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88例乳腺癌根治术后创面处理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切口并发症的防治,以期提高创面愈合率.方法:本组88例乳腺癌患者,行标准根治术22例,改良根治术64例,前者行Ⅰ期植皮2例.结果:术后创面Ⅰ期愈合78例,延迟愈合10例(感染2例,皮瓣局部坏死8例).结论:避免皮瓣张力过大,保持创面引流通畅,恰当的包扎是提高创面愈合率的关键因素.
-
56例烧伤患者的护理体会
烧伤是指热力引起组织损伤的统称,包括由火焰、光源、化学腐蚀剂、放射线等因素所致的损伤.因电、化学物质所致的损伤特性不同,所以通常意义的烧伤多只单纯因热力,如火焰、热液、热蒸气、热金属物体等所致的组织损伤.
-
胰岛素联合生长因子及湿性敷料处理难愈性烧伤残余创面的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胰岛素联合生长因子及湿性敷料处理难愈性小面积深度烧伤残余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深度烧伤后形成小面积难愈性残余创面168处的患者进行自身对照,在早期少量多次清创的基础上,采用胰岛素联合生长因子贝复剂湿敷后给予湿性敷料包扎(改进法,100处),与仅外喷生长因子后给予碘伏敷料湿敷包扎的常规法(68处)进行效果比较.结果 两法换药疼痛评分、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不同时期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采用胰岛素联合生长因子及湿性敷料处理难愈性小面积深度烧伤残余创面,能提高创面愈合速度及愈合质量,减少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
-
肝切除术创面不同处理方法效果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肝切除术肝创面处理方法及其对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因肝肿瘤行肝切除术53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创面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创面敞开+明胶海绵+医用止血胶止血组(A组,25例),创面敞开+微孔多聚糖止血球(MPH)止血组(B组,19例),创面对缝止血组(C组,9例).对止血时间、术后24、48和72 h腹腔引流量及术后第1、3、5天病人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止血时间A组长,且与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术后24、48及72 h腹腔引流量B组均少,且与A、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5天ALT、TBIL升高幅度为C组大,且与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术后第1天Alb值C组较A、B两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切除术后肝创面的处理方法与术后肝功能恢复有密切关系,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处理肝创面可缩短止血时间及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创面渗出,进而减轻手术对肝功能的损害,减少白蛋白补充量,有利于术后肝功能恢复.
-
生物敷料A贴敷烧伤二度创面与暴露、包扎疗法的比较
将生物敷料A贴敷烧伤浅、深二度新鲜创面与暴露、包扎疗法进行创面感染情况和创面愈合时间两方面比较.结果显示,生物敷料A组创面感染率明显低于中药暴露组(P<0.05)和药物包扎组(P<0.05).生物敷料A组用于浅二度烧伤创面愈合时间明显比中药暴露组缩短(P<0.05).与药物包扎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于深二度创面,敷料A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比中药暴露组和药物包扎组缩短(P<0.05).认为生物敷料A贴敷烧烫伤深、浅二度创面感染率低,创面愈合较快.
-
烧伤创面处理有关问题的探讨
烧伤临床所有的问题都是由于形成创面而引起,后也将以创面的愈合而告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烧伤创面的修复是主体问题,也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烧伤全身性问题是应创面问题而产生,并随创面变化而演变.诚然,烧伤致死都是全身性并发症,因而也不能说全身问题是附属和次要的问题.但若局部创面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全身问题也就不可能完全获得解决.在某种意义上,全身治疗是局部治疗的基本保障和必要条件.当然,随着局部创面治疗的进展和趋向愈合,全身安全才有保障,全身治疗才能奏效.
-
新生儿烧伤创面处理
新生儿烧伤鲜见文献报道.本文对本院1989年7月~2001年7月期间治疗的新生儿烧伤22例进行回顾分析, 着重有关新生儿烧伤的创面处理、后遗色素、瘢痕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
小儿烧伤创面处理的经验
近24年来,我院收治小儿烧伤1,271例,其中严重烧伤(总面积>25%或三度>10%)231例.病死率由42%降至15%.非严重组病死率由1.5%降至0.6%.创面处理的进展是取得这一进步的关键.下面对小儿烧伤刨面处理易犯的错误及纠正的办法提出讨论.
-
微孔多聚糖止血球对口腔癌联合根治术创面止血效果的研究
目的:研究微孔多聚糖止血球对口腔癌联合根治术创面渗血的止血效果.方法.40例行口腔癌联合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结扎,电凝,纱布加压等常规止血方法对手术创面止血,实验组在上述常规外科手术方法的基础上加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作为术中创面止血剂,记录手术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血常规等指标,比较其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创面总出血量、输血量、第1d、2d、3d和5d的引流量和术后血常规等变量上无明显差异(P>0.05),在第4d引流量及1周的总引流量等方面,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口腔癌联合根治术后创面的处理方法对术后引流量有直接影响,微孔多聚糖止血球可以加强常规外科止血方法的效果,明显减少术后引流量.
-
Prolene线用于扁桃体切除术创面处理30例效果观察
扁桃体切除手术是耳鼻咽喉科常规手术,手术方式成熟,但在术后仍然存在出血、疼痛、感染等并发症.我院自2005年起采用Prolene无创伤缝线处理扁桃体切除术后创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糖尿病足的外科护理18例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糖尿病患病人亦在中老年人群中呈现上升趋势[1].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神经营养障碍和缺血所造成,常由于早期的重视不够,创面处理不当,合并感染,而感染又可加重病情,致使创面扩大、肢端坏疽,后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
祛瘀生新法在糖尿病足外治法中的应用
在介绍糖尿病足基本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该病基本病机乃气阴两虚为本、血瘀热毒痰浊为标,得出其治法应为益气养阴、化瘀通络、燥湿化痰,并强调活血化瘀应贯穿病程始终.并附1则典型病例,进一步证实祛瘀生新法在糖尿病足愈合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
贝复济联合电磁波治疗仪治疗褥疮的效果
总结了贝复济联合电磁波治疗仪治疗褥疮的效果观察。具体包括创面处理和换药方法,认为应用贝复济联合电磁波治疗仪治疗褥疮的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1例大面积烧伤创面外涂红汞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护理
我科收治1例大面积烧伤创面反复涂搽红汞,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经血液超滤透析,抗感染,创面处理,4次取、植皮手术,营养支持及心理护理等综合治疗,病人治愈出院.
-
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换药过程的护理
大面积烧伤早期创面处理显著降低了侵袭性创面感染和败血症的发生,提高了烧伤病人 的生存率[1]。休克期患者接受换药常因创面暴露面积大、时间长,受到反复刺激 ,易导致 休克加重,出现临床并发症。清创换药时如何增强病人耐受性,减少对病人的骚扰和刺激, 成 为护理中的重要问题。我院从1997年元月至2000年10月共对113 例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换 药过程实施周密地护理,使全部病人安然度过休克关,减少了败血症的发生,提高了临床治 愈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严重肝外伤术中创面的处理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严重肝外伤创面的处理方法.方法28例严重肝外伤通过直接对拢缝合,不规则肝脏切除,创面纱布填塞,创面清创网膜覆盖置管引流.结果治愈24例,1例合并右肾挫裂伤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肝V级损伤,转院治疗,2例肝后静脉破裂死于术中.结论严重的肝外伤根据创面损伤的部位、患者年龄、病情等选择合适处理方法,可获得满意疗效.
-
小儿特重烧伤的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特重烧伤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1998年我科收治的98例小儿特重烧伤(TBSA>25%).结果:治愈94例,治愈率为95.92%,死亡4例,死亡率4.08%,98例中发生并发症56例,其中休克31例,败血症26例,肺炎11例,惊厥及消化道出血各6例.结论:液体复苏,创面处理,控制感染是提高小儿特重烧伤治愈率的关键.
-
90例小儿特大面积烧伤的治疗
目的重点探讨小儿特大面积烧伤(TBSA>40%)休克、脓毒症及创面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2002年该科收治的90例小儿特大面积烧伤的病例资料.结果该组治愈69例,治愈率76.67%,死亡13例,死亡率14.00%,自动出院8例.结论及时有效的抗休克治疗,合理地应用抗生素,正确地进行创面处理,是提高小儿特大面积烧伤治愈率的关键.
-
石灰水烧伤10例治疗体会
石灰水烧伤多因建筑施工时不小心所引起,一旦烧伤,以面、手、眼多见,且均较严重,特别是眼烧伤更严重.我院于1998~2000年收治此类烧伤病人10例,现报告如下.
-
39例特重大面积烧伤救治分析
目的探讨特重大面积烧伤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近5年来39例烧伤面积的50%以上特重烧伤病人治疗特点.结果39例病人全部获得治愈.结论结合本院特点,重视纠正缺氧和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早抗休克复苏,早期切削痂自异体皮移植覆盖创面,营养支持等是特重大面积烧伤病人抢救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