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颈段哑铃型肿瘤影像学表现及对外科治疗的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高颈段哑铃型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对外科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确诊并治疗的高颈段哑铃型肿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外科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在显微镜下行肿瘤全切,症状消失7例,明显改善4例,1例早期症状加重,在短期内逐步改善.结论:高颈段哑铃型肿瘤早期缺乏典型特异性临床表现,其早期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由于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难度较大,术前完备的影像学检查对手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预后.
-
胸腔镜联合半椎板切除治疗胸椎管哑铃型肿瘤
目的:探讨胸腔镜联合半椎板切除治疗胸椎管哑铃型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6月至2009年1月收治6例胸椎管哑铃型肿瘤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25~63岁,平均35.5岁,均采用胸腔镜联合后正中入路半椎板开窗切除病变.术后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并行MRI检查,观察肿瘤切除情况及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结果:6例患者均手术全切肿瘤,无1例死亡.手术时间3~5h,平均3.8h;术中失血量80~300ml,平均130ml.伤口均一期愈合,无脑脊液漏及切口、胸腔感染发生.病理榆查结果示神经鞘瘤5例,脊膜瘤1例.术后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5例有胸背疼痛患者疼痛消失,3例术前有脊髓压迫症状者,其中2例完全恢复,1例双下肢瘫痪者术后肌力恢复至4+级.复查MRI均未见肿瘤残留.随访6个月~2年,所有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及脊柱不稳定.结论:应用胸腔镜联合半椎板开窗切除胸椎管哑铃型肿瘤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纵隔神经源性哑铃型肿瘤的外科治疗
哑铃型或葫芦型神经源性纵隔肿瘤较少见,在做完整切除时易误伤脊髓或导致难以控制的出血.1980~1998年我们共手术治疗7例哑铃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病人,现报道如下.
-
哑铃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哑铃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哑铃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及治疗方法.结果 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有长期慢性胸背痛,多伴有双下肢的感觉和运动障碍,个别病例无症状.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胸部MRI检查,结果与术中情况吻合.肿瘤均由胸外科医师与神经外科医师协作一期完全切除.术后胸背痛及感觉和运动障碍明显改善或消失,异常神经系统体征消失.恢复顺利,治愈出院.术后病理: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2例.结论 胸部MRI对肿瘤的诊断及指导手术治疗具有重要价值.手术治疗应由胸外科医师与神经外科医师协作一期切除椎管内外肿瘤,先切除椎管内肿瘤,然后再切除椎旁胸内肿瘤,根据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
显微手术治疗高颈段哑铃型椎管肿瘤
目的 总结应用显微手术治疗高颈段哑铃型椎管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 12例高颈段哑铃型椎管肿瘤患者分别采用颈后正中切口及颈前外侧切口,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结果 肿瘤完全切除10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熟悉高位颈段脊髓及周围解剖关系,仔细分析术前影像学资料,熟练采用显微手术技术是治疗高颈段哑铃型椎管肿瘤并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的关键.
-
颈椎哑铃型肿瘤的临床分型及手术入路的选择
目的 探讨颈椎哑铃型肿瘤的临床分型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87例颈椎哑铃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椎管内外部分的大小以及有无脊柱骨质结构破坏将颈椎哑铃型肿瘤分为4型:椎管内为主型(Ⅰ型,48例)、椎管外为主型(Ⅱ型,17例)、椎管内外无骨质破坏型(Ⅲ型,15例)和椎管内外伴骨质破坏型(Ⅳ型,7例).根据肿瘤分型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一期切除肿瘤,其中Ⅰ型采用颈后正中-半椎板入路,Ⅱ型采用颈外侧-肌间隙入路,Ⅲ型采用颈外侧-肌间隙-半椎板入路或颈外侧-肌间隙-颈后正中-半椎板联合入路,Ⅳ型采用颈后远外侧-肌间隙-半椎板入路或颈后正中-肌间隙-半椎板入路并行枕颈后路或颈椎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结果 肿瘤一期手术完全切除83例,次全切除4例.术后随访9个月~6(3.2)年,肿瘤全切病例均无复发,次全切病例复发1例.随访期间患者临床症状改善85例,加重2例,无发生脊柱畸形的病例.结论 颈椎哑铃型肿瘤的临床分型对手术入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肿瘤分型采用相应的手术入路不仅能够提高肿瘤一期切除的全切率,而且有助于降低术后脊柱畸形的发生率.
-
胸腔镜联合脊柱旁后入路切除后纵隔哑铃型神经鞘瘤1例报告
后纵隔哑铃型肿瘤是比较少见的胸腔内肿瘤,其中90%为良性病变,常见的是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等[1]。肿瘤的主体部分主要位于胸腔内,但有部分延伸进入椎间孔、甚至椎管内[2],对于此类肿瘤进行手术的合适入路,目前尚存争议。多数情况下,尤其当肿瘤体积较大时,单一的手术入路,比如胸腔入路或者脊柱旁入路,常常不能达到手术目的。2013年,我院收治1 例后纵隔哑铃型神经鞘瘤患者手术中采用前入路(胸腔镜)联合后入路(脊柱旁小切口椎板切除)的方式完整地切除了肿瘤,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
一般资料 男16例,女19例。年龄13~59岁,平均42.5岁。病程3个月~20年,平均28个月。以面部麻木为首发症状的有31例,占89%。其次为复视、小脑症状。 肿瘤直径小于4cm 6例;4~6cm 11例;大于6cm 8例。大的1例为12cm。根据肿瘤生长部位可分为4型[1,2]:①中颅窝型11例,其中侵及海绵窦4例;②中-后颅窝哑铃型19例,其中有2例侵及海绵窦;③后颅窝型5例;④颅内外型2例,主体位于中颅窝,突破颅底侵入眼眶1例;侵入上颌窦1例。 手术方法与结果 颞下入路切除中颅窝型三叉神经鞘瘤9例;颞下经天幕入路切除中-后颅窝哑铃型肿瘤11例、后颅窝型2例;幕上下联合入路切除哑铃型肿瘤4例;枕下入路切除后颅窝型三叉神经鞘瘤4例;经岩骨乙状窦前经天幕入路切除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3例;额眶-颞下联合入路切除颅-眶沟通型鞘瘤1例;唇下经上颌窦入路(Ⅰ期)颞下经天幕入路(Ⅱ期)切除颅-鼻沟通型三叉神经鞘瘤1例。
-
纵隔神经源性哑铃型肿瘤的外科治疗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临床上较常见,手术亦不复杂,有较多文献报道[1-3].但哑铃型神经源性纵隔肿瘤较少见,而且切除时易误伤脊髓或导致难以控制的出血.我科自1980~1998年共手术治疗41例神经源性纵隔肿瘤病人,现着重报道其中7例哑铃型肿瘤的治疗经验.
-
高颈段髓外肿瘤的手术治疗
我院从1985年至1999年12月,共手术治疗高颈段髓外肿瘤15例,占同期脊髓肿瘤的12.3%,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男10例,女5例,年龄29~65岁,平均42.5岁。病程1个月至3年。首发症状以手或上肢根性疼痛9例;有确定感觉障碍平面11例;肢体活动障碍12例:其中四肢肌力0~2级3例,3级5例,4级4例;有胸闷、呼吸困难3例。 二、辅助检查:Quekensetedt试验9例,完全阻塞4例,不全阻塞5例。脑脊液蛋白测定记录9例中,4例<0.4g/L,4例介于0.4~1.0g/L,1例脑脊液凝固。椎管造影6例,显示杯口状充盈缺损。颈椎MRI 9例均发现椎管占位性病变。 三、肿瘤部位及性质:C1~C2 4例,C2~C4 4例,C3~C4 7例,其中2例C1~C2肿瘤延续到枕大池及后颅凹内。髓外硬膜下肿瘤9例,硬膜外肿瘤2例,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4例。15例中神经鞘瘤8例,脊膜瘤3例,神经纤维瘤、转移性恶性肿瘤各2例。 四、手术方法:采用了两种入路,(1)颈后中线入路9例,取枕项部沿中线纵切口,切除枕骨、颈椎棘突和椎板,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2)颈外侧入路6例,对于C1~C3椎管内肿瘤,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做纵切口,在乳突根部弯向后方,磨开横突孔,游离椎动脉,纵形切开硬脑膜,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对于C4椎管肿瘤,取胸锁乳突肌后缘纵切口,切除肿瘤。 五、结果:本组行肿瘤全切13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2个月,四肢肌力恢复至2级的1例,3级的3例,4级的7例,5级的4例。临床治愈12例,好转1例,复发2例,系硬膜外转移癌。讨论 一、手术入路的选择:高颈段髓外肿瘤进入枕大池或钻出椎间孔,故应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颈后中线入路可显露延髓和高颈髓的背侧和后外侧,若切除一侧小关节突,可显露硬膜囊外缘3.5~4cm以内的区域。因此,较小的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无论是位于脊髓的腹侧、外侧或背侧,都可经此入路切除,对于哑铃型肿瘤,若椎旁肿瘤较小,也可切除。若椎旁肿瘤较大,可行分期手术,先经颈后中线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再经颈外侧入路切除椎旁肿瘤。颈外侧入路可从侧方显露颈髓的腹侧和外侧,较好地显露椎间孔、椎管内肿瘤及椎动脉。其优点为:(1)从侧方进入椎管,不需牵拉脊髓;(2)避免损伤椎动脉;(3)直视肿瘤与脊髓界面,避免损伤脊髓。 二、术中注意事项:(1)经颈后中线入路切除哑铃型肿瘤、沿神经根切除椎间孔内肿瘤时,常遇到汹涌的静脉性出血,为连接椎内、外静脉丛的椎间静脉破裂出血。应在直视下用双极电凝烧灼或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忌盲目烧灼,以免损伤椎动脉。(2)切除高颈段腹侧肿瘤时,先由囊内分块切除,待体积缩小后再仔细轻柔分离包膜,用弱电流双极电凝烧灼供瘤血管,钝性加锐性分离,切除残留肿瘤和包膜。(3)对于肿瘤将脊髓压成薄片者,术中要特别保护脊髓,避免牵拉和强行分离,以免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4)术中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好脊髓的营养血管。一旦损伤,术后神经功能不能恢复。(5)对于长入颅内的高颈段脊髓肿瘤,打开后颅凹进行切除时,要特别注意对椎动脉和后组颅神经进行保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分块切除肿瘤,轻柔分离粘连,仔细辨认血管和神经走行,这些步骤是防止造成误伤的关键。
-
颈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手术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总结颈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手术患者的观察及护理.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术后注意呼吸困难、植骨块脱落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加强创口及引流液、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观察及护理;康复期做好功能训练指导和出院指导.
-
颈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
颈椎管内外肿瘤是颈椎管内肿瘤的特殊类型,与单纯颈椎管内肿瘤比较,肿瘤邻近解剖结构相对复杂,术中局部易出血,手术视野及病灶显示不清,手术难度及风险大,肿瘤切除率低,复发率高,潜在危害性大[1].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本院收治31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患者,根椐临床特点、外科分期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切除及内固定重建术,效果较好.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
颈椎椎管内外生长的哑铃型肿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颈椎椎管内外生长的哑铃型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及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入锁定钢板内固定和颈椎后路侧块螺钉钢板固定两者联合治疗的方法和特点.方法 分析13例颈段哑铃型椎管内肿瘤病人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显微手术及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入锁定钢板内固定和颈椎后路侧块螺钉钢板固定两者联合治疗的方法与治疗结果.结果 13例患者术前 MRI 检查明确诊断,CT颈椎重建明确肿瘤相邻颈椎椎体及其附件的破坏程度.所有患者均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同时行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入锁定钢板内固定加颈椎后路侧块螺钉钢板固定的方法.肿瘤全切11 例,部分切除 2例,所有患者术后颈椎稳定性良好.结论 颈椎椎管内外生长的哑铃型肿瘤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椎体及其附件的破坏,单纯切除肿瘤会造成颈椎稳定性受损,患者需要行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入锁定钢板内固定和颈椎后路侧块螺钉钢板固定两者联合治疗的方法,以防术后颈椎不稳而造成脊髓压迫.
-
后纵隔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后纵隔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后纵隔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的相关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16例中男9例,女7例,12例有胸闷、胸痛、咳嗽和肢体麻木等临床症状,1例双下肢瘫痪,3例无症状.全部病例经胸部CT和磁共振检查提示诊断,均行一期完整切除肿瘤,治愈出院.结论手术方案应根据肿瘤大小、部位和生长形态等因素选择手术方案.采用后正中切口联合胸腔镜辅助手术是治疗后纵隔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较佳手术方式.
关键词: 纵隔 哑铃型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外科治疗 -
颈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围手术期的阶段性健康教育
颈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是指起源于颈椎神经鞘膜或神经纤维组织的肿瘤,易导致颈髓、神经根、血管的压迫或破坏,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为使病人减少术后并发症,我院对2000年1月~2006年2月收治的27例颈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患者进行阶段性健康教育和效果评价,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11例胸腔镜下哑铃Ⅰ型胸椎管肿瘤的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哑铃Ⅰ型胸椎管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9年7月~2012年4月间收治的11例哑铃Ⅰ型胸椎管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哑铃型胸椎管肿瘤患者均经MRI和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所有病例均行Ⅰ期手术切除,胸腔内肿瘤部分在胸腔镜下切除,1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个月~2年,10例恢复正常工作.[结论]对胸椎管肿瘤患者应重视体格检查,MRI检查在哑铃型椎管内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方式的选择上作用重大;Ⅰ期后路手术结合胸腔镜下完全切除肿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脊柱哑铃型肿瘤患儿分期手术后肌力恢复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脊柱哑铃型肿瘤患儿分期手术后影响肌力恢复的因素.方法 选择脊柱哑铃型肿瘤患儿51例,均行一期椎管内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恶性者化疗后行二期手术切除腹膜后和(或)后纵隔肿瘤,良性者择期行二期手术切除腹膜后和(或)后纵隔肿瘤.术后随访,评价肌力恢复情况,分析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术前肌力、病变节段及括约肌功能障碍情况对患儿分期手术后肌力恢复的影响.结果 51例患儿中,肌力未完全恢复33例,完全恢复1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脊柱哑铃型肿瘤患儿分期手术后肌力恢复情况与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及病变节段均无关(P均>0.05),与术前肌力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肌力下降是术后肌力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OR=2.635,95% CI:1.258~5.522,P<0.05).结论 术前肌力下降是脊柱哑铃型肿瘤患儿分期手术后肌力恢复的影响因素.
-
不同解剖类型胸椎哑铃型雪旺细胞瘤临床特点和手术方式探讨
目的 通过术前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来判断肿瘤类型,为采取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胸椎哑铃型雪旺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方式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ED均完整的保留了载瘤神经,而ID-ED均未保留载瘤神经.所有肿瘤得到了全部切除,术后除1例ID-ED有不明显的麻木感外,其他所有病人术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3例长束征在术后3个月才完全消失.随访未见肿瘤复发及脊柱畸形.结论 ID-ED和ED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有所不同,对两者进行鉴别,可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从而减少手术并发症.
-
手术治疗ToyamaⅢ型颈椎管哑铃型肿瘤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ToyamaⅢ型颈椎管哑铃型肿瘤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21例ToyamaⅢ型颈椎管哑铃型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由影像学资料明确诊断,病理结果确诊.采用JOA评分对患者术前、末次随访的神经功能的改善进行评价,计算改善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21例患者获得3-18个月的随访,平均6、7个月.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无远期并发症.结论:颈椎管哑铃型肿瘤的患者应根据其Toyama分型选择手术方式,尽可能完全切除肿瘤,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
Ⅰ期后入路手术切除胸椎神经源性哑铃型肿瘤的解剖学及其疗效
目的 探讨Ⅰ期后路经肋横突切除入路摘除胸椎哑铃型肿瘤的解剖学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2006.8-2011.10间收治的20例胸椎哑铃状肿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单一后路Ⅰ期手术切除肿瘤.JOA评价神经功能,X线评估内固定和融合结果,MRI检查肿瘤切除彻底性和是否复发.结果 肿瘤均完全切除,平均手术时间263 min(152~420 min),出血量480 ml (125~1770 ml).Schwann细胞瘤9例,神经纤维瘤6例,脊膜瘤3例,神经节细胞瘤2;其中硬膜外12例、髓外硬膜下8例.随访末期神经功能显著改善,JOA恢复率72.9%;VAS评分由术前8.3±0.67改善为随访末期2.3±0.19;并发症包括胸膜破裂2例,肺不张和胸腔内脑脊液漏各1例.结论 单一后方肋横突、椎板切除入路可以完整切除胸椎哑铃型肿瘤,适用于肿瘤与大血管、胸腔脏器粘连较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