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胸腰椎结核的器械内固定策略
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是困扰脊柱外科医生工作的一个难点,在本期的几篇文章中[1-4],作者对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方法和内固定方法做出了创新性的探索,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但存在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的缺点,仍需大样本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关于脊柱结核内固定手术中内固定范围问题,目前还没有统一共识或指南,在临床上应用较为混乱.
-
胸腰椎骨折脱位延误诊治的原因分析
1993-1999年共诊治胸腰椎骨折、脱位308例,其中被延误诊治9例,报告如下.
-
胸腰椎骨折术后内固定物失效原因分析
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已成为一项十分成熟的骨科技术,在我国已广泛开展,并为诸多患者所接受,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主要是因为它创伤小、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手术安全等优点,但也出现了一些由于技术和设计问题的并发症,使手术内固定失效,手术效果差,现就近年来临床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分析,纠其原因,探讨其治疗措施.
-
体外充气复位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目的:采用自制便携式充气复位仪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术前先进行骨折部位体外充气复位,然后行椎体成形术,共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15例,其中男4例,女11例;年龄33~76岁.骨折时间均在1周以内,损伤部位为T10-L2的胸腰段压缩性骨折,其中T101例,T111例,T125例,L1 5例,L23例,分别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椎体压缩率,计算其复位率,并按临床疗效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平均复位率达到78.44%±16.82%,术后随访3个月,按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治愈12例,好转3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效果满意.结论:充气复位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具有微创、安全有效、操作方便、便于携带、并发症少及费用较低等优点.
-
胸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胸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症状体征变化较大,易引起误诊、漏诊和延迟诊断,影响疗效.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本病的认识水平和正确诊断率,近年来手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9例,报告如下.
-
旁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较为常见,约占脊柱脊髓损伤的50%[1],治疗方法已由传统的保守治疗过渡到积极的手术治疗,疗效显著,手术入路多以后正中入路为主.自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采用旁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2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手术技术改良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手术技术改良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因椎管占位、严重后突畸形、需行前路手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78例新鲜胸腰段脊柱骨折分为改良组(A组)和传统组(B组).A组41例,男26例,女15例;年龄17~58岁,平均38.27岁;Cobb角10°~40°,平均24.71°;椎管占位率35%~80%,平均49.1%;采用倒V形切口,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B组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龄18~57岁,平均38.73岁;Cobb角15°~38°,平均25.08°;椎管占位率33%~79%,平均48.3%;采用传统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两组均采用Z-Plate钉板内固定.对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手术并发症、植骨融合时间、Cobb角、椎管占位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组39例获平均26个月随访(8~44个月),B组36例获平均27个月随访(9~38个月);两组间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植骨融合时间、Cobb角、椎管占位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手术并发症方面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通过改良手术入路,优化手术操作程序,改变植骨方式,能有效地减少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手术的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降低手术难度及风险和手术并发症.
-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新鲜爆裂骨折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19~59岁,平均43岁;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对照组:胸腰椎新鲜爆裂骨折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21~63岁,平均41岁;单纯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两组均于术前、术后及术后1年行X线检查,测量矢状面指数和椎体前缘压缩百分比,并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在纠正局部后凸(矢状面指数),恢复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前缘压缩百分比)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和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有效防止纠正度的丢失.
-
老年人脊柱结核21例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人脊柱结核发生、发展的原因、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21例老年人脊柱结核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8例,年龄60~82岁.其中胸椎结核7例,胸腰段结核2例,腰椎结核12例.2个椎体破坏15例,3个椎体破坏5例,跳跃式椎体破坏1例.根据结核并发症、合并症及抗痨疗效决定治疗方案.其中手术治疗15例,术前均抗痨治疗2周,采用Ⅰ期椎弓根内固定并病灶清除手术治疗.6例因合并症重行单纯抗痨保守治疗.结果:15例手术病例中13例术后得到随访,平均随访20.1个月,其中2例单个椎弓根钉断裂,1例单侧支撑棒断裂,无假关节形成,植骨融合满意.9例治愈,2例缓解(截瘫部分改善),2例复发.未手术6例门诊随访2年均因合并症死亡.结论:老年人脊柱结核以胸椎及腰椎结核常见,单纯保守治疗效果差,手术治疗是重要途径,Ⅰ期病灶清除并坚强内固定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
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手术方式选择及评价
骨组织仅次于肺、肝,是肿瘤远处转移的第3好发器官[1],而脊柱转移性肿瘤在骨转移当中居首位[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肿瘤患者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手术治疗骨转移性肿瘤作为肿瘤晚期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已获得了共识.从1999年10月-2005年1月,共手术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16例,全部获得随访,现总结如下.
-
侧后方经关节突入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及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等引起的椎管狭窄症
目的:对胸腰段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等疾病利用侧后方经关节突入路进行减压治疗,探讨该疗法的优缺点.方法:本组14例患者,男9例,女5例;年龄33~60岁,平均46.4岁.病史1周~6年.椎间盘突出或伴有钙化11例,椎体后缘软骨结节3例.病变部位在T10,111例,T11,123例,T12L16例,L1.24例.有腰部外伤及扭伤史6例,其中有2例为急性车祸外伤.均行侧后方经关节突椎间盘、钙化椎间盘或者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切除,植骨及内固定术.结果:本组1例出现术后神经损害加重,经过治疗后逐渐恢复.14例均获随访,时间为1.0~4.5年,平均2.8年.参考Otani疗效评定标准,本组优5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71.4%.13例术后症状获改善,胸腹部束带感消失5例,括约肌功能恢复正常2例.结论:侧后方经关节突入路对脊柱的损伤较小,本术式视野清晰,多数手术医师对此入路非常熟悉,并且可以切除椎弓根及部分肥厚关节突或椎板及黄韧带以充分减压.
-
骨松宝胶囊治疗老年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疗效分析
微创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1].然而,由于经济的问题以及观念的影响,大量的老年患者还是选择了保守治疗的方式.
-
微创经皮空心椎弓根固定系统治疗无神经功能障碍的屈曲牵张型胸腰椎骨折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空心AF椎弓根固定系统治疗无神经功能障碍的屈曲牵张型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使用经皮空心椎弓根固定系统治疗的21例无神经功能障碍的屈曲牵张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16例,女5例,年龄23~55岁,平均32.7岁.损伤节段:T12 5例,L1 13例,L2 3例.所有病例ASIA分级为E级.AO分型:BI型13例,B2型8例.评估内容:平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通过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测量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角度,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比较手术前后患者VAS评分,采用ODI评分从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物、行走、坐、站立、睡眠、性生活、社会活动、郊游等10个方面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21例患者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109.0±16.0)min,术中出血量(90.0±15.0)ml,住院时间(7.7±2.3)d.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及切口感染,切口皮下积液1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其中15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7个月(12~33个月).VAS评分由术前(8.3±1.7)分降低为末次随访时的(1.8±1.2)分(P<0.05),末次随访时ODI为(10.0±1.2)%;伤椎高度由术前(54.0±17.1)%恢复至术后12个月的(82.7±3.5)%(P<0.05),胸腰段后凸崎形由术前(23.0±13.1)°恢复至术后12个月的(6.9±5.1)°(P<0.05);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4.7±0.3)个月;术后1个月随访和末次随访相比椎体高度和后凸矫正无明显丢失(P>0.05).故骨折复位满意,内固定位置良好,12月内无复位丢失.随访期间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微创经皮空心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无神经功能障碍的屈曲牵张型胸腰段骨折是可行的.这个技术能够避免对后方韧带和骨性结构的再损伤,并可重建后方张力带结构,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
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1例需手术治疗的胸腰椎单纯骨折患者,其中29例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微创组),32例采用传统切开暴露椎板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术治疗(开放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总长度、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卧床及住院时间,并通过影像学检查比较治疗前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变化.结果:与开放组相比,微创组手术切口总长度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伤口疼痛缓解快、术后卧床及住院时间短.两组患者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明显,后凸Cobb角明显减小,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与开放手术具有相同的内固定效果,但可减小手术切口,避免开放手术广泛剥离腰背肌,缩短术后疼痛、卧床及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X线片、CT、MRI对脊柱损伤的诊断评价
1993年11月~1999年5月,我科对脊柱外伤87例患者,全部行拍X线片检查,并对其中75例行CT扫描检查,22例行MRI检查。现对三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7例患者中男59例,女28例;年龄8~53岁,平均36.3岁。骨折部位:87例共损伤107椎,其中颈椎23节,胸椎40节,腰椎44节。骨折类型:屈曲型压缩骨折58例,其中爆裂性骨折20例,合并有椎节脱位15例;垂直压缩型骨折19例;侧屈压缩型骨折9例;过伸型压缩骨折1例。 1.2 影像学表现 1.2.1 X线平片所有病例均摄脊柱正、侧位片,表现为:椎体前缘有碎骨片21例,椎体前高减低64例,椎体后高减低20例,椎节脱位15例,上终板骨折67例,下终板骨折38例,椎板骨折9例,棘突间距增宽17例。
-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目的:分析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结合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62例,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17~65岁,平均38岁.按AO分型:A3.1型34例,A3.2型7例,A3.3型21例.栽荷评分4~6分,平均5.4分.根据ASIA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分级:C级2例,D级5例,E级55例.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行X线及CT检查,测量并比较Cobb角、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及椎管占位程度,同时观察椎体骨愈合情况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2例均获随访,时间11~14个月,平均12.2个月.内固定拆除时间9~13个月,平均11.5个月.术后1例切口出现感染,经清创引流后愈合,2例术后出现轻度腰背部疼痛.术后半年ASIA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58例.末次随访X线及CT显示所有骨折及植骨愈合良好.术后3d,Cobb角、椎体前缘相对高度、椎管占位程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d比较Cobb角、椎体前缘相对高度、椎管占位程度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较理想的方法,能够减少术后复位的丢失和防止内固定失败的发生.
-
单双侧伤椎置钉与不置钉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上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单侧伤椎置钉、双侧伤椎置钉与伤椎不置钉3种置钉方式在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上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7例,其中男45例,女22例,年龄13~63岁,平均42.5岁.根据伤椎置钉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A组26例,不采用伤椎置钉;B组19例,采用单侧伤椎置钉;C组22例,采用双侧伤椎置钉.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的影像学结果及临床预后等各项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7.6个月.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3组患者的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周伤椎矢状面后凸Cobb角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的矢状面后凸Cobb角及其复位丢失角度均明显大于B、C两组(P<0.05).B、C两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背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3组患者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或双侧伤椎置钉与伤椎不置钉相比,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上可以明显降低中远期的复位丢失角度,减少迟发性后凸畸形发生的概率,手术操作安全可靠,可获得满意的影像学结果及临床疗效.
-
智能化体外充气复位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
目的:评价智能化体外充气复位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2例单节段胸腰段爆裂型骨折患者,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32~56(42.4±8.6)岁.22例患者术前均采用自行研制的智能化充气复位仪体外复位,然后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脊柱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特征进行评价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5年,平均18个月.22例骨折均获得愈合,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断裂及脊柱后凸畸形等并发症.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7.82±0.85,3.09±0.92,1.05±0.72;ODI评分为84.2±11.2,46.3±9.0,12.2±4.3;后凸Cobb角为(16.3±5.4)°,(3.7±2.2)°,(5.5±2.6)°;椎体前缘高度为(59.5±7.8)%,(86.9±6.0)%,(83.5±5.5)%.VAS评分和ODI评分在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两两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凸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术后1周、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智能化体外充气复位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具有复位可靠、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胸腰段爆裂型骨折较好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胸腰椎C型骨折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胸腰椎C型骨折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法.方法:本组胸腰椎C型骨折患者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20~54岁,平均38.5岁.节段分布:T112例,T12 3例,L1 11例,L2 8例,L3 3例,L4 1例.均采用单纯后路长节段固定或后路长节段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的方法治疗.对获得随访12~20个月的26例患者的X线和CT片进行分析,测量术前、术后、术后1周及1年时椎体高度、冠状位和矢状位Cobb角、椎管占位百分率.观察神经恢复和腰背痛发生以及内固定失效情况.结果:本组椎体高度丢失由术前平均37.4%减少到6.8%,冠状位畸形完全纠正,矢状位Cobb角由平均22.3°恢复至5.6°,椎管占位由术前平均33.7%恢复至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时上述各指标较术后1周时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症状除8例完全损伤无恢复外,其他不全瘫者均有1~3级改善.腰背病发生率19.2%,Denis分级评估P4 1例,P3 2例,P2 2例.无内固定失效病例.结论:单纯后路长节段固定或后路长节段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C型骨折是可靠、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满意,远期有待进一步观察.
-
改良漏斗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改良漏斗经椎弓根伤椎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5月至2011年11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复位并联合改良椎弓根漏斗伤椎内植入自体髂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35例(严重压缩性骨折9例、爆裂性骨折26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21~66岁,平均34.6岁.术后通过X线片动态测量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CT评估植骨效果并终测定植骨区CT值;神经功能采用Frankel分级评定;疼痛按照视觉模拟评分.结果: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8~37个月,平均19.7个月.无神经损伤加重,术前11例神经功能部分损害者有至少1级的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伤椎内植骨填充良好,6个月内全部融合,植骨区无贯通式腔隙.伤椎前缘高度比由术前(50.17±8.26)%恢复至术后(90.79±4.85)%,末次随访时(内固定取除后6个月)为(90.34±4.03)%;Cobb角由术前(28.70±6.24)°恢复到术后(7.26±3.79)°,末次随访时为(7.34±4.05)°.末次随访伤椎植骨区平均CT值均明显高于邻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平均为1.06分.结论:后路椎弓根固定、复位并联合改良漏斗伤椎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简便、安全且经济,伤椎空腔内植骨效果良好,可有效防止伤椎高度再丢失和进行性后凸畸形,大程度地保留脊柱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