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髋关节表面置换

    作者:吴显培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20世纪医学领域的革命性进步,全髋关节假体失效后要进行翻修手术,翻修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效果差.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同属于髋关节成形术的范畴,其设计初衷是为了尽可能多保留骨组织,以期在假体失效再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达到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此术式曾在2000年前后风靡欧洲、澳洲,因10年生存率低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标准,而被相关部门限制.因其在年轻、活动量多的男性患者中效果极佳而仍可实施.该文就髋关节表面置换的现状、适应证和禁忌症、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展望进行综述.

  • 全膝表面置换术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体会

    作者:昝强;楚向东;屈强;朱超;王鹏

    自2001年9月-2005年6月手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82例,行全膝表面置换术治疗的14例,总结如下.

  •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Crowe Ⅰ、Ⅱ型髋关节发育不良

    作者:王琦;张先龙;蒋垚;陈云苏;沈灏;邵俊杰

    目的 研究Crowe Ⅰ型和Ⅱ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HRA)的临床结果.方法 前瞻性将2005年3月-2006年12月80例Crowe Ⅰ型和Ⅱ型DDH患者随机分入HRA组和全髋关节置换术(THR)组.HRA组中3例改行THR、3例失随访,THR组中2例失随访,故34例37髋接受HRA,38例39髋接受THR.在术后6周、3个月、1年,以后每年1次进行随访,接受放射学及临床评价.结果 HRA组和THR组分别平均随访59.4个月(52~ 70个月)及60.6个月(50~72个月),2组都未出现假体失败.2组间术后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73),但HRA组的屈髋活动度显著优于THR组(P<0.01).两组间髋臼假体的平均外展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2).HRA组的髋臼假体直径大于THR组(49.5 mm vs46.1 mm,P=0.001).结论 Crowe Ⅰ型和Ⅱ型DDH行HRA的临床结果与THR相近,但HRA术后屈髋活动度更佳,HRA在使用较大股骨假体的同时,髋臼会有额外骨量丢失.

  • 全膝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康复治疗

    作者:李彦;张长杰

    目的:探讨全膝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康复训练方法.方法:对27例30膝行全膝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从入院至术后1个月内的围手术期康复训练,针对病情和心理特点,制订个体化、全面的康复训练方法.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和临床效果评价康复训练效果.结果:全部患者均全程通过围手术期康复,HSS评分由术前40.25分提高到围手术期结束后71.22分.配对t检验显示,治疗前后HS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全膝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采用个体化的综合康复计划,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疼痛,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 表面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股骨近段应力遮挡的比较

    作者:王禹基;孙俊英;董天华;王以进

    目的 试图验证表面置换术能否有效避免类似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所出现的股骨侧应力遮挡并发症.方法 采集8具青年正常新鲜髋关节标本,选择静止单腿站立的股骨头受力模型.依次测16根正常股骨在1 000 N载荷下股骨头表面置换前、后的应力值,以及全髋关节假体置换后的应力值,根据公式η=(1-δ全板/δ未板)×100%(η为应力遮挡率),计算两种不同假体在各点的应力遮挡率.结果 全髋关节置换后的股骨张力侧(外侧)应力遮挡率在15%~17%之间变化.压力侧应力遮挡率在30%~34%之间变化.表面置换后的股骨颈应力遮挡大为3%~5%,股骨近段和中部应力遮挡为0.1%~0.6%.结论 表面置换能有效维持近段股骨的正常应力传递,能有效避免类似于全髋关节置换后的股骨近段应力遮挡性骨吸收,从而能有效保留近段股骨的骨量,为日后翻修提供良好条件.

  • 影响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江华;肖增明;詹新立;陈前芬;贺茂林;李挺松

    目的 探讨影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 1997年6月至2008年7月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45例47髋行半髋关节表面置换,男25例,女20例;年龄29~49岁,平均36.6岁.应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对疗效进行评定.研究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职业、病因、Ficat分期、髋部手术史、股骨假体柄干角、术后开始锻炼时间等相关因素,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作多因素分析.应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Harris髋关节评分作为因变量,分为优、较好、良、差4类,其中前2类视为功能恢复满意.结果 45例患者随访1~11年,平均8.6年.Harris髋关节评分:优15例,较好20例,良8例,差2例,满意率为77.8%.单因素分析结果 发现患者的体重指数、Ficat分期、股骨假体柄干角、术后开始锻炼时间4个因素与髋关节功能恢复显著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发现此4个因素是影响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结论 体重指数、Ficat分期、股骨假体柄干角、术后锻炼时间可明显影响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功能恢复.

  •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进展

    作者:杨寅;张延平;王坤正

    随着对髋关节力学认识的加深和材料学的进展,表面置换重新受到重视,因其精确重建股骨近端和髋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术后具备良好的生物力学和关节稳定性,运动能力的恢复更接近于正常,降低了髋关节二次手术的难度等等优点,成为当今关节外科的主要进展,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但尚存在如股骨颈骨折、缺血性坏死、金属离子水平升高等特殊而严重的并发症等需要解决的问题,除选择合适的适应症患者,不断改进假体材料和工艺、提高临床技术外,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和验证.

  • 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重度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短期临床效果

    作者:李甲;徐卫东

    目的 探讨新一代的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重度股骨头无菌性坏死(Ficat Ⅲ、Ⅳ)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28例(33髋)诊断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患者行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手术.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程度按照Ficat分期:Ⅲ期24例(27髋),Ⅳ期4例(6髋),手术时的平均年龄是48岁(21~77岁),其中男患者17例(60.7%),女患者11例(39.3%).术后随访内容包括所有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24个月(11~35个月),在随访期内未发生髋关节脱位、深静脉栓塞、感染、股骨颈骨折等并发症.临床结果显示,Harris髋关节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术后平均Harris评分为92.6分,术前平均Harris评分为48.5分.影像学资料显示所有假体在位,未观察到放射性透亮带.所有患者疼痛解除,髋关节活动度也明显改善,术后早期活动无任何受限.结论 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重度股骨头坏死的早期临床效果满意,其远期效果仍有待于观察.

  • 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Meta分析

    作者:李军;王健;李阳;史占军

    目的 通过综合分析已发表文献,探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系统检索从1990年1月到2011年12月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相关文献,按照排除标准筛选后,提取需要的数据,通过循证医学Meta分析方法,加权汇总分析.结果 共检出192篇相关文献检出,经过三个阶段的筛选,共有10篇被纳入分析,共有317例患者,376例髋关节,男性患者191例,女性126例,平均加权年龄为41.98岁(16 ~77岁),加权平均随访时间36.69个月(6~140个月).术后的髋关节Harris评分(92分)较术前(44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07,P<0.01).主要并发症包括假体无菌性松动(1.06%)、异位骨化(0.80%)、疼痛(0.80%)和股骨颈骨折(0.27%),终翻修率为0.80%.结论 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是安全有效的,但需要注意其并发症.

  • 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总失血量的比较研究

    作者:何志勇;狄正林;章军辉;曾志敏;陶崑;凌晶

    目的 比较全髋表面置换术(HRA) 和传统全髋置换术(THA)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探讨两种术式不同的失血机制及其对手术创伤的影响.方法 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选择67例髋关节骨病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施行HRA和THA,HRA组34例(34髋),THA组33例(33髋)THA,两组均为初次单侧关节置换.通过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变化差值算出所有患者的总失血量,记录显性失血量(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推算出隐性失血量.记录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将以上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HRA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都与THA组有统计学差异.总失血量HRA组和THA组分别为(1048.0±134.2)ml和(1466.0±167.4)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42.0±68.9)ml和(625.0±86.3)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P<0.05);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66.0±93.9)ml和(379.0±162.7)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P<0.05);平均隐性失血量分别为(240.0±43.4)ml 和(462.0±71.5)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P<0.05);平均术后住院时间HRA组也明显缩短,HRA为(4.6±0.9)d,THA为(6.1±0.9)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P<0.05);平均手术时间HRA组则比HA组延长,HRA组为(114±13.9)min,THA组为(87±18.5)min,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P<0.01).结论 尽管HRA比THA手术时间和手术切口都有延长,但总出血量明显降低,尤其是隐形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也缩短,说明HRA出血相对偏少,创伤相对较小.

  • 老龄患者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探讨及早期随访结果

    作者:荆浩;戴涟生;程飞;张建;董启榕;李明皋

    目的:探讨老龄患者选择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优越性及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本组18例患者,男8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2岁,病因为骨性关节炎、股骨头骨坏死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术后随访平均24个月(9~30个月),术前、术后采用Harris评分及UCLA运动水平积分评价髋关节功能及运动能力.术后1、12及24个月的X线片对比股骨近端骨折疏松情况的变化.结果:患者术后无出现脱位、股骨颈骨折及感染等并发症.术前Harris积分评均为34.2分,术后为93.9分,术前改良的UCLA运动积分平均为3.2分,术后为8.8分,12例患者股骨近端骨质疏松状况有所改善,6例患者无显著变化.18例患者均对术后髋关节功能及运动能力非常满意.结论: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在运动能力和股骨近端废用性骨质疏松的改善有其独特的优越性,适合于活动量大并有运动能力需求的老龄患者.

  • 单间室膝关节置换术

    作者:冯建民

    单间室膝关节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的概念早在1952年由McKeever实现,他将一个金属的单侧胫骨平台假体植入病变一侧的胫股关节间室,用于治疗单一间室的膝关节骨关节炎[1].现代意义上的单髁膝关节置换(unicondylar knee arthroplasty,UKA)是1973年由Marmor设计的单髁表面置换假体,此后的很多固定平台单髁置换假体都是模仿他的设计.

  • 全髋表面置换术31例临床分析

    作者:瞿玉兴;王禹基;孙俊英;董天华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临床疗效,并对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2000年10月至2005年1月,对31例37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关节炎、髋发育不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其中男15例,女16例;年龄23~65岁,平均42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有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按照Amstutz和Nelson提出的标准方法进行,术后进行定期随访.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51个月,平均42个月.患者术后无股骨颈骨折,无脱位,无感染.1例髋臼假体周围发现有透亮带,1例因股骨头假体位置不佳已行翻修.术前平均Harris评分30分,术后为90分,近一次随访平均评分93分(89~98分).评价:35髋优,1髋良,1髋差.结论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是治疗年龄较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关节炎、髋发育不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有效方法,近期随访结果满意.

  •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刘文华

    目的 探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术前、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方法 本文通过对38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详细的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宣教,术后康复指导、预防并发症的护理.结果 手术前后的髋关节功能按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术后24个月Harris评分为(91.0±1.1)分,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 完善的术前、术后护理及健康指导可以促使患者髋关节功大程度恢复、避免发生并发症、终使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 无柄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青壮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作者:曾令源;肖增明

    目的 探讨无柄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应用于青壮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意义.方法 选取 笔者所在医院行无柄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的青壮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13 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对髋关节行 Harris 评分评价术前关节功能及术后疗效,同时对术后髋关节 X 线片采用 Amstutz 分区方法评价假体位置及术后并发症 等情况.结果 术后 3 例 3 髋出现髋关节脱位,1 例感染病例;Amstutz 分区法评价显示所有假体位置均无异常而且均未 发现松动、移位及断钉的假体和罩杯;术后 Harris 评分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无柄人 工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及易于翻修等优点,可明显改善关节的功能、畸形和活动范围,是治疗青壮年类风湿 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10例体会

    作者:李红桥;刘丽平;李刚;张建华;双新秀

    2009年-2010年,我科开展10例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50-70岁,平均65岁.其中骨性关节炎6例,类风湿关节炎4例.其中6例合并有膝内翻畸形.屈曲<20°6例,20°-40°4例.假体类型:本组病例均为骨水泥固定型假体,其中包括后稳定型假体7例,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3例.术前术后x片见图1,图2.

  • 蘑菇状股骨头表面置换体结构设计

    作者:张广玉;顾海栋;陈志刚;贾全章

    目的:为解决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时,被置换在人体内的股骨头假体的松动、下沉等医学难题,设计了一套新型的蘑菇状股骨头表面置换体.方法:基于受力转移同时减少股骨头内部应力遮蔽等思路,采用镍钛记忆合金等医用新型合金材料,依据股骨头生物力学及骨生长特点,设计既能持重又能减轻骨溶解,促进骨质生长的新型蘑菇状股骨头表面置换假体.结果:该转换体设计新颖,结构紧凑,体积小,手术范围小且安装方便,固定牢靠.结论:它为解决股骨头置换假体的下沉和松动问题提供了新的设计方案和思路.

  • 保留后交叉韧带的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作者:郭洁欣;祁素兰;黎杏湘

    目的 探讨保留后交叉韧带的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手术配合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6月~2006年1月间我院对26例30膝患有严重膝关节炎患者采用保留后交叉韧带的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整理情况.结果 26例30膝手术均顺利进行,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1例伤口延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充分术前准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熟悉手术步骤,正确传递及使用器械,熟练地配合手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36例膝关节表面置换的护理措施分析

    作者:夏小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阶段,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已经成为了临床上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炎的重要手段,并且获得了很多患者的认可。在进行膝关节表面置换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护理措施的落实,重视功能训练,保证患者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与治疗,进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体会

    作者:侯桂红

    目的:总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的经验。方法480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按照预定的康复计划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术后6 h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群锻炼,48 h后开始进行CPM 锻炼,3 d下地站立。结果术后2周平均活动度达90%以上,切口Ⅰ期愈合,无其他并发症,手术优良率达96%。结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安全可行,可使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并可预防并发症。

43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