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足母)外翻足外在肌功能的初步评价

    作者:王旭;顾小华;朱艺;顾湘杰;陈飞雁;鲍根喜

    目的:应用肌电图测定足外在肌力变化,初步探讨肌性因素在(足母)外翻成因及病变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足母)外翻患者与正常足志愿者各10足,应用Keypoint四道程肌电诱发电位仪记录安静状态下胫前肌、胫后肌与腓骨长短肌的潜伏期与波幅变化.结果:(足母)外翻足与正常足的腓骨长肌与胫后肌潜伏期与波幅的变化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足母)外翻足患者存在足的外在肌功能紊乱,可能在疾患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 正常足与(足母)外翻足横弓形态的对比性研究

    作者:宋朝晖;张英泽;张奉琪;吴昊天;赵立力;姚双权;韩长伶;韩久卉

    [目的]比较研究正常足和(足母)外翻足横弓的形态,探讨横弓在(足母)外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35名(足母)外翻患者65只足和30名正常人60只足,在负重位和非负重位足正位X线片和前足轴位X线片上分别测量(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fist intermetatarsal angle,IMA),各跖骨头、籽骨到足底的距离.[结果](足母)外翻足HVA平均30.8±8.9°,第1、2跖骨间角为16.5±2.6°;正常足HVA为10.2±2.0°,第1、2跖骨间角7.9±1.6°.(足母)外翻足与正常足比较第1跖骨头向下移位,第2、3跖骨头距足底的距离明显低于正常足.腓侧籽骨向外上方移位,胫侧籽骨向外侧移位.[结论](足母)外翻足横弓塌陷,籽骨脱位,第2、3跖骨头过早、过重负重易产生疲劳性骨折、跖骨痛和足底胼胝体.

  • (足母)外翻及相关畸形的综合手术治疗探讨

    作者:王旭;张旭辉;顾湘杰;陈飞雁;朱越峰;黄加张

    目的:评价综合手术治疗外翻与前足相关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中、重度外翻合并前足畸形患者289例307足的临床资料,应用综合矫形手术治疗效果.结果:优良率:85.6%,患者对术后足外形及功能满意,前足痛改善.结论:对于中、重度外翻患者,除纠正趾外展外翻外,还应注意伴发畸形的处理,综合矫形手术不失为一种可以考虑的手术方法.

  • 第一跖骨颈移位截骨术矫治严重(足母)外翻畸形的远期疗效

    作者:何风春;邹宏恩;刘汝落

    目的:观察第一跖骨颈移位截骨术纠正第一序列畸形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第一跖骨颈内侧骨突切除和第一跖骨颈外移截骨术,矫治严重(足母)外翻畸形,使第一序列成一直线排列.结果:平均随访5年以上,从畸形纠正、疼痛、负重功能、X线片和复发情况综合评价疗效.90%病人无痛、负重功能好、足形美观、畸形无复发.结论:研究(足母)外翻畸形时,必须重视足第一序列解剖异常,以正确选择术式.第一跖骨颈移位截骨纠正严重(足母)外翻畸形远期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 Reverdin手术联合第一跖骨近端截骨治疗(足母)外翻

    作者:陈孜;汤押庚;肖光第;周冰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足母)外翻效果较满意的术式.方法:作者对(足母)外翻的传统术式进行了思考,运用Reverdin手术联合第一跖骨近端截骨治疗(足母)外翻.自1997年10月~2000年9月,13例患者,21足接受此种手术治疗.术中常规松解软组织及切除内侧骨赘后,以Reverdin术式对跖骨头内翻截骨校正近端关节固定角,第一跖骨近端外翻截骨校正跖骨内翻畸形.结果:随访6个月~3年半,优9例16足,良3例4足,差1例1足,优良95.2%,无跖骨头坏死和截骨处不愈合.术前(足母)外翻角平均35°,术后为11°,第一跖骨间角术前平均19°,术后为5.8°,近端关节固定角术前平均18°,术后为2°.结论:(足母)外翻矫形应根据畸形情况及其病理改变选择手术方式.本手术方式矫形满意,但需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

  • 小切口手法治疗(足母)外翻临床研究——附535例(986足)研究报告

    作者:温建民;桑志成;林新晓;张洪美;刘劲松;蒋科卫;翁春华;程呈

    目的:研究小切口手法治疗外翻的中西医结合新疗法.方法:报告535例(986足)外翻合并囊炎,采用小切口手法治疗,行骨赘削磨、跖骨头颈截骨、手法矫正畸形、"8"字绷带、粘膏外固定方法,术后病人用硬底、前开口的矫形鞋,可下床适当活动,6周后去固定.随访时间为7~81个月,平均41个月.结果:优466例,860足,占87.1%;良61例,114足,占11.4%;差8例,12足,占1.5%.优良率达98.5达%.结论:小切口手法治疗外翻是一种矫形满意,畸形不易复发,痛苦少,术后生活能自理,恢复快,无明显合并症,深受患者欢迎的新方法.

  • 石家庄市区1 233名成年人(足母)外翻病因学调查

    作者:吴昊天;张英泽;刘殿武;刘建波;宋朝晖;张奉琪;姚双权;赵立力;唐龙妹;韩长伶

    [目的]调查普通人群(足母)外翻角度值(hallux valgus angle,HA)及(足母)外翻(hallux valgus,HV)患病原因.[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石家庄市区l 233名成年人逐人进行测查.调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在调查地居住时间、出现症状年龄、首发症状、加重因素、减轻因素、家族史、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共30项内容.采用量角器外测量法获得HA值.HA>15°确定为HV患者.调查资料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男性HA平均值为(8.31±4.93)°,女性HA平均值为(9.72±7.12)°.共发现HV病例98例,患病率为7.95%,男性HV患病率为1.29%,女性HV患病率为11.00%,男女患病率比为1∶8.53.HV出现时间平均22岁.出现症状年龄20~45 岁,平均25岁.HV患者中有家族史者占79.6%(78/98).影响HV因素依其影响力大小依次为:遗传、性别、扁平足.影响女性HV的因素依其影响大小依次为:遗传、高跟鞋始穿年龄.HV与鞋跟高度及每日穿鞋时间无关.HV症状加重原因依次为:穿高跟鞋、长时间站立、长时间行走;症状减轻原因依次为:穿宽头平跟鞋、休息、热水泡脚、按摩.[结论]女性较男性易患HV,HV的患病主要与遗传有关,何时开始穿高跟鞋对女性患HV有重要影响.

  • (足母)外翻足第1跖序列的X线影像学观察

    作者:王显军;王智;张建中

    目的 观察母外翻足的病理形态,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足母)外翻畸形患者((足母)外翻组)121例(211足),足部外观正常、无任何不适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29例(35足).两组均摄负重位足部正位X线片,测量母外翻角(HAV)及第1、2跖骨间角(IMA),用二维坐标系对各解剖标记点进行定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足母)外翻组的(足母)趾向外侧发生明显偏斜,近节趾骨基底中点在HAV<50°时无变化、HAV> 50.时则发生外移,(足母)外翻组的第1跖骨头内移.(足母)外翻组的第1跖骨基底中点及内侧楔骨远端关节面的内外侧标记点较对照组的相应点在足纵轴方向远离第2跖骨基底.结论 (足母)外翻足有其特殊的病理形态,其发病机制为第1跖骨内翻.

  • Swanson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伴有轻、中度跖趾关节炎的(足母)外翻22例

    作者:潘竹;蒋逸秋;李杨;李王;陶天奇;桂鉴超;戴志宏

    目的:探讨应用Swanson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伴有轻、中度跖趾关节炎的(足母)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2年12月,本院对22例伴有轻、中度跖趾关节炎的(足母)外翻患者实施Swanson人工关节置换术.其中男7例,女15例;年龄48~65岁,平均58.5岁;左侧12例,右侧10例.5例患者(HAA>30°,IMA>16°)同期行第一跖骨基底部截骨以进一步矫正畸形.术前、术后采用影像学测量和功能评估,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获得26~48个月的随访,22例患者术后畸形得到明显改善,且术后局部症状较术前明显减轻或者彻底缓解.术前HAA为31.1°±5.2°,IMA为14.8°±3.8°.术后HAA为16.4°±2.8°,IMA为11.7°±3.1°.患者术前、术后1,3,6,12,24和48个月的AO-FAS评分分别为45.6±6.5,76.5±5.9,81.2±5.3,82.9±7.8,87.4±7.3,87.2±6.4和87.5±5.1(术后48个月随访时,有2例患者失访).术前、术后的解剖学角度数据以及AOF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Swanson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伴有轻、中度跖趾关节炎的(足母)外翻,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手术效果佳等优点,值得推广.

  • 改良Ludloff截骨联合Reverdin截骨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

    作者:张小龙;王翔宇;杨树东;尚林

    目的 探讨改良Ludloff截骨联合Reverdin截骨治疗合并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角(distal metatarsal articular angle, DMAA)增大的中重度(足母)外翻的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2月至 2017年2月我科治疗的DMAA增大的中重度(足母)外翻病人32例(40足).其中,男4例(5足),女28例(35足);年龄为29~78岁,平均52.4岁.术前行足部负重位X线检查:(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为 30°~55.,平均42.4°±3.30.;第一、二跖骨间夹角(intermetatarsal angle, IMA)为13°~24°,平均17.7°±±1.9°; DMAA为17°~39°,平均22.6°±1.1..行患足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评分标准评分为41~87分,平均(68.3±2.9)分.均采用改良Ludloff截骨联合Reverdin截骨.对比手术前后HVA、IMA及DMAA,参照AOFAS评分标准进行手术疗效分析.结果 32例病人术后获得6~18个月随访.所有病人无感染、骨折不愈合、跖骨头坏死及畸形复发等并发症的发生,有1足切口延迟愈合.术后6个月行X线检查,HVA为13.2°±3.1°、IMA为8.1°±1.7°、DMAA为7.6°±1.2°,以上指标较术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AOFAS评分:优29足,良8足,可3足,优良率为92.5%.AOFAS评分为(77.0±3.0)分较术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18,P=0.004);结论改良Ludloff截骨联合Reverdin截骨治疗合并DMAA增大的中重度(足母)外翻可以很好的纠正畸形.

  • 小切口截骨术矫正(足母)外翻

    作者:胡晓根;赵延勇;庄洪兴;蒋文杰;潘博;李学川

    目的探讨小切口截骨术矫正(足母)外翻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2例(足母)外翻患者共72只足实行小切口截骨术矫正治疗,手术后、术后1年X线检查并结合临床分析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根据临床实际和X线检查结果并参考有关文献评定标准分析,小切口截骨术矫正(足母)外翻术后跟踪观察1年疗效:优60足(83.3%),良10足(13.9%),差2足(2.8%).结论小切口截骨术矫正(足母)外翻,临床效果可信、稳定.

  • "跖袖"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作者:石凯;刘志刚

    目的:探讨跖袖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只足的跖袖的构成特点进行应用解剖学观测及力学分析.结果:跖袖的构成复杂,其中(足母)收肌、(足母)展肌是维持前足横弓及籽骨系统动力平衡的关键因素,跖袖的动力平衡失调,特别是(足母)展肌与(足母)收肌通过籽骨系统导致的平衡失调是(足母)外翻形成的核心机制,在(足母)外翻畸形的发生中有着特殊的临床意义.结论:(足母)展肌与(足母)收肌移位吻合矫正(足母)外翻的新术式恢复了跖袖的正常解剖关系,重建前足横弓,恢复了前足的生理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功能.

  • (足母)长伸肌腱移位治疗(足母)外翻的应用解剖学

    作者:张奉琪;张英泽;潘进社;宋朝晖;韩久卉;吴昊天;赵立力;姚双权

    目的:探讨(足母)长伸肌腱移位治疗(足母)外翻的解剖学入路及手术的要点.方法:(1)100例正常足及100例(足母)外翻足,测量(足母)长伸屈肌腱的位置;(2)对20具尸体40足解剖,观察(足母)长伸肌腱、(足母)长屈肌腱、(足母)短伸肌腱、腓浅神经、腓深神经、隐神经及周围血管走行特点,并测量上述结构与解剖标志的相对位置.结果:正常(足母)长伸肌腱的位置在踝横纹处位于胫骨前肌外侧(9.44±4.26)mm,在跖附关节中点外侧(2.00±2.22)mm,跖趾关节中点外侧(1.32±1.46)mm,止点位于末节趾骨基底中点(2.22±2.42)mm范围内,(足母)长屈肌腱在跖趾关节中点外侧(0.44±2.42)mm.在(足母)外翻的患(足母)者中,(足母)长伸肌腱在踝横纹处位于胫骨前肌外侧(9.32±3.46)mm,在跗跖关节中点外侧(3.00±2.22)mm,跖趾关节中点外侧(4.22±2.26)mm,止点位于末节趾骨基底中点(2.02±2.32)mm范围内,(足母)长屈肌腱在跖趾关节中点外侧(3.24±2.32)mm.(足母)趾背侧皮肤由隐神经、腓浅及腓深神经支配.结论:(1)正常与(足母)外翻足的比较中,伸肌腱的位置在足横纹及止点处无明显的差异,在跖附关节及跖趾关节处,外翻足的伸肌腱明显外移(P<0.05).(足母)长屈肌腱也明显外移(P<0.05).(2)手术中隐神经终末支易受损伤.(3)伸肌腱内移并止点重建可矫正(足母)外翻.

  • 第一跖骨基底外侧楔形截骨联合改良McBride术治疗(足母)外翻

    作者:莫景木;施慧鹏

    目的:应用第一跖骨基底外侧楔形截骨联合改良McBride术治疗(足母)外翻.方法:先采用改良McBride术,包括收肌止点移位、第一跖骨头内侧(足母)囊炎骨赘切除、关节囊紧缩缝合矫正外翻,再行第一跖骨基底外侧楔形截骨矫正跖内翻治疗38例52足(足母)外翻,结果:优良率达98%,与改良McBride术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第一跖骨基底外侧楔形截骨联合改良McBride术治疗外翻,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方法.

  • 重塑第一跖趾关节骨形态治疗(足母)外翻

    作者:邵勇;陈勤;周政;关龙

    目的 评价Keller手术治疗(足母)外翻术中重塑第1跖趾关节骨形态的生理活动解剖结构变化.方法 2004年4月~2006年11月,采用Keller手术术中重塑第1跖趾关节面骨形态方法治疗(足母)外翻11例22足.男3例,女8例;年龄51~73岁.跖趾关节面分型采用Piggot法:Ⅱ型偏斜型17足,Ⅲ型半脱位型5足.(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24~49°,平均37°;第1跖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角9.0~13.5°,平均11.5°.结果 术后11例22足均获随访6~30个月,平均14个月.参照朱丽华等评定标准:优18足,良3足,差1足.X线片示,14足形成第1跖趾杵臼样假关节,8足假关节面部分咬合.术后HVA 7~16°,平均11°IMA 9.0~13.5°,平均11.5°.术后跖趾关节面Piggot法分型:Ⅰ型适合型12足,Ⅱ型偏斜型10足.结论 Keller手术中重塑第1跖趾关节骨形态对(足母)外翻术后HAV的纠正及症状改善,及关节稳定性有良好改善,减少了术后肌力不足的发生.

  • (足母)长伸肌腱移位动力性矫正(足母)外翻畸形

    作者:张英泽;张奉琪;韩久卉;宋朝晖;吴昊天;赵立力;姚双权;韩长伶

    目的 探讨(足母)长伸肌腱移位动力矫正(足母)外翻畸形的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4月~2006年12月,采用(足母)长伸肌腱移位矫治(足母)外翻畸形25例38足.其中男2例3足,女23例35足;年龄22~60岁,平均46.3岁.术前(足母)外翻角21~45°,平均31.30°;跖间角7~21°,平均12.52°.手术将第1跖骨骨赘凿除,内侧关节囊修复,(足母)收肌横头切断,(足母)长伸肌腱向内侧移位、止点再造.结果 术后(足母)外翻角7.30±2.62°,跖间角6.50±2.46°,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功能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系统进行临床评估,优25足,良7足,差6足,优良率84.2%.获随访6~24个月.2足于术后2个月出现(足母)内翻,2足术后3个月出现第1跖趾关节活动受限.无(足母)外翻畸形复发.结论 通过(足母)长伸肌腱内移等软组织平衡恢复了第1跖趾关节内、外侧应力,手术操作简便,畸形矫正效果好且不易复发.

  • 小切口微创治疗(足母)外翻

    作者:曲家富;曹立海;刘志权;王志伟;高建华;李绍光;杜晓健;孙洋;彭义

    目的探讨小切口微创治疗(足母)外翻的有效方法. 方法 2002年8月~2004年6月,采用小切口微创手术和术后弹性外固定治疗(足母)外翻136例263足.其中男7例,女129例.年龄19~84岁.按Coughlin分型,轻度24例,中度63例,重度49例.263足均伴不同程度疼痛、足内弓塌陷和扁平足.经随访观察,对症状、体征及X线片测量结果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本组获随访8~26个月,平均19个月.(足母)外翻畸形完全矫正, 足疼痛完全消失, 无骨不愈合及骨坏死征象,足内弓塌陷平均改善5°,跖趾关节功能及皮肤感觉基本正常;X线片示(足母)外翻角<12°、第1、2跖骨间角<9°及胫侧籽骨半脱位矫正<50% 105足,基本矫正158足.足疗效评定:优84例,良48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为97%. 结论小切口微创治疗(足母)外翻是一种损伤小、痛苦少、矫正彻底及不易复发的较理想治疗方法.

  • 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Ludloff截骨矫形术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

    作者:徐燕;刘帅;胡军;张惠康;姚庆强;王黎明

    目的 探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Ludloff截骨矫形术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的疗效及优势.方法 将2013年4月-2015年2月拟行Ludloff截骨矫形术治疗且符合选择标准的28例(28足)中重度(足母)外翻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n=14):A组为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截骨手术,B组为传统截骨手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足侧别和外翻分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评价患足功能;根据X线片测量(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以及第1跖骨长度短缩程度.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 ~ 40个月,平均26.4个月.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的HVA、IMA和AOF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HVA、IM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A、B组间AOFAS评分及第1跖骨长度短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除B组1例发生转移性跖骨痛外,A、B组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Ludloff截骨矫形术,可以达到术前准确制定手术计划、术中实施精准截骨的目的,是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的有效方法之一.

  • Lapidus术式的发展与展望

    作者:吴亘彬;杨云峰;伊力哈木·托合提;李山珠;俞光荣

    目的 总结第1跖楔关节融合术(Lapidus术)治疗(足母)外翻的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Lapidus术的相关研究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Lapidus术是通过截骨、融合、固定来达到矫正(足母)外翻畸形的目的,其适应证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获较好疗效.术者可根据患者个体差异选择切口、截骨、融合固定方式,以达到佳矫正效果.结论 随着手术技术的成熟以及内固定材料的发展,Lapidus术已成为治疗中晚期(足母)外翻的终选择.而关节镜的应用,使Lapidus术式更加多样化.

  • 小切口第一跖骨远端截骨术矫正(足母)外翻畸形

    作者:赵延勇;周光;王艳梅;蒋海越;庄洪兴;胡晓根;胡守舵;林琳;潘博

    目的:探讨小切口第一跖骨远端截骨术矫正蹄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2003年以来采用小切口第一跖骨远端截骨术治疗(足母)外翻畸形300例共542只足,不做内固定.对所有患者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AOFAS)(足母)趾-跖趾-趾间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估,并结合影像学诊断综合评价手术疗效.结果:AOFAS总平均分为89.4±10.2分.影像学评估,术后(足母)外翻角(HVA)为12.8°±5.8°(4°~22°),较术前34.6°±9.6°(18°~68°)改善22°±8.4°;第一二跖骨间角(IMA)为7.6°±1.8(6°~11°),较术前14.3°±3.2°(11°~21°)改善6.7°±2.4°,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542只患足,498只对术后疗效满意,满意率91.5%.结论:小切口第一跖骨远端截骨术矫正(足母)外翻,临床效果可靠,不需内固定,手术切口美观,值得推广.

115 条记录 4/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