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创伤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创伤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少见的严重性创伤,病情凶险,主要由高速车祸伤、高处坠落伤引起,易于漏诊.疑诊创伤性主动脉夹层的患者,经彩超、CTA、MRI检查可以明确诊断.综合处理全身创伤尤其是危及生命的损伤的基础上,同时做好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条件许可时应首选腔内隔绝治疗.本文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其预后进行综述.
-
驻黔武警部队2006年-2010年军事训练伤住院病例分析
目的 掌握驻黔武警部队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情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及趋势.方法 通过"军字"一号系统抽取2006年-2010年所有因军事训练伤住院的病人资料数据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5年中共有3120名军人因各种疾病住院,其中各类军事训练伤741例,平均发生率为23.75%.每年分别发生例数及占当年军人住院总数比例分别为151(21.79%)、144(23.92%)、169(26.70%)、131(19.79%)和146(27.54%).骨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器官损伤总的构成比的分别为78.41%、19.03%和2.56%.其中器官损伤所占比例2010年明显高于其他年份(P<0.01),骨关节伤比例有持续上升趋势,软组织伤的比例各年不一,似有下降趋势.结论 近年来驻黔武警部队军事训练伤的发生呈高发态势,占军人住院总数的比例有上升,提示在军事训练时要多加防护.
-
下胫腓联合螺钉治疗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07年12月用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治疗的20例(21踝)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1例(12踝),女9例(9踝);年龄27~52岁,平均36岁.所有患者结合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按照Lauge-Hansen分型进行手术治疗.X线测量:①胫骨前结节与腓骨的重叠阴影;②下胫腓联合间隙;③内踝关节面与距骨关节面的间隙.临床疗效采用改良Baird-Jackson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20例(21踝)均获得随访,时间1~2.2年,平均1.3年.术前正侧位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0.46±3.56)mm,下胫腓联合间隙为(5.69±0.88)mm,胫距关节内间隙为(5.67±1.23)mm,踝穴位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0.87±0.96)mm;术后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7.14±0.62)mm,下胫腓联合间隙为(3.28±0.39)mm,胫距关节内间隙为(3.12±0.33)mm,踝穴位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2.91±0.30)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CT复查显示:下胫腓联合仍存在一定程度分离的有4例,均为轻度.术后Baird-Jackson评分为(86.24±13.26)分(62~98分),在各项评定内容中,13踝(61.90%)获得无痛踝关节,16踝(76.19%)无踝关节不稳征象,11踝(52.38%)恢复正常行走能力,8踝(38.10%)恢复正常奔跑能力,11踝(52.38%)恢复正常的工作能力.蜾关节背伸活动度(21.05±5.00)°,跖屈活动度(33.57±5.76)°,内翻活动度(19.48±4.57)°,外翻活动度(24.05±4.86)°.踝关节发生创伤性骨性关节炎表现的患者3例,无一例发生断钉;临床疗效优12踝,良2踝,可4踝,差3踝.结论:下胫腓联合3层皮质螺钉固定是治疗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精细的手术操作技术和下胫腓联合解剖关系的恢复是患者获得良好踝关节功能的重要因素,术后常规负重前取钉可有效减少下胫腓螺钉断裂等并发症.
-
缝线锚钉与传统钢丝缝合法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应用新型缝线锚钉与传统钢丝缝合法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1年2月56例跟腱近止点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锚钉组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16~52岁,平均35.5岁;采用缝线锚钉对其进行修复.钢丝组2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22~53岁,平均37.6岁;采用传统钢丝缝合法对其进行修复.术后不同时期对患者进行不同内容的康复训练.记录锚钉与钢丝置入的位置,并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和跟腱功能等进行比较,采用Arner-Lindholm标准对跟腱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4.2个月,所有患者获随访.术中均无医源性神经、血管、肌腱等损伤.锚钉组在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上均低于钢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5,P=0.00;x2=5.42,P=0.02);锚钉组的术后跟腱功能优于钢丝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5,P=0.02).结论:应用缝线锚钉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与传统的钢丝缝合法比较优势明显,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
活血化瘀法在泥石流伤员救治中作用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中药对泥石流损伤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在灾害救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2010年8月12日起由甘肃舟曲和成县转运至兰州的泥石流伤员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A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龄(39.0±3.9)岁;AIS评分1分2例,2分3例,3分17例,4分3例,无5分患者;ISS评分<16分16例,1625分7例,>25分2例.B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平均年龄(40.1±3.6)岁;AIS评分1分3例,2分4例,3分16例,4分2例,无5分患者;ISS评分<16分15例,16~25分9例,>25分1例.2组患者入院后完善全身检查,A组8例手术治疗,其中3例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4例行扩创引流术,1例行异物取除术;B组6例手术治疗,其中颅脑手术1例,胸部手术2例,软组织清创术3例.2组患者均常规预防感染、预防并发症、支持及消肿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另内服消肿止痛合剂,每次50 ml,每日2次;外用伤科洁肤液外敷患部,每次20 ml,每日4次,每次外敷20~30 min.2组患者均以7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入院第2、7、14天运用免疫度量法测定促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于血清中的含量,所测TNF-α、IL-6不同时间点的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结果:入院第2天,2组患者血清TNF-α、IL-6的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7、14天2组血清TNF-α、IL-6的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入院第7、14天与入院第2天血清TNF-α、IL-6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活血化瘀中药能抑制创伤后致炎症因子释放.
-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损伤围手术期的治疗与分析
我科自1993年以来,收治胫骨平台骨折病人67例,其中术前和术后早期合并伤23例(2例为外院转入),占34.3%.
-
四肢主干动脉闭合损伤的显微外科治疗
随着现代交通和工农渔业的快速发展,骨折、脱位合并四肢主干血管损伤者也随之增加.动脉开放损伤容易诊断,多能得到及时治疗,而闭合性损伤容易被忽视而漏诊或误诊,如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轻者造成患肢缺血性损害,部分肢体功能丧失,重者则须截肢.甚至危及生命.自2000年至2006年收治四肢主干动脉闭合损伤患者34例,修复动脉34条.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创伤性骨质溶解症3例报告
创伤性骨质溶解症(post-traumatic osteolysis,PTOL)比较少见,其发病与损伤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损伤部位的持续性疼痛及软组织肿胀,X线表现为局部大量骨质溶解,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表现难与恶性肿瘤鉴别,易导致误诊误治,2003-2006年收治3例,现报告如下.
-
微创观念与微创骨科
微创骨科的概念:通过微小创伤和入路,将特殊器械、物理能量或化学药剂送入人体内部,完成对体内病变、畸形、创伤的灭活、切除、修复或重建等骨科手术操作,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医学分支.微创骨科具有在任何骨科创伤应激情况下,具备佳内环境稳定状态,小的手术切口,轻的炎症反应,小的瘢痕愈合[1].即创伤小,痛苦少,操作简便、安全,愈合快,疗效好.
-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的特点、鉴别诊断及损伤机理,并总结其诊断、治疗及预防经验.方法 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均采用全椎板切除、彻底摘除髓核的术式治疗.结果随诊1~7年,其中4例完全恢复,6例不完全恢复,1例无恢复.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与间盘突出大小、病程长短及是否合并椎管狭窄密切相关,一经确诊应立即手术治疗.
-
震区转诊伤员15例治疗体会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5月23日我院接收由成都军区总院转诊的地震骨伤病员15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
-
汶川地震致周围神经损伤14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战地条件下地震致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地震致周围神经损伤14例进行总结回顾,观察战地条件下通过及时诊断并采用神经吻合术、修复术以及保守治疗等治疗方法对地震致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疗效.结果:14例患者全部获得4周随访,所有患者神经损伤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地震伤中周围神经损伤发生率较高,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战地条件下应因地制宜,结合患者伤情,早期给予有效治疗.
-
损害控制救治平时和地震时严重多发伤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在平时和地震时救治严重多发伤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对比研究损害控制技术救治平时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26例和汶川地震时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24例,评估两组伤员的病情特点、损害控制救治方法及临床效果.结果:平时组26例全部存活,19例返回原工作岗位,7例生活自理,其中3例需继续治疗.地震组24例全部存活,4例重要器官衰竭者已脱离危险,3例尚需进一步的清创和植皮手术,其他伤员均已完成确定性手术并顺利康复之中.损害控制技术救治平时组和地震组严重多发伤,两者救治效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损害控制技术救治平时和地震时严重多发伤均可取得理想效果.
-
髋臼骨折ABC损伤变数定位系统的设计与1122例多中心研究分析
目的:设计髋臼骨折ABC损伤变数定位系统并通过1122例髋臼骨折多中心分析研究,探索该系统的可行性与临床实用价值.方法:根据髋臼三柱壁概念,参考髋臼骨折多米诺骨牌效应所致的骨盆环损伤方向和股骨近端关节损伤程度,设A类为髋臼任何一柱、壁骨折;B类为任何二柱、壁骨折;C类为髋臼前、中(臼顶)、后柱/壁混合骨折.小写英文字母a、m、p,分别代表前、中、后柱/壁骨折.采取损伤变数分型:髋臼损伤变数,1系简单移位骨折;2系粉碎骨折;3系压缩性缺损.盆环损伤变数:α系骶髂关节/骶髂处骨折呈水平位分离变位;β系前者垂直方向分离变位;γ系耻骨联合分离/耻骨上、下支骨折变位;δ系αβγ综合性的浮动损伤.股近端关节损伤变数:Ⅰ系股骨头骨折;Ⅱ系股骨颈骨折;Ⅲ系股骨转子部骨折;Ⅳ系Ⅰ~Ⅲ混合性骨折.应用上述构成的髋臼骨折ABC损伤变数定位系统,统计1997年3月至2010年2月,1122例髋臼骨折.其中18例双侧髋臼骨折,共1140例髋.分析研究骨盆前后位片,髂骨、闭孔斜位片及2/3D-CT资料.结果:1140例组别各损伤变数构成比:A类骨折237例(20.8%),B类骨折605例(53.1%),C类骨折298例(26.1%).涉及前柱壁骨折808例,发生率为70.9%,中柱壁骨折507例,发生率为44.5%,后柱壁骨折1026例,发生率为90%.涉及髋臼变数1,即简单移位骨折203例(17.8%);变数2,即粉碎性骨折516例(45.3%);变数3,即压缩性骨折缺损421例(36.9%);涉及骨盆环损伤249例,占总数21.8%;涉及股骨近端骨折75例.占总数的6.6%;双侧髋臼骨折与相关盆环、股骨近端变数组18例(1.6%).1140例髋臼骨折之关键部位与疗效要素:涉及髋臼中(臼顶)柱/壁骨折507例(44.5%);压缩性缺损421例(36.9%);盆环变数249例(21.8%);股近端关节变数75例(6.6%);而相对简单的Aa/p1/2、Bap1/2型髋臼骨折486例(42.6%).结论:研究表明髋臼损伤变数中粉碎压缩,尤其是压缩缺损骨折占重要比重,同时彰显了髋臼骨折合并骨盆环或股骨近端损伤变数并非少见.该研究揭示了髋臼骨折损伤变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百分比表明了临床治疗的重点和要素:负重之臼项44.5%;压缩之缺损36.9%:盆环之浮动21.8%;"头-臼"之双折6.6%.该系统在伤情评估、解剖定位、难度指数、选择对策、手术入路、疗效预后等方面,起到临床指导作用,创建了同类型骨折损伤变数的比较,为"同质语言"的交流,探索了新的途径.
-
经皮空心骶髂螺钉LX内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经皮空心骶髂拉力螺钉LX内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体表定位结合螺旋CT和C形臂引导.经皮空心骶髂拉力螺钉LX内固定技术治疗31例无重要神经血管损伤的B型骨盆创伤及5例骶髂关节炎,2例骶骨囊性病变.男27例,女11例;年龄18-59岁,平均35.6岁.31例骨盆骨折按AO分类:B1型11例、B2型15例、B3型5例.术前摄骨盆CR片及骨盆前后环螺旋CT扫描,进行客积重建及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重建和骶骨曲面重建检查,其中隐匿性后环损伤28例.应用该技术结合经皮植骨骶髂关节融合术治疗5例骶髂关节炎,2例骶骨囊性病变.结果:术中失血25~70ml,平均36ml.3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39个月,平均15.6月.无感染、骨折不愈合、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及内植物断裂、滑脱等并发症.依据骨盆创伤疗效标准,术后影像学评价优34例,良4例;临床评价优32例,良6例.结论:对于骶髂关节病损,经皮空心骶髂拉力螺钉LX内固定技术安全可靠、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生物力学稳定性好、康复快.
-
骨盆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探讨
随着骨科诊疗技术的进步,提高患者伤后生活质量的要求及微创手术观念的深入,对于骨盆环损伤要求更精确的诊断,更安全、科学的手术设计.
-
创伤后细胞损伤的监测与评价
目的 观测创伤后血清细胞因子、氧自由基及酸性产物的含量变化,探讨其细胞代谢的监控效应及评价细胞损伤的方法.方法 选取本院2005年5月至2007年2月间经规范程序救治,临床资料完整的创伤患者117例,采用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对其组织损伤程度和伤后病情危害状况进行层次分组,依据病情变化实时检测各组的动脉血乳酸(ABL)、动脉血碱缺失(B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LPO)、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血清水平,数据以((x)±s)表示,多组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后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本组监测指标伤后就可山现明显变化,随损伤严重程度或病情危害状况的加重而显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若并发缺血缺氧或休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或感染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时其异常增向则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发生病情恶化或器官衰竭危机时,各指标水平常呈现持续异常或紊乱状态,与未发生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细胞损伤反应与损伤严重程度、病情演变、MODS危机及患者预后有关,其血清指标的片常变化多预示着病情危危,实时检测有助于提高临床监控水平.
关键词: 创伤与损伤 细胞损伤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创伤评分 -
创伤早期液体复苏终极标准的监控与探讨
目的 研究创伤救治复苏的评价指标及影响因素,探讨创伤患者早期液体复苏的终极标准与监控效应.方法 选择符合本项研究条件且需接受液体复苏者149例,采用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Ⅱ)对其组织损伤程度和伤后病情危害状况进行评价与分组,收集液体复苏前、复苏后及结束等不同时间段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血气、血乳酸及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并记录每小时尿量,对应时间段的碱缺失及氧合指数等,分别比较监控指标的组间差异、时间效应及并发症或与预后的关系等.结果 救治24 h实现终极标准的全身指标有127例,细胞指标有112例,两者平均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监测指标24 h均实现终点目标者与>24 h或死亡者的APACHEⅡ分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或死亡组实现终极目标的时间明显高于对照存活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创伤患者早期液体复苏不仅在于恢复生命体征的稳定,更重要是在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的基础上,及时纠正组织灌流和细胞氧合不足,作为创伤救治复苏的终点目标.
-
高频超声评价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的进展
高频超声在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中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超声工程学的进展和探测技术的提高,高频超声可以更细微地显示周围神经损伤的细节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本文主要就周围神经超声探测方法、周围神经损伤的超声分级诊断和皮神经损伤等应用和进展进行综述.
-
外伤性睾丸及阴茎离断显微再植术的护理
报道了3例睾丸及阴茎离断行显微再植术患者的护理.术前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正确处理离断的组织器官,术后严密观察再植器官的血液循环,做好术区的皮肤护理和用药护理.本组除1侧睾丸因术中静脉吻合失败而导致坏死外,术后发生1例皮肤伤口裂开、1例皮肤坏死,采取早期保护创面,避免刺激血管等措施,待吻合血管稳定后再次手术.因术后护理得当,本组未发生血管危象,成活1侧睾丸及2只阴茎,表明恰当的护理对再植成活及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