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无保护左主干不再是介入“禁区”

    作者:高润霖

    一、PCI治疗应分层酌定当代PCI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LMCA)有无地位?事实是,SYNTAX研究3年随访结果显示,PCI治疗组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全因病死率、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主要终点事件均无差别,PCI组再次血管重建率较高( 20.0% vs 11.7%),但CABG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4.0%vs 1.2%).分析显示,对于独立左主干病变、左主干伴单支、双支和3支血管病变,各亚组PCI与CABG治疗的MACCE并无显著差异.另外,根据SYNTAX评分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显示对于SYNTAX评分0~ 22分的低危患者,PCI与CABG组3年累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和23% (P =0.33):SYNTAX评分23~ 32分的中危患者,PCI与CABG组3年累计事件发生率均为23.4%(P=0.9);SYNTAX评分≥33分的高危患者,PCI与CABG组3年累计事件发生率均分别为37.3%和21.2% (P =0.003),表明对于低危和中危的左主干患者,PCI治疗是合理的选择.

  • 高龄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的护理配合

    作者:余丽波;董艳飞

    目的:探讨高龄冠心病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期间的护理方法。方法我院对20例70岁以上需要进行PCI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加强了在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的各项护理工作。结果这20例患者经过合理的护理后,都能接受PCI手术治疗,且在手术成功后的病情有了明显的改善,并康复出院。结论强化围术期间的个性化优质护理配合,是高龄冠心病患者行PCI手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 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护理

    作者:吕微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其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trial ventricular block, AVB)多是由于右冠状动脉阻塞所致[1],患者死亡率极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应用机械方法直接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血管,恢复冠脉血流直接、有效的方法,具有创伤小、效果可靠的优点[2,3],能有效挽救濒死心肌,改善房室传导,降低死亡率.吉林省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06年3月至2010年12月行直接PCI治疗的28例急性心梗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从术前术后及出院指导等3方面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和措施,均治疗护理后痊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 护理干预对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4例的影响

    作者:韩广云;初春梅;平欣;苏秀丽;罗双丽

    急性心肌梗死即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是尽早、持久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有效的方法,可以使病死率明显下降,并成为AMI治疗的首选方法.现将54例AMI患者进行PCI治疗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短期、强化阿托伐他汀预防对比剂肾病的研究

    作者:李顺宝;李东韬;田春凤;李放

    目的:总结分析急诊经皮PCI(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短期、强化阿托伐他汀对预防CIN(对比剂肾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进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后给予80mg阿托伐他汀口服,对照组患者术前不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患者术后都给予20mg/d阿托伐他汀长期服用,分别于术前和术后连续3天测量Scr(血清肌酐)、CysC(血浆胱抑素)、超敏C反应蛋白,并依据Cockcrof-Gault公式算出Ccr(内生肌酐清除率),记录两组患者CIN发生率。结果:观察组Scr增幅(6.1±2.5)μmol/L、Ccr降幅(5.0±1.5)ml/min、CysC增幅(0.08±0.05)mg/L、超敏C反应蛋白增幅(5.2±5.5)mg/d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IN发生率2.67%明显低于对照组1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经皮PCI术前短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能抑制患者炎症反应,缓解肾损伤,有利于预防CIN发生,值得推广使用。

  •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PCI治疗策略

    作者:李伟杰;郭艳杰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导致急性血管闭塞,从而导致供血区域心肌缺血直至坏死。AMI再灌注治疗包括:早期再灌注即AMI发病12h以内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恢复期再灌注即AMI发病12h以后开通IRA。

  • 冠心病危险因素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

    作者:陈曼丽;张钲;白明;李强

    目的 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冠心病且行PCI治疗住院患者的冠心病危险因素.随访观察术后1年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情况,分析其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入选的446例患者,年龄32~80岁,平均(60.23±9.75)岁;男性84.97%(379/446),冠心痛家族史者2.24%(10/446);合并糖尿病者20.63%(92/446);合并高血压痛52.26%(242/446);血脂异常42.15%(118/446);体重超重62.33%(278/446);吸烟者57.85%(258/446).随访12个月内MACE发生率5.83%,经分析,女性、冠心痛家族史、超重、高血压及吸烟患者在PCI术后1年内发生MACE与未发生MACE的患者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133、6.848、3.997、3.939、4.120,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MACE与家族史、超重、性别相关(OR值分别为7.383、10.504、0.058,95%CI分别为1.639~33.246,1.231~89.598,0.014~0.236,P均<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接受PCI治疗总体预后良好.PCI术后,冠心病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超重等)仍需加以控制,以减少MACE的发生.

  • 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疗的护理进展

    作者:邱静雯;黎志革;陆兆华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治疗,在PCI技术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的同时,目前普遍采用的技术是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为临床首选,其围治疗期的护理成为目前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不同的围治疗期,护理特点不同,本文总结国内外学者的实践经验,对PCI技术围治疗期的护理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为该疾病术后护理提供帮助.

  •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择期PCI术后左心功能及血尿酸水平的研究

    作者:贺红;王利青;王彩霞;刘健荣;杨铃;李雪松;刘志跃

    目的 通过左室射血分数及血尿酸水平的检测评价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择期PCI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93例STEMI患者常规行择期PCI术,然后与同期静脉溶栓成功后药物治疗的80例患者对照,观察住院期间和随访3年的心脏不良事件、超声心动图及血尿酸水平的对比变化.结果 对于STEMI患者静脉溶栓后7~30 d,经择期PCI治疗手术成功率高,围手术期未见死亡,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PCI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相比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下降(P﹤0.05),住院期间心血管病死率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3年心血管病死率、左心功能和血尿酸水平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 STEMI患者择期PCI可防止再梗死的发生以及住院期间的病死率,但随访3年的病死率、左心功能和血尿酸水平与药物治疗无显著差异.

  • 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心理分析与护理

    作者:张雪红;吴小丽;付传芳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通过导管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显示冠状动脉血管的走行和病变程度与性质,以及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是目前对冠心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直接、有效的手段,已成为治疗老年人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1].2007年6月~2009年3月我们对住院并行PCI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在手术前后的心理反应进行调查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进展

    作者:戴成久

    急性心肌梗死( AMI) 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心肌坏死的临床综合征,其治疗原则是尽快抢救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以挽救濒死心肌,防止梗死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并发症[1].近年来,对AMI 的治疗进展较快,而且对改善 AMI 的预后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AMI 的治疗方法包括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心肌干细胞移植等,现将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治疗中应用瑞舒伐他汀配合地尔硫卓的效果观察

    作者:李平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治疗中应用瑞舒伐他汀配合地尔硫卓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直接PCI治疗的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术前口服瑞舒伐他汀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术中梗死动脉内持续静脉泵入地尔硫卓,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前,两组cTn-I、CK-MB、Hs-CRP等生化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h各项生化指标均改善,且观察组cTn-I、CK-MB、Hs-CRP等生化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5%,稍低于对照组的7.6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治疗中应用瑞舒伐他汀配合地尔硫卓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机体相关生化指标,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分析

    作者:王玉霞;陈志强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围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就诊时间平均分为A、B两组。给予 A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给予B组患者全面护理措施,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3.5%,B 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患者满意度为69.3%,B组患者满意度为88.4%,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全面护理措施,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

  •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降低PCI治疗后不适的改善效果观察

    作者:王宝珍

    目的 研究分析个性化护理干预对降低PCI治疗后不适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3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160例接受PCI治疗的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简化的舒适状况量表(GCQ)调查分析,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PCI治疗后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接受个性化的整体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影响因素.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担心手术效果、心电监护、尿潴留、穿刺口出血以及穿刺口疼痛肿胀程度等6个方面引起的不适的主要因素均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中度不适以及重度不适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PCI治疗的患者实施个性化干预护理,可大大减少患者术后不适反应,有助于患者身体健康的早日恢复.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张银;曹树军;王立中

    目的 评价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10例AMI合并CS患者行IABP术.结果 10例患者中罪犯血管前降支病变8例,右冠病变2例,其中弥散三支病变7例;2例IABP维持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3例维持4 d~5 d后转院行冠脉搭桥手术,3例5 d后行PCI术,2例未行冠脉造影,好转出院.结论 对于AMI合并CS患者,早期床边IABP治疗,可以为患者赢得再灌注的治疗时间,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率.

  • 艾司洛尔合并胺碘酮治疗交感风暴1例

    作者:邢雁伟;张振鹏;赵志宏

    1资料患者,女性,64岁,家务,主因"双眼渐进性视力下降3年,加重1月余",于2009年6月8日08:00以"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由门诊收住入院.于2009年6月16日10:20在手术室表面侵润麻醉下行左眼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除术,2009年6月23日,患者出现剧烈胸痛,ECG检查示:V1~V6ST段弓背抬高0.2 mV;心肌梗死三项:心肌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80 ng/mL,肌红蛋白(MYO)>500 ng/mL,肌钙蛋白(cTnI) 20 ng/mL,诊断为广泛急性心肌梗死,转入CCU行PCI治疗.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临床分析

    作者:郝美云;郝榆霞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效果.方法:将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组采用尿激酶溶栓法.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90.0%,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类似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再通率85.0%(17/20),而对照组再通率90.0%(18/20),两组再通率都比较高,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无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效果好,再通率高,快速、简便,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 经桡动脉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作者:魏引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2012年笔者所在医院经桡动脉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分析经桡动脉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80例经桡动脉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经桡动脉穿刺的手术成功率为98.75%,经桡动脉的PCI成功率为98.73%,穿刺平均用时(8.3±2.5)min,平均手术时间为(40±13)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1±1.4)d。手术后发生桡动脉痉挛1例(1.25%),发生桡动脉闭塞1例(1.25%),发生前臂血肿3例(3.75%)。结论:经桡动脉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安全性高、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少、易于接受的特点,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有效途径。

  • 远期随访关怀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康复的影响

    作者:贺雅男

    目的:对远期随访关怀增加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二级预防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3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心脏科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7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39)和对照组(n=39),对照组常规进行门诊随访,试验组以加强远期随访关怀的规范化为依托,全面提升PCI术后院外二级预防策略的有效性,试验周期为32周;试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随访周期主要生化指标、健康行为控制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在TC、LDL-C两项生化指标的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健康行为控制的指标比较中,试验组运动达标率、规范用药和戒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PCI治疗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院外管理中,加强远期随访关怀的有效性,可显著提升冠心病二级预防效果,在保证健康行为促进、降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风险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血清CGA、NT-proBNP、cTnI水平变化分析

    作者:杜同信;瞿卫;王自正;蔡娟;叶飞

    本文自2008年10月~2010年12月共收集156例冠心病(CHD)患者,对其中140例病人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并采集患者手术前与手术后24h血样,检测血清当中嗜铬粒细胞蛋白A(CGA)、脑钠肽前体(NP-proBNP)、肌钙蛋白Ⅰ(cTnI)等心肌标志物.探讨CHD经PCI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水平变化及相互关系.为CHD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依据.

68 条记录 2/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6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6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