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疗效的影响

    作者:窦禹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抚顺市眼病医院治疗的48例病理性近视PM-CN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患者使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常规给予静脉注射血栓通及口服腺苷钴胺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佳矫正视力(BCVA)明显高于对照组,黄斑中心厚度(CM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总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对病理性近视PM-CNV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 后巩膜加固治疗病理性近视新进展

    作者:周希彬

    病理性近视是永久性致盲眼病之一.目前,对于病理性近视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本文对通过后巩膜加固治疗病理性近视的历史及现状作一综述,并进一步展望其应用前景.

  • 光动力法治疗眼底相关疾病的护理

    作者:孟小妹

    二十一世纪,一项新技术传人国内,使得我们终于有一种方法能够突破黄斑中心凹的"禁区"--用维替泊芬行光动力疗法(PDT)治疗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包括老年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PM)、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CEC)及脉络膜血管瘤等.由于,该技术价格昂贵,药物性质特殊等因素,给围术期护理提出较高的要求.我院自2005年1月开展了PDT治疗,通过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给予科学系统的护理,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 OCTA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任旋

    目的 探析OCTA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1月在本院进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中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治疗前需进行眼压、前置镜眼底检查、裂隙灯、近视测量量表以及OCTA检查等,观察患者治疗前与和治疗后患者的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以及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矫正视力均较治疗前有所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患者CMT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网直径缩小,密度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应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效果显著,并运用OCTA进行检查,可具有无创以及快速图像扫描等检查优势,可提高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诊断准确性,为临床疾病的确切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对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进行诊断及分析

    作者:张红振;努尔艳依布拉西;吴亚明

    目的 探究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对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的诊断意义.方法 抽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32例(36眼)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OCT检查,观察并记录黄斑裂孔的形态学特征.结果 经常规眼底检查,33患眼后根部出现不同程度的脉络膜萎缩灶;经PCT检查,所有患眼均为III~IV期黄斑裂孔,III期黄斑裂孔4例5眼,10例11眼出现后巩膜葡萄肿,4例4眼伴随视网膜脱落.结论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对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术后院内感染的控制及护理

    作者:林雯雯;叶成富

    目的 观察院内感染控制在预防病理性近视患者后巩膜加固术术后院内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后巩膜加固术的病理性近视患者126例,按照住院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15年1-6月,65例)和观察组(2015年9月-2016年2月,6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院内感染控制护理干预,统计2组患者术后感染、护理投诉的发生情况,出院前采用纽卡斯尔病人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有l例术后感染患者,1例护理投诉事件;对照组有7例术后感染患者,8例护理投诉事件;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及护理投诉例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055、3.911,均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72.8±2.1)分,对照组为(67.2±3.3)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435,P<0.05).结论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院内感染控制护理干预后,患者院内感染率降低,护理投诉事件减少,护理满意度也得到了提高.

  • 病理性近视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

    作者:仇伟涛;宁美真;张杰

    病理性近视(PM)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成为世界上近视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亚洲年轻患者(年龄<50岁).CNV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可以大大降低PM的致盲率,改善患者的视觉质量.临床上尝试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光动力学疗法、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及联合治疗等,治疗后视功能有所提高.然而,长期安全性及有效性仍未认可.

  •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激光治疗

    作者:张士胜;廖华萍;王康孙

    脉络膜新生血管是病理性近视患者常见的视力下降原因,通常可引起不可逆的中心视力丧失.本文主要对继发于病理性近视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流行病学、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及激光治疗进行综述,其中激光光凝、经瞳孔温热疗法、光动力疗法等激光治疗是文章的焦点.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李泽斌

    黄斑病变是病理性近视患者视力损害的常见原因,但由于其伴随的广泛视网膜脉络膜萎缩,使临床观察较为困难.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可获得清晰的活体视网膜黄斑部横切面解剖结构的伪彩色图像,并可准确观察视网膜黄斑部结构改变.OCT的应用使临床对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的观察变得更加可能,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现对OCT在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综述.

  • 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手术

    作者:王军

    高度近视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病理性近视,其眼轴不断加长,近视度数持续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高度近视眼晶状体老化,晶状体核密度逐渐增加,产生核硬化,屈光指数加大,随后晶状体透明度降低,核逐渐变为棕色或黑色,因而高度近视眼白内障中,以核性及后囊下白内障为多见.由于高度近视眼在解剖学和病理学上的特殊性,其白内障手术难度较大,并发症发生率高.

  • 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的临床观察

    作者:闫淑;杜敏;邵玲;杨洁

    目的:观察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形态学改变的特征。方法:对67例(90眼)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患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必要时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结果: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的常见表现有表现8种类型:(1)漆裂纹性黄斑病变:12例18眼,占20%;(2)黄斑前膜性黄斑病变:6例9眼,占10%;(3)Fuchs斑性黄斑病变:5例8眼,占8.9%;(4)黄斑出血性黄斑病变:22例28眼,占31.1%;(5)黄斑萎缩性黄斑病变:9例14眼,占15.6%;(6)黄斑劈裂性黄斑病变:6例6眼,占6.7%;(7)黄斑裂孔性视网膜病变:4例4眼,占4.4%;(8)视网膜脱离性黄斑病变:3例3眼,占2.7%。结论:OCT能直观、清晰地显示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形态;FFA能更准确地确定病变的性质,推测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与病理性近视的相关研究

    作者:李雯霖;何爱群;卓晓;林海波;陈慕丹

    目的:探讨病理性近视患者 bFGF 和 TGF-β的表达水平。方法对我院门诊就诊的病理性近视患者、非病理性近视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 bFGF 和 TGF-β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探讨其在病理性近视患者和非病理性近视患者中的表达强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病理性近视和非病理性近视患者血中bFGF 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这两组患者血中 TGF-β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bFGF 和 TCF-β可能在病理性近视的发生发展过程序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 病理性近视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肖博;王红燕;楚艳华

    近视在所有眼科疾病中发病率第一,病理性近视(PM)属于近视的一种,其特征是眼轴延长及病理改变如巩膜变薄、后巩膜葡萄肿及各种眼底病变.PM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有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的青壮年罹患PM.PM及其相关并发症常导致视力下降或盲,是导致青壮年人群视力下降重要的原因之一,不但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也给社会造成巨大经济负担.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对PM的发病机制特别是巩膜主动塑形的机制及目前PM治疗研究前沿特别是核黄素-A波紫外线巩膜交联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EDI-OCT脉络膜测量在病理性近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陈伟;楚艳华;韩泉洪

    病理性近视是亚洲人群中一种容易导致视力损伤的常见疾病.增强深部成像的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enhanced-depth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OCT)是一种新近发展的技术,它可以通过平均成像、眼球追踪、高速扫描、低噪音等对脉络膜进行活体检测,这种技术的应用正逐渐成为病理性近视临床诊治中的一项重要检查方法.通过EDI-OCT检测高度近视人群中脉络膜的变化对照正常人中脉络膜的变化,可以更进一步深入地了解病理性近视脉络膜变化特点,从而对其发病原因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观察与护理

    作者:黄一涛;颜波;廖子芳;詹文珠

    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收治的36例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采用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并于注射前后辅以有效护理,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治疗后1,3,6个月的佳矫正视力和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底彩照显示所有患眼黄斑区出血吸收;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完全闭合28眼,大部分闭合8眼.结论: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采用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并于注射前后辅以有效的护理,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病理性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方法

    作者:郭倩;原艳波;解瑞;王莉

    通常将高于-6.00D且眼轴长度≥26.5 mm的近视称为高度近视,当眼底出现漆样裂纹、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萎缩、后巩膜葡萄肿、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视网膜出血、视网膜脱离等病理改变[1],就称之为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 myopia,PM).有研究表明,人群中PM患病率约0.9%~3.1%,而发生病理性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secondary to pathological myopia,PM-CNV)约占5.2%~11.3%[2].PM-CNV发病年龄主要在50岁以下[3],通常位于黄斑中心凹或旁中心凹下,随着病程的进展可以引起视网膜下出血、渗出,后往往会造成不可逆的视功能损害.PM-CNV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机械牵拉作用、血流动力学改变及遗传学因素是当前PM-CNV发病机制的主要三大理论[4].随着眼轴的不断延长,PM患者的脉络膜和视网膜也不断的变薄,过度牵拉后Bruch膜会出现裂纹,随后,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或神经神经上皮层下被穿出裂纹的Bruch膜侵入,即产生CNV.

  • 病理性近视基因位点MYP3内基因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静晓;冯月兰

    近视是眼科常见的疾病之一,病理性近视即近视度数≥-6.00D的近视,容易发生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视网膜周边格子样变性等并发症.MYP3基因是通过对混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单纯性病理性近视的大家系进行连锁分析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发现的,并将MYP3基因定位于12q21~q23.而该区域内的基因Lumican、Decorin以及DSPG3被认为是有可能引起高度近视的候选基因.本文将对MYP3内的高度近视候选基因进行论述.

  • 病理性近视病因学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王春燕;艾育德

    目的:探讨和总结近年来病理性近视病因学研究的新进展.方法:对近10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综述的查阅和总结.结果:对病理性近视病因学的研究仍以环境和遗传因素为主,本文具体从围产期因素、调节因素、形觉剥夺、神经递质作用及遗传学各方面进行了阐述.结论:它可能为一组由不同致病基因所诱导产生的在不同病因作用下的相同表现.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 病因学
  •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发生相关因素及其OCT形态学研究

    作者:王禹;孙笑;徐艳春

    目的 研究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形态特征及探讨近视屈光度、眼轴长度与CNV形成有无相关性.方法 对自2004年11月至2006年6月门诊及住院的34例(60只眼)近视患者行眼部A超、B超、屈光度检查,FFA、OCT检查有无CNV,记录黄斑区病理性改变.以眼轴及屈光度为标准将病例分为实验组(眼轴≥26mm,屈光度≥-6.0D)和对照组(眼轴<26mm,屈光度<-6.00D),并将结果用相关性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50只眼中39只眼发生CNV,对照组10只眼中1只眼发生CNV.实验组CNV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眼轴、屈光状态同CNV的发生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50只眼FFA检查36只眼查出CNV,14只眼未见CNV荧光表现;OCT检查39只眼查出典型CNV图像,11只眼未见CNV.对结果进行卡方检验,OCT与FFA对CNV的检出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眼轴越长,屈光度越大发生CNV的机率越高,眼轴的长短、屈光状态同CNV的发生有相关性.OCT同FFA对病理性近视CNV敏感性无明显差异,OCT在眼底存在少量出血、机化瘢痕、色素沉着等情况下OCT能较FFA更明确地发现CNV.OCT对病理性近视CNV有特征性的形态表现,可作为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有效补充检测手段.

  • 病理性近视眼黄斑区微视野分析

    作者:郭海霞;楚艳华;刘玉燕;彭素芬;韩泉洪

    目的 利用微视野计分析病理性近视眼黄斑区无特殊病理改变时光敏感度的变化和固视情况.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在天津市眼科科医院就诊的病理性近视黄斑区无特殊病变的患者35例44只眼(A组),同时以年龄相匹配的中低度近视眼15例27只(B组)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行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测量,采用MAIA微视野计检测黄斑10°总体平均光敏感度(mean sensitivity,MS总)、2°、4°固视率(P1、P2)、固视稳定率.并将黄斑中心10°分5区,记录各区平均光敏感度(MS上、MS颞、MS鼻、MS下、MS中).结果 A组与B组相比,除下方(MS下)(t =-1.400,P=0.166)外,黄斑中心10°平均光敏感度(MS总),各分区平均光敏感度(MS上、MS颞、MS鼻、MS中)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3、-2.689、-2.063、-2.731、-2.018,P=0.019、0.009、0.043、0.008、0.048);两组2°、4°固视率、固视稳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740、-1.947,P=0.086、0.056,x2=1.042,P>0.05).结论 病理性近视眼无黄斑病变时黄斑区整体平均光敏感度下降且改变呈区域性,固视可基本保持稳定.

164 条记录 2/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