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先天性角化不良1例病例报道

    作者:张岩;张莳;唐家宏;朱璐;王战营

    目的:了解先天性角化不良(DC)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例资料完整的DC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患者1岁发病,发病时除临床皮肤黏膜特殊表现外,血常规表现为单纯血小板减少,酷似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但应用激素、人血免疫球蛋白等药物疗效不佳,终进展为造血衰竭,靠定期输血支持.结论:DC患者,一般发病较早、预后较差,无特殊治疗方法,骨髓衰竭期以定期输血支持为主.同时警惕恶性肿瘤的发生.有条件可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望改善预后.

  • 先天性角化不良患儿基因分析及端粒长度测定

    作者:张家源;安文彬;张丽;常丽贤;戚本泉;刘天峰;刘芳;杨文钰;郭晔

    目的:对2例先天性角化不良(DC)患儿进行基因分析和端粒长度测定.方法:2例患儿表现为皮肤黏膜异常三联征(指/趾甲角化不良、口腔黏膜白斑、皮肤网状色素沉着)和骨髓衰竭,提取他们的外周血DNA,应用PCR扩增DC的6个热点基因,包括DKC1、TERT、TERC、TINF2、NOP10、NHP2,进行DNA测序和基因分析,并应用流式-原位杂交(Flow-FISH)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相对端粒长度.结果:1例患儿测序发现为TINF2基因中第6号外显子的c.811C >T (Q271X)突变,另1例患儿测序发现为TINF2基因中第6号外显子c.848C>A(P283H)突变,患者相对端粒长度显著低于同年龄正常儿童.结论:低龄患儿出现典型皮肤黏膜改变、骨髓衰竭时,应考虑到DC可能.基因检测及端粒长度测定可避免误诊、漏诊及明确诊断.其中1例患儿TINF2基因中第6号外显子c.811C >T(Q271X)突变,另外1例患儿TINF2基因中第6号外显子c.848C> A(P283H)突变,此发现均为国内首次报道.

  • 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病1例

    作者:房慧媚;王红梅;陈丹;赵爽;顾安康;纪华安

    患者男,80岁.全身棕褐色斑、间有白色斑点,伴瘙痒8年.专科检查:颜面、颈部、躯干及四肢可见红斑、棕褐色网状色素沉着、色素减退斑,间有毛细血管扩张,皮损部位萎缩变薄.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棘层萎缩,基底细胞液化,真皮浅层水肿,血管周围较多淋巴细胞、噬色素细胞浸润.结合临床诊断: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病.

  • 八例先天性角化不良伴骨髓衰竭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分析

    作者:万扬;安文彬;张家源;章婧嫽;张然然;朱帅;常丽贤;张英驰;刘芳

    目的 加深对先天性角化不良(dyskeratosis congenital,DC)伴骨髓衰竭的认识.方法 收集2010年9月30日至2015年9月30日8例伴骨髓衰竭DC患儿的临床资料,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DKC1、TERC、TERT、NOP10、NHP2、TINF2等16种端粒相关基因进行全外显子及剪接位点测序分析.结果 8例DC患儿中男6例、女2例,中位发病月龄为42(15~60)个月.初诊血常规:中位WBC3.99(1.26~5.44)×109/L,中位中性粒细胞计数1.11 (0.38~2.15)×109/L,中位RBC 2.45(0.37~3.56)×1012/L,中位HGB 82.5(15~127)g/L,中位PLT27(2~112)×109/L.8例患儿中6例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3例患儿检出 DKC1基因突变:c.961C>A 1例,c.1058C>T 2例;4例患儿检出TINF2基因突变:c.849delC、c.844C>T、c.811C>T、c.862T>A合并c.871delA各1例;1例患儿检出TINF2基因突变(c.848C>A)合并TERT基因突变(c.1138C>T).其中DKC c.961C>A、TINF2 c.849delC、TINF2 c.871delA突变为首次报道.7例患儿口服雄激素治疗,其中5例血常规指标改善.1例患儿死于重症感染,其余7例患儿维持治疗.结论 DC伴骨髓衰竭以TINF2突变和DKC1突变为主.雄激素对部分病例有效.

  • 先天性角化不良症细胞遗传不稳定性研究

    作者:李园;赵馨;李洋;彭广新;李建平;杨文睿;武志洁;宋琳;叶蕾

    目的 研究先天性角化不良症(DC)患者细胞遗传不稳定性、分析其可能的机制及其与造血衰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彗星试验检测4例DC患者、29例Fanconi贫血患者和24名正常志愿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比较各组彗星头部DNA百分比(HeadDNA%)、彗星尾部DNA百分比(TailDNA%)、尾矩(TM)、Olive尾矩(OTM)和彗星细胞率(CCP),结合丝裂霉素C(MMC)试验和骨髓造血细胞常规染色体核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①4例DC患者均未发现克隆性异常染色体核型.②DC组的TM(6.77±0.90)、OTM(6.19±0.80)和CCP[(46.00±5.03)%]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61±0.49、0.66±0.42、(5.91±3.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FanConi贫血组[7.81±3.58、6.65±2.21、(56.03±13.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③在MMC 80 μg/L条件下DC组畸变细胞率明显低于Fanconi贫血组[(21.00±3.16)%对(31.97±6.33)%,P=0.003].④DC患者的CCP、OTM、TailDNA%、TM与其外周血HGB水平和PLT、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DC患者细胞遗传不稳定性显著增高,而DNA损伤修复机制基本正常;DC遗传不稳定程度与已经发生的造血衰竭严重程度无相关.

  • 先天性角化不良遗传背景及临床特点

    作者:周丽娜;安云飞;赵晓东

    先天性角化不良(dyskeratosis congenita,DC)是一种由端粒维持相关基因缺陷导致的遗传多系统骨髓衰竭综合征,表现为显著的临床与遗传异质性,以网状皮肤色素沉着、甲营养不良、黏膜白斑、易患恶性肿瘤为临床特点.DC早于1906年由Zinsser首先报道,经由Engman(1926)和Cole(1930)首次确诊,故又称Zinsser-Engman-Cole综合征.

  • 先天性角化不良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朱铁山;王宝玺

    先天性角化不良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皮肤黏膜损害、常伴有多系统损害的罕见的遗传性综合征.其遗传方式有3种:X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对本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其遗传特征以及伴发系统损害的机制研究,特别是对于以X染色体隐性遗传为特征疾病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重点对本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以及发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进行了综述.

  • 中国一先天性角化不良家系患者端粒长度测量

    作者:刘香;李喜英;邓伟平;董秀芹;张露霞;胡峥峥

    目的 研究一X连锁先天性角化不良(dyskeratosis congenita,DC)家系患者端粒长度与临床表型轻重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DC患者、DC家系正常人、正常对照组进行端粒长度测量,结果进行两样本间的t检验.同时对患者进行全身体格检查和血液学、肺通气等实验室检查.结果 此家系DC患者、家系正常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端粒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827,P>0.05),患者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结论 此家系DC患者端粒长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临床表型为轻型.

  • 先天性角化不良1例报告

    作者:纪健;苏雁

    先天性角化不良( D C)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遗传病,遗传方式可为X连锁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常染色体隐形遗传。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网状色素沉着、甲床萎缩和黏膜白斑,同时可以累及多脏器、多系统。临床罕见,近期我科收治1例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先天性角化不良患儿,现报告如下。

  • 先天性角化不良的遗传学进展

    作者:王昱璐;左亚刚;朱铁山

    先天性角化不良是一种少见的具有临床特征和遗传异质性的遗传综合征.分为X染色体隐性、常染色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3种遗传方式.研究表明,60%的先天性角化不良患者存在已知基因的突变,至今发现的所有致突变的基因在端粒酶活性、组装或者端粒完整性上均起作用.概述已发现的疾病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并阐明不同基因突变与疾病临床特征的关系,对基因突变的研究可为基因治疗提供证据.

  • 先天性角化不良研究进展

    作者:邓伟平;莫友;王建琴

    先天性角化不良是一种少见的先天遗传性皮肤病,其临床三联征包括:甲板营养不良,口腔或阴道等可出现白斑,皮肤异色症样的色素沉着.先天性角化不良是与编码角化不良蛋白基因、编码端粒酶的RNA组份基因、编码端粒酶的逆转录酶基因突变及其他未确认的致病基因突变引起的基因病,其遗传方式有:X-性联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治疗上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文中从先天性角化不良的发病机制、突变类型、临床表型以及治疗方面综述先天性角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 先天性角化不良伴骨髓造血衰竭1例

    作者:马晓蕾;刘艳;蔡林;周城;张建中

    先天性角化不良是一种以皮肤萎缩、网状色素沉着、甲营养不良及黏膜白斑为特征的先天性综合征,临床少见.近期我科诊治1例伴骨髓造血衰竭的先天性角化不良,现报告如下.

  • 先天性角化不良伴全血细胞减少一例

    作者:欧阳芳;简丹;粟娟;陈明亮

    患者男,13岁.因皮肤色素沉着、指甲发育不良13年来我院就诊.患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皮肤色素沉着,呈褐色,先出现在颈部,呈点状,后逐渐加重.发展到全身,皮肤表面粗糙,点片状分布,部分呈网状,以颈部、前胸、腹股沟、耳廓背侧为甚,同时出现指趾甲脱落,甲床萎缩.无发热、咳嗽、抽搐等.患者7岁以前经常腹泻,均在当地治愈,否认其他系统疾病,挑食,食欲差,成绩差.父母非近亲结婚.其母及舅舅有类似皮疹及指(趾)甲表现,舅舅30岁逝世,死前有1年的腹泻史.患者曾于2011年7月在北京某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白细胞3.79×109/L,红细胞3.02×1012/L,血红蛋白100 g/L,血小板41 × 109/L,中性粒细胞0.32,淋巴细胞0.56.拟诊为先天性角化不良、血小板减少症.

  • 先天性角化不良1例

    作者:刘蕤;赵桂兰;宋勇;刘永斌;姚琦;李宝月

    先天性角化不良是一种先天性中胚层及外胚层发育不良综合征,是罕见的遗传性皮肤病.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报道如下.

  • 先天性角化不良1例

    作者:周欣;田歆;马少吟;李薇;刘玉梅;张锡宝

    先天性角化不良(dyskeratosis congenita)是一种少见的累及多系统的先天性综合征.1906年由Zinsser首次报道,现将我们所遇到1例报道如下.

  • 先天性角化不良一家系

    作者:姜薇;朱学骏

    报道一先天性角化不良家系,患者为一对兄弟,其父母为近亲结婚,患者的姐姐正常,为典型的X连锁隐性遗传.

  • 基因检测确诊1例先天性角化不良

    作者:乌云

    报道1例典型X连锁先天性角化不良患者,通过基因检测方法证实该患者为DKC1基因p.Ala353Val突变所致,其母亲为相应突变杂合携带者,并出现部分先天性角化不良的临床表现.

  • 中国儿童先天性角化不良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李威;谢晓恬

    目的 分析归纳我国先天性角化不良(DC)患儿的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与合理防治DC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近10年国内文献中基本资料可供分析的43例DC患者,以及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诊治的2例DC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且与国外文献报道进行对比.结果 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例典型病例详细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国内45例DC患者资料,我国儿童DC主要特征与国外资料存在下列主要差异:1.起病较早(平均4.5岁,中位数3岁),但诊断年龄滞后(平均17.9岁,中位数18岁).2.存在皮肤色素沉着、指(趾)甲发育不良和黏膜白斑等完整DC三联征表现者比例较高(42/45例,93.3%).3.较早出现造血功能抑制(平均5.6岁).4.端粒酶相关基因突变类型较为单一,近年报道中仅见DKC1(7例)和TINF2(6例),未见其他突变类型.5.有2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获得造血功能重建;小剂量雄性激素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有效率可达70%左右(7/10例).结论 我国儿童DC多于婴幼儿期起病,临床表现DC三联征比较典型,但诊断年龄明显滞后.提高临床对于DC的认识,结合相关基因检测,可提高早期诊断率,有助于适时行allo-HSCT或有效药物维持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也为优生优育、开展家族性产前检查提供依据.

  • 反复肺部感染及口腔黏膜溃疡

    作者:匡飞梅;唐兰兰;张辉;谢岷;杨明华;杨良春;俞燕;曹励之

    8岁女性患儿,因间断咳嗽、发热3年余,再发1月余入院.近1年反复出现口腔黏膜溃疡.体格检查发现右上背部皮肤色素脱失.外院多次查血常规和免疫功能正常.多次肺部CT提示肺部感染病灶,经抗感染治疗,发热咳嗽仍反复,右肺部病变持续存在,抗结核治疗无效.多次血常规检查发现粒细胞缺乏,行基因检测,确定为RTEL1基因纯合突变所致先天性角化不良(DC).RTEL1基因突变的先天性角化不良患者易出现肺部并发症.由于RTEL1基因序列有高度可变性,突变位点很多,突变方式多样,且可以通过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方式遗传,因此其临床表现多样,易致漏诊及误诊.对不明原因反复肺部感染的患儿,应注意口腔、皮肤和指趾甲的检查并监测血常规以排除DC.DC目前无特效治疗,出现骨髓衰竭和肺功能衰竭时,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肺移植是目前唯一的治疗方法,雄激素及其衍生物对部分病人有效,针对端粒途径的靶向药物有望给DC患者带来希望.

  • 先天性角化不良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分析:附1例报告

    作者:袁姗姗;陆一丹;吴翠玲;李惠萍;戈慧;张玉明

    目的:探讨先天性角化不良症(dyskeratosis congenita, DC)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特点。方法回顾我院收治的1例DC患儿的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外周血DNA,PCR扩增DC的7个热点基因,包括DKC1、TERT、TERC、TINF2、NOP10、NHP2、WRAP53,进行DNA测序和基因分析。结果患儿外周血标本检测出DKC1基因中一个半合子变异:c.85-15T>C。其母亲为相应变异杂合携带者,并出现部分先天性角化不良的临床表现如指(趾)甲变形等。结论当低龄患儿出现典型皮肤黏膜改变、骨髓衰竭、肿瘤易感性、有肿瘤家族史时,应考虑到DC可能。早期行相关基因检测可提高临床诊断的诊断率,减少误诊、漏诊。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