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Apofix内固定系统、椎弓根螺钉技术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比较

    作者:王翀;覃建朴;张朋云;曹广如;蔡玉强

    目的:观察Apofix和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效果。方法对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患者进行Apofix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回顾性分析该院2004年11月―2010年5月期间收治的72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患者,根据患者临床诊断分为Apofix组26例和椎弓根螺钉组46例,分析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完全复位经椎弓根螺钉组45例明显优于Apofix组的9例,未完全复位发生率,椎弓根螺钉术组2.17%远低于Apofix组的6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ofix内固定术组术后发生并发症发生率15.3%;椎弓根螺钉术组发生率7.3%。结论该研究中术后复位、稳定性和并发症等发面,椎弓根螺钉技术明显优于Apofix内固定系。对于不能使用椎弓根钉的患者,Apofix内固定系统也不失为一种相对理想的手术方法。

  • 寰枢椎联合骨折的诊疗进展

    作者:贾聘武;窦家伟;赵忠胜

    寰枢椎联合骨折发病率低,但死亡率和神经损伤发生率均高于寰椎骨折或枢椎骨折.损伤原因多为高能量创伤,患者致瘫致死可能性大,造成不可恢复的后果.目前,寰枢椎联合骨折尚无统一的诊疗标准和指南.本文综述目前国外寰枢椎联合骨折的诊疗进展,以利于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环、枢椎外伤的MSCT评价

    作者:王春红;李建红;高兴军;郭时伟;郑晓娜

    目的:探讨CT扫描在环枢椎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09年1月~2011年4月收治15例环、枢椎损伤患者,行X线检查及CT扫描,采用螺旋CT薄层扫描并行二维和三维重建观察.结果:15例中,环椎骨折2例,齿状突骨折6例,枢椎椎弓根骨折2例.枢椎椎体骨折1例,环枢关节前脱位1例、侧方脱位2例,单纯性环枢关节旋转脱位1例,MSCT全部正确诊断.结论:MSCT能对环、枢椎损伤做出准确评价,是环、枢椎外伤好的检查方法.

  • 寰枢椎钉板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

    作者:王春丽;梅伟;王庆德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钉板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采用后路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9~72岁,平均41.7岁.其中齿状突陈旧性骨折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齿状突发育畸形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高位颈脊髓病症状体征,影像学显示襄枢椎不稳,术前JOA评分6~11分,平均7.4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40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植骨达到骨性融合,复位无丢失,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脊髓功能明显改善者10例,略有改善者4例,无变化者1例;术后JOA评分13~17分,平均15.6分.结论:寰枢椎钉板内固定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可保障寰枢椎稳定,促进寰枢关节融合,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 Hangman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梅伟;杨勇;翟明玉;王春丽;陈长安

    目的:探讨Hangman骨折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4例Hangma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1例;平均年龄31岁.根据Levine-Edwards的X线分型:Ⅰ型1例,Ⅱ型7例,ⅡA型3例,Ⅲ型3例.3例合并神经症状.3例采用后路C2椎弓根螺钉固定;8例前路手术,行C2,3椎间盘切除及植骨,颈前路钢板固定;3例后路复位,行前路C2,3椎间盘切除植骨钢板内固定术.结果:14例全部获得5-63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颈椎序列良好,颈椎伸屈侧位片显示颈椎稳定,无内固定松动、脱出及断裂,无椎动脉损伤、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及切口感染等手术并发症.3例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手术治疗Hangman骨折安全有效,Ⅱ型、ⅡA型、Ⅲ型应及早手术治疗,颈椎前路融合加钢板内固定术可使Hangman骨折获得良好的即时稳定性,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不影响颈椎活动度,是Ⅱ型、ⅡA型、Ⅲ型Hangman骨折较好的手术方法.

  • 椎弓根及侧块螺钉治疗创伤性枢椎滑脱

    作者:孙卫山;汤继文

    目的:探讨创伤性枢椎滑脱的治疗方法,评价椎弓根及侧块螺钉联合治疗创伤性枢椎滑脱的疗效.方法:7例创伤性枢椎滑脱患者,男5例,女2例;年龄21~45岁,平均30.2岁.损伤按Levine-Edwards分类:Ⅰ型3例,Ⅱ型3例,Ⅲ型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椎弓根和侧块螺钉联合固定,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1个月~4年6个月,骨折均在术后3~4个月愈合,颈部旋转及屈伸功能恢复正常,无术后并发症及迟发性畸形发生.结论:椎弓根及侧块螺钉联合治疗创伤性枢椎滑脱是一个有效方法,C2椎弓根螺钉可使枢椎骨折获得良好的复位,C3侧块螺钉钢板则可使枢椎滑脱得到良好的固定.

  • 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骨折

    作者:张志敏;刘建;张亚宁;王宇飞;黄春霞

    目的:探讨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采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骨折患者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0~55岁,平均32岁。术中利用寰枢椎椎弓根钉的提拉及牵引作用对移位的寰枢椎进行复位。结果:2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5个月。伤口均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术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四肢症状,术后6个月21例患者临床症状均缓解。术后6个月,ASIA评分的运动、轻触及针刺评分分别是99.45±0.27、111.09±0.47、111.11±0.58,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VAS及NDI评分分别为1.04±0.38、12.56±2.24,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影像学检查示内固定位置好,未见寰枢关节不稳。结论: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可以有效恢复寰枢椎关节的稳定性,减少并发症,疗效满意。

  • 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强华;陈其昕;李方财;陈刚;韩斌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的影像学结果以及临床疗效. 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11年1月对采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治疗的155例上颈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8例,女87例;年龄6~75岁,平均45.6岁;新鲜齿状突骨折53例(AdersonⅡC型),游离齿突30例,齿状突陈旧性骨折20例,不稳定寰椎骨折18例,寰枢椎旋转脱位1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寰枢椎脱位11例,颅底凹陷症11例.影像学评价包括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情况、术后骨折愈合及植骨融合情况;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对颈枕区疼痛缓解进行评价.结果:150例患者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置钉300枚,5例患者寰椎行挂钩固定.术后CT显示寰椎椎弓根螺钉理想置钉275枚(91.7%),可接受置钉14枚(4.7%),不可接受置钉11枚(3.6%).15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6~40个月,平均25.4个月,新鲜骨折患者均骨折愈合,140例植骨融合患者达到骨性融合.术前VAS、JOA评分分别为(7.2±1.1)、(7.3±2.4)分,末次随访时分别改善至(3.2±1.1)、(13.3±2.4)分.结论: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能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并提供足够的机械稳定,获得优良的临床疗效;对于年轻有较高活动要求的患者可选择后路固定非融合技术,并避免取髂骨植骨.

  • 寰枢椎椎弓根钉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永军;张恩忠;谭远超;周纪平;姚树强;姜传杰;丛培彦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2月至2007年6月收治16例寰枢椎脱位的患者,男10例,女6例;年龄38~45岁,平均40.5岁;其中12例伴有神经损伤,按ASIA分级:B级3例,C级5例,D级4例.术前均行寰枢椎CT扫描及X线检查,入院后立即行颅骨牵引.术中应用经后路通用脊柱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系统固定,同时在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间大量髂骨植骨融合.观察术后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所有患者头枕部疼痛、酸困不适症状均得到改善,采用Odom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优12例,良4例.12例伴有神经损伤患者11例得到明显恢复.按ASIA分级:B级1例,C级2例,D级5例,E级4例.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所有植骨均达骨性融合.结论: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复位固定植骨融合能够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术中复位,且固定可靠,融合率高,有利于上颈椎稳定性重建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 枢椎椎弓根拉力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Hangman骨折

    作者:胡勇;马维虎;徐荣明;阮永平

    目的:探讨枢椎椎弓根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的适应证,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7月至2007年6月共收治Hangman骨折患者28例.Levine-Edwards分型:I型6例.Ⅱ型17例.Ⅱa型5例.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D级3例,E级7例.取C2侧块中点为进针点.根据C2椎弓根的内缘和上缘走行确定进针方向,向头侧倾斜25°~30°,向中线倾斜30°~35°.应用测深器确定螺钉长度,一般为24~30mm.结果:术中未发生椎动脉损伤及其他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随访4~48个月,平均20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所有骨折均在术后6个月愈合,颈椎活动范围接近正常,未出现颈椎不稳和螺钉松动.结论:单节段枢椎椎弓根拉力螺钉内固定技术可使Hangman骨折获得良好的即刺稳定性,且较少干扰上颈椎的生理功能.其适应证应限于骨折可复住的病例.

  • 椎动脉的解剖研究及在上颈椎椎弓根置钉中的应用

    作者:武兴国;黄健;蒋煜青;郭伟康;王军

    目的:测量上颈椎椎弓根与椎动脉的位置关系,提高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安全性。方法:成人头颈部尸体标本6具(12侧),解剖椎动脉,测量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处椎动脉下缘距椎动脉沟底部的距离,枢椎横突孔內缘与椎动脉內缘的距离,横突孔内椎动脉的外径,记录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处椎动脉下缘距椎动脉沟底部的距离为左侧(1.96±0.72) mm,右侧(1.99±0.61) mm,枢椎横突孔內缘与椎动脉外缘的距离为左侧(2.23±0.43) mm,右侧(2.30±0.39) mm,横突孔内椎动脉的外径为左侧(3.03±0.48) mm,右侧(2.98±0.75) mm。结论:除了椎动脉高跨病例外,正确置入上颈椎椎弓根螺钉无损伤椎动脉之虞,椎弓根钉置入时应尽量个体化。

  • 枢椎棘突螺钉与椎弓根螺钉的解剖学比较

    作者:刘观燚;徐荣明;马维虎;孙韶华;林华杰;冯建翔;胡勇;赵刘军;周雷杰

    目的:比较枢椎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的技术难度和相关解剖学参数,探讨枢椎棘突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10年2月至7月,选取10具颈椎标本,男5具,女5具,年龄45~76岁,平均60.5岁.将标本俯卧,颈部置于中立位.从C1-C3剔除颈部后侧所有的软组织,以清楚地暴露枢椎侧块和峡部.枢椎椎体左右侧任意选择进行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固定,各10枚螺钉,置入直径为4.0mm的皮质骨螺钉.枢椎棘突螺钉以枢椎棘突螺钉的进钉点选择为棘突的基底部、棘突和椎板的交界处,进钉角度水平置钉,螺钉由对侧棘突基底部穿出,形成双层皮质固定;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方向与矢状面夹角15°~20°,与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置入后,使用多层螺旋CT扫描机对标本进行扫描重建.测量螺钉在骨内的实际深度,记录椎弓根螺钉和棘突螺钉置钉失败、穿破椎弓根、进入椎管或置入横突孔的螺钉数目.结果:枢椎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均无明显的技术困难.棘突螺钉未见螺钉置入椎管和劈裂棘突,但椎弓根螺钉有1枚螺钉突出椎弓根外侧皮质,侵犯横突孔.枢椎棘突螺钉的平均钉道长度为(21.4±1.4)mm,稍短于枢椎椎弓根螺钉的(23.7±1.0)mm,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387,P>0.05).结论:枢椎棘突基底部具有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枢推棘突螺钉较椎弓根螺钉固定相对安全、简单.

  • 枢椎后路3种螺钉固定技术生物力学测试的对比研究

    作者:胡勇;何贤峰;马维虎;徐荣明;阮永平;冯建翔;杨述华

    目的:评价单皮质和双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枢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板螺钉的固定强度,为临床选择后路螺钉的固定方式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利用30具新鲜尸体枢椎标本,进行单皮质和双皮质的枢椎椎弓根螺钉、枢椎侧块螺钉、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测试比较其螺钉拔出强度.结果:双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量大.为(1 255.8±381.9)N;单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901.8±373.3)N]、双皮质枢椎侧块螺钉[(776.1±306.8)N]和双皮质枢椎椎板螺钉[(640.8±302.9)N]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枢椎后路螺钉固定宜首选椎弓根螺钉,枢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板螺钉可作为枢椎后路补充固定技术,且以双皮质骨固定为宜.

  • 枢椎后路3种螺钉固定技术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作者:胡勇;徐荣明

    阐述枢椎后路3种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并进行解剖学和生物力学比较,枢椎后路3种螺钉固定技术在解剖学和生物力学是可行的,宜首先选择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

  • 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重建对寰枢椎骨折脱位的诊断和临床应用

    作者:华群;马维虎;赵刘军;方媛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3D)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诊断寰枢椎骨折脱位并进行术后效果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的手术前后X线片与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3D和MPR重建图像,其中男54例,女15例,年龄17~73岁,平均46.5岁.结果:运用CT薄层扫描及重建技术诊断全部准确,其中齿状突骨折49例(Anderson Ⅱ型35例,Ⅲ型14例);C1,2联合骨折(Jeffson骨折联合Hangman骨折合并C1,2不稳)9例;寰椎爆裂骨折合并枕颈不稳6例;枢椎椎体骨折5例.而X线片诊断准确38例(38/69),漏诊23例,6例未能作出诊断,2例误诊.术后69例CT图像均清楚显示金属内固定的准确位置,其中2例螺钉螺纹轻微穿破寰枢椎侧块(椎弓根)外侧骨皮质,3例螺钉螺纹轻微穿破寰椎后弓上侧骨皮质.结论: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重建能够直观清晰地显示寰枢椎骨折脱位的部位、类型及术后金属内固定位置,为临床确定骨折分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术后疗效评价提供了可靠而直观的依据,可作为寰枢椎骨折脱位的诊断和术后评价的影像学首选检查方法,应该常规使用.

  • 寰枢椎复合体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作者:胡勇;谢辉;杨述华

    寰枢椎作为枕颈移行部,是构成头颅旋转及屈伸运动的重要结构,因其邻近颈髓、椎动脉和颈神经等重要结构,任何原因所导致的寰枢椎和韧带的损伤,均可导致寰枢椎不稳,进一步则可压迫脊髓,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有作者把上颈椎不稳对脊髓存在的潜在危险,称之为"上颈椎危象"[1].本文拟就与临床有关的寰枢椎的解剖形态结构作一文献综述.

    关键词: 寰椎 枢椎 解剖
  • 经颈前路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枢椎血管瘤

    作者:顾仕荣;张明;陈斌辉;桑裴铭

    目的:探讨经颈前路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枢椎血管瘤的诊疗体会.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2年4月,采用经颈前路椎体成形术治疗枢椎血管瘤6例,均经MRI初步诊断,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35~67岁,平均49岁.术后6个月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并采用WHO标准对疼痛缓解程度进行评定.结果:6例患者术中穿刺证实均为血管瘤.手术时间平均58 min,平均骨水泥注射量2.6 ml.术后X线片或CT提示骨水泥填充病灶充盈满意,6例均获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8个月.术后6个月采用WHO标准评定疗效:部分缓解2例,完全缓解4例,末次随访评定结果保持稳定.结论:经颈前路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枢椎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病灶准确的穿刺定位,对骨水泥的注射时机、方式及量的把握.

  • 枢椎后路椎板螺钉固定技术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胡勇;徐荣明;马维虎;阮永平;冯建翔;谢辉;林荣

    目的:观察和测量国人枢椎椎板以获取形态学参数,探讨枢椎后路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及进针技术.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量角器测量28套正常成年人枢椎新鲜标本的相关参数,包括上位和下位椎板螺钉进针点距椎板上缘距离、枢椎椎板上、中、下部的厚度.枢椎椎板高度、上位和下位椎板螺钉的长度和进针角度、进针点至椎动脉孔及下关节突中心点距离等14项指标.并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位和下位椎板螺钉进针点距椎板上缘距离分别为4mm和8 mm,枢椎椎板上、中、下部的厚度分别为3.2、6.7、5.5 mm,椎板高度为12.8mm,上位和下位椎板螺钉的长度分别为26.2mm和25.5mm.结论:枢椎后路椎板螺钉固定技术在国人解剖学上具有可行性,枢椎椎板螺钉固定可作为枢椎后路固定技术的补充.

  • 枢椎侧弓螺钉安全钉道的判定与测量

    作者:侯黎升;阮狄克;贾连顺;谭军;叶晓健;何勍;王人鹏;薛青

    目的:利用Unigraphics(UG)三维重建技术寻找枢椎侧弓螺钉安全钉道的经过,并进行相关参数的测量.方法:对4例干燥和8例新鲜枢椎行CT扫描, UG软件重建虚拟实体,利用3.5 mm虚拟螺钉模拟进钉,寻找安全钉道经过的特征标记点.以此为基础,测定57例干燥枢椎安全钉道的内倾角与上倾角(AutoCAD环境)及进针点距峡部及下关节突外缘的距离(手工测量).结果:模拟发现横断面安全钉道经过前弓中宽后界的内中1/3交界与中宽前界的外中1/3交界,矢状面经过前弓中宽后界中部及前界中宽与上关节突下界交界处.对另57例干燥标本进行测量发现安全钉道的内倾角为左/右=(10.94±6.53)°/(11.95±2.82)°,上倾角为(13.31±5.44)°/(14.45±3.80)°,在大多数标本椎板后下方有一突起的骨嵴 (左/右=84.2%/84.98%) ,进针点多位于这一骨嵴线上(左/右=87.5%/84.9%).进针点距离下关节外侧缘左/右=(6.71±1.33)mm/(6.28±1.48)mm,距离后弓左/右=(9.93±1.38)mm/(8.47±1.70)mm.个体间差异较大.结论:侧方椎弓螺钉固定的安全钉道在横断面经过横突孔区域(侧弓前份)中宽后界的内中1/3交界与中宽前界的外中1/3交界,矢状面经过后方中宽中部及前方中宽与关节突下界交界处,不同侧别间及不同个体间有明显差别.

  • 利用Unigraphics软件三维模拟寻找枢椎侧弓安全钉道的研究

    作者:侯黎升;王人朋;阮狄克;贾连顺;谭军;叶晓健;何勍;崔洪鹏

    目的:对枢椎标本进行薄层CT扫描,利用Unigraphics NX软件进行计算机虚拟三维实体重建和模拟,寻找安全的侧方椎弓螺钉钉道.方法:对4例干燥标本和8例新鲜枢椎标本进行薄层CT扫描(层厚、层距均为0.6 mm),利用Unigraphics的自由建模功能进行三维重建.根据需要建造出不同直径和形状的螺钉模拟体模拟侧方椎弓螺钉进钉,寻找出安全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结果:薄层CT扫描可见枢椎侧方椎弓横突孔区域的外侧骨皮质很薄,部分标本存在滋养动脉孔,使得横突孔区域侧方椎弓外侧骨皮质先天不完整.以横突后结节为界,侧方椎弓的前部与后部的走行方向不一致,左右侧不相同.横突孔区域上部的走行方向与中下部的走向亦不一致.侧方椎弓的安全钉道方向同侧方椎弓的前部与后部的走行方向均不相同,但主要由横突孔区域的中下部分的外界所限定.对4例干燥标本按照计算机模拟的安全钉道方向进针取得了成功.结论:横突孔区域滋养动脉孔的存在使得传统的判定螺钉钉道是否正确的方法受到挑战.利用UG软件对枢椎标本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可模拟出安全的进针点和钉道,并测出螺钉直径和长度,为术中提供参考.

420 条记录 1/21 页 « 12345678...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