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颅骨锁在开放性颅骨凹陷骨折内固定中的应用

    作者:李强;张建生;丁永忠;任军;李兰庆

    一、资料与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2月对受伤后24h内开放性颅骨凹陷骨折的患者行清创并对复位后不稳定的骨片行颅骨锁内固定,男性28例,女性8例;年龄4~57岁,平均35.4岁.凹陷骨折部位:额骨8例,顶骨13例(其中跨窦2例),颞骨8例,枕骨7例.

  • 30例成人头盖骨测量结果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尹绍雅;常祥平;焦德让;王宏

    一、方法与结果1.颅骨厚度:测量范围为人字缝尖下方3~5cm处至额骨角突的水平连线范围内的颅骨,共取左右各6个测量点:人字缝后1cm、人字缝前1cm、颞骨鳞部、额骨角突上方、额骨中线旁开2cm、枕部矢旁2cm点等.结果显示颅骨薄处在顶结节-额骨角突之间.

  • 颅底外科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作者:周定标

    解剖学定义的颅底是脑颅的一部分,其与颅盖的分界线大致为:自枕外隆凸沿上项线至乳突根部,向前经外耳门上缘、颞骨颧突根部,并横越蝶骨大翼颞面,循眶上缘向内至中线.颅底的内面分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三部.

  • 镫骨赝附体与砧骨长脚之间连接状态对声音传导的影响

    作者:马芙蓉;Alex Huber;Thomas Linder;Heidi Felix;Anita Pollak

    目的探讨镫骨赝附体与砧骨长脚间连接程度对声音传导的影响,为镫骨手术寻找理论依据和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方法17例新鲜尸体颞骨标本,在不同强度的机械刺激下,采用激光多普勒振动仪研究镫骨赝附体与砧骨长脚间不同的连接程度对声音传导的影响.结果将镫骨赝附体与砧骨长脚的连接程度,由三位医师分别对内镜和扫描电镜在颞骨标本中采集的镫骨赝附体与砧骨长脚之间连接的图像进行评分,分为紧密连接、松弛连接和未连接,三位医师的评分结果基本一致.分别对上述三种连接程度,在500mV、800mV和1200 mV的机械刺激下,用激光多普勒振动仪测试砧骨长脚侧与镫骨赝附体间的振动差距,经过专门的计算机软件处理,换算为声刺激模式,发现紧密连接时,声音的传导在此连接上损失2 dB,小于砧镫关节生理性的声损失3 dB,松弛连接和未连接对声音的传导在此连接上的损失很大,高达28 dB不等,平均为10 dB.结论镫骨手术时镫骨赝附体与砧骨长脚连接紧密,声传导损失接近砧镫关节的生理性声传导损失.

  • 颞骨螺旋CT三维重建及手术入路相关解剖测量

    作者:李希平;常青林;魏永祥

    目的 探讨利用螺旋CT进行颞骨三维重建的价值,测量手术入路标志点间距,为侧颅底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60例正常人,男女各半,进行螺旋CT扫描后薄层重建水平、矢状、冠状位连续断面图像.选取水平位总脚层面,蜗窗层面,外半规管层面,矢状位棘孔层面,测量重要标志间距,并进行统计学处理.选取5例扫描数据以水平位为参考,对耳部重要结构进行手工勾画后三维重建.结果 获取正常入水平位总脚、蜗窗、外半规管层面及矢状位棘孔层面一些重要手术解剖标志间距,统计学分析不同性别,不同侧别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颞骨及内耳,颈内动脉、乙状窦、锤砧骨和面神经全程得以成功重建,形象展现了其相互解剖关系.结论 螺旋CT扫描可以获取无法物理测量的颞骨内部重要手术解剖数据并实现较完美的颞骨及其内部结构的三维重建,对颞骨手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高分辨CT检查面神经管与周围结构解剖关系

    作者:赵亮;李健东;陈孝柏

    目的 探讨高分辨CT (high resolution CT,HRCT)中面神经管与周围结构解剖关系,为进行手术操作提供可靠信息.方法 回顾2007年8月~2009年9月我院行颞骨HRCT检查且无颞骨病变的患者118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53例;在工作站上对轴位及重组出的矢状位、冠状位,观察各段面神经管周围重要结构的距离进行测量,比较不同侧别、性别上述测量值有无差异.结果 垂直段前缘距外耳道后壁距离成人为(4.23±0.73) mm,垂直段距乙状窦前壁距离(9.93±2.16) mm,垂直段距蜗窗距离(3.21±0.31) mm,垂直段距鼓岬外缘短距离(4.32±0.57) mm,砧骨短脚距面神经锥段距离(3.32±0.37)mm,水平段距蜗窗水平距离(2.28±0.48) mm,水平段距鼓岬外缘水平距离(2.23±0.18) mm,面隐窝宽度(5.12±0.31) mm.结论 HRCT是研究面神经管与周围结构影像解剖的优良方法,可为耳显微外科手术中避免面神经的意外伤害提供可靠信息.

  • 致外耳道狭窄的单骨型颞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手术疗效分析

    作者:陈秋坚;杨海弟;郑亿庆;龚坚

    目的 回顾性分析单骨型颞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导致外耳道狭窄病例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我科确诊为单骨型颞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引起外耳道狭窄的7例单耳患者行外耳道成形术,术后随访时间2~6年,对术后听力恢复情况及成形外耳道效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中发现合并外耳道胆脂瘤4耳,术后6个月平均纯音听阈及气骨导差分别由术前的64.5 dB nHL和46.4 dB nHL下降至术后6个月的35.1 dB nHL和14.9 dB nHL.术后3个月植皮成形之外耳道完全上皮化、通畅,1例患者术后4年出现外耳道再狭窄,予再次行外耳道成形术,术后随访2年未出现再狭窄.结论 单骨型颞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致外耳道狭窄必须尽早治疗,防止并发外耳道胆脂瘤,外耳道成形术效果好,术中可仅行外耳道重建恢复听觉功能,不必强求彻底切除所有病变范围,随访过程中发现外耳道再狭窄可再次手术,预后良好.

  • 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并发症及对症处理

    作者:吴俊;邱建新

    目的 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5月~2012年10月在我科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72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44例.通过分析其原因,提出预防及处理的措施.结果 44例并发症中,轻度并发症34例,包括骨膜下血肿15例;眩晕19例;重度并发症10例,包括面神经损伤2例;感染2例;植入体周围积液2例;耳蜗骨化电极误植入上半规管,后再次植入1例;磁铁移位及磁力消失各1例;植入体移位1例.无电极耳蜗内扭曲,电极移位,永久性面瘫发生等.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不容忽视,尤其是要防治术后的严重并发症.

  • 人蜗神经管高分辨CT研究

    作者:喻妮;尚燕宁;霍健伟;胡吟燕;韩军;王成元;王武;张秋航

    目的 为临床人工耳蜗植入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测41例(82侧)正常人CT蜗神经管的长度和直径,观测15例(30侧)人颞骨尸头标本CT蜗神经管的长度和直径.结果 蜗神经管为位于内耳道底至耳蜗底之间的一个粗短的圆柱型管道,正常人CT蜗神经管的长度为(0.48±0.049)mm,平均直径为(1.13±0.19)mm;人颞骨尸头标本CT蜗神经管长度为(0.58±0.11)mm,平均直径为(1.26±0.16)mm.结论 将正常人与人颞骨尸头标本CT蜗神经管直径相比较,得出蜗神经管的平均值可作为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评估的解剖学依据.

  • 颞骨解剖变异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作者:张绍兴;马芙蓉;邬海博;杜晨;段青川;李涛

    目的 研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颞骨CT解剖参数变化,探讨颞骨解剖变异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单侧非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病例组)与37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颞骨CT,对咽鼓管外耳道角(auditory tubeangle,ATA)、岩枕角(petroclival angle,PCA)、乳突气房面积(mastoid aera,MA)、外耳道上棘乙状窦间距离(henle spine and SS,H-SS)解剖参数进行测量.结果 ①病例组患侧ATA、MA、H-SS分别是150.13±5.76,190.89±152.61,11.61±3.41,病例组非患侧ATA、MA、H-SS分别是151.33±5.49、336.45±175.22、12.69±3.43.对照组ATA、MA、H-SS分别是148.57±4.38、470.13±170.47、12.81±3.49.②组间比较,病例组患侧与对照组ATA、MA、H-S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非患侧与对照组ATA、MA、H-S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病例组的患病侧与非患侧MA、H-S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对照组中,ATA与PCA、ATA与H-SS,PCA与MA、PCA与H-SS均具有低度相关性.病例组与对照组中,H-SS与MA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颞骨解剖参数之间相互关联、影响.颞骨解剖变异,较大的ATA,较小的乳突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相关.各解剖参数间关系失衡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解剖特点之一.

  • 基于多层螺旋CT正常内耳前庭空间方位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侯开渝;王振常

    目的 利用多层螺旋CT测量正常内耳前庭空间方位,为进一步研究前庭相关疾病提供基础性数据.方法 收集2011年4月~2012年7月在北京同仁医院行颞骨64层螺旋CT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受检者240例(480耳),按年龄分为4组:儿童组(<18岁),青年组(18岁≤年龄<45岁),中年组(45岁≤年龄<60岁),老年组(≥60岁).每组60例,男、女各30例.采用后处理工作站(Extended BrillianceTM Workspace,EBW)多平面重建,图像经标准化处理后测量前庭在不同方位的空间角度.结果 前庭前后方位外倾角、上下方位外倾角、左右方位后倾角在左右侧别间、男女性别间、不同年龄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庭前后方位外倾角、上下方位外倾角、后倾角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21.21°±5.51°(10.41°~32.01°);45.82°±5.49° (37.76°~56.58°);37.00°±4.98°(27.24°~46.76°).结论 多层螺旋CT结合后处理可定位前庭空间位置,为进一步阐明某些内耳疾病的发生机理提供信息,为前庭相关疾病的影像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 颞骨矢状位组织切片与CT图像对照研究

    作者:李希平;范尔钟;李颖;夏寅;魏永祥

    目的 制作颞骨矢状位数字化火棉胶薄层断层数据集,CT片与HE染色照片进行对照观察,为临床影像学诊断及手术入路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用2例尸头标本进行螺旋CT扫描后制作侧颅底区标本,火棉胶包埋后,用大型轮式切片机沿矢状位切片,厚度100 μm,每切一片均采用SonyF-717数码照相机(500万像素)摄影并保存在计算机.选取代表性层面的切片进行HE染色.将断层数码照片与HE染色照片和CT片进行对照观察,对代表性层面结构特点进行描述,包括鼓窦入口层面、面神经锥曲层面、前庭窗层面、蜗窗层面、内耳道底层面.结果 获取颞骨完整矢状位数字化薄层断层数据集2套.火棉胶断层照片与CT图像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连续观察可以对结构毗邻关系深入理解.火棉胶组织学断层切片为影像学断层片结构的识别提供重要参考.矢状位可以较好显示面神经垂直段行程以及面神经锥曲段与水平半规管之间的关系,对锤砧关节、前庭导水管、颈静脉窝、颈内动脉、内耳道内神经等的显示有优势.结论 矢状位组织切片与CT对照研究有助于颞骨三维立体结构和中耳乳突手术入路的理解,HE染色照片可以帮助火棉胶断层图像结构的准确识别,二者结合可以指导CT读片,为影像诊断和手术定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颞骨解剖变异的高分辨率CT研究

    作者:刘兆会;王振常;鲜军舫;赵坤;章宏

    目的分析颞骨解剖变异发生率,为耳科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健康志愿者(76例152耳)和病理证实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66例96耳)颞骨横断面、冠状面高分辨率CT(HRCT),统计以下解剖变异发生率:①颈静脉窝高位;②颈静脉球裸露;③乙状窦前位;④颅中窝脑板低位;⑤鼓室盖不连续;⑥鼓窦缺如;⑦异位颈内动脉;⑧大鼓室窦.结果正常对照组、病变组、气化良好组和气化不良组中,颈静脉窝高位发生率右侧均高于左侧(P<0.05),发生率分别为46.0%和26.2%.病变组乙状窦前位(32.3%)发生率高于正常对照组(15.8%,P<0.05),气化不良组(43.5%)高于气化良好组(11.3%,P<0.05).气化良好组鼓室盖不连续(18.0%)发生率高于气化不良组(8.7%,P<0.05).颈静脉球裸露、颅中窝脑板低位、鼓窦缺如、异位颈内动脉、大鼓室窦发生率在组内和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发生率分别为2.0%、21.8%、1.2%、4‰、8‰.结论术前HRCT可明确颞骨解剖变异,对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有重要临床价值.

  • 面神经次全程减压术治疗颞骨外伤性面瘫

    作者:宋之瑶;李健东;尹金淑;李杨

    目的 探讨面神经次全程减压术治疗颞骨外伤性面瘫患者的临床处理与术后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颞骨外伤致面瘫而行面神经次全程减压术治疗的病例资料,随访91例,分别按照年龄、起病快慢、外伤-手术时间、骨折部位分组,以House-Brackmann (HB)分级法作为疗效评估标准,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或Fisher's矫正检验.结果 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61.5%恢复至HB Ⅱ级以内;年龄、起病快慢及骨折部位分组在疗效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受伤后3个月内和受伤3个月后手术者,功能恢复至HB Ⅱ级以上分别为70.6%和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09,P<0.05).结论 面神经次全程减压术对颞骨外伤性面瘫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满足手术指征的患者应尽早接受手术,伤后3个月内手术者面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 正常耳颞骨内面神经形态分析

    作者:马晓波;赵守琴;李洁;任媛媛;董继勇

    目的 借助CT分析正常耳颞骨内面神经的形态特点.方法 选取50例正常耳,其中男33耳,女17耳.通过颞骨CT多平面重组技术显示各段面神经骨管,测量相关数据并统计分析不同性别及侧别下有无差异.结果 正常耳面神经管迷路段长度(3.64± 0.70) mm、宽度(0.90±0.12) mm;鼓室段长度(11.74± 1.71) mm、宽度(0.90±0.17)mm;乳突段长度(12.69± 1.96) mm、宽度(1.12±0.20) mm.第一膝和第二膝的角度分别为(70.12±13.81)°和(109.43± 10.81)°.结论 正常耳面神经在颞骨内走行稳定,不存在侧别和性别差异.

  • 新鲜颞骨模型建立在中耳传声机制研究中的作用

    作者:马芙蓉;Thomas Linder;Alex Huber;Heidi Felix;Anita Pollak

    目的探讨中耳传声机制研究中的中耳模型建立,为深入研究中耳传声机制,指导耳外科手术,尤其在听骨链重建方面建立一个接近活体情况的研究模型.方法采用17例新鲜尸体颞骨标本,利用激光多普勒振动仪,在声刺激和不同强度的机械刺激下,研究了鼓膜和镫骨底板的运动.结果鼓膜和镫骨底板的运动与活体测量的数据接近.结论新鲜颞骨标本可以用于不同方面中耳传声机制的研究.在鼓膜脐部的电机械刺激可以模仿声刺激.

    关键词: 中耳 模型 解剖学 颞骨
  • 经迷路下径路切除岩尖病变显微解剖学

    作者:田广永;徐达传;黄德亮

    目的 探讨经迷路下人路切除岩尖病变之手术入路,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标志和依据.方法 ①应用30例干颞骨标本依次测量颈内动脉膝部到面神经管垂直段的距离、面神经管到岩尖的距离以及颈内动脉到岩锥后面的距离.并在干颞骨标本上磨出该手术路径;②应用10具(20侧)经10%甲醛固定成人尸头湿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模拟迷路下入路切除岩尖气房,分别测量后半规管低点到颈静脉球高点骨板之间距离,面神经管垂直段和乙状窦骨板之间距离.结果 ①干颞骨标本测量:面神经管垂直段到颈内动脉膝部距离为(13.26±1.66)mm,面神经管垂直段到岩尖的距离为(34.48±1,07)mm,颈内动脉膝部到岩部后面的距离为(9.68±1.53)mm;②湿标本模拟手术测量:面神经管垂直段中点到乙状窦前壁距离为(6.42±2.65)mm,后半规管骨管到颈静脉球距离为(5.76±3.38)mm.能够完成迷路下手术入路的1 3侧.结论 经迷路下入路手术切除岩尖病变能够保护内耳道、耳蜗、迷路不受损伤,保存听力,是一个具有临床应用意义的手术途径.

  • 迷路下入路开放内耳道手术相关解剖结构的CT测量

    作者:沈鹏;郑作锋;杨立军;李丽娟;李建瑞

    目的 为临床上开展迷路下入路开放内耳道手术提供影像学参考信息.方法 选择40例(80侧)正常成人颞骨CT影像资料,对迷路下入路开放内耳道手术的相关解剖标志进行影像学测量.结果 后半规管下端到颈静脉球顶端之间的短距离平均值为左侧(4.69±2.91) mm,右侧(3.10±3.01) mm,后半规管下部骨质厚度平均值左侧(0.92±0.37) mm,右侧(0.69±0.37) mm,迷路下区面神经垂直段骨管和乙状窦骨板之间的短距离平均值左侧(8.66±2.71) mm,右侧(7.74±1.99) mm,颈静脉球顶端到内耳道下界距离平均值左侧(6.32±2.88) mm,右侧(5.39±2.61) mm,颈静脉球顶端到单孔距离平均值左侧(6.82±3.02) mm,右侧(5.84±2.82) mm,前庭导水管开口到内耳门后缘的距离平均值为左侧(14.38±2.56) mm,右侧(14.12±2.76) mm,前庭导水管开口到内耳道中点的距离平均值为左侧(12.02±2.46) mm,右侧(11.91±2.53) mm.前3组测量值左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4组测量值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行影像学测量能够为开展迷路下入路开放内耳道手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改良迷路下入路开放内耳道解剖研究

    作者:沈鹏;李丽娟;杨立军;李建瑞

    目的 为改良迷路下入路开放内耳道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 在10例尸头标本(左右耳各10侧)上模拟改良迷路下入路开放内耳道手术,进行相关解剖测量和观察.结果 本实验有16侧(左右耳各8侧)经改良迷路下入路能开放内耳道后壁,平均暴露长度为内耳道后壁总长度(72.44±14.19)%,后半规管下端到颈静脉球顶端的距离平均值(4.60±3.47) mm,迷路下区面神经垂直段和乙状窦距离平均值(8.40±2.74)mm,颈静脉球顶端到内耳道距离平均值(5.88±2.88) mm,内淋巴囊上端到内耳道距离平均值(13.24±3.41) mm.结论 改良迷路下人路内耳道手术创伤小,但难度较大,选择合适病例,做好相关术前准备,是能安全有效完成该类手术的.

  • 搏动性耳鸣影像学分析思路及诊断原则的教学培训

    作者:刘兆会;王振常;张涵娟;王倩

    搏动性耳鸣病因种类繁杂、发生部位多、累及范围广,如何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技术以及基于影像学而做出正确的病因诊断,对一些低年资医师和学生是困难而畏惧的。笔者结合文献报道以及个人临床、研究经验,分析针对搏动性耳鸣的个性化影像学检查方法和路径,提出影像分析思路和诊断原则,主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培训,激发低年资医师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搏动性耳鸣的分析和诊断水平。

598 条记录 4/30 页 « 12345678...293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