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光动力疗法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观察

    作者:叶璐;杨新光;王小丽;郑波;刘晖

    目的 探讨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病理性近视(PM)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短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经临床眼底检查、FFA和/或ICGA检查及确诊的继发于PM的CNV患者19例(19只眼)行PDT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其佳矫正视力、眼底像、眼底血管造影CNV渗漏、OCT及mf-ERG检查结果.光动力治疗方案参照TAP制定的标准.随访时间为3-6个月.结果 PDT治疗后全部患者视力改善或保持不变,无视力下降者.所有患眼底出血或渗出均减轻.FFA/ICGA检查显示:CNV停止渗漏11只眼,占57.89%;渗漏减少8只,占42.11%.OCT检查显示CNV明显变薄.PDT治疗后1个月mf-ERG3-5环N1、P1波波振幅密度值与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3个月时3~4环N1、P1波振幅密度值与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 病理性近视CNV经PDT治疗短期有效,安全性好,PDT治疗CNV的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经光动力疗法治疗后的生存质量研究

    作者:曾洪波;郭望仙;陈长征

    目的 评价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CNV)经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后的生存质量.方法 对24例(24只眼)伴CNV的病理性近视患者进行PDT治疗,并随访1年.对治疗前后病理性近视患者的佳矫正视力、生存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1年后,87.5%的患者视力下降小于3行.治疗后,调查量表中有部分视功能有显著改变.结论 PDT治疗能有效阻止伴CNV的高度近视所致的视力严重下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的临床体会

    作者:唐建明;刘南琳;吴乃川

    目的 观察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应用消毒灭菌的同种异体硬脑膜对98例(176只眼)病理性近视患者行后巩膜加固术,观察其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1年近视度数稳定或减少者占94.4%,眼轴稳定者占93.0%,矫正视力稳定或提高者占95.8%,无远期手术并发症.结论 后巩膜加固术是控制病理性近视恶化的一种可行的方法,并且手术安全.

  • 病理性近视与HLA基因的关联

    作者:李寿玲;李霞;季碧霞;罗怡;褚仁远;陈逖;朱定良;庚镇诚

    目的研究病理性近视与HLA基因的相关性,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对121例病理性近视患者的HLAⅡ类基因-DQB1位点的第二个外显子进行基因分析.计算HLA-DQB1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确定相对危险率(RR),并与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病理性近视患者HLA-DQB1的*0301,*0303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在正常人中的分布(Pc<0.001);相对危险率(RR)分别为6.9464,5.2103.*0601,*0602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00).结论 HLA-DQB1的*0301和*0303等位基因可能为病理性近视的易感基因,与发病有关;而*0601,*0602可能为抵抗基因,具有保护作用.

  • 病理性近视巩膜细胞外基质中胶原蛋白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丽娜;张丰菊

    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al myopia),亦称高度进行性近视,属近视的一种亚型;常伴发眼后极部的变性改变,包括巩膜变薄、脉络膜萎缩变薄及眼轴的增长.在所有屈光不正中,病理性近视危害大,多导致视力不佳,甚至终失明.近年来研究表明:病理性近视的发展与巩膜组织细胞外基质的生物化学特性改变有密切关系,而胶原作为巩膜组织细胞外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达和积聚的改变与病理性近视的发展明显相关.本文就目前病理性近视发展中巩膜组织细胞外基质中胶原改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应用新解》一书出版

    作者:李海凌

    本书由中华医学华眼科分会前主任委员黎晓新教授、第一代OCT的发明人之一Dr.David Huang等著名专家共同编写,反映了OCT在眼科疾病应用方面新进展。全书共14章,20万字,近300幅照片,内容包括OCT成像的多样性、正常黄斑OCT图像、OCT在视网膜病变疹断的价值和限度、OCT检查操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图像解读,黄斑交界区疾病OCT图像、黄斑水肿的OCT图像、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老年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的黄斑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青光眼诊断方面的应用。书中同时附有FFA和ICG影像,以增加对疾病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本书图文并茂,条理清晰,力求精炼,查找方便,希望对眼科医师认识和使用OCT提供帮助。本书16开精装,铜版纸全彩印刷,彩图随文印刷,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区CNV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曙光;王瑞峰;项杰

    目的 评价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NV)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5.6月-2016.12月经临床相关检查确诊为病理性近视伴CNV形成病例38例(72眼);患者中男19例38只眼,女19例34只眼;年龄24 ~ 70岁,平均52岁.随机分为试验组(38只眼)及对照组(34只眼)每组19例,试验组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5 mg(0.05 ml)联合术后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每次口服1.5g,一日三次,口服疗程3个月,于注射后第1、2、3个月各随访1次,并于第1、2个月随访时各追加注射1次,对照组仅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剂量及疗程同试验组.通过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压、检眼镜、眼底彩色照像、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分析两组在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央凹厚度(CMT)及眼底血管造影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3个月,试验组及对照组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t=6.72、-8.12,P<0.01;对照组:t=2.28、-7.54,P<0.05).治疗后l、2、3个月,两组间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3.12、3.27,P<0.0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试验组较对照组比较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3、-3.61、-4.64,P均<0.05).FFA/ICGA显示试验组3个月有30眼渗漏消失,8眼渗漏面积明显减小,治疗均有效,对照组有16眼渗漏面积减小,16眼渗漏面积变化不明显,2眼有新鲜出血.结论 比较单纯药物治疗,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能够更有效的促进脉络膜新生血管萎缩,减少出血及渗漏,减轻黄斑水肿,提高视力,是目前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CNV较好的方法.

  • 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的相干光断层扫描

    作者:吴章友

    光相干断层扫描作为一种动态观察疾病发展过程、对组织微细结构作定量分析的光学影像诊断技术,随着这项新检查技术应用于眼科,使大家熟知的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如黄斑新生血管膜与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法有了进一步发展;更重要的是发现了一些过去不曾认识的病变,如无黄斑裂孔的后极视网膜脱离及黄斑劈裂等.丰富了对高度近视黄斑疾病的认识,提高了治疗这些病变的能力.

  • 羊膜绒毛膜兜袋术治疗病理性近视

    作者:朱光;谢桂珍;徐萍;王健;周伟

    目的探讨羊膜绒毛膜兜袋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的疗效.方法高度近视并视网膜脱离患者共52例52只眼,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行环扎加压+羊膜绒毛膜兜袋术(简称治疗组),另一组行环扎加压术(简称对照组).结果术后随访1年并对两组患者术后屈光状态、视野状况进行分析.治疗组术后屈光度降低者为本组患者的53.85%,对照组术后屈光度增加者为本组患者的84.61%,其差异非常显著(t>3,P<0.01).治疗组术后周边视野扩大者为本组患者的76.92%,对照组术后周边视野缩小者为本组患者的67.54%,其差异非常显著(t>3,P<0.01).结论羊膜绒毛膜兜袋术治疗病理性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且稳定性较好的方法.

  • 护士在维替泊芬进行光动力学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闫惠青;黄高秀;黄旭

    我们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进修期间,全程参与用维替泊芬进行光动力学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湿性型黄斑病变10例,年龄大68岁,小23岁.其中病理性近视2例,老年性黄斑变性8例.

  • 中医辨证防治高度近视黄斑病变2例治验

    作者:金威尔

    高度近视又称病理性近视,在世界各地是第4~7位的永久性致盲疾病.

  • 高度近视后巩膜加固术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付晓莹;陈梅影;宋宗明;王勤美

    高度近视又称病理性近视、恶性近视,是指屈光度大于600度,伴有眼轴延长、眼底视网膜和脉络膜萎缩、巩膜葡萄肿、黄斑变性等退行性病变为主要特点的屈光不正.

  • 玻璃体内联合注射康柏西普和诺适得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效果观察

    作者:浦利军;刘庆淮;黄爱萍;吴志贤;王丽芳;赵琪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联合注射康柏西普和诺适得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病理性近视CNV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观察组玻璃体内联合注射康柏西普与诺适得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检查佳矫正视力(BCVA);根据BCVA变化评价视力提升情况,检查治疗前后眼内压(IOP)、CNV面积、黄斑中央区厚度(CMT),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记录手术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2.5±1.2)次,低于对照组的(3.8±1.8)次(P<0.05).两组治疗前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BCVA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观察组高于同时点对照组(P均<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视力提升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IOP、CNV面积、CMT及血清CRP、VEGF均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玻璃体内联合注射康柏西普和诺适得治疗病理性近视CNV,可减少治疗次数,有效降低血清CRP、VEGF,从而提高治效果,且手术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 病理性近视眼黄斑中心10°各区视网膜厚度、光敏感度改变及其相关性分析

    作者:郭海霞;楚艳华;韩泉洪

    目的:检测病理性近视眼黄斑中心10°各区视网膜厚度( RT)、光敏感度( MS)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病理性近视黄斑区无特殊病变患者50例(65眼),均检测屈光度(SE)、眼轴长度(AL);采用蔡司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Cirrus HD-OCT)行黄斑中心10°各区检测,记录上方、颞侧、下方、鼻侧、中央RT(RT上、RT颞、RT下、RT鼻、RT中);采用MAIA微视野计行眼底成像、黄斑区微视野检测,记录黄斑中心10°上方、颞侧、下方、鼻侧、中央及总MS( MS上、MS颞、MS下、MS鼻、MS中及MS总);分析相关性。结果各区R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8.409,P=0.000),各区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06,P=0.801)。 SE和AL呈负相关(r=-0.838,P=0.000);RT上与SE呈正相关(r=0.390,P=0.025)、与AL呈负相关(r=-0.391,P=0.033),RT鼻与AL呈负相关(r=-0.382,P=0.037),其余各区RT与SE、AL均无相关性(P均>0.05)。 MS总、各区MS与SE均呈正相关(r总=0.329,P=0.029;r上=0.304,P=0.045;r颞=0.323,P=0.033;r下=0.323,P=0.033;r鼻=0.325;P=0.031,r中=0.316,P=0.036),与AL均无相关性(P均>0.05)。除MS颞、MS中与相应区域RT无相关性外(P均>0.05),其余各区MS与相应区域RT均呈正相关(r上=0.420,P=0.019;r下0.365,P=0.020;r鼻0.381,P=0.013)。结论病理性近视黄斑眼中心10°区RT分布存在区域性差异,随着AL增加某些区域选择性变薄;MS存在区域性差异,当近视度数增加时,各区域MS下降。

  • 后巩膜兜带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焦润润

    病理性近视是指屈光度数高并伴有眼底明显改变及其他并发症的近视[1],又称变性近视,其特点是以屈光度进行性加深、眼轴不断增长、眼底组织进行性损害,从而引起视功能障碍[2].后巩膜加固术(posterior scleral reinforcement operation,PSRO)是利用生物或非生物材料对后极部巩膜薄弱区进行加固的手术,原理是通过对后极部巩膜薄弱区的加固延缓眼轴的增长,从而减缓近视度数的加深对眼底的改变,后巩膜加固术是目前唯一治疗眼轴增长的手术治疗方法.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36例39眼病理性近视患者,进行了后巩膜兜带加固术,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成人近视加深警惕五种疾病

    作者:陶海

    病理性近视和普通近视不同,病理性近视随着年龄增长,程度会持续加重.这是眼睛内部发生的病变,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常伴有眼底改变,视力不易矫正,又称为变性性近视.是以屈光度进行性加深、眼轴不断增长、眼内容物和视网膜脉络膜组织进行性损害,引起视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眼病.如果一年内近视度数增长超过100度,甚至200度以上,或是累计达到2000度以上,就很可能是病理近视.

  •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递法明片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观察

    作者:史志洁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口服递法明片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 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16例(16眼)的临床资料。采用玻璃体腔注射一次初始计量为0.5 mg(0.05 ml)康柏西普眼内注射液(含0.5 mg 康柏西普),术后给予患者口服递法明片2个月进行治疗。术后1、3、6个月随访复诊,行佳矫正视力(BCV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眼压检查。随访期内若发现仍为活动性 CNV 或 CNV 病灶扩大或新病灶出现则行再次注射治疗。结果术后1、3、6个月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28±0.03、0.36±0.03、0.38±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1.506,P =0.000);术后1、3、6个月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1、3、6个月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61.0±8.56、233.9±6.71、229.0±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86.28,P =0.000);术后1、3、6个月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 FFA 检查结果示15眼 CNV 完全闭合,1眼 CNV 大部分闭合。随访期内10眼行1次玻璃体腔注射治疗,5眼行2次玻璃体腔注射治疗,1眼行3次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平均注射次数1.43次;随访期内玻璃体腔注射后未出现高眼压症状。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发生严重眼部及全身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口服递法明片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单纯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患者眼后段结构的形态学改变

    作者:刘维锋;徐月圆;袁雪芳;石浔

    目的 对比单纯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患者视盘区域、眼球壁等形态学改变,探讨用于评价高度近视眼的可测量指标.方法 收集18 ~45岁高度近视患者29例52眼,采用深度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DRI-OCT Atlantis等影像设备检测相关数据,将患眼分成单纯高度近视组和病理性近视组.对比两组视盘、近视孤、脉络膜萎缩弧形态;不同区域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脉络膜、巩膜的厚度等形态特征.结果 本研究中单纯高度近视组27眼,病理性近视组25眼.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病理性近视组比单纯高度近视组的屈光度更大、眼轴更长、佳矫正视力更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单纯高度近视组、病理性近视组患者的视盘水平长度分别为(1440±419) μm和(1228±331) μm;垂直长度分别为(1906±430) μm和(2085±304) μm;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视盘椭圆指数分别为0.78±0.16、0.63±0.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视盘椭圆指数0.8以上为正常分类(8眼因视盘界限难以确定未纳入该项分析),单纯高度近视组中视盘正常形态13眼、异常12眼,病理性近视组视盘正常形态3眼、异常16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单侧弧和环形孤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两组单纯近视弧和色素上皮脉络膜萎缩区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网膜厚度:单纯高度近视组和病理性近视组患者视网膜厚度中心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近视组患者的其余各区域视网膜厚度均比单纯高度近视组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神经纤维厚度:两组颞侧区域神经纤维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近视组的其余各区域神经纤维厚度均比单纯高度近视组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O.O1).病理性近视组患者各区域脉络膜厚度比单纯高度近视组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单纯高度近视组均未完整显示全层巩膜厚度;病理性近视组19眼可显示全层巩膜厚度.结论 单纯高度近视进展为病理性近视时,主要表现为近视加深、眼轴变长、佳矫正视力下降,脉络膜萎缩弧增加,视网膜厚度、神经纤维厚度大部分区域更薄;脉络膜厚度普遍变薄.

  •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作者:王秀;何晴;路晓晓;薛安全;魏瑞华

    目的 探讨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随访2 a观察41例76眼患有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行后巩膜加固术患者术前术后眼轴长度、佳矫正视力、视网膜劈裂的贴附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3d、1个月、3个月、6个月眼轴长度分别为(27.71±1.60) mm、(28.11±1.62) mm、(28.58±1.80) mm和(29.01±1.92) mm,均较术前的(30.29±2.01)mm缩短,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00).术后1 a眼轴长度逐渐增长至术前水平,术后2 a眼轴长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0).术后1个月佳矫正视力即得到提高,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术后3个月、6个月、1 a、2 a佳矫正视力持续提高,且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4眼术前伴视网膜劈裂者,术后27眼(79.41%)视网膜完全贴附;4眼(11.76%)基本贴附;3眼(8.82%)改善.术中未见并发症发生,术后有结膜刺激征、高眼压、眶内炎症反应、浅前房、复视及视物变形、黄斑出血复发等并发症发生,均在3个月内恢复.结论 后巩膜加固术是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它可以有效地控制病理性近视的进展.

  • 高度近视眼后巩膜形态、黄斑轮廓形态临床观察

    作者:刘维锋;赵雁之;李春英;黄国富;钟翔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后巩膜形态、黄斑轮廓形态类型,并比较其在单纯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90例163高度近视眼,利用DRI-OCT Atlantis、眼底照相检测相关数据,分析后巩膜形态、黄斑轮廓形态类别和分布情况;按META-PM标准分成单纯高度近视眼组和病理性近视眼组,对比两组不同后巩膜形态、黄斑轮廓形态分布概况.结果 163眼高度近视眼,Ⅰ型后巩膜形态44眼(27.0%)、Ⅱ型后巩膜形态85眼(52.1%)、Ⅲ型后巩膜形态15眼(9.2%)、Ⅸ型后巩膜形态15眼(9.2%)、Ⅶ型4眼(2.5%).黄斑水平轮廓形态153眼中Ⅰ型31眼(占20.3%)、Ⅱ型23眼(占15.0%)、Ⅲ型87眼(占56.9%)、Ⅳ型12眼(占7.8%);黄斑垂直轮廓形态149眼中Ⅰ型104眼(占69.8%)、Ⅲ型28眼(占18.8%)、Ⅳ型17眼(占11.4%).综合水平和垂直分布160眼中:Ⅲ+Ⅰ型62眼(占38.8%);Ⅰ+Ⅰ型26眼(占16.3%);Ⅲ+Ⅲ型22眼(占13.8%);Ⅱ+Ⅰ型20眼(占12.5%);Ⅳ+Ⅳ型10眼(占6.3%);其余7种类型共20眼(占12.5%).不同黄斑水平轮廓形态在单纯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分布眼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7;P<o.01).结论 单纯高度近视主要以Ⅱ型、Ⅰ型后巩膜形态为主,黄斑水平轮廓形态主要以Ⅲ型为主,黄斑垂直轮廓形态主要以Ⅰ型为主,综合以水平Ⅲ型+垂直Ⅰ型为主.Ⅸ型后巩膜形态、Ⅳ型不规则型黄斑水平轮廓多见于病理性近视.

164 条记录 5/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