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镜像治疗结合经皮神经电刺激对截肢后幻肢痛的影响

    作者:赵明珍

    目的对在截肢后幻肢痛的治疗中运用镜像治疗结合经皮神经电刺激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改善患者截肢后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7年7月期间于该院接受截肢治疗的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21例),对照组单纯采用镜像治疗,观察组采用镜像治疗结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前在截肢后幻肢疼痛总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疼痛强度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量表得分均明显下降(P<0.05);与同时期的对照组(8.43±2.14)分相比,观察组疼痛(2.04±1.33)分量表得分显著较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7,P=0.0008).结论在镜像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截肢后幻肢痛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对加快术后康复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耳针结合镜像治疗对截肢后幻肢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季;何茂莉;王杨

    探讨耳穴结合镜像疗法治疗幻肢痛的临床疗效.符合纳入标准的幻肢痛患者62例,随机分为镜像组、耳针结合镜像组,每组各31例.镜像组每日实施20 min镜像治疗,耳针结合镜像组每日实施30 min耳针治疗及20 min镜像治疗.各组分别持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耳针与镜像治疗对幻肢痛的疗效.

  • 镜像治疗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作者:徐乐义;周颖;刘美快;林玲;陈琪琪;李海燕

    目的 观察镜像治疗结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及步行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效果.方法 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38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8)和治疗组(n=20).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FES进行训练,治疗组同时采用下肢镜像治疗和FES进行训练,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LE、MBI评分和FAC分级均有明显改善(Z>3.002,t>7.985,P<0.01),治疗组FMA-LE评分改善更多(Z=-2.037,P<0.05),两组间FAC分级和M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1.044,Z=-1.287,P>0.05).结论 在FES基础上结合镜像治疗能进一步改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但尚不足以影响步行和日常活动.

  • 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下肢功能的影响

    作者:黎伟雄;龙耀斌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和下肢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组下肢加用镜像治疗.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评定.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FMA-L、BBS评分及Holden分级均有显著改善(t>4.557,Z>4.666,P<0.001),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t>5.832,Z=-2.086,P<0.05).结论 在FES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镜像疗法,能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

  •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镜像治疗康复后大脑再塑变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晓钰;桑德春;王丽华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镜像治疗康复后大脑再塑变化.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且脑梗死发生于3天内的中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年龄分为三组,第Ⅰ组20例,年龄45-54岁,第Ⅱ组20例,年龄55-64岁,第Ⅲ组20例,年龄65-75岁;均采用镜像治疗,连续治疗6周;NIHSS对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FMA对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第Ⅰ、Ⅱ、Ⅲ组治疗前梗死灶部分各向异性(FA)值分别为(0.43±0.09)、(0.40±0.05)、(0.33±0.07),明显低于对应侧正常脑组织FA值(P<0.05),经过6周镜像治疗后第Ⅰ、Ⅱ、Ⅲ组梗死灶FA值分别为(0.48±0.04)、(0.44±0.02)、(0.40±0.05),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FA值降低;各组治疗后FMA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 0.01);DTT中CST分为1级(完整)和2级(受压或移位)两级,同组同CST分级的患者,治疗6周后其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各组CST 2级的NISHH评分明显高于CST 1级(P<0.05).结论:DTT可直观地显现梗死病灶与纤维束走行之间的关系,可对神经损伤情况进行判定,结合镜像治疗利于患者康复.

  • 早期镜像治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亚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作者:徐乐义;索光虎;林祖琛;金海敏;王哲伟

    目的 观察镜像治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亚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29例,使用信封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镜像治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MT+ EMGBF组,14例)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EMGBF组,15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EMGBF组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伸膝和踝背屈训练,MT+EMGBF组采用下肢镜像治疗同时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上述训练.每次治疗30 min,1次/d,5 d/周,共治疗8周.治疗前后分别使用简式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价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两组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FMA-LE、BBS及MBI得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与EMGBF组比较,MT+EMGBF组在下肢运动能力和平衡功能方面显著提高(P<0.05),但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进行常规治疗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提高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此基础上联合镜像训练能进一步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

  • Fugl-Meyer量表在脑卒中镜像治疗中应用及与FIM量表相关性分析

    作者:胡国金;孙秀丽;张义发;孙李慧子;耿超;张丽;黄维;肖尧

    目的 研究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上肢部分(upper 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U-FMA)在脑卒中患者镜像康复治疗中的评估作用及与功能独立性评测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的关系.方法 将80例脑卒中后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40例)和镜像治疗组(40例).常规康复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镜像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镜像疗法;疗程均为24周.治疗前及治疗8、16、24周后采用U-FMA量表评估运动功能、FIM量表评估日常独立活动能力.分析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程度,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治疗8周、16周、24周后,与治疗前U-FMA评分、FIM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U-FMA评分、FIM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U-FMA评分与FIM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镜像治疗能够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U-FMA量表、FIM量表均能较好反映卒中患者康复后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程度,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 镜像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后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研究

    作者:王颖

    目的 探讨镜像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后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及相关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83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镜像治疗组42例(采用镜像治疗)和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及经4周治疗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测评,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Asworth痉挛量表对患者上肢疼痛、痉挛程度进行评定,用Barthel指数(BI)测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经过4周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WMFT、FMA、VAS、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两组间WMFT(60.17 ±4.82 VS 47.31 ±4.57)分、FMA(58.77 ±3.79 VS 46.32 ±3.84)分比较,镜像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VAS(1.47 ±0.23 VS 1.53 ±0.25)分、BI(79.75±7.94 VS 75.25±7.55)分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Asworth痉挛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疗效,但对改善ADL及患肢痉挛程度,减轻患者上肢疼痛作用不明显.

  • 运动动态评估结合镜像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吴艳;杨建全

    目的 探讨运动动态评估结合镜像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FM)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脑卒中患者3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运动评估组和联合治疗组各120例.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运动评估组在常规治疗础上辅以运动评估法配合治疗,联合治疗组则予以运动评估法联合镜像治疗,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前后FM评分、生活质量评分(GQOL).结果 入院当天各组FM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 w、1个月联合治疗组FM评分明显高于运动评估组和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评分明显高于运动评估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脑卒中患者采用运动动态评估结合镜像治疗能够明显改善FM,缓解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加快患者康复.

  • 镜像治疗联合分期针刺对脑梗塞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及SPECT研究

    作者:郑苏;胥婧;彭力

    目的:通过SPECT局部脑血流分析方法,探讨镜像治疗(MT)联合分期针刺对脑梗塞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成3组,每组各30例.MT组采用镜像治疗;分期针刺组采用分期针刺治疗;联合组采用镜像治疗配合分期针刺治疗.治疗前和治疗6个疗程后,应用SPECT观察皮质局部脑血流灌注的动态改变情况,并进行NIHSS、FMA、MBI、ARAT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SPECT评分、Fr及Fm、病灶数、FMA、MBI、ARAT和NIH-S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 05).治疗后3组患者SPECT评分、Fr及Fm、病灶数、FMA、MBI、AR-AT和NIHSS均有所改善,自身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 05),且联合组优于分期针刺组和M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分期针刺组与M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MT联合分期针刺可以较高的改善脑梗塞患者脑区的SPECT评分、Fr及Fm、病灶数,改善脑血流量,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上肢FMA、MBI、ARAT评分,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单纯的MT治疗和分期针刺治疗,其机制可能与脑血流改变而引起脑功能重组有关,是脑梗塞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手段.

  • 镜像训练引导的运动想象疗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效果

    作者:佘君慧;罗娟;林达伟;林亦文;游桦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镜像训练引导的运动想象疗法是否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7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将76例患者随机分入镜像训练引导的运动想象疗法组(38例)和单纯的运动想象疗法组(38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分别接受镜像训练引导的运动想象疗法和单纯的运动想象疗法,共治疗4周。对2组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Barthel 指数、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评分和 Fugl-Meyer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的 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ARAT 评分和 Fugl-Meyer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值均<0.05)。镜像训练引导的运动想象疗法组治疗后的 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ARAT 评分和 Fugl-Meyer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的改善幅度均显著大于单纯的运动想象疗法组(P 值均<0.05)。结论:镜像训练引导的运动想象疗法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治疗,与单纯的运动想象疗法相比,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 运动动态评估结合镜像治疗对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王磊

    目的:探讨运动动态评估结合镜像治疗对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病人3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运动评估组和联合治疗组,各120例.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运动评估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运动评估法配合治疗,联合治疗组则予以运动评估法联合镜像治疗,所有病人均连续治疗1个月.分别于入院当天、治疗2周后、治疗1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价3组病人的关节运动功能;并于病人入院当天及治疗1个月后,采用综合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价病人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3组病人运动功能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1个月后,联合治疗组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运动评估组及对照组(P<0.01),治疗2周后运动评估组运动功能评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3组病人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和物质生活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运动评估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动态评估结合镜像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病人的运动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加快病人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 基于镜像治疗mu rhythm脑电信号变化的研究

    作者:刘雪枫;柳维林;谢秋蓉;何坚

    目的:观察在活动想象、被动活动及活动执行中进行镜像治疗的正常受试对象的mu rhythm脑电信号的变化.方法:选取福建中医药大学14名健康大学生作为受试对象,分别对每位受试对象执行活动想象、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3种方式的镜像治疗,并使用Neuroscan 4.5系统采集这3种方式的镜像治疗过程中mu rhythm脑电信号,与静息状态下的mu rhythm脑电信号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种方式的镜像治疗下,CZ、CPZ、P3、C3 4个电极上均出现mu suppression(μ抑制)现象;其中活动想象和主动活动方式下CZ、P3、C3电极上的μ抑制均比被动活动方式下明显(P<0.05).结论:镜像治疗可引起mu rhythm脑电信号的变化,出现μ抑制现象,镜像治疗中活动想象与主动活动的治疗方式对mu rhythm脑电信号的变化有重要作用.

  • 镜像治疗对脑卒中偏侧忽略症改善的疗效观察

    作者:侯红;吴玉霞;王彤

    目的:探讨镜像治疗对于脑卒中偏侧忽略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侧忽略患者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2例和镜像组12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针对偏侧忽略的康复训练,镜像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镜像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采用中国行为性忽略测试-香港版(CBIT-HK)量表进行评估,并分别比较常规测试评分、行为测试评分及总评分.结果:治疗3周后,2组患者CBIT-HK常规测试评分、行为测试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3项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镜像治疗结合常规康复训练短期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偏侧忽略症状.

  • 镜像治疗在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应用

    作者:何爱群;曹海燕;董安琴

    镜像治疗是促进脑卒中患侧运动能力恢复的一种治疗手段.在患者的正前方垂直放置一面镜子,透过镜子反射出健侧手的运动,患者观察镜中反射的影像,将健侧手的影像重叠于患肢上,因而建立视幻觉,早是由美国圣地亚哥大学的Rammachandran教授及同事提出[1],并首先应用于截肢后的幻肢痛患者身上,研究结果证实了镜像治疗能减轻或消除幻肢痛.1998年Altschuler[2]在第28届美国神经科学年会上首次报告镜像治疗应用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并在1999年出镜像治疗能够帮助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的活动度以及活动的速度和准确性[3].2000年之后,镜像治疗较多应用在促进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特别是用于被强制使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排除之外的偏瘫患者[4].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的康复治疗多数是通过对患肢的直接训练来重新获得功能.而镜像治疗则是利用健侧肢体的活动来活动患侧的肢体.镜像治疗用于脑卒中的有效性已经被很多研究证实[5-8].尽管镜像治疗的有效性已被很多研究证实,但其作用机制仍不明确,研究较多的机制集中在以下方面.

  • 台湾地区脑卒中作业治疗的科研发展:以镜像治疗为例

    作者:李怡君;林克忠;郑筱儒

    脑卒中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常伴随运动功能及(或)感觉异常等后遗症;将近80%的脑卒中存活者会发生上肢及(或)下肢的残疾[1],其中又以上肢的问题影响功能限制较剧[2].脑卒中后6个月仍有30%~66%的患者无法恢复上肢功能,仅有5%~20%的患者能完全恢复[3],因此,脑卒中除可能进一步影响患者独立生活功能外,甚至造成家人照顾上的负担,影响家庭生活质量.如何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后遗症,促进运动与生活功能的恢复,是康复治疗人员的重要课题.

  • 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Ⅰ型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英

    目的:评价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CRPS)Ⅰ型的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后CRPSⅠ型患者31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6例和对照组15例,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还给予镜像治疗,评价2组治疗前后的疼痛VAS评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BR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量表(MAS)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康复治疗,试验组VAS评分、FIM、FMA腕部、FMA手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BRS手部、BRS上肢、M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治疗联合常规康复措施能有效改善CRPSⅠ型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疼痛症状.

  • 镜像治疗截肢后幻肢痛1例报道

    作者:刘海鸥;张强;曹海燕;李奎成

    对1例小腿中下段截肢术后两周存在幻肢痛患者实施镜像治疗。治疗师在治疗前向患者解释镜像疗法的作用机制以及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反应,要求患者尽力配合,然后针对患者幻肢痛情况进行镜像治疗。镜像疗法每天2次,每次15分钟,一周5天,连续4周。患者治疗后幻肢痛明显减轻,幻肢痛出现频率明显减少,睡眠质量明显提高。

  • E-LINK评估与训练系统联合镜像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的疗效观察

    作者:季亚铮;何雯;陆呈怡;徐峰;卜京;魏夏婷

    目的:研究E-LINK评估与训练系统联合镜像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对照组、观察组1、2、3,每组各30例,四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1加E-LINK,观察组2加镜像治疗,观察组3加E-LINK和镜像治疗,共治疗1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对四组患者采用E-LINK对患侧手大握力和捏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偏瘫上肢功能测试(FTHUE)、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部分、Carroll手功能评估(UEFT)来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2周后,各观察组较对照组的FTHUE-HK、FMA、MBI、UEFT的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5),同时,观察组3的各项评分显著高于观察组1和观察组2(P<0.05).另外,观察组较对照组在握力和捏力指数上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3的评分又优于观察组1和观察组2.结论:E-LINK结合镜像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手部运动功能.

  • 针刺结合镜像治疗急性期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作者:杜灿荣;龙耀斌;伍明;黄福才;覃明安;黄莲远;黎伟雄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镜像治疗急性期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70例急性期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脑血管病药物及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镜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疗法.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电视透视吞咽评估(VFSS)对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及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镜像治疗有协同作用,能明显改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