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改良Keller手术治疗(足母)外翻

    作者:沈珊安;王方;陈富强;黄淦堂

    目的:探讨本术式治疗中老年(足母)外翻的临床效果,分析其适应证及其优缺点.方法:(足母)外翻形成的内在因素不一种"绞盘式,,机制,为消除这一机制,切除近节趾骨近端,去除了(足母)收肌的止点,缓解了肌腱和韧带的张力,防止了畸形复发.结果与结论:34例54足经手术治疗,其中46足经6个月-6年的随访,畸形矫正满意,疼痛消除彻底,优良率92%.

  • 正常足与(足母)外翻足前足承重比例与跖骨头下压力的研究

    作者:温建民;桑志成;钟红刚;徐颖鹏;胡海威;成永忠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足母)外翻足前足承重比例及跖骨头下压力的改变情况.方法将测试对象分为正常组(160足)、轻中度(足母)外翻组(100足)、重度(足母)外翻组(56足)三组,运用我所生物力学室研制的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正常足与(足母)外翻足足底压力进行测试,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轻中度(足母)外翻足前足承重比例较正常足增加,重度(足母)外翻足前足承重比例介于正常足与轻中度(足母)外翻足之间.(足母)外翻足存在着前足压力外移的趋势,这种改变和畸形的程度相关.结论从生物力学角度证明,(足母)外翻前足承重比例及各跖骨头下压力的变化随(足母)外翻畸形程度增加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 改良McBride术式治疗(足母)外翻17例

    作者:周国明;袁付成

    (足母)外翻是骨科常见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女性多见.(足母)外翻的治疗,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很多,自1995年6月-2000年5月采用改良McBride术式矫正(足母)外翻畸形17例(25足),术后经5年以上随访,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 第一跖骨头下腓侧籽骨与(足母)外翻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李孝忠;张晓刚;王学香;徐丹;杨雪梅

    目的 探讨第一跖骨头下腓侧籽骨与躅外翻的相关性.方法 对2 000例正常足(右侧足入组,对照组)及60例躅外翻患者(双侧(足母)外翻者取严重侧入组,(足母)外翻组)拍摄足正、斜位片,测量以下参数:(足母)外翻角(HVA),第一、二跖骨间角(IMA),第二跖骨长度(CD),腓侧籽骨位置(FSP),腓侧籽骨至第一跖骨中线长轴距离(EF)和胫侧籽骨与腓侧籽骨距离(GH),并计算EF与CD的比值(K1)和GH与CD的比值(K2).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FSP、K1、K2与HVA的线性相关关系,并获得线性回归方程.结果 (足母)外翻组与对照组间FSP、K1和K2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受试者中,FSP、K1、K2与HVA具有相关性,其线性回归方程为HVA=63.976-10.541FSP-0.446K1-1.115K2.在HVA≥20°的受试者(n=107)中,FSP与HVA呈中度负相关(r=-0.494,P<0.05),线性回归方程为HVA=27.720-6.028FSP;(足母)外翻组中,FSP与HVA呈高度负相关(r=-0.824,P<0.05),其线性回归方程为HVA =26.842-6.011FSP.结论 第一跖骨头下腓侧籽骨脱位是导致(足母)外翻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FSP与HVA呈负相关.

  • (足母)外翻手术失败14例原因分析

    作者:雷林革;杜东鹏;姜文雄;戴奇峰;黄伟;李林祥

    目的:探讨(足母)外翻手术常见失败原因.方法:105例144足(足母)外翻,行手术矫正,观察疗效.结果:术后1年~6年的随访发现,14例疗效不满意,其中1例病人出现(足母)趾仰趾畸形,使双足不能穿同号鞋,2例术后长时间疼痛,7例术后复发,3例术后疤痕形成,1例术后(足母)趾过短.结论:外翻治疗需根据疼痛的部位、畸形的程度、病人要求等选择手术方法,强调治疗的个体化,术中需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 Scarf截骨治疗(足母)外翻的短期疗效分析

    作者:宋秀锋;李荣俊;杨涛;李宏志;郑加法

    背景:(足母)外翻为足踝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以各种手术治疗为主,术后效果及复发率有较大差异.目的:探讨Scarf截骨联合其他手术方式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的短期疗效.方法: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采用Scarf截骨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患者33例(41足),男4例(4足),女29例(37足);年龄24~69岁,平均51.7岁.在Scarf截骨的基础上部分患者联合第一跖趾关节骨赘切除、软组织松解及(足母)趾近节趾骨Akin截骨等手术方式.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Maryland(足母)跖趾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随访时摄足负重位X线片并测量(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和第一、二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4个月.HVA由术前32.78°矫正至10.18°,IMA由术前11.57°矫正至6.26°.Maryland(足母)跖趾关节评分:90~100分28足(68.3%),80~89分11足(26.8%),70~79分2足(4.9%),优良率为95.1%(39/41).结论:Scarf截骨术具有较好的自身稳定性,纠正畸形能力强,愈合快,坚固的内固定可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并发症相对较少,联合其他手术方式是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的理想方法.

  • 改良Lapidus手术纠正籽骨脱位的效果及重要性研究

    作者:张超;王旭;马昕;黄加张;顾湘杰;姜建元

    背景:(足母)外翻是老年人常见的前足疾病,其手术方法超过130种,但是目前对于手术矫正籽骨位置的重要性尚存争议.目的:探讨改良Lapidus手术中对第一跖骨籽骨系统恢复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组21例(29足)(足母)外翻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6~71岁,平均60.3±9.6岁.常规测量术前、术后(足母)外翻角(HVA),第一、二跖骨间角(IMA),胫侧籽骨位置(TSP),胫侧籽骨到第二跖骨轴线的距离与第二跖骨长度的比值,分析TSP与(足母)外翻的相关性以及手术对于恢复TSP的效果.结果:对于(足母)外翻足,TSP与HVA及IMA明显相关,术后患足TSP显著减小.手术前后籽骨的绝对位置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改良Lapidus手术可以有效地恢复第一跖骨籽骨系统,术前应常规评估TSP.

  • 胫侧籽骨位置对(足母)外翻矫形手术后功能恢复影响的研究

    作者:白东昱;薛亮

    目的 探讨术后胫侧籽骨位置(tibial sesamoid position,TSP)对(足母)外翻矫正术后跖趾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科接受(足母)外翻矫形术患者300例,并术后随访2年.通过手术前后患足负重下的前后位X射线检查结果评估患者的TSP、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 HVA)和第1~2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的改变.通过对术后TSP分级进行患者分组,比较正常型TSP(I~IV级)患者与异常型TSP(V~VⅡ级)患者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AOFAS拇趾跖趾关节评分(AOFAS Hallux Metatarsophalangeal-Interphalangeal Scale)的差异性,并通过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影响外翻矫形术后跖趾关节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TSP比例,异常型术前85.0%,术后24.3%(P<0.001).HVA角度:术前(30.8±10.8)°,术后(13.6±7.4)°,(P<0.001). IMA:术前(14.3±4.0)° 术后(7.9±3.5)°,(P<0.001).VAS评分,正常型术前(5.5±2.0)分、术后6个月(0.8±0.5)分、术后2年(0.5±0.5)分;异常型术前(5.8±2.5)分、术后6个月(2.0±1.3)分、术后2年(2.0±0.8)分.术后6个月和术后2年,正常型TSP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异常型T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AOFAS评分,正常型术前(56±5)分、术后6个月(80±4)分、术后2年(87±2)分;异常型术前(55±7)分、术后6个月(72±5)分、术后2年(76±2)分,术后6个月和术后2年,正常型TSP组的AOFAS评分均分别低于异常型T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术后异常型TSP是影响术后跖趾关节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74,95% CI:1.706~2.211,P<0.001).结论外翻矫形术后TSP分级对外翻患者术后跖趾关节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影响,TSP分级为I~IV级的患者术后跖趾关节功能恢复优于V~VⅡ级患者.

  • 小切口斜行截断及楔形截骨术矫治(足母)外翻畸形

    作者:毕洪森;马桂文

    目的探讨第一跖骨头囊内楔形截骨术矫正(足母)外翻畸形的可行性. 方法 2000年9月~2005年12月,我们对(足母)外翻足畸形行局部小切口,切除第一跖骨头内侧骨赘,在跖趾关节囊内完成跖骨头楔形截骨、跖骨头横向外侧移位和内侧关节囊收紧,矫正(足母)外翻畸形. 结果每足手术时间25~30 min,术中出血量5~10 ml.249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足母)外翻畸形完全矫正,优215足(86.3%),良29足(11.7%),差5足(2.0%),优良率98.0%,无并发症. 结论小切口斜行截断及楔形截骨术矫治(足母)外翻畸形可行,创伤小,术后的外形和功能得到全面改善.

  • 关节镜下行(足母)外翻外侧松解背侧入路的研究

    作者:桂鉴超;王黎明;王旭;尹恒;刘灵峰;徐燕;范素红;马昕;顾湘杰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行(足母)外翻外侧松解背侧入路的可行性及方法.方法 解剖研究采用10具新鲜保留踝关节的足部标本.在关节镜监视下,以钩刀松解外侧关节囊和(足母)内收肌斜头.观察各入路与周围神经血管、肌腱之间的关系,并统计松解范围.临床研究对5例(足母)外翻患者行关节镜下外侧松解加内侧软组织紧缩手术,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0岁.术前(足母)外翻角为24°~38°,平均30°,跖间角为9°~11°,平均10°.结果 解剖研究近侧切口与(足母)短伸肌腱非常接近,为0~3 mm,平均1.5 mm;与(足母)长伸肌腱相距为1~4 mm,平均2.4 mm.远侧切口与第一趾背动脉和趾背神经非常接近,为1~3 mm,平均1.4 mm,极易损伤.6例正常足中,1例松解跖籽骨韧带,1例作部分松解(70%).在4例(足母)外翻足中,2例松解跖籽骨韧带,1例作了部分松解(50%).临床研究5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9个月.后一次随访时X线片示(足母)外翻角4°~9°,平均7°,跖间角8°~10°,平均9°.患者均恢复良好,对外形满意,未见肌腱损伤、麻木、感染、跖趾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背侧入路关节镜下外侧松解是可行的,其手术切口较小,镜下视野清晰,可以根据需要松解外侧结构的各个部分,由于不损伤血管,减少了跖骨头坏死的发生.

  • 第一跖骨近端新月形截骨联合远端软组织重建治疗重度(足母)外翻

    作者:毛海蛟;史增元;董文伟;徐达传;Keith Wapner

    目的 探讨第1跖骨近端新月形截骨联合远端软组织重建手术治疗重度(足母)外翻的方法.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第1跖骨近端新月形截骨联合远端软组织重建手术治疗重度(足母)外翻21例,男性1例1足,女性20例20足,年龄36~ 68岁,平均52岁.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比较手术前、后X线上(足母)外翻角度的测量值,并结合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前足评分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本组21例,术后随访时间为12~ 26个月,平均16个月,无截骨不愈合及延迟愈合现象.患者术前(足母)外翻角为42.3°±1.8°,第1、2跖骨间角21.9°±1.7°,第1跖骨远端关节面倾斜角14.9°±1.8 °;术后(足母)外翻角矫正至14.5°±1.8°,第1、2跖骨问角9.1°±1.8°,第1跖骨远端关节面倾斜角7.2 °±1.5 °.上述3个角度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评分术前为44.0±1.8分,术后为83.9±2.2分.结论 对第1、2跖骨间角增大的重度(足母)外翻患者,采用第1跖骨近端新月形截骨联合远端软组织重建手术,可获得良好的术后效果.

  • 手术矫形治疗严重(足母)外翻25例

    作者:贺卫东;孙喜山;李建明

    (足母)外翻是足踝外科常见病,主要表现为第1跖骨头内移、(足母)趾外翻、第1跖趾关节内侧(足母)囊炎,严重者影响日常生活。(足母)外翻畸形矫正方法较多,疗效各异,部分方法并发症发生率或复发率较高。2008年以来,我们采用手术矫形治疗严重(足母)外翻25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 Chevron截骨术治疗士兵轻中度(足母)外翻17例

    作者:徐子涵;孙天胜;汤宇

    (足母)外翻是常见足畸形之一,部队官兵尤其是步兵中,长期高强度军事训练更增加了该病的发生率.2011年7月-2012年6月,我们采用Chevron截骨术治疗士兵轻中度(足母)外翻17例(22足),短期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 17例中,男13例,女4例;年龄19~28岁,平均22.3岁.单侧12例,双侧5例.术前均拍摄足负重位X线片并精确测量:外翻角(HVA) 27°~45°,平均35.8°;第一、二跖间角(IMA) 11°~23°,平均15.5°;AOFAS评分40~62分,平均52.2分.并发(足母)囊炎20足、转移性跖骨痛18足、第二趾受挤压相关症状14足、小趾囊炎5足;合并扁平足22足.

  • 作者:

    关键词:
  • 改良McBride手术治疗(足母)外翻((足母)囊炎)临床研究

    作者:张君伟;齐磊

    目的 探讨改良McBride手术治疗(足母)外翻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5年6月~2011年3月收治的65例(足母)外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I组21例采用常规McBride手术;II组44例采用改良McBride手术.结果 59例患者获得长期随访,其中短6个月,长3年.I组复发8例(38%),II组复发4例(9%),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良Mebride手术疗效好,复发率较低.

  • (足母)外翻矫形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作者:周佳超;高根德

    目的 探讨新型(足母)外翻矫形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 设计并制出新型(足母)外翻矫形器并结合临床给(足母)外翻患者使用.共计34例(足母)外翻患者使用.其中男性3例,女性31例.年龄21~71岁,平均42岁.(足母)外翻角度15.2°~20.4°,平均为(17.4±2.1)°.结果 经治疗3个月,改善疼痛症状的患者有5例,占7例疼痛患者的71.43%.矫正(足母)外翻患者3例,占(足母)外翻患者的8.82%.3位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5岁.24例(足母)外翻患者HVA未增大,占(足母)外翻患者的70.59%.结论 该新型(足母)外翻矫形器具有矫形功能,并且对20~30岁年轻的患者效果明显.

  • (足母)外翻足内侧足纵弓的初步研究

    作者:薛剑锋;顾湘杰;马昕;王旭

    目的观察(足母)外翻足与正常足的内侧足纵弓,探讨(足母)外翻足内侧足纵弓的病理变化、病理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足母)外翻患者24例34足,男6例8足,女18例26足;年龄11~83岁,平均56.96岁;左足17足,右足17足.无足部疾患者18例34足,男7例14足,女11例20足;年龄39~79岁,平均55.17岁;左足17足,右足17足.对34足(足母)外翻足及34足正常足摄足负重正侧位X线片,测量(足母)外翻角、第一、二跖骨间角、籽骨位置及代表内侧足纵弓高度的内弓顶角、前弓角、距骨相对高度,比较(足母)外翻足与正常足之间的差异,并分别对(足母)外翻畸形中出现的(足母)趾外翻、第一跖骨内翻、籽骨脱位与内侧足纵弓塌陷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足母)外翻足中,(足母)外翻角为32.7°±9.5°,第一、二跖骨间角为13.3°±3.2°,籽骨位置1度4足,2度18足,3度12足.内弓顶角为136.9°±7.6°,前弓角为10.8°±2.6°,距骨相对高度为0.159±0.030.正常足中,(足母)外翻角为10.6°±2.0°,第一、二跖骨间角为7.5°±1.4°,籽骨位置0度20足,1度14足,未发现2度及3度病例.内弓顶角为126.7°±2.1°,前弓角为16.6°±1.6°,距骨相对高度为0.199±0.01.(足母)外翻足的内侧足纵弓低于正常足(P<0.05),且存在塌陷.(足母)趾外翻、第一跖骨内翻、籽骨位置与内侧足纵弓的高度有相关性(P<0.05)结论(足母)外翻是一种复杂的以第一跖列畸形为主要表现的足部疾患,在(足母)外翻患者中,内侧足纵弓存在一定程度的塌陷,(足母)外翻畸形和内侧足纵弓塌陷有一定的相关性.

  • Austin手术治疗(足母)外翻的远期疗效分析

    作者:陈兆军;王正义;林顺福;唐凡启;陈宇明;于益民;牛水力

    目的 总结Austin手术治疗(足母)外翻5年以上长期随访结果,并进行疗效分析.方法 利用Austin手术治疗(足母)外翻患者438例,其中91例176足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11年,平均7.8年;男12例20足,女79例156足;年龄23~81岁,平均47岁.术前、术后2周、术后5~11年摄负重位X线片,测量(足母)外翻角(HVA)、第一、二跖骨间角(IMA)、近端关节固定角(PASA)、远端关节固定角(DASA),并观察其变化.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7年在足底应力测试仪上对18例患者36足测量足底应力,并将两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 根据Maryland第一跖趾关节百分评分法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定,优126足(71.6%),良39足(22.2%),可11足(6.3%),优良率为93.8%.HVA较术前纠正14.2°(t=3.207,P<0.01),IMA较术前纠正7.5°(t=2.304,P<0.05),PASA较术前纠正8.3°(t=1.976,P<0.05),DASA较术前纠正0.4°(t=0.216,P>0.05).术后第一跖骨头下负重增加,第二、三跖骨头处应力明显减少,第一至第五跖骨头下负重应力值趋于均匀.结论 Austin手术截骨方法简单、稳定、不愈合率低、操作易掌握,是治疗第一跖趾关节无骨关节炎的轻、中度(足母)外翻患者的一种较好的、疗效可靠的手术方式.

  • 第一跖楔关节融合治疗(足母)外翻合并第一跖楔关节不稳

    作者:马昕;王旭;刘施巍;桂鉴超;顾湘杰

    目的 探讨第一跖楔关节融合重建足横弓治疗(足母)外翻合并第一跖楔关节不稳的疗效.方法 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手术治疗合并第一跖楔关节过度活动、足横弓塌陷的(足母)外翻患者23例32足,均为女性;年龄46~72岁,平均(60.3±9.3)岁.第一跖骨头下压、外移及旋后并与失稳的第一跖楔关节融合,融合关节采用AO"T"形钢板固定.(足母)外翻畸形采用改良McBride软组织手术矫形.术后石膏固定6周,随后部分负重2周.结果 20例患者28足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3.3个月.X线片显示第一跖楔关节均获得良好融合.(足母)外翻角从术前的平均51°±12°减小到术后的平均22°±6°;第一、二跖骨间角从术前的平均15°±5°减小到术后的平均9°±4°.患者主观评价,优15足,良9足,可4足,优良率为85.7%.患者前足底疼痛均有明显好转,4足有不同程度的第一跖趾关节疼痛,1足足中部不适,取内固定后消失.结论 第一跖楔关节融合治疗(足母)外翻合并第一跖楔关节不稳能很好地纠正足横弓的塌陷、第一跖骨内翻畸形,对恢复第一跖骨头的负重功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采用钢板内固定能有效提高融合部位的稳定,利于前足的早期负重.

  • Scarf截骨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

    作者:陈晖;王斌;熊进;骆东山;宋知非;朱丽华;邱勇

    目的 探讨Scarf截骨治疗(足母)外翻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手术治疗(足母)外翻患者25例40足,其中23例36足获得随访,男2例2足,女21例34足;年龄28~70岁,平均56岁.手术均采用Scarf截骨,术中2枚螺钉固定.比较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与(足母)外翻相关的各角度的X线测量值,并结合AOFAS和VAS评分观察疗效.术前、术后的各组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足母)外翻角和第一、二跖骨间角从术前的38.0°±22.0°和16.0°±4.6°改善到术后的14.0°±6.1°和7.8°±2.9°,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角从23.0°±15.0°矫正为7.7°±5.1°.末次随访时(足母)外翻角为15.0°±5.7°,第一、二跖骨间角为8.8°±4.1°,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角为5.9°±3.8°.患者随访10~57个月,平均32个月.AOFAS评分从术前(46±17)分改善为(85±11)分,VAS评分从(7.4±2.3)分改善为(3.3±1.9)分.术后(足母)僵硬2例,内侧皮神经损伤1例,转移性跖骨痛1例.结论 Scarf截骨具有较好的自身稳定性,并发症少,手术效果好,可作为中、重度(足母)外翻矫形手术的首选方法.

115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