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伴慢性肾脏病患者介入术后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研究

    作者:陈娜;季汉华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伴慢性肾脏病(CKD)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情况.方法:将133例ACS患者根据肾功能情况分为3组:肾功能正常组(66例),轻度CKD组(50例),中重度CKD组(17例).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比较3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后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肾功能正常组,轻度CKD组与中重度CKD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发生率分别为25.8%、44.0%和52.9%,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2),但都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P<0.05).结论:伴CKD的ACS患者更易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采用个性化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减少临床缺血事件的发生.

  • 内皮微粒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欣;龙盼;张俊峰;王连升;魏冬;张田田;徐芒华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微粒(EMP)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冠心病组367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119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248例,后者含不稳定型心绞痛(UA) 15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 90例.非冠心病组166例.ELISA法测定血浆ET-1,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浆EMP.结果:冠心病组ET-1、EMP水平升高,呈正相关(r=0.233,P=0.001).ACS组EMP(547.405)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148.185)及SA组(429.890),亚组分析中UA组EMP(551.660)升高为显著;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EMP无明显相关;AMI患者EMP与BNP、TnT、TnI间无明显相关;EMP与ACS患者短期预后相关(r=0.280,P<0.01).结论:血浆EMP水平可反映冠心病内皮功能障碍,与冠心病的发生、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

  •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的佳时机

    作者:匡小虎;张抒扬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中高危患者,早期介入和强化抗栓药物治疗是佳选择,对于低危患者,早期介入或选择介入都可行.欧洲心脏病协会指南认为NSTEACS症状反复发作,并有高危因素,Grace风险评分>109分,推荐于发病72 h内行介入治疗;Grace风险评分>140分,建议24 h内行介入治疗;对并发难治性心绞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者建议发病2h内介入治疗.

  • 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早期和即刻应用替罗非班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灌注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刘弢;谢英;周玉杰;马涵英;郭永和;李月平;成万军;刘宇扬;赵迎新;史冬梅

    目的:了解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术前早期和术前即刻应用替罗非班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灌注的疗效.方法:将2006-07-2007-07入院、备行PCI的160例高危NSTE-ACS患者随机分配到PCI前早期应用组(A组,冠状动脉造影前4~6 h应用替罗非班)和PCI前即刻应用组(B组,导丝通过冠状动脉病变后应用替罗非班).观察2组在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基础上,PCI术前和术后即刻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和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以及血小板聚集率.记录使用替罗非班治疗期间的出血并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结果:A组冠状动脉造影前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B组(8.5%∶42.0%,P<0.05).A组PCI前即刻靶血管TIMI血流2~3级(81%)、TMPG灌注2~3级(62%)的比率以及PCI后TMPG灌注2~3级比率(89%),均显著高于B组(62%、33%、64%),均P<0.05.A、B组PCI后靶血管TIMI血流3级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9%∶98%,P>0.05),使用替罗非班治疗期间,A、B组重度出血、中度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分别为2.5%∶1.25%、1.25%∶1.25%及1.25%∶1.25%,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高危NSTE-ACS患者PCI前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比PCI前即刻应用,能及早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改善术前靶血管血流和术前、后心肌灌注.

  • 抗膜突蛋白抗体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

    作者:杜峰;毛华;杨晓武;夏晗;朱晋坤;文美;刘廷筑

    目的:探讨抗膜突蛋白抗体与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及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50例ACS患者,分为不稳定心绞痛(UA)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经冠脉造影按其病变程度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3支病变及左主干病变3组,并计算相应的冠脉病变积分.同期选取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者51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入选者血清抗膜突蛋白抗体,观察各组抗膜突蛋白抗体阳性检出率及OD检测值;并对冠脉病变积分和抗膜突蛋白抗体的OD检测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ACS组抗膜突蛋白抗体阳性检出率及OD检测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UA组的抗膜突蛋白抗体阳性检出率及OD检测值显著高于AMI组(P<0.05);③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抗膜突蛋白抗体阳性检出率及OD检测值也逐渐升高,其中3支病变及左主干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相关性分析显示,抗膜突蛋白抗体的OD检测值与冠脉病变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601,P<0.01).结论:抗膜突蛋白抗体可能是一种新的血管内皮持续损伤的标志物,有助于鉴别ACS的临床类型及判断冠脉血管的病变程度.

  •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疗效观察

    作者:黄从炫;李立军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肌钙蛋白Ⅰ(TnI)阳性和TnI阴性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 ACS)的疗效及价值.方法:NSTE ACS 160例住院患者,TnI阳性者和TnI阴性者分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常规治疗同时加低分子肝素钙,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随访30 d、6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TnI阳性治疗组患者因反复心绞痛住院及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TnI阴性患者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低分子肝素钙干预治疗能减少TnI阳性患者随访期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但不能使TnI阴性患者从中受益.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作者:高传玉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人类常见的一类疾病,从1929年由Dr.Werner Forssmann为自己实施导管插管术至今,心血管介入技术已走过了76年,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当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流技术.

  •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脂的影响

    作者:陈澍;屈百鸣;俞坚武;付潮胜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影响.方法 选择90例符合诊断要求的老年ACS患者,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治疗组55例和常规治疗组3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每晚睡前服用20 mg,连续60 d.所有入选患者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0,60 d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后各检测指标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但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尤其是hs-CRP与TC、LDL-C.hs-CRP随阿托伐他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改善更为显著(治疗后60 d较30 d下降显著),同组不同治疗时间段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同期组间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两组TG治疗后60及30 d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但同期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C及LDL-C治疗后60和30 d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但治疗后60和30 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同期组间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中仅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0 d后HDL-C改善较为显著,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改善老年ACS患者hs-CRP及血脂水平,说明阿托伐他汀不仅具有通常的调脂作用而且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早期应用于老年ACS患者可明显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冠心病病死率.

  • 常规疗法联合清除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49例

    作者:王洪斌;卫丽;唐卫

    目的观察常规疗法联合清除幽门螺杆菌(Hp)药物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疗效.方法8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给予常规扩张血管、抗炎、抗凝血和稳定脂质斑块治疗;治疗组49例在给予上述治疗的同时加用清除Hp的药物(枸橼酸铋雷尼替丁,每次350 mg,bid;阿莫西林,每次1.0 g,bid;呋喃唑酮,每次100mg,bid).两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胸痛发作减少或消失、心电图ST段下移至正常范围或好转患者所占比例)93.9%;对照组为77.4%.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含量为(9.24±3.47)mg·L-1,对照组为(12.64±5.39)mg·L-1,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Hp检出率分别为88.3%和86.7%,治疗后分别为17.5%和83.4%,治疗组Hp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疗法联合清除Hp药物治疗ACS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替罗非班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卢毅;卢佳姝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临床治疗中,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占有重要的地位[1],但PCI时球囊扩张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会引起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内膜、中膜损伤(置入支架更加重血管内皮损伤),引起强烈的血小板活化,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

  • 普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作者:王文英;巩成翠;李彩霞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以及应用他汀类调脂药对其影响.方法:113例ACS患者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方法分为普伐他汀治疗组(n=56)及非他汀治疗组(n=57),另选健康对照组(n=55),测定治疗前、治疗后8周血浆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①ACS患者hs-CRP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②ACS患者中治疗组8周后hs-CRP明显下降,非治疗组hs-CRP无明显变化.结论:①ACS患者冠脉粥样病变处存在炎症反应.②他汀类调脂药可阻止ACS患者冠脉病变炎症反应.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屏氧酶1活性的变化

    作者:骆杨平;赵水平;李江;聂赛

    为了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屏氧酶1活性变化,探讨血清屏氧酶1活性变化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作用,以苯乙酸作为屏氧酶1的底物,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6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者、32例稳定性冠心病和24例正常健康者血清屏氧酶1活性.结果表明,正常对照组血清屏氧酶1活性为136±64μmol/(L@min),急性心肌梗死组为95±42μmol/(L@min),不稳定心绞痛组为80±36 μmol/(L@min),均显著降低(P<0.05);稳定性冠心病组[133±29μmol/(L@min)]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血清屏氧酶1活性与甘油三酯(r=0.496,P=0.001)及载脂蛋白B(r=0.342,P=0.002)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相关性.结果提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屏氧酶1活性降低,推测抗氧化能力下降可能参与该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 国产低分子量肝素钙立迈青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卫华;杜修海;胡静冷;张明旭;马菱

    为观察国产低分子量肝素钙--立迈青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Q波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予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钙立迈青治疗.观察各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的改善;实验室检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小板计数;观察复合终点事件.结果发现,治疗7天两组用药期间平均胸痛发作次数差异无显著性,但肝素组需口服硝酸甘油缓解胸痛的患者较立迈青组增加;治疗14天立迈青组复合终点事件明显低于肝素组;且出血事件明显少于肝素组.以上提示,立迈青皮下注射与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监测的连续静滴肝素具有同样疗效;且立迈青可明显减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各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更少发生出血事件,因此在临床抗血栓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CD40配体高表达与不稳定型心绞痛之间的关系

    作者:严金川;吴宗贵;张玲珍;李莉;仲人前;孔宪涛

    为了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CD40配体及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变化的临床意义.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测定法分别对正常对照组16例、稳定型心绞痛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0例患者血单核细胞表达CD40配体及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水平进行检测.并观察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发现,(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单核细胞表达CD40配体明显较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高(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2)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水平明显较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高(P<0.01),而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相比亦有明显差异(P<0.05).(3)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明显高于术前(P<0.01),但血单核细胞表达CD40配体无差异(P>0.05).(4)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复杂狭窄数相关(r=0.54, P<0.01),而与狭窄的程度和范围无关.此结果提示,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升高对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或破裂起重要作用,且可能是冠状动脉病变的活动性标志物.

  • B型钠尿肽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允奇;许香广;陆学东

    B型钠悄肽(BNP),又称脑钠素或脑钠肽,是钠尿肽(NP)家族中的一种.钠尿肽家族是一类通过一系列影响血管、肾和内分泌作用来帮助机体维持正常血压和细胞外流动液体量,具有调节血压和血容量等多方面作用的神经激素.目前,已知道的钠尿肽有四种:心房钠尿肽(又称A型钠尿肽,ANP)、B型钠尿肽(BNP)、C型钠尿肽(CNP)和D型钠尿肽(DNP).四种NP都含有一个相同的由17个氨基酸组成的环状结构.除CNP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的外,A、B钠尿肽主要由心脏合成释放.

  • D二聚体与冠状动脉综合征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侯铁英

    血栓事件发生是心脏疾病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众多的血栓相关因子如凝血因子、D二聚体、抗凝血酶-凝血酶复合物(TAT)的变化都与心脏事件有着密切关系.其中由于D二聚体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而且在既往研究中也发现其可能成为心脏疾病的一个标志性指标.

  • 流式细胞术检测VASP的磷酸化程度可监测氯吡格雷抵抗

    作者:李广华;罗燕飞;罗盈;林婷;范小斌;梁玲;谢红东;黄锦维

    目的:评价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血管扩张剂刺激磷蛋白(VASP)的磷酸化程度对监测氯吡格雷抵抗的可行性。方法以17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传统光学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内VASP磷酸化程度(换算成血小板反应指数PRI),再检测20例冠心病患者服药前及服药后(联合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反应指数(PRI),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服药前病例组血小板反应指数PRI=(89.45±5.22)%与对照组PRI=(86.58±4.35)%相比无差异(P>0.05),服药后病例组血小板反应指数PRI=(67.66±19.77)%与服药前相比有差异(P<0.05)。经流式细胞术VASP-P法检测共发现6例氯吡格雷抵抗,抵抗率为30%,比光学比浊法10%的抵抗率更敏感。结论④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VASP-P法是一种更特异的检测氯吡格雷抵抗的可靠方法;④冠心病患者联合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后氯吡格雷的抵抗率为30%。

  • 阿托伐他汀干预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粘附分子水平的影响

    作者:李存仁

    目的 探讨不同剂阿托伐他汀治疗对ACS(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粘附分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入选8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A常规治疗组30人,B阿托伐他汀标准剂量组29人,C阿托伐他汀负荷剂量组29人.三组分别于术前、术后3、7、14天抽血,用ELISA法测定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molecule-1,s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水平.结果 阿托伐他汀80ms/d组在治疗第7天,两种血清粘附分子水平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10mg/d组,两组sICAM-1分别是(68.35±23.80)μg/L和(131.45±29.12)μg/L、sVCAM-1分别是(251.65±36.61)μg/L和(334.87±32.98)μg/L.此外,两组阿托伐他汀治疗剂量均显示可以显著减少两种粘附分子的水平(P<0.05),观察时段内各组对血脂水平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可以显著降低粘附分子水平,其中阿托伐他汀术后负荷剂量冲击治疗,较标准剂量更能显著降低血清粘附分子水平,从而抑制PCI术后的炎症反应的发生,减少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 低分子肝素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研究

    作者:杨平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组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和血栓形成为基本病理生理特点,以急性心肌缺血或坏死为共同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

  • 晨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照河;潘兴寿;蓝景生;黄显南;唐任光;潘征;谭志辉

    目的 探讨清晨尿白蛋白/肌酐浓度比值(ACR)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79例ACS患者为观察组和健康成人40例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急性心肌梗塞(AMI)组,分别测定入选者清晨空腹血脂、血糖、C反应蛋白(CRP)及晨尿ACR,比较分析各组间ACR与血脂、血糖、CRP的相关性.结果 ACS患者ACR与血糖、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及CRP有明显的正相关(r分别为0.61,0.56,0.63,0.71,P<0.05或0.01),ACS患者AC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均<0.01).结论 检测ACR水平对临床识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鉴别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胸痛患者是否为ACS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164 条记录 7/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