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性外耳门的形态学研究

    作者:邢小虎

    研究了1 204侧骨性外耳门的形态,测量了骨性外耳门的垂直径和水平径,计算了骨性外耳门各径的指数,并将测得的骨性外耳门各径线结果与其他作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

  • 高分辨率CT对颞骨病变诊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英;郭斌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X线技术已基本退出了颞骨疾病的诊断,而CT已成为临床中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尤其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在颞骨内疾病的诊断价值不容忽视.目前利用颞骨HRCT轴位薄层扫描及三维CT重建技术,可清楚地显示颞骨的细微解剖结构及其病理变化,加之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实现了耳颞部解剖精细结构三维显示[1],为临床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本文就高分辨率CT对颞骨病变诊断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的综述.

    关键词: 颞骨 HRCT 病变
  • 颞骨骨折性面神经瘫痪的手术治疗

    作者:韩杰;韩乃刚;王海波;樊兆民;樊忠

    目的探讨颞骨骨折性面瘫的处理方法. 方法对60例颞骨骨折性面瘫患者实行手术治疗.48例行颞下颅中窝径路面神经减压术,8例行乳突耳径路面神经减压术,另4例行颅内外联合径路面神经全段减压术. 结果手术中发现面神经损伤部位位于迷路段及膝状神经节周围者48例,位于水平段8例,4例膝状神经节及水平段均受损伤.以House-Brackmann(H-B)分级法作为疗效评价标准,术后随访1年达到H-B分级Ⅰ级39例,Ⅱ级18例,Ⅲ级2例,Ⅳ级1例. 结论对于颞骨骨折性面瘫的患者,应尽早明确面神经受损的程度及部位,尽早实施手术,并根据术前确定的面神经损伤的部位来决定手术径路.

  • 颞骨撞击生物力学变化与骨折特点

    作者:陈继川;杨成;姬长友;赵辉;尹志勇;陈金华;王毅

    目的 探讨颞骨撞击应力分布、应力波的传播与颞骨骨折的关系. 方法 选取捐赠的新鲜尸头12具,分别在800,1 200,1 400 kPa的驱动压力进行撞击,借助64排CT的三维立体结构图像,经计算机仿真模拟计算颞骨撞击过程生物应力的分布与传播. 结果 (1)撞击驱动压力的增加,使撞击速度、撞击加速度、撞击能量、撞击锤在颅骨颞部的位移幅度均增大.(2)在颞骨撞击瞬间,形成以撞击点为中心的Von Mises应力集中区,在颅骨-脑组织耦合处急剧衰减,随之又在颅底汇聚成应力集中区域.(3)撞击驱动压力为800 kPa时,同侧线性骨折;以1 200 kPa撞击时,同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凹陷性骨折,1例对侧颞骨形成继发性骨折;以1 400 kPa撞击颞骨时,同侧均发生混合型骨折,对侧颞骨均形成继发性骨折,并造成颅底骨折.(4)颞骨骨折线与撞击应力集中区的分布相符合. 结论 颞骨各项撞击参数、撞击应力的分布和传递与颞骨骨折相吻合.这对颢骨撞击伤的诊断和防护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颞骨骨折早期干预对听力的影响

    作者:陈继川;姬长友;颜婕;张燕;韦一;高敏;陈武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措施对颞骨骨折患者听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早期干预和常规疗法对我院1999年1月-2004年3月收治的32例颞骨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结果伤后1个月干预组纯音听力气导平均阈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听性脑干反应(ABR)、40 Hz听性相关电位和声反射平均阈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6个月干预组纯音听力气导平均阈值、骨导平均阈值、声反射平均阈值、ABR、40 Hz听性相关电位平均阈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早期干预对颞骨骨折所致的传导性聋具有治疗作用,对感音性聋具有积极预防作用,但作用仅限于维持迷路系统及邻近重要结构的完整以及内耳内环境的稳定.整体干预效果好于传统疗法.

  • 准静态下颞骨撞击伤模型的建立

    作者:杨成;陈继川;尹志勇;陈金华;姬长友

    目的 建立颞骨撞击伤模型,研究不同撞击模式下颞骨骨折的发生情况,探讨颞骨撞击后损伤的发生特点与机制. 方法 选取成人尸头12具,撞击前于螺旋CT下行横断面、冠状面扫描.将头颅固定于BIM-Ⅱ型生物撞击机致伤架上,使撞击部位暴露于二次锤的正前方并与二次锤的中心重合,分别选取800,1 200,1 400 kPa的驱动压力进行撞击,将撞击后尸头于螺旋CT下行横断面、冠状面扫描,将撞击后螺旋CT影像与撞击前对照研究分析. 结果 建立了3种不同损伤程度的颞骨撞击伤模型:(1)800 kPa撞击组主要为软组织的损伤,颞骨骨折只局限在某些层面发生;(2)1 200 kPa撞击组除撞击侧颞骨发生线性骨折外,并可波及到对侧颞骨形成对冲性骨折;(3)1 400 kPa撞击组撞击侧颞骨发生混合型骨折或粉碎性骨折,并形成了对冲性骨折.结论 建立的3种程度颞骨撞击伤模型可以反映出颞骨撞击后3种不同损伤特点的颞骨骨折,对交通事故中颞骨撞击伤的防治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 多发性对称性畸形性骨炎1例报告

    作者:吴清碧;徐寿武;许锴;黄建瑞

    1 资料与方法患者,男性,71 岁.34 岁时以头颅变形呈梭型,渐觉骨盆酸困,双侧腰腿酸痛、乏力,身高较前短缩,听力减退,脊柱后凸逐年加重.X线检查发现头颅、双颞骨、骨盆、双髂骨、髋臼、坐骨、耻骨、脊椎骨及双股骨上段骨质疏松.5 a前又发现诸肋骨及双股骨上段骨质变形,胸廓变形,右粗隆间骨折,继而左股骨上段和右股骨上段均在不同时间发生病理性骨折.

  • 耳颞部矢状塑化薄片与HRCT图像对照研究

    作者:邱明国;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

    目的探讨耳颞部重要结构在矢状断面上的形态规律及影像学表现,为该区影像诊断及外科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6例成人耳颞部组织块,应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成层厚1.2 mm的矢状位连续薄层断面标本,并与对应的HRCT图像进行对照.结果塑化薄层断面与HRCT图像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矢状断面可良好显示颞骨结构及其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对面神经鼓室段及垂直段、前庭导水管等结构显示尤佳.结论耳颞部矢状面扫描是补充横、冠状面扫描缺陷的一个重要扫描方法.结合塑化薄片、HRCT进行对照研究,可深入了解耳颞部矢状断面的解剖结构,为耳颞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临床手术提供翔实准确的断层形态资料.

  • 64排容积CT重建技术在颞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徐军;吴晶涛;袁林;王志军

    目的:探讨64排容积CT颞骨区重建技术在颞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8例头颅CT诊断为可疑颞骨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利用头颅CT的原始数据通过改变兴趣区(ROI)大小、层厚、层间距及图像算法等对颞骨区进行放大重建,总结分析头颅CT颞骨区重建在颞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利用头颅CT原始数据对颞骨区进行放大重建能清晰显示颞骨各主要组成结构。其中17例明确诊断颞骨骨折,8例未见骨折,3例为可疑骨折。结论:利用头颅CT原始数据对颞骨区放大重建可对CT图像进行优化,提高颞骨区图像质量;可为颞骨骨折诊断提供更多信息而避免患者二次扫描,以减少对人体的辐射损伤。

  • 经乳突-面隐窝径路人工耳蜗植入术解剖学研究

    作者:王明辉;张秋贵;张晓恒;孙彦

    目的 通过对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相关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找出与手术相关因素,为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取成人颞骨22侧(左右各11侧),用耳科钻磨开乳突腔,去上鼓室盾板、断"桥",磨低骨性外耳道后壁,充分暴露相关结构,在手术显微镜下测量面神经管垂直段起始部前缘至圆窗龛前缘的距离、面神经管高点与后鼓室底壁之间的距离(后鼓室的深度)、锥隆起的高度(即锥隆起基底到锥隆起顶端的距离)、镫骨头至圆窗龛前缘的距离.结果 面神经管前缘至圆窗龛前缘的距离为 (5.89±0.92)mm(.75~7.85 mm);后鼓室的深度为(7.02±0.92)mm(.85~8.79 mm);锥隆起的高度为 (1.90±0.50)mm (0.85~2.73 mm);镫骨头至圆窗龛前缘距离为 (3.00±0.38)mm(2.32~3.71 mm).结论 砧骨短脚是手术的重要标志;锥隆起解剖位置恒定;后鼓室的深浅对该进路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难易程度有重要影响;前庭窗与圆窗的位置关系相对稳定,因此镫骨头(砧镫关节)可作为参照标志来确定鼓阶钻孔的位置.

  • 颞骨鼓乳段面神经斜矢状位断层解剖方法的研究

    作者:于海玲;鞠建宝;张晓雯;刘丰春

    目的 探讨颞骨鼓乳段面神经的斜矢状位断层解剖方法 .方法 应用先进的冷冻数控铣削技术,对20例正常国人颞骨标本进行斜矢状位断层解剖研究,数码相机摄影,计算机保存数据,获取鼓乳段面神经斜矢状位断层连续图像,并对所获图像进行形态解剖学观察.结果 20例颞骨标本斜矢状位连续断层切片均得到鼓乳段面神经的连续显示层面,图像清晰,形态及走行显示良好.结论 斜矢状位断层解剖研究可为临床鼓乳段面神经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手术及影像学研究提供解剖学基础.

  • 颞颌关节后脱位并颞骨鼓板骨折(附1例报告)

    作者:王延安;徐鲁勇;鲁中好

    颞颌关节脱位在临床上以急性和复发性前脱位较为常见,后脱位少见,主要见于外力损伤时,并常伴有下颌骨骨折和颅脑损伤[1].复习文献未见髁状突后脱位并颞骨鼓板骨折以及外耳道撕裂的报道.我科于1998年收治1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 颞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一例

    作者:聂苗苗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7岁,左侧颞顶部反复疼痛2个月就诊,既往体健.体检:神志清楚,遵嘱活动,自动睁眼,对答切题.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正常.左侧头顶部可扪及大小约5 cm×4 cm×2.5 cm肿块,各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影像检查:CT:左侧颞骨后部骨质破坏,范围约5.2 cm×2.2 cm,局部略呈膨胀改变,骨皮质变薄,病灶内可见分隔(图1);MR:左侧颞部见团块状异常信号影,大小约5.4 cm×2.5 cm,边界清楚,T2WI及FLAIR呈等高信号,T1WI呈等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局部颅骨板障欠完整(图2).

  • 颞骨骨折及骨折所致面神经麻痹

    作者:赵亮;李健东

    面神经麻痹是颞骨骨折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本文回顾多篇中英文文献,对颞骨骨折流行病学资料,生物力学研究数据,骨折分型的历史演变做了总结。对骨折后面神经麻痹的流行病资料,面神经麻痹在骨折后出现时机与预后关系,面神经在损伤后病理生理表现做了分析。介绍了骨折后面神经麻痹的保守治疗情况,早期面神经减压手术时机、径路、操作技巧的演变,远期面神经麻痹的神经转接,跨面神经移植技术等神经修复技术的发展。结论是早期面神经减压手术的时机和径路没有统一标准,晚期的神经转接与跨面神经移植手术难度大,过程较为复杂,终的恢复效果与患者期望值之间仍有差距。

    关键词: 颞骨 骨折 面神经 麻痹
  • 耳道内径路CO2激光镫骨手术治疗耳硬化症

    作者:李永新;张国平;王顺成;崔丹默

    耳硬化症(otosclerosi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内耳迷路包囊骨海绵样变性为病理特征的内耳疾病,又名耳海绵化症(otospongiosis).其颞骨病理表现为骨迷路包囊灶性骨质吸收,髓腔扩大,血管增多,呈海绵样变,破骨、成骨现象可同时存在.临床表现为双耳不对称性、进行性、传导性聋,晚期可发生感音神经性聋,可有耳鸣、眩晕,无耳流脓,查体多无明显异常,听力图上可出现carhartt切迹;当硬化灶累及镫骨底板时,镫骨底板固定,盖莱实验可表现为阴性[1].颞骨CT可表现为耳囊骨质密度减低区,常见于前庭窗前部,还可见镫骨底板增厚[2].随着激光手术在临床的不断开展,耳硬化症手术中激光也逐渐被应用.近我科收治了2例耳硬化症患者,采用耳道内切口结合CO2激光镫骨术,术后患者听力改善佳,恢复快,并发症少.

  • 胆脂瘤型中耳炎CT诊断与手术对照分析(附41例报告)

    作者:卢建鹏;黄郁林

    目的探讨颞骨CT对胆脂瘤型中耳炎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41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胆脂瘤型中耳炎的术前CT表现及术中所见.结果颞骨CT能清楚显示胆脂瘤软组织征象及中耳细微骨质破坏情况.结论CT对胆脂瘤型中耳炎诊断率高,为了解病变部位、范围及选择术式提供了重要依据.

  • 颞骨解剖在耳鼻咽喉科研究生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刘奕康;龚莉;王梦琳;唐安洲

    目的 探讨颞骨解剖在耳鼻咽喉科研究生教学中的作用.方法 对我科研究生采用常规教学方法及常规教学方法加颞骨解剖教学方法做对比,观察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结果 颞骨解剖教学组的研究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等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教学组.结论 颞骨解剖培训教学将极大提高研究生对颞骨解剖结构的学习主动性,并极大提高他们对精细颞骨解剖的熟悉程度.

    关键词: 颞骨 解剖 教学 研究生
  • CT和MRI对小儿先天性感音性耳聋的诊断价值及对比

    作者:张冰凌;李卫星;盛俊卿

    目的:探讨CT和MRI在小儿先天性感音性耳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的20例小儿先天性感音性耳聋患者均行同期颞骨CT 和MRI 检查。结果:本组20例中前庭导水管扩大4例,且MRI显示该4例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均扩大;单纯 Mondini 型畸形1例;水平半规管短小2例;双侧内听道狭窄合并前庭半规管发育不良1例;单纯内听道狭窄1例。所有内听道狭窄者MRI均显示其前庭耳蜗神经畸形。其余11例 CT 和MRI均未见内耳及前庭耳蜗神经畸形。结论:CT与 MRI诊断内耳畸形互为补充。

598 条记录 30/30 页 « 12...22232425262728293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