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右美托咪定对左布比卡因颈丛阻滞效应的影响

    作者:冯树全;詹英;张玉坤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加入左布比卡因对颈丛神经阻滞效应的影响.方法 40例ASAⅡ或Ⅲ级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左布比卡因组(L组)给予0.375%左布比卡因20 mL,左布比卡因-右美托咪定组(LD组)给予0.375%左布比卡因20 mL+右美托咪定1μg·kg-1,分别行颈浅丛神经阻滞,余麻醉方法相同.记录两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Ramsay镇静评分,并观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术中镇痛药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LD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L组,而持续时间长于L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注药结束后10、20、30、60、90 min时,LD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L组,而MAP、HR水平均低于L组,均有显著差异 (P<0.05).LD组术中利多卡因和芬太尼用量少于L组(P<0.05). 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LD组发生心动过缓3例.结论 右美托咪定加入左布比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可缩短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并有一定可唤醒的镇静作用.

  • 右美托咪定复合颈丛麻醉镇静镇痛的半数有效剂量

    作者:刘毅;杨承祥;仲吉英;张娜;文先杰;周桥灵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颈丛麻醉镇静镇痛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 80例择期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镇静组和镇痛组,每组40例.各患者的药物剂量以序贯法进行选择,右美托咪定的初始负荷剂量设为1 μg·kg-1,递增递减的梯度标准为0.1 μg·kg-1,区间为0.50~1.50 μg·kg-1.泵注时间为10 min,泵注完毕后10 min开始手术.分别以Ramsay评分和VAS评分作为镇静和镇痛的评分.采用序贯法计算2组右美托咪定的ED50及其95%可信区间(CI).观察2组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结果 镇静组右美托咪定的ED50为1.16 μg·kg-1(95%CI:0.98~1.34 μg·kg-1),镇痛组为0.81 μg·kg-1(95%CI:0.67 ~ 0.95 μg·kg-1).2组入室后、选取颈丛阻滞后10 min、泵注完成后10 min时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无显著差异(P> 0.05),切皮、牵拉甲状腺上极、缝皮时镇痛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较泵注完成后10 min有所上升,且高于镇静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颈丛麻醉时镇静和镇痛的ED50分别为1.16 μg· kg-1和0.81 μg· kg-1,以前者为佳剂量.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麻醉管理

    作者:许平波;李文献;黄静霞;林福清;邓小明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的麻醉管理.方法:回顾分析了26例CEA的麻醉管理.其中男25例,女1例,平均年龄(68.3±13.2)岁.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颈动脉阻断期间,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将血压维持在较基础值高10%~20%的水平.平均阻断时间为(24.4±7.1) min,苏醒时间(7.1±2.2) min.术后除1例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外(经处理后痊愈),没有1例发生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可安全用于CEA术.

  • 52例椎孔外颈神经根卡压综合征临床分析

    作者:王金武;陈德松;方有生;顾玉东

    目的了解颈神经根受压解剖学基础,分析颈神经根受压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52例此类患者进行了详细的临床观察和分析,均先经保守治疗,其中15例行前、中及小斜角肌切断及颈神经根松解术。结果保守治疗近期虽有一定疗效,但不理想。15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半,症状消失,均未见复发。其主要症状为头面部、颈肩部疼痛,患侧上肢乏力,嗅觉、味觉减退,无明显外伤史。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的颈椎横突后结节,是颈部明显压痛点的位置。感觉障碍以颈肩部、头面部及上肢刺痛减退为主。X线片示C3~C7颈椎椎体有明显骨质增生41例,椎间隙狭窄27例。结论椎孔外颈神经根卡压综合征的病因是以前、中及小斜角肌为主的颈前肌群和颈后肌群的腱性交叉纤维压迫神经根、颈丛、臂丛及颈神经后支所致。

  • 颈丛受压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作者:方有生;陈德松;顾玉东

    目的了解颈丛受压的解剖学依据及其诊治方法.方法采用解剖学方法,对6具成人尸体的双侧颈丛,并对其行径作大体及显微解剖观察;临床随访并分析16例颈丛神经受压患者的治疗及疗效.结果 C2~4根部及C2,3与C3,4的合干处有致密的纤维组织包绕,C3、C4合干处还有成串的淋巴结与之伴行.本组16例患者中,6例合并胸廓出口综合征,5例作颈丛周围纤维组织松解后颈部耳周部感觉恢复正常.16例患者均作颈部局封治疗后随访6个月~2年,其中8例有效,2例无效.6例伴有胸廓出口综合征.结论颈丛在穿过颈部腱性组织时有可能受到卡压,产生颈部疼痛、不适及颈部与耳周感觉异常,局封治疗有效,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松解.

  • 不同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宜波;支利军;颜学军

    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实施颈丛神经阻滞的效果. 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甲状腺腺瘤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A、B、C、D4组,每组20例,依次采用0.55%、0.45%、0.35%、0.25%甲磺酸罗哌卡因实施颈丛神经阻滞,观察各组患者麻醉后的镇痛效果及呼吸和心率(heart rate,HR)的变化.结果 A、B、C、D组镇痛效果的平均秩次依次为27、26、26、15,A、B、C组的镇痛效果明显高于D组(P<0.05),A、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呼吸困难程度的平均秩次依次为16、38、39、67,A组呼吸困难程度明显高于B、C、D组(P<0.05).A、B、C、D组HR增加的平均秩次依次为20、39、39、62,A组HR增加明显高于B、C、D组(P<0.05). 结论 0.35%~0.45%甲磺酸罗哌卡因是颈丛神经阻滞较为合适的局麻药浓度.

  • 颈神经丛的组织化学研究

    作者:吴煜农;邱蔚六;张志愿;张陈平;傅涵冰

    目的拟确定颈丛及其分支是否含有运动神经轴突,从而探讨根治性颈清扫术后肩(胛)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并提出改良颈清扫术术式,以保存术后正常的肩功能.方法通过AchE组织化学染色法对颈丛C2~C4及其相关分支的神经纤维进行鉴定.结果颈丛C2~C4均含运动神经轴突.66.67%的病例至少有1根以上.颈丛近根部AchE染色呈阳性,45.45%颈丛斜方肌支含运动神经轴突,颈丛肩胛提肌支及头夹肌的分支均含有运动纤维.结论颈丛可作为斜方肌的一个运动神经支配来源.颈清扫术中保留颈丛到斜方肌的支配和行颈丛肩胛提肌支副神经移位吻合可较好地恢复术后斜方肌的功能.

  • 保留颈丛神经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改进

    作者:施建华;甄林林;韩学东;宋玮

    目的:探讨保留颈丛神经技术在分化性甲状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10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保留颈丛神经的功能性颈清扫术,采用传统的不解剖颈丛和本研究改进的解剖颈丛2种术式.①N0、N1a分化型甲状腺癌,或颈内静脉旁淋巴结较小(N<3 cm)无包膜外侵犯者,可不解剖颈丛行传统的保留颈丛的颈清扫术;②N1b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较多者,需常规分离皮瓣后、应用解剖技术保留颈丛神经.术后采用轻触、针刺、冷热法刺激患侧颈部皮肤,以健侧为对照测知感觉.以肉眼判断有无完全显露颈清扫要达到的解剖结构为达标.结果:2种颈丛神经保护法均能达到颈清扫要求.术后全部下颈部及肩部无麻木感,耳部感觉良好.结论:解剖颈丛保留颈丛的技术拓宽了分化性甲状腺癌保留颈丛的适应证,同样能保护颈部感觉.

  • 3种麻醉方式在锁骨内固定术中临床应用的效果观察

    作者:王贵;徐春红;柳子明

    目的 观察3种神经阻滞麻醉方法在锁骨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从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就医的锁骨骨折患者中选取327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均为109例,分别使用三种不同的麻醉方法,观察其麻醉效果.A组患者行颈丛C4一点法加C6颈浅丛阻滞,依照颈丛一点法,患者平卧头偏向健侧,使用局麻药0.375%的罗哌卡因,C4浅丛、深丛和C6浅丛分别注射药物6ml.B组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平卧头偏向健侧,采用肌间沟法,注射局麻药0.375%的罗哌卡因20~25ml.C组患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首先采用肌间沟法注入局麻药0.375%的罗哌卡因15~20ml,阻滞肌间沟臂丛神经,5~10分钟后观察效果,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效果达成后即行颈丛浅支阻滞麻醉,采用颈丛一点法注入局麻药10~15ml. 结果 A、B、C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0.7%、83.5%和96.3%,C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时,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能取得安全有效的麻醉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全麻和颈丛阻滞复合全麻对喉癌患者术后清醒的影响

    作者:邵雪泉;殷萍;杨淑芬;兰金山;江秀清

    [目的]探讨单纯全麻和颈丛阻滞复合全麻对喉癌患者术后清醒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喉癌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Ⅰ组)和颈丛阻滞复合全麻组(Ⅱ组)各20例,Ⅰ组在局麻下行气管造口插管全麻;术中麻醉维持用微泵恒速输注异丙酚3~4mg/(kg·h),吸入异氟醚(呼气末浓度0.5~0.8MAC),并间断追加芬太尼和维库溴铵;Ⅱ组在颈丛阻滞下行气管造口插管,术中用异丙酚1.5~2mg/(kg·h),吸入异氟醚(呼气末浓度0.3~0.5MAC),并按需追加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结果]Ⅰ组术中异丙酚、芬太尼及维库溴铵用药量均明显大于Ⅱ组(P<0.05或P<0.01);术毕自主呼吸恢复用氟吗西尼后3min达4级清醒、拔管更换气管造口插管时间,Ⅱ组各项指标较Ⅰ组明显缩短(P<0.01),且围拔管期血流动力学稳定.[结论]全麻复合颈丛阻滞可显著减少全麻用药量,有利于喉癌术后早期清醒与拔管;由于颈丛阻滞具有术后镇痛作用,因而可明显减轻围拔管期心血管应激反应.

  • 艾司洛尔预防颈丛阻滞引起的心血管反应

    作者:陈丽安;张玉楚;葛雯;陈骏萍;单闯;胡序凯

    甲状腺手术颈丛阻滞时引起的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心血管反应 ,可加重或诱发心脑血管疾患.本文报告应用艾司洛尔预防颈丛阻滞引起的心血管反应的效果.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择期行单侧甲状腺手术病人46例,男21例,女25例;年龄25~63岁;体重50~8 2kg.既往无心肺疾患及内分泌疾患,ASAⅠ~Ⅱ级.随机将病人分为艾司洛尔组(Ⅰ组)和盐水对照组(Ⅱ组),每组23例,两组病人术前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

  • 颈深丛神经阻滞防治胆囊手术时肩部牵涉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金向红

    目的:探讨颈深丛神经阻滞防治胆囊手术时肩部牵涉痛的效果.方法:胆囊切除患者9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选择硬膜外麻醉.观察组麻醉平面测试后,行右颈深丛神经阻滞,注入0.25%罗哌卡因6 ml;对照组右颈深丛注入0.9%生理盐水6 ml,观察患者肩部疼痛情况,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9%,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颈深丛神经阻滞可以防治胆囊手术牵涉痛.

  • 小剂量艾司洛尔预防颈丛阻滞后心血管副反应的临床评价

    作者:王南海;金钟

    目的:评价小剂量艾司洛尔预防颈丛阻滞后心血管副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甲状腺手术40例,随机分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均行"一针法"颈丛阻滞,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麻醉前、麻醉后3 min、5 min、10 min的上述指标变化.观察组在麻醉后立即静脉注射(静注)小剂量艾司洛尔(0.5 mg/kg).结果:两组术前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麻醉前后的SBP、DBP、HR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中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相对平稳,尤其HR、SBP组内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麻醉后,HR和SBP 5 min和10 min各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结论:小剂量艾司洛尔单次静注能有效预防颈丛阻滞后的心血管副反应.

  • 保留颈丛的功能性颈清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

    作者:张勇;倪进斌;钱金权

    目的:评价保留颈丛的功能性颈清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价值.方法:对我院1991年9月~1997年9月收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20例,施行保留颈丛的功能性颈清术.结果:颈枕部皮肤感觉正常,颈部无肿瘤复发.结论:保留颈丛的功能性颈清术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常用术式相比肿瘤的治疗效果相同.

  • 颈丛神经阻滞并发症38例分析

    作者:王冰

    颈丛神经阻滞是颈部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它具有适应证广、操作简便、麻醉效果确切等优点;然而,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本文就其发生原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 神经阻滞 颈丛
  • 正常成人颈臂丛两种神经MRI成像技术比较

    作者:黄克勇;丁汇清;李长城;李春阳;汤其岭

    目的::探讨正常人颈、臂丛全身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 DWIBSS)和MRI脊髓成像( MRM)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102名健康成人颈、臂丛DWIBSS和MRM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在DWIBSS图像中,除C4外,C5~T1神经干几乎均可显示,并追踪到腋神经处。与DWIBSS成像不同, MRM成像能显示整个(也可分段显示)脊髓、各神经根袖和其内走行的神经根。结论:DWIBSS结合MRM等能够获得较高的空间分辨率,较高的组织分辨率和更细节的颈、臂丛解剖信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颈丛阻滞复合全麻用于甲亢病人手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绍林;刘小彬

    目的:观察颈丛阻滞复合全麻对甲亢病人血流动力学、术毕清醒时间及术后镇痛剂使用率的影响.方法:甲亢患者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4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A、B两组,每组各20例,A组:0.25%布比卡因行双侧颈浅神经阻滞,每侧10 ml,然后缓慢依次静注咪唑安定、异丙酚、芬太尼、琥珀胆碱全麻诱导,插管成功后麻醉机控制呼吸,术中静注芬太尼、吸入1%~1.5%异氟醚维持麻醉,万可松维持肌松;B组,直接进行全麻诱导.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插管、术中切甲状腺及拔管时的SBP、DBP、HR变化,术毕清醒时间,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压和心率无显著差异.插管、术中切甲状腺及拔管时B组SBP、DBP、HR比术前明显升高(P<0.01);而A组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B组术毕拔管时间(13±5.6)min,A组术毕拔管时间(6±3.3)min,两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A组术后镇痛剂使用率5%(1/20),B组术后镇痛剂使用率85%(17/20),两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在甲亢病人手术中,颈丛阻滞复合全麻比单纯全麻更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术中静脉用药,缩短患者术毕拔管时间,减少术后镇痛剂的使用率.从而提高了甲亢患者手术的安全性.

  • 经颈路臂丛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陈晖

    锁骨骨折是外科常见的创伤性疾病之一,锁骨及其所属皮肤范围受颈丛及臂丛神经的双重支配,在麻醉工作中锁骨骨折一直是属于难度较大的麻醉.采用高位硬膜外麻醉,麻醉风险大;采用全麻,费用高,对患者全身生理干扰大;采用颈丛或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易出现阻滞不全.我院采用经颈路臂丛阻滞麻醉,麻醉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杜氟合剂对颈丛阻滞时血浆ET/NO浓度、血压及心率的影响

    作者:陈雄刚;陈辉

    颈丛阻滞后颈动脉窦和迷走神经被阻滞、病人术前精神紧张从而均使交感活性增强,由此引起了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皮质醇、T3、T4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心血管反应.但颈丛阻滞后发生心血管反应的具体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内皮素(ET)为血浆中强收缩血管物质,一氧化氮(NO)则具有强烈扩张血管作用,笔者探讨颈丛阻滞后心血管反应是否与血浆中ET和NO浓度变化有关,同时观察颈丛阻滞前给予哌替啶(杜冷丁)和氟哌利多合剂(杜氟合剂)的防治效果.

  • 颈段食管自发性破裂2例

    作者:姚奇俊

    颈段食管自发性破裂发病急骤,如未及时确诊并处理,患者可因并发严重感染死亡.本病国内报道甚少,我科收治了2例,现报告如下.

142 条记录 4/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