内容涉及颈椎病、颈椎和颈髓损伤、颈椎手术方法及器械等。1 颈椎病  捷克的Kadanka等总结了48例轻、中度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随机采用保守和手术治疗。在6、12、24个月时以改良JOA评分进行随访,认为手术治疗并不优于保守治疗。苏格兰医生Fouyas在文献综述中亦持此观点。但与会者认为,以上报道样本有限,设计亦不尽合理,应作进一步观察。  德国的Kothe报道了应用步态分析方法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初步研究。认为脊髓型颈椎病病人存在明显的步态紊乱,而这种紊乱可以通过步态分析进行量化,在反应力和肌电图活动方面具有典型改变。作者相信,应用步态分析方法诊断脊髓型颈椎病前景美好。  美国的Heller比较了颈椎椎板成形术和颈椎椎板减压加融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认为椎板减压加融合较椎板成形术并发症多,且满意率较低。主张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应优先考虑颈椎椎板成形术。该论文获本次大会唯一的优秀论文奖。

  • 颈椎间盘突出并发育性椎管狭窄的前后路手术效果比较

    作者:

    本文作者自1987年起,采用椎板成形术治疗颈间盘突出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而不作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①为了解颈椎间盘突出是否也象腰椎间盘突出一样可以发生自然退缩;②为了比较椎板成形术和前路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所致颈椎病的效果,从而根据这些结果来确定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对策.

  •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颈椎运动的影响

    作者:孙宇;潘胜发;陈景春;朱振军;刘忠军;蔡钦林

    目的:研究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颈椎运动功能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对52例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随访37.5个月,在颈椎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上比较手术前后颈椎总的运动范围(总活动度)、各椎体间活动度.结果:术后3年颈椎总活动度、总屈曲及总仰伸角度均减小(P≤0.001),与术前相比平均下降15%,其中42例伴有颈部僵硬、疼痛等症状.颈椎总活动度的改变与神经功能的改善无相关性.各椎体间的屈伸运动范围从C2至C6均明显减小,而C6/7却稍有增加;椎体间滑移在C3/4、C4/5两个节段明显减少(P≤0.05).结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可以使颈椎总活动度和各椎体间活动度均减少并伴有颈部僵硬和疼痛.术后短期围领制动并早期主动伸、屈颈部的锻炼可能有助于减少颈部僵硬和疼痛的发生.

  • 超声骨刀椎板成形椎板植骨在椎管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林国中;马长城;王振宇;谢京城;刘彬;陈晓东

    目的 探讨超声骨刀切开、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钛板固定、椎板植骨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7月~2016年7月,在88例颈、胸、腰椎椎管内肿瘤(长1~11 cm,平均3.2 cm)手术中,采用超声骨刀沿关节突内侧2~3 mm切开两侧的椎板,将棘突椎板复合体完整取下,处理完椎管内肿瘤后再将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钛板固定,完成椎管成形,并在椎板切开部位植骨融合. 结果 肿瘤全切除81例,次全切除7例.切除椎板数1~5个,平均2.5个.未出现因超声骨刀椎管开窗、钛板置入所致的硬脊膜破损、脊髓和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随访3~12个月,中位数3个月,未见回植组织移位、塌陷、畸形愈合及椎管狭窄,未见不稳定或畸形,可见植骨融合. 结论 椎管内肿瘤术中采用超声骨刀椎管后路切开钛板固定棘突椎板复合体的方法简便、安全、可靠,辅以植骨融合有利于保持脊柱的完整性及稳定性,近期效果满意.

154 条记录 2/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