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在乳腺癌前病变诊断中的 应用意义评析

    作者:朱晶晶

    目的:分析评价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应用在乳腺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2016年6月1日—2017年9月1日在本院因乳腺癌前病变而入院检查的5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都接受超声引导穿刺活检,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对比手术病理结果和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结果.结果:经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得出,50例病人中包括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0例、乳腺腺病13例、不典型性乳腺增生8例、囊内乳头状瘤2例、纤维腺瘤2例、腺癌2例、髓样癌1例、乳腺炎1例、乳腺小叶癌1例,特异度、敏感度和准确度依次为100.00%、96.15%、98.00%(P值<0.05).结论:在乳腺癌前病变诊断中应用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技术准确性高.

  • 三七总皂苷对大鼠乳腺癌变进程及miRNA-21表达影响的研究

    作者:杨泽娟;张宏;黄水才;黄琼刁

    目的:通过观察三七总皂苷对二甲基苯并蒽(DMBA)诱导大鼠的乳腺组织病理学改变,观察其对乳腺癌变进程的影响及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34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组)、模型对照组(M组)、三苯氧胺组(T组)、三七低剂量组(S-L组)、三七中剂量组(S-M组)、三七高剂量组(S-H组),后五组均采用DMBA造模并分组干预,12周后将乳腺组织标本进行检测,比较不同组间乳腺组织病变情况、癌变率、miRNA-21的表达情况.结果:后五组大鼠乳腺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成瘤癌变,且T组、S-L组、S-M组、S-H组大鼠乳腺癌发率较M组明显降低(P<0.05),五组分别是36.67%,40.00%,26.67%,16.67% 与91.67%.S-M组、S-H组miRNA-21的表达显著低于T组、S-L组和M组,略高于N组的大鼠正常乳腺组织.结论:三七总皂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慢癌变进程,且疗效与剂量成正比,可能与miRNA-21下调相关.

  • 浅谈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在乳腺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雅敏

    目的:了解乳腺癌前病变专业诊断中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技术实践价值。方法筛选73例因乳腺癌前病变于2014年12月-2016年11月进入我院检查的患者,于超声设备引导下展开穿刺活检技术,再与手术病理展开比较。结果穿刺活检技术精准度97.26%、敏感性95.45%、特异度100.00%,其检出结果与手术病理客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乳腺癌前病变专业诊断时,于超声设备引导下展开穿刺活检技术精准性高。

  • 中心体α、γ-微管蛋白在乳腺癌前病变及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初探

    作者:牛昀;王颖;于泳;丁秀敏;吕淑华;肖绪祺

    目的探讨中心体α-微管蛋白和γ-微管蛋白在人乳腺癌前病变和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乳腺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各40例中中心体α-微管蛋白和γ-微管蛋白表达水平,30例正常乳腺组织作为对照组,并用Western 印迹进行验证.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并结合随访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不同样本组α-微管蛋白、γ-微管蛋白表达水平不同(P=0.000),随正常上皮组织到出现不典型增生至进展为原位癌和浸润性癌的发展变化,α-微管蛋白、γ-微管蛋白表达量呈增高趋势,以浸润性癌为高(40例中分别有14例、11例表达为+++),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比较同例和同组α、γ-微管蛋白的表达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前病变、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组α、γ-微管蛋白的表达水平与预后具有相关性.结论中心体异常为乳腺癌细胞恶性表型的明显特征之一,并可能为乳腺癌形成过程中的早期事件.α、γ-微管蛋白的表达情况可为乳腺癌发生机制探讨、高危病例筛选及估测预后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 乳腺癌前病变和乳腺癌中α、γ-tubulin蛋白表达的免疫荧光定量分析及其意义

    作者:牛昀;张彤文;王颍;韦丽;魏锡胤;牛瑞芳

    目的:研究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ADH)、导管内癌(DCIS)及浸润性导管癌(IDC)中α-tubulin和г-tubulin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进一步探讨中心体异常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研究样本被分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3组,每组30例.采用流式细胞免疫荧光定量分析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上述各组中心体微管蛋白α-tubulin和г-tubulin表达水平,与30例正常乳腺组的检测结果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全部样本组中гα-tubulin及г-tubulin FITC标记的阳性细胞数均数不同,差异有显著性(P=0.000),浸润性导管癌组的过表达高,正常组织组低.α-tubulin、г-tubulin表达水平随着细胞增殖级别的增加和分化程度的变差呈增高趋势.除不典型增生组和导管内癌组两组间比较以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在每组中α-tubulin和г-tubulin的表达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显示免疫荧光定量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趋于一致.结论:乳腺癌发生的早期阶段即存在着中心体蛋白的过度表达,推测这种异常表达在促进细胞恶性转化、形成乳腺癌过程中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中心体蛋白过表达的检测,免疫荧光定量和免疫组化两种技术可相互补充.

  • 乳腺癌前病变中医药研究进展

    作者:梁少华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病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方法:通过分析近年治疗乳腺癌前病变的文献,从病因病机研究、临床治疗研究、实验研究3个方面综述乳腺癌前病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结果: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前病变与肝郁肾虚、气滞血瘀、冲任失调、毒瘀互结有关,通过调节机体激素水平、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等途径可起到缓解增生、阻断与逆转癌前病变的作用.结论:中医药在乳腺癌前病变的阻断治疗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其作用值得重视.

  • 乳腺癌前病变临床分型标准化研究进展

    作者:陈瑞雪;廖锐;梁世杰;别凤杰;马凯敏;叶仲秋;马民

    近年来,乳腺癌在全球女性的恶性肿瘤相关死亡原因中位列第一,且乳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统计的美国癌症监测、流行病学及终结局规划项目( SEER)数据库资料显示,女性60岁后乳腺癌发病率逐渐升高。虽然乳腺疾病发病年龄年轻化,但总体来说,中老年女性仍是患乳腺疾病的主要人群,且乳腺疾病恶性化程度高于其他人群。目前,乳腺癌的诊疗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一系列研究表明〔2,3〕,在乳腺癌发生前进行预防治疗,可有效降低乳腺癌的发生率。因此,对乳腺癌前病变的明确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关于乳腺癌前病变的诊断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本文参考2012年版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乳腺癌前病变作了分析。

  • 中山市妇女乳腺疾病检出率城乡对比分析

    作者:黄华勇;罗小婉;王莹;彭学鸣;黄雪莲;匡晓梅;何坚庭;张静;何一雄

    目的 探讨乳腺疾病检出率在中山市城乡间的差异.方法 以乳腺触诊结合便携式高频B超对乳腺疾病进行筛查,评级为0级、3级、4级和5级者进一步检查,必要时活检.结果 (1)实查率城区为125.79%,农村为94.31%.(2)0级率城区为0.95%,农村为1.98%;3级率城区为8.70%,农村为7.17%;4级率城区为1.38%,农村为0.76%;5级率城区为0.06%,农村为0.02%.(3)乳腺癌前病变检出率城区为0,农村为22.10/10万;乳腺癌检出率城市为33.35/10万,农村为58.92/10万;活检率城市为0.06%,农村为0.33%.(4)实查率、0级率、3级率、4级率及活检率城乡之间比较检出率及P值均<0.05;5级率、乳腺癌前病变检出率及乳腺癌检出率城乡之间比较,P值均>0.05.结论 (1)乳腺疾病实查率城市明显高于农村,提示应加大对农村妇女健康教育的力度,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2)3级、4级的疾病检出率城市较农村高,应建立妇女乳腺病随访档案.(3)提高农村医护人员乳腺疾病的诊治水平,降低乳腺活检率.

  • 消痰解郁方对乳腺癌前病变MCF-10AT细胞增殖与凋亡及对PTEN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赵婧;魏品康;修丽娟;矫健鹏;俞超芹

    目的 通过研究消痰解郁方对乳腺癌前病变MCF-10AT细胞的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和对PTEN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消痰解郁方治疗乳腺癌前病变的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观察24、48 h中药组、西药组、对照组药物分别对乳腺癌前病变MCF-10AT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和凋亡率的影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干预后PTEN蛋白表达变化,Q-PCR测定各组PTEN蛋白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1)中药组、西药组作用于MCF-10AT 24 h、48 h的OD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性,且中药组抑制率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药物干预48 h,细胞凋亡率中药组为(25.40±4.69)%,西药组为(16.93±1.29)%,与对照组(2.63±0.29)%相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比西药组诱导凋亡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药组与西药组作用于细胞MCF-10AT细胞48 h后,2组PTEN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增加,且中药组的PTEN蛋白表达量增加较西药组明显.PTENmRNA中药组为1.31 ±0.04,西药组为0.61 ±0.11均较对照组0.13 ±0.13明显增加,其中中药组较西药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消痰解郁方对MCF-10AT细胞有抑制增殖、促进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TEN蛋白与基因表达水平有关.

  • 乳腺癌前病变中BRCA1基因突变率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卞卫和;李琳;任晓梅;李永刚

    目的 通过对60例乳腺癌前病变进行BRCA1基因突变分析,探讨中医证型与BRCA1基因突变率的相关性.方法 60例患者均经手术确诊为癌前病变,对标本进行BRCA1基因测序、ER、PR、CERB-2、P53免疫组化,与中医证型对照,寻找相关性.结果 乳腺癌前病变的中医证型与BRcAl突变率密切相关,与ER、PR表达密切相关.结论 BRCA1基因突变是癌变的早期事件,对有乳腺癌家族史的癌前病变患者进行此项目的 研究,有利于识别高危人群.

  • ER、PR在乳腺癌前不同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李树河;李海峰

    目的 检测乳腺癌前不同病变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及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2014年7月-2015年12月的乳腺疾病患者1 19例.其中乳腺正常组织16例、乳腺良性疾病35例、乳腺不典型增生38例、早期乳腺癌30例.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法检测ER、PR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良性病变、不典型增生和早期癌中的表达,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ER在乳腺正常组织、乳腺良性疾病、早期乳腺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0%、34.29%、63.16%、60.00%.PR在乳腺正常组织、乳腺良性疾病、乳腺不典型增生、早期乳腺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50%、42.86%、68.42%、76.67%,ER及PR在乳腺正常组织、乳腺良性疾病中与乳腺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R、PR在乳腺从正常组织到癌变过程中阳性表达率逐渐递增,ER、PR与乳腺病变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ER、PR对判断乳腺癌变发生、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临近癌变存在显著增高的表达,对于预防乳腺癌的发生和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 乳腺癌前病变血管生成及调控因子VEGF、FLK表达与中医辨证相关性研究

    作者:马婷;梁栋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病变阶段中医辨证与血管生成及相关调控因子的相关性,健全乳腺癌前病变中医微观辨证指标.方法:对60例乳腺增生、乳腺癌和乳腺癌前病变高危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观察中医证候分布与病理分布、血管生成及调控因子VEGF、FLK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前病变患者辨证主要集中于痰瘀互结(偏肝郁气滞、冲任失调)型.辨证分型与血管生成及调控因子有相关性,癌前病变阶段MVD、VEGF、FLK表达呈显著性增高,且随癌前病变病理分级的递进呈增高趋势.结论:MVD、VEGF、FLK从新生血管角度上能客观反映乳腺癌前病变阶段辨证规律和病机演变特点,可作为临床辨证微观指标.

  • 乳腺癌前病变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作者:张珺

    随着乳腺疾病普查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乳腺疾病包括乳腺癌被在早期发现,如何治疗和逆转乳腺良性癌前病变便成为极其重要的工作.中药对于乳腺癌前病变具有多靶点逆转作用,其机制包括调节雌激素水平、抑制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及核酸代谢、诱导细胞凋亡等.但是,这些研究均未涉及调节雌激素水平的相关分子机制方面,这和现代医学治疗该病的理念有较大差异性,并且缺乏分子机制之间的蛋白质联系基础的说明,目前尚未有能广泛应用于该病治疗的中药制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乳岩内消霜通过内源性caspase途径诱导乳腺癌前病变凋亡作用的机制研究

    作者:黄茂杰;马民;张桂娟;马义;别凤杰;颜显欣;吕燕红

    目的 研究乳岩内消霜诱导乳腺癌前病变细胞凋亡的作用,探寻乳岩内消霜治疗乳腺癌前病变的机制.方法 MTT法观察不同浓度乳岩内消霜透皮液对乳腺癌前MCF-10AT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CF-10AT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MCF-10AT细胞中bcl-2和bax蛋白;60只雌性未孕SD大鼠,采用二甲基苯并蔥(DMBA)联合雌、 孕激素诱导癌前病变模型,同时使用霜剂涂抹大鼠乳房,第10周处死大鼠,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大鼠乳腺组织和MCF-10AT细胞cleaved caspase9、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MTT结果显示,乳岩内消霜透皮液对MCF-10AT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1%、2%和4%乳岩内消霜处理MCF-10AT细胞24 h,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4.8±4.1)%、(43.2±5.3)%和(65.6±6.8)%;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乳岩内消霜和三苯氧胺干预MCF-10AT细胞后bcl-2表达下降,bax表达上升(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鼠乳腺组织和MCF-10AT细胞中乳岩内消霜及三苯氧胺干预组cleaved caspase9、cleaved caspase3表达均明显上升(P<0.01).结论 乳岩内消霜有效抑制乳腺癌前病变发展,可能是通过内源性caspase途径诱导乳腺癌前病变细胞凋亡实现的.

  • PCNA和p53、c-erbB-2癌基因蛋白在乳腺癌前病变及癌变过程中的相关性

    作者:刘胜春;吴凯南;厉红元

    目的研究乳腺非典型增生及癌变过程中PCNA及癌基因蛋白p53、c-erbB-2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在此过程中细胞增殖活性与p53、c-erbB-2癌基因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分析了86例良恶性乳腺组织中的PCNA,癌基因蛋白p53、c-erbB-2表达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PCNA、p53、c-erbB-2的表达随非典型增生程度的增加而增多.p53、c-erbB-2阳性表达病例PCNA-LI明显高于阴性病例(l=2.9040,P<0.01;,=3.2333,P<0.01).结论 PCNA、p53、c-erbB-2可反映乳腺癌前病变的恶变倾向,并对癌前病变的临床处理和随访有指导作用;细胞增殖活性与p53、c-erbB-2基因激活,蛋白产物聚积有密切联系.

  • 超声造影对乳腺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邵宏增;王丽;姜利强

    目的:探究在乳腺癌前病变诊断的过程中,使用超声造影的价值.方法:在2015年1月到2018年1月间展开本次研究,将该时间段内80例乳腺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MRI诊断)和观察组(超声造影诊断);分别实施检查后评价两组所用诊断方法的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均经过病理确诊,观察组和病理检查的符合率为87.5%,对照组和病理检查的符合率为77.5%,比较则可见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结论:超声造影对乳腺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