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天津市大学生安全感研究

    作者:孙思玉;吴琼;王海兰;罗宇茜;管健

    目的 对天津市大学生安全感水平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采用自编安全感量表对天津市45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在生存安全感、人际安全感和爱与被爱安全感因子上均表现出良好水平,但在自我实现安全感因子上表现出不安全感倾向,且4因子在学校间均有显著差异;在生存安全感因子上存在性别差异;在打算考证的数量上有性别和专业间的差异.结论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降低其不安全感倾向.[关键字]大学生;安全感;人际沟通;自我实现

  • 大学生攻击性与社会支持、安全感的相关性

    作者:刘晓秋;陈亚萍

    目的 探讨大学生攻击性与社会支持、安全感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攻击性量表、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和安全感量表对68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 ①大学生攻击性行为存在性别差异(t=2.28,P<0.05),男性攻击性水平高于女性攻击水平;②大学生攻击性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r =-0.20,P<0.001),与安全感呈显著负相关(r=-0.42,P<0.001);③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确定控制感对攻击性有一定的预测作用(F=19.19,P<0.05,R2 =0.246).结论 生活中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倾向;社会支持和安全感对于攻击性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 初中生感知的父母冲突与安全感: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作者:黄保红;周春燕;李林;黄海;刘陈陵

    目的:探索初中生感知的父母冲突,心理韧性与安全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感知的父母冲突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安全感量表对湖北省440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①心理韧性(98.31±17.67)分,安全感(57.79±13.64)分,冲突频率(16.15±5.73)分,冲突强度(17.55±6.78)分,冲突不解决(10.20±6.28)分;②心理韧性,安全感在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女生感知到的冲突频率、冲突强度、冲突不解决显著高于男生(t=-2.856,-2.249,-2.087;P均<0.05);③感知的父母冲突(冲突频率、冲突强度、冲突不解决),心理韧性(两维度及总分),安全感(两维度及总分)这三者之间均显著相关(r=-0.246~0.783,P<0.05),其中感知的父母冲突与心理韧性,安全感显著负相关(r=-0.505~-0.246,P<0.05);心理韧性与安全感显著正相关(r=0.606,P<0.01);④心理韧性在初中生感知的父母冲突对其安全感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初中生感知的父母冲突通过影响心理韧性间接影响安全感.

  • 大学新生适应与安全感、生活事件、社会支持

    作者:郭梅英;张平;张玉英

    目的 探讨大一新生适应状况及其与安全感、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学生学校适应不良量表、安全感量表、大中专学生负性生活事件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407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一新生的适应不良检出率为57.2%;男生在人际安全感因子上显著高于女生(t=2.380,P<0.05),而在确定控制感、家庭内支持、家庭外支持、生活事件、适应状况得分上男女生无显著差异;适应不良与适应良好学生在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家庭内支持、家庭外支持、负性生活事件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t=-8.253,-9.207,-4.970,-4.945,5.020;P <0.001);适应分数与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负性生活事件、家庭内支持、家庭外支持均呈显著负相关(r =-0.466,-0.498,-0.282,-0.261,-0.286;P<0.01);多元逐步回归显示,确定控制感、人际控制感、负性生活事件能很好地预测适应不良.结论 大一新生适应不良比较普遍,适应不良者具有较低的安全感、社会支持和较高的负性生活事件.确定控制感、人际控制感、负性生活事件是影响适应的重要因素,可作为对大一新生适应不良干预的主要方面.

  • 在沪农民工子女安全感与抑郁的相关性

    作者:石军红;常向东

    目的:探索在沪农民工子女的安全感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某区4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小学四、五年级学生569人进行安全感量表(SQ)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施测,以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569名农民工子女中,与同伴关系好、学习成绩上等的同学安全感得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21,7.365;P<0.001);②与同伴关系好,学习成绩越好的在沪农民工子女越倾向于表现高安全感,而同伴关系不好,学习成绩越不好的在沪农民工子女越倾向于表现低安全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102,23.060;P <0.001);③在沪农民工子女的人际安全感因子(因子Ⅰ)、确定安全感因子(因子Ⅱ)、安全感得分均低于本地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35,-2.544,-3.497;P<0.05).在沪农民工子女抑郁总分高于本地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87,P<0.001).在沪农民工子女抑郁检出率为25.0%(142/569),高于本地儿童10.2% (30/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434,P<0.001);④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在沪农民工子女安全感与抑郁呈负相关(r =-0.438);⑤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在沪农民工子女安全感的因素有学习成绩和抑郁.结论:在沪农民工子女安全感水平较低,多表现出抑郁倾向.

  • 应对方式和安全感对中医专业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

    作者:王仲星;王欣星;兴美丹

    目的 探讨应对方式和安全感对中医专业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 用应付方式问卷、安全感量表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对544名中医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解决问题、自责、人际安全感和退避对中医专业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2 =0.26,P<0.01).结论 应对方式和安全感是影响中医专业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重要变量.

  • 安全感与幸福感:爱与归属感的中介作用和恋爱的调节作用

    作者:铁怡;赵久波;张小远

    目的 探讨爱与归属感在大学生安全感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恋爱状态在这三者关系模型中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安全感量表、情感和社交孤寂量表以及幸福感指数量表调查1177名大一学生.结果 恋爱组的人际安全因子得分高于非恋爱组,而非恋爱组情感孤寂与社交孤寂上的得分均高于恋爱组(均P <0.05);安全感的两个因子(即人际安全和控制感)和幸福感呈正相关(r=0.50,0.49;P<0.01);爱与归属感的两个因子(即情感孤寂和社交孤寂)与安全感的两个因子呈负相关(-0.55≤r≤-0.31,P<0.01),与幸福感呈负相关(r=-0.34,-0.50;P<0.01).爱与归属感在安全感与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45,P<0.01).恋爱状态在爱与归属感到幸福感这一路径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r恋爱组=-0.22,r未恋爱组=-0.40;P<0.01).结论 安全感既可直接影响幸福感,也可通过爱与归属感来影响幸福感;恋爱状态在这三者中起调节作用.

  • 大学生手机成瘾、安全感对拖延的影响

    作者:谢玲平;邹维兴

    目的:了解手机成瘾和安全感对大学生拖延的影响机制.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贵州省217名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包括Aitken拖延问卷(API)、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安全感量表(SQ).结果:不同年级(F=3.479,P<0.01)和压力状况(F=6.521,P<0.01)的大学生在拖延上有显著差异;大学生的拖延与手机成瘾呈显著的正相关(r=0.377,P<0.001),而与安全感呈显著负相关(r=-0.600,P<0.001);安全感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拖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手机成瘾和安全感是大学生拖延行为重要影响因素.

  • 集中居住农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安全感的比较

    作者:陈萌阳;刘晓芹;李功迎

    目的:比较集中居住农民与自然村居住农民心理健康状况与安全感状况的差异,探究集中居住农民心理健康状况与安全感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安全感量表对集中居住农民124人和自然村居住农民143人进行测量,并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集中居住农民在SCL -90总均分(t=‐34.66,P<00.5)和各因子得分(t=‐25.33,‐34.42,‐38.43,‐29.47,‐33.41,‐23.51,‐27.14,‐30.11,‐25.00,‐24.53;P<00.5)都显著低于自然村居住农民;②集中居住农民在安全感量表中确定控制感因子得分( t=21.92;P<00.5)显著高于自然村居住农民;③集中居住农民的心理健康与安全感成正相关(P<00.1)。结论:在短时期内,集中居住农民心理健康状况和确定控制感优于自然村居住农民,并且其心理健康状况与安全感有密切联系。

  • 大学生正念水平与安全感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作者:段雪薇;王晓敏;何兴鑫;宋丽萍

    目的:探索大学生正念水平、安全感及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山西省某高等院校大学生580名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正念五因素量表(FFMQ)、安全感问卷(SQ)、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工具评估.结果:①正念水平、自我效能感与安全感三者间具有相关性.其中,正念水平与自我效能感、安全感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r=0.45,0.49;P<0.01).正念水平与安全感中的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均呈正相关(r=0.47,0.46;P<0.01).自我效能感与安全感呈显著正相关(r=0.35,P<0.01);②在大学生的正念水平对安全感程度的预测中,自我效能感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x2=ab/c) 13.8%.结论:大学生正念水平是其安全感的重要保护因子,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安全感的内部因素.

  • 自我和谐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多重中介比较

    作者:王倩;胡巧;江琦

    目的 探讨自我和谐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内在心理机制.方法 采用自我和谐、社交焦虑、主观幸福感以及安全感问卷对46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①自我和谐、安全感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P<0.05),社交焦虑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负相关(r=-0.352,P<0.05);②社交焦虑、安全感在自我和谐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发挥着并行多重中介作用,当它们进入回归方程时,自我和谐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减少(β=-0.305,t=4.49,P<0.05);③安全感对社交焦虑有明显的负向预测作用(β=-0.43,t=2.54,P<0.05).结论 自我和谐通过社交焦虑、安全感的并行多重中介作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安全感的关系

    作者:张萍;毕重增

    目的 探讨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安全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安全感量表>对选取的46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在大学生4种性别角色类型中,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类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4.7%、23.2%、25.6%、26.5%;②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安全感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类型者;双性化个体安全感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个体(F=12.600,P<0.01);③大学生性别角色男、女正性量表得分与安全感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37和0.15,P<0.01).结论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个体的安全感存在显著差异.

  • 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

    作者:姜圣秋;谭千保;黎芳

    目的 探讨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修订后的马斯洛安全感一不安全感问卷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493名农村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 ①初二和初三年级留守儿童的人际信任感明显高于初一(F=3.15,P<0.05),男生的自信感水平高于女生(t=2.71,P<0.01),但指向问题的应对得分上显著低于女生(t=-2.94,P<0.01);②除情绪安全感外,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及其他因子与指向问题的应对呈显著正相关(r=0.26,0.26,0.29;P<0.01),安全感及各因子与指向情绪的应对呈显著负相关(r=-0.35,-0.15,-0.14,-0.30;P<0.01);③人际安全感能正向预测指向问题的应对(t=5.67,P<0.01),情绪安全感能负向预测指向情绪的应对(t=-5.53,P<0.01).结论 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密切.

  • 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现状调查

    作者:华妹妹;郑捷妍;简宝婵

    目的 了解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现状,为我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自编儿童安全感问卷对河南省3个地区的271留守儿童(研究组)和173名非留守儿童(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并对4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开放式访谈.结果 ①留守儿童的安全感缺乏极其显著(t=3.844,P<0.05);②留守儿童的安全感现状在性别、留守类型(包括父母都打工、父亲打工、母亲打工)、年龄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③与父母回家间隔在半年左右的留守儿童相比,父母回家间隔在1年以上的留守儿童更缺乏安全感(t=-2.073,P<0.05);访谈发现,留守儿童安全感缺乏极少受到关注.结论 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但在性别、留守类型、年龄等方面差异不明显;父母回家间隔1年以上的留守儿童更缺乏安全感.

  • 民工子弟与公办学校初中生安全感相关研究

    作者:马季;汪凯;朱春燕;李孝明;庞礴;王小倩

    目的 比较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初中生在安全感上的差异,探讨影响安全感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安全感量表、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和自编问卷对76名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和146名公办学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两类学生在安全感和心理控制源上没有差异(P>0.05);安全感和心理控制源呈显著性(P<0.001)负相关;对自编调查问卷进行因素分析,得到的8个因素中7个因素与安全感呈显著性相关;两类学生在各影响因素上有差异的是因素1(P<0.01)和因素8(P<0.001).结论 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初中生在安全感总体水平上没有差异,影响安全感的是心理控制源等共8项因素,两类学生在各影响因素中有差异的是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环境.

  • 中国居民生活安全感量表的编制

    作者:夏春;涂薇

    目的 编制中国文化背景下居民生活安全感量袁.方法 在文献分析、开放式调查和深度访谈基础上,编制居民生活安全感量表,对1790名16岁以上成年中国居民进行测量,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检验其信、效度.结果 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均表明居民生活安全感可以从5个维度进行测量,量表整体Cronbacha系数为0.741,与效标相关显著(P<0.01).结论 居民生活安全感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居民安全感的工具.

  • 大学生安全感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

    作者:沈智豪;刘倩华;余俊毅;董嘉颖;谭非柳;江健宜;张雪琴

    目的 了解大学生安全感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和安全感量表(SQ),对63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安全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理科大学生在安全感总分和人际安全感因子的得分低于文科大学生(t =2.07,2.34;P <0.05);非单亲家庭的男大学生在安全感中的确定控制感因子得分低于单亲男大学生(t =2.15,P<0.05).家庭环境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知识性与大学生安全感呈正相关(P<0.05),家庭环境矛盾性、控制性与安全感呈负相关(P<0.01);家庭环境亲密度、娱乐性、情感表达、矛盾性依次进入安全感回归方程.结论 大学生家庭环境对其安全感有重要影响.大学生的安全感也因性别、家庭类型、文理科而有差别.

  • 5·12地震后灾民死亡态度与安全感的相关研究

    作者:冯春;王宁霞;翟瑞

    目的 了解灾民对死亡的态度及其安全感的特点,并进一步探索死亡态度与安全感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运用《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与《死亡态度描绘量表》对526名被试进行测试.结果 ①灾民在死亡逃避(t =7.06,P<0.001)、自然接受(t =33.71,P<0.001)、情绪安全感(t=2.236,P<0.05)和自我安全感(t=5.195,P<0.001)上得分显著高于非灾区被试,但在逃离接受(=-28.89,P<0.01)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非灾区民众灾民;②年龄段在18~ 25岁与年龄段在46岁以上的灾民在死亡逃避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年龄段在36 ~45岁的灾民(F=5.14,P<0.01);③受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上的灾民在死亡逃避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受教育程度在中专、高中、初中文化的灾民(F=17.63,P<0.05);④男性灾民在自我安全感维度上的得分差异高于女性灾民(t=2.80,P<0.01);⑤在情绪安全感维度上,初中文化灾民的得分小于大专以上灾民、中专或高中灾民(F=4.19,P<0.05);⑥情绪安全感与自然接受呈正相关(r=0.238,P<0.01),而与死亡恐惧(r=-0.312,P<0.01)、趋近接受(r =-0.235,P<0.01)、逃离接受(r=-0.305,P<0.01)则呈负相关;人际安全感与死亡逃避(r=0.159,P<0.01)、自然接受(r =0.251,P<0.01)呈正相关,与逃离接受(r=-0.254,P<0.01)呈负相关;自我安全感与自然接受呈正相关(r=0.182,P<0.01),而与死亡恐惧(r =-0.210,P<0.01)、趋近接受(r=-0.151,P<0.05)、逃离接受(r=-0.275,P<0.01)则呈负相关.结论 灾区民众的安全感在4年的物质精神援助下已经恢复常态,加强生死教育更有利于安全感的提升.

  • 安全感研究述评与展望

    作者:曹羽鹤;王坚

    安全感在当今社会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安全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如何提高人们的安全感成为一个重要话题。本文从安全感的概念出发,对安全感的理论、安全感的测量、安全感的实证研究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安全感研究的五大趋向。

  • 高中生的安全感及其相关因素

    作者:安莉娟;丛中;王欣

    目的:了解高中生的安全感状况.方法:采用自编安全感量表对545名高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安全感及其两个因子在是否独生这一变量上差异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F=2.66,2.67,2.13,P<0.05,P<0.01),独生子女的安全感高于非独生子女.来自城乡不同家庭的子女其总体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在人际安全这一因子上,城市子女的安全感高于农村的子女(F=2.09,P<0.05).在人际安全因子上,父母是否离异与性别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4.176,P<0.05),而其它的影响变量间没有交互作用.在确定控制因子和总体的安全感方面,各变量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结论:高中生安全感受到独生与否、城乡差异、父母离异和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433 条记录 3/22 页 « 12345678...2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