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发性肌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多发性肌炎(PM)是一种细胞免疫失调的自身免疫疾病[1].临床上诊断多发性肌炎主要是依据患者的血清酶谱、肌电图及肌肉病理的特征性改变.近几年国内外对多发性肌炎的诊断有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
急性毒鼠强中毒血清酶谱检测及临床意义
毒鼠强属强烈的神经毒杀鼠剂,是一种我国早已严格禁止使用的灭鼠药,它对人畜具有强烈的毒性.近年来由于管理不善,某些地区和单位生产、加工、销售或使用毒鼠强作为灭鼠药,以致人员发生中毒甚至死亡.现将我科经确诊收治的29例(包括会诊所见4例)毒鼠强急性中毒患者血清酶谱检测结果小结报告如下.
-
硫酸四氨络合铜中毒致死一例
患者女性,26岁.入院前30 h服"花生病克"(15%硫酸四氨络合铜水剂)约100ml,出现上腹部阵痛、呕吐,于当地医院洗胃时抽出咖啡色液体并解酱油色大便.体检:T 38.5℃,P 92次/min,R 25次/min,BP 120/90mm Hg(1mm Hg=0.133kPa).神志清楚,口腔未见溃疡,心肺无异常,腹部平软,剑突下有压痛,肝脾肋缘下未触及.入院后7 h有腹痛,解血水便,逐渐神志模糊,血压下降,皮肤、巩膜黄染.服毒后39 h出现全身瘀斑.大小便均呈酱油色,呼吸心跳加快,继而少尿、无尿.服毒后56h死亡.实验室检查:Hb 82g/L WBC 12.2×109/L,尿蛋白(3+)潜血(3+).血凝血酶原时间49.4s.血胆碱脂酶60U.血生化:AST 245U/L TBIL 118.9 μmol/L DBIL 9.6 μmol/L Cr 217 μmol/L BUN 18.1mmol/L.血清酶谱:CK 1 479 U/L,CK-MB 174U/L,LDH 1 382 U/L.血气分析:pH 7.297,PaCO216.8 mm Hg,PaO249.7 mm Hg.转入本院后静脉给予洛赛克、立止血,口服凝血酶,肌注二巯基丙磺酸钠0.25q6h,输血800ml,出现血压下降、黄疸、淤斑后给予地塞米松20mg静滴及升压治疗.无尿后给予速尿80mg.终因休克、溶血、肾衰死亡.讨论:硫酸四氨络合铜是一种保护性杀菌剂.络合铜为碱性药物,对胃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直接洗胃易加重胃粘膜损伤,导致不可控制的消化道出血.本例中毒患者主要临床特点为消化道出血,溶血,休克,肝、肾、心等多脏器功能受损,肾功能衰竭.宜先服1%黄血盐溶液或用蛋清、牛奶灌洗.早期使用金属络合剂,急性溶血期予换血治疗.
-
血清酶谱检查在家兔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急性肠系膜缺血后各时段酶谱变化规律,为临床早期诊治该病提供帮助.方法将36只家兔分为动脉阻断、静脉阻断、动静脉阻断3组,每组12只.每组动物分别于阻断前、阻断后1、3、6、9 h抽静脉血,检验血清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酰转酞酶(γ-G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同时观察肠管的颜色变化.结果各组家兔肠管在血管被阻断3 h后开始发生坏死,同时ALT、AST、ALP、γ-GT、LDH均有明显升高.结论血清酶谱检查有助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诊断.
-
脑卒中后血清酶谱水平波动机制探讨
在临床过程中发现脑卒中发生后将引起血清酶学的变化,其发生机制常认为系合并心肌损伤所致.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统计分析脑卒中发生后9种血清酶水平的变化,包括:乳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氢酶Ⅰ(LDH-Ⅰ)、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CK-mb )、谷草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谷氨酰转肽酶(GTP),寻找出血清酶水平变化的可能机制,及其与心肌损伤等因素的相关性.
-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评分及血清酶谱检测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及意义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综合征(SIRS)评分及血清酶谱检测对早期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1月~2005年6月51例行手术治疗的绞窄性肠梗阻及50例单纯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SIRS评分,并分析其血清酶谱的改变情况.结果绞窄性肠梗阻和单纯性肠梗阻患者SIRS评分及各项血清酶学指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SIRS评分≥2,且血清酶谱有2项以上改变者在两组患者中分别为72.55%、2.00%.结论绞窄性肠梗阻患者SIRS评分、血清酶学改变明显高于单纯性肠梗阻患者,结合二者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且可以降低假阳性率,对手术指征的掌握有积极意义.
-
128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血清AST CK及LDH测定分析
目的:了解HIE患儿与AST、CK及LDH含量之间的联系.方法:速率法.结果:HIE预后不良组与预后正常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检测的血清酶谱对HIE预后判断的探讨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血清酶谱 测定 -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总结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2005年间诊治的35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发生在肠系膜动脉30例,肠系膜静脉5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腹痛(94%);51%的病人有血清酶谱异常.结果全部病例均通过手术得以证实.4例行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15例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16例行肠管切除.总病死率为23%,肠管坏死病例病死率为50%,多例病人术后出现再灌注损伤.结论动态观察血清酶谱变化有助于该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对术后再灌注损伤要高度重视.
-
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清酶谱水平的变化
笔者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中常见ALT、AST、CK、GGT、ALP、LDH、AMS等7种酶水平进行了分析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门诊健康体检者35人,其中女20人,男15人,年龄为22岁~60岁,排除有心、肝、肾等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31人,其中女22人,男9人,无肝、心、胰明显损害者.
-
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对血清心肌酶谱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目的:血清心肌酶谱对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3年9月诊治的35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将其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一时期35例非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将其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儿童治疗前后心肌酶谱(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a-羟丁酸脱氢酶a-HBDH)的变化。结果通过对两组患儿进行比较,观察组急性期心肌酶谱指标( AST、LDH、CK、CK-MB、a-HBDH)测定值明显比对照组高,当患儿的脱水情况逐渐加重,其心肌酶谱也会逐渐的升高,两组患儿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轮状病毒会对婴幼儿心肌有程度不等的损害,应尽早进行心肌酶谱检测,并对其进行动态观察,减低对心肌的损伤,对临床治疗其指导意义。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病程中血清酶谱变化132例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在病程中血清酶谱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其临床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引起临床关注,为此我们随机对病程中做过相关检测和记录的一组患者血清酶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
卧位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
例1患者男性,32岁,阵发性心慌气短10d,卧位或夜间睡眠时症状加重来院就诊.体检:BP 120/75mmHg,心脏听诊心率随体位改变有明显变化,双肺(-)、心脏超声、血常规、血清酶谱及电解质均正常.平时身体健康,无可疑病史可查.心电监护连续可见:坐位或站立位时窦性P波顺序发生,P-P间期0.88~0.90s,P-R间期固定(0.20s),房室传导比例1:1,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平卧位时窦性P波顺序发生,P-P间期0.88~0.90s,P-R间期逐渐延长(0.20s→0.24s→0.31s)直至QRS波脱漏,房室传导比例多呈4:3,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卧位性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反复更换体位,结果与上述相同,说明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与体位有直接关系.
-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65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PM/DM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肌无力、肌肉压痛、肌酶谱升高及(或)皮肤损害.58例(占89.2%)伴有肌电图异常,病理学检查主要表现为肌纤维的变性、溶解和炎性细胞的浸润.经皮质激素和细胞毒性免疫抑制剂等的治疗,有效率为84.6%.结论:PM/DM之间临床和病理的差异揭示可能存在不同的发病机制.早期积极和合理的治疗可望改善患者的预后.
-
以皮肌炎首诊眼科的膀胱恶性肿瘤1例
患者男性,72岁。因双眼睑红肿2个月于2013年8月26日来我院眼科门诊就诊。既往高血压、2型糖尿病病史10余年,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眼底激光光凝术后。眼科检查:视力右0.6,左0.8。眼压右18 mmHg,左20 mmHg。双上、下睑眼及前额紫红色水肿性红斑,对称性分布,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可,瞳孔圆,光反射存在,人工晶状体位正。眼底:视盘界清色可,视网色血管走行略迂曲,双眼周边视网膜可见激光斑,右眼黄斑区散在渗出,左眼黄斑区未见明显出血及渗出。眼球各方向运动正常。首诊眼科时眼部情况(图1)。全身体检未见异常。双下肢轻度指凹性水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静脉血):HGB 129.00 g/ L、HCT36.5%、MCV83.12F1;尿常规(尿液):U-GLU +328正常、U-BLD +3200异常。尿蛋白测定(24 h)(尿液):UPRO 709.00 mg/24 h;血清酶谱:CK 216.90 U/ L、LDH 247.90 U/L;肿瘤六项:糖类抗原CYFRA21-14.38 ng/ ml,糖类抗原NSE 17.62 ng/ ml。影像学检查:泌尿系增强,CT示:考虑膀胱占位性病变。膀胱镜示:膀胱右侧壁菜花样肿物,宽基底,表面无出血、坏死及钙化,大小约6 cm ×8 cm,余粘膜组织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皮肌炎并发膀胱恶性肿瘤,于2013年9月13日我院泌尿外科行经尿道膀胱镜检查+活检术,术中病理示:膀胱尿路上皮癌Ⅰ~Ⅱ级。于2013年9月18日行经尿路膀胱肿瘤等离子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膀胱尿路上皮癌Ⅱ级,局外伴腺样分化,送检肿物基底未见癌细胞。术后恢复可,出院后定期膀胱内灌注。术后1个月余复诊眼部情况(图2)。
-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多发性肌炎20例体会
多发性肌炎(Polmyositis)病因不清,临床表现有对称性肌无力、肌肉压痛、血清酶谱升高等.笔者从2000~2006年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本病20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肌缺血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炙甘草汤治疗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心脏彩超、心电图和血清酶谱变化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缺血患者106例,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12 g,党参9 g,生地黄20 g,阿胶6 g,桂枝9 g,麦冬6 g,麻子仁6 g,生姜9 g,大枣20 g,丹参6 g,当归6 g.)治疗,水煎,每日1剂,早晚各服用1次.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脏彩超、心电图和血清酶谱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88.67%高于对照组7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心脏彩超、心电图、血清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脏彩超、心电图、血清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炙甘草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心肌缺血患者疗效显著,患者心电图、心脏彩超以及心肌酶和血清指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
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发作期血清酶谱改变
在慢性呼吸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多脏器受累,病理生理改变错综复杂.为探讨血清酶谱改变与慢性呼吸衰竭脏器损害的关系,我们自1998年开始,对36例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发作期及21例慢性呼吸衰竭缓解期患者进行了血清酶谱测定,并结合血气分析、心电监护资料进行了分析.
-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35例的诊治体会
目的 总结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8~2007年间诊治的35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生在肠系膜动脉30例,肠系膜静脉5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腹痛(94%);51%的患者有血清酶谱异常.结果 全部病例均通过手术得以证实.4例行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15例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16例行肠管切除.总病死率为23%,肠管坏死病例病死率为50%,多例患者术后出现再灌注损伤.结论 动态观察血清酶谱变化有助于该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对术后再灌注损伤要高度重视.
-
毒蕈中毒血清酶谱检测及临床意义
毒蕈中毒在我国山区农村多发,现将我们诊治过的23例中毒患者血清酶谱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
少年型脊肌萎缩症误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1例
患儿,女,8岁.3岁多开始家人发现患儿双下肢无力,行走时比同龄小孩困难,约5岁开始逐渐加重出现蹲下后或起床时起立困难,要自己用手依次撑住踝、膝、大腿才能站起,伴有下肢近端肌萎缩,逐渐上肢近端肌亦见萎缩.否认有家族史.家人说曾在广州某大医院检查,血清酶谱升高(具体不详),肌电图检查为肌源性损害,诊断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并按进行肌营养不良治疗至今,治疗效果不佳,于2002年7月17日来我院就诊并复查肌电图.体查:神清,语言清楚,颅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肉萎缩,以双下肢近端明显,双下肢肌力近端3度,上肢近端4度,远端5度,站立时腰椎前凸,走路摇摆,呈鸭步.Gowers征阳性,小腿肚肥大,四肢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复查血清酶谱基本正常,心电图、胸片检查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