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搏动性耳鸣病因及影像学检查研究进展

    作者:晁岳举;庞婷婷;刘兆会

    耳鸣是常见症状,全世界约10%~30%成人均有耳鸣的经历[1-2],我国发生率约17%[3],约占耳鼻咽喉科门诊量的10%~20%[4].耳鸣分为搏动性耳鸣和非搏动性耳鸣,其中搏动性耳鸣表现为耳鸣的声音节律与患者心跳、脉搏同步,约占全部耳鸣的4%,我国约有1000万患者,并且逐年增多[5].长时间耳鸣会严重影响生活、工作,引起抑郁等精神异常,甚至导致部分患者无法忍受耳鸣折磨而自杀的严重后果[6].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搏动性耳鸣患者希望彻底消除耳鸣的折磨.治疗耳鸣的前提是明确引起耳鸣的病因,以便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搏动性耳鸣,不断创新诊断搏动性耳鸣的影像学检查技术,探寻搏动性耳鸣的病因,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但仍明显不足,常出现漏诊及误诊等情况.笔者现将搏动性耳鸣的病因及影像学检查技术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搏动性耳鸣的认知.

  • 颞骨先天性胆脂瘤——附6例分析

    作者:黄方

    目的探讨颞骨先天性胆脂瘤的发病情况和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对1973~2000年收治的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男5例,女1例.其中双侧1例;年龄6~63岁.病变范围:局限于中耳(鼓窦、乳突)4例,侵犯岩尖1例;原发于颞骨颧突(中耳未受侵犯)1例;合并周围性面瘫1例,耳后瘘管1例.传导性聋4例(5侧),混合性聋1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开放性乳突根治术5例,面神经吻合术1例,耳前颞下窝进路胆脂瘤摘除术1例.半年~3年随访,均无胆脂瘤复发,面瘫部分恢复. 结论进行性听力减退,伴面瘫或局部肿块,且既往无化脓性中耳炎史,鼓膜完整,颞骨影像学检查显示局部骨破坏或高密度软组织影为本病的诊断依据;手术清除病灶为本病治疗的唯一措施.根据病灶范围及听力损失情况可选择保留或提高听力的术式,同时应注意保存或修复面神经功能;术后长期严格随访和清理术腔是预防复发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 颞骨 胆脂瘤 诊断 治疗
  • 中耳畸形合并胆脂瘤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孙淑萍;卢伟;门新萌;雷一波;左彬;丁韶洸

    目的 探讨中耳畸形合并胆脂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9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中耳畸形合并胆脂瘤23例(23耳)的临床资料,了解其发病特点、畸形好发部位.结果 本组患者100%有听力下降,90.0%有耳流脓、耳鸣,86.96%鼓膜松弛部穿孔.95.7%乳突气化不良,73.9%鼓窦未发育或发育不良,100%听骨链有破坏,56.5%听骨链畸形,52.2%面神经裸露,30.4%上鼓室有增生骨块.结论 中耳畸形合并胆脂瘤患者症状及体检与中耳胆脂瘤相似.颞骨高分辨率CT(HRCT)能很好地显示畸形部位及破坏范围,乳突多气化不良,畸形好发部位依次为鼓窦发育不良、听骨链畸形、面神经裸露、上鼓室增生骨块.手术应由经验丰富的耳科医生在显微镜下完成.

  • 岩段颈内动脉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作者:尤永平;申长虹

    目的了解岩段颈内动脉及其相关结构的显微解剖,为手术操作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15例30侧成人头部标本的岩段颈内动脉及相关结构,测量有关数据.结果岩段颈内动脉分水平段、膝部及垂直段.岩浅大神经的走行基本和岩段颈内动脉水平段平行,是术中确定岩段颈内动脉水平段的重要标志.结论熟悉岩段颈内动脉的显微解剖及其和相邻结构的关系,就能在相关于术中更好保护岩段颈内动脉,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 颞骨组织切片三维结构重建的制作体会

    作者:陈合新;刘小蓉;颜玲

    颞骨内部结构复杂,组织成份较多,常规组织切片所示为二维图像,建立三维结构比较困难,所以在临床及教学中该部位为一难点.采用CT及MRI进行的三维重建对精细的中内耳特别是膜性结构显示往往不太满意.作者采用颞骨火棉胶包埋连续片技术行中内耳及其毗邻结构的三维重建,取得满意的结果.现将制作过程和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 颞骨 三维重建
  • 豚鼠颞骨三维重建的冰冻连续切片技术

    作者:黄玮;董明敏;刘宏建

    本文介绍了一种改进的豚鼠颞骨冰冻连续切片技术.将颞骨标本用甲酸脱钙,在标本两侧放置定位线,然后将定位线与标本一起用明胶包埋.此技术具有切片薄、制片周期短、定位准确等优点,所得图像既具备切片的细节性,又能反映颞骨的空间特性,对颞骨解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面神经长度在颞骨内的性别差异

    作者:韦培湧;姜苏明;涂良携;刘金生;陈学群

    目的:探讨面神经各段长度在颞骨内的性别差异及相关的毗邻结构,为该区的应用解剖提供依据.方法:头颅标本20例(40侧)暴露面神经,观测其在颞骨内的各段长度及毗邻结构.结果:内耳道段男性(10.1 ± 1.3)mm、女性(9.1 ± 1.7)mm;迷路段男性(4.8 ± 1.0)mm、女性(4.2 ± 1.2)mm;鼓室段男性(9.2 ± 1.3)mm、女性(8.9 ± 1.3)mm;乳突段男性(14.4 ± 1.5)mm、女性(14.1 ± 1.5).面神经各段长度存在性别差异(P<0.05),但与重要毗邻结构之间的距离不存在性别差异(P>0.05).结论:该研究对术前判断将颞骨内面神经改道以延长其可利用长度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颞骨 面神经 测量 解剖
  • 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影像表现与手术和病理对照

    作者:余裕珍;洪桂洵;耿鹏飞;周春香;杨智云

    [目的]提高对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GCRG)的CT、MRI表现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例颞骨GCRG的CT、MRI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4例均位于颞骨前、下份,侵犯范围较广.CT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骨性包壳不完整,病灶内及边缘见点状、条片状高密度钙化、骨化影,病灶边缘骨质均见部分增生硬化,与手术所见一致.MRI检查T2WI信号混杂,T1WI、T2WI表现为大片低信号影,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镜下为纤维组织增生,伴多量多核巨细胞及含铁血黄素沉积.[结论]CT和MR表现反映了颞骨GCRG骨内反复出血,肉芽组织包裹的形态和病理特点,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颞骨海绵状血管瘤1例

    作者:张阳;张勇;罗唯师;黄凯敏

    患者,女,51岁,因右侧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流涎7年于2014年9月1日入住我院神经外科。患者于2007年6月上旬受凉后出现右眼闭合不全,右侧额纹变浅,右侧口角“漏水”,在当地医院就诊考虑“右侧面神经炎”行针灸治疗1个月,无明显好转。随病程进展右侧面部瘫痪逐渐加重,伴右侧面部感觉减退、出汗减少、耳鸣等,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体格检查可见右侧面神经功能为House-Brackhmann ( HB)Ⅴ级,右侧面部触觉稍减退,舌前2/3的味觉无减退。肌电图:右侧眼轮匝肌及口轮匝肌失神经电位。双耳电测听检查正常对称。头颅 MRA (图1):右侧颞骨内见椭圆形异常信号影,境界清,大小约1.2 cm ×1.5 cm,其内信号欠均匀, T1 WI 稍低信号主, T2 WI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颞骨CT (图2)示右侧颞骨岩部(鼓室内前方)见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局部骨质明显膨胀性改变,大小约16 mm ×9 mm,增强明显强化。术前诊断为右侧颞骨内占位:面神经鞘瘤?手术予气管插管全麻,安装电生理监测双侧眼轮匝肌、口轮匝肌以及咬肌静息肌电,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 )、诱发肌电( trigger -EMG),保护Ⅲ、Ⅶ、Ⅷ神经。经右颞下硬脑膜外入路,术中发现右侧颞骨弓状隆起部位,骨质局限性膨出隆起,肿物基底部骨质增生,顶部骨皮质变薄破坏,磨除增生骨质后,见一灰红色质韧肿瘤,范围约1.2 cm ×1.5 cm ×1 cm,边界清晰,与鼓室、听骨链及半规管尚有一薄层骨质相隔细致分离肿瘤全切除。切除后可见肿瘤基底部有较完整的神经纤维,予0.2~0.8 mA电刺激,未引出面神经动作电位。术后病理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图3)。复查头颅MRA:肿瘤全切。术后3 d面神经功能同术前,随访10个月,右侧面神经功能为HB Ⅳ级、面部感觉麻木消失,耳鸣情况较术前轻度改善,无味觉减退、泪腺分泌异常等情况。

  • Robinson综合征1例

    作者:林君挺;蔡德群;林海洋;金晓红;戴再友

    患者,女,5岁.发现左侧颅骨膨出4年,于2001年10月9日收住入院.患儿自幼起发现头颅较同龄儿大,左侧额颞骨膨出逐渐增大,伴轻度头痛,恶心、呕吐,无手足抽搐,智力与运动无异常.体格检查:头围 50 cm,神志清楚,嗅觉无异常,双瞳孔正常,双侧视乳头边缘清楚,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Ⅴ级,未引出病理性反射.头颅CT检查提示:左侧外侧裂区一巨大囊性低密度阴影,CT值 9.4 Hu,左额颞骨稍变薄并向外突出,左颞叶发育小.脑室尚清,脑中线居中,小脑正常.入院诊断为Robinson综合征(左颞叶发育不全综合征,左外侧裂区蛛网膜囊肿).入院后积极治疗,充分术前准备,在全麻下行左翼点入路开颅蛛网膜囊肿切除术加颅底脑池交通术.术中见左额颞部颅骨变薄,板障结构消失,颅骨板向外膨隆.剪开硬膜后见左颞叶缺失,有一巨大蛛网膜囊肿 8 cm×7 cm×4 cm,填充左外侧裂区及左颞叶缺失处的空腔,位于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囊壁呈白色薄膜状,后方有明显的血管簇.在手术显微镜下,切除囊肿的表面部分蛛网膜,并分离囊肿周围的粘连,不切除囊肿脑侧的囊壁,释放澄清的囊液后,冲洗未见空腔积血,并仔细分离视交叉池与外侧裂池的蛛网膜粘连,即见清亮的脑脊液,自视交叉池中溢出.严格止血后,缝合硬膜,回纳骨瓣,逐层缝合头皮各层组织.术后病理报告囊壁送检符合蛛网膜囊肿,头颅CT复查见水样低密度区较前明显缩小.

  • 颅底肿瘤手术入路的选择

    作者:董家军;伍益;陈忠平

    颅底肿瘤包括前、中、后和侧颅底的肿瘤.颅底的鼻腔、鼻窦、鼻咽部、咽旁间隙、翼腭窝、颞下窝、颞骨等部位的肿瘤均可向上侵及前、中、后和侧颅底,甚至累及颅内形成跨颅底的肿瘤.由于颅底区域的解剖结构复杂、神经血管密集、功能复杂重要、术野深在狭小,颅底肿瘤的手术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界的巨大挑战[1-2].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以大限度地切除肿瘤、有效防止颅内与颅底重要结构的损伤,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对颅底肿瘤手术入路的选择予以归纳.

  • 鼻咽癌放疗后颞骨放射性骨坏死患者的护理

    作者:植少娟;刘艳娟;林海燕;区永康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后颞骨放射性骨坏死的护理。方法 32例(34耳)患者,26耳予耳内镜下死骨刮除术,8耳予乳突根治加耳周带蒂筋膜转移填塞术,手术前后做好心理护理,加强病情观察护理,注重康复指导,观察护理在治疗的辅助作用。结果 25耳(73.5%)治愈,创面完全上皮化,无游离死骨形成;6耳(17.7%)好转,创面未完全上皮化,随访无死骨形成;3耳(8.8%)未愈,呈进行性死骨发展,2耳再次手术,仍有耳漏。结论 加强鼻咽癌放疗后颞骨放射性骨坏死患者的护理,对手术及治疗的成功起重要作用,促进患者康复。

  • 岩骨胆脂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作者:付佳;许耀东

    岩骨胆脂瘤是一种少见疾病,本文就岩骨胆脂瘤的诊断、手术进路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处理等进行综述.1 病因学岩骨胆脂瘤根据来源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1].前者较为少见,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由胚胎期的外胚层组织残留于颞骨中发展而成.也有学者推测是来源于早期胚胎细胞的异位形成.

  •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

    作者:游恒星;邱建东;杨维;陈氡;练晓文;方向红

    目的:评价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110例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8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62例常规区域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分析比较其疗效情况.结果: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半个月内颅高压、脑组织切口疝发生率分别为12.5%、8.3%,均明显低于常规区域性骨瓣开颅手术的32.3%、27.4%(P<0.05);预后优良率(良好+中残)60.4%高于常规区域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患者的40.3%(P<0.05),死亡率18.8%明显低于常规区域性骨瓣开颅手术的37.1%(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可有效提高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

  • CT诊断颞骨骨软骨瘤1例

    作者:李惠民;李哲;陈菁华

    患者男,20岁,军人.2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耳听力下降,伴堵塞感,耳鸣.在我院耳鼻喉科门诊诊断为"(1)急性外耳道炎;(2)耵聍栓塞",予以2%酚甘油滴耳后,症状稍缓解.近日来听力仍无改善,来我院复查发现右外耳道可见一小包块,以"右外耳道炎"收住.查体:双耳耳廓无畸形,右外耳道2/3处可见4mm×3 mm绿豆大小白色包块,质硬,边界清楚,无压痛,不活动,鼓膜无法窥及.音叉检查示右耳传导性耳聋.

  • 耳部疾病的CT检查及其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董雪蕾

    1引言耳部结构大部分包藏在颞骨内,形态特异,结构细微,功能复杂,耳科医师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疾病诊断,必要时应用传统的X线检查方法,但这仅能了解岩骨乳突的较大病变,而较小的胆脂瘤和各种病变引起微小的骨破坏均难以显示,这就要求高分辨影像检查,例如CT和磁共振成像.

    关键词: 颞骨 疾病 CT 诊断
  • 岩样骨骨折导致面瘫的临床研究

    作者:达吾提江·依拉木;郭雄

    目的:研究岩样骨骨折导致面瘫的临床治疗方法 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40例岩样骨骨折导致面瘫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面神经减压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评分和治疗满意率,比较组间差异.结果:(1)较治疗前,治疗后Ⅰ级、Ⅱ级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Ⅳ级~ Ⅵ级例数明显减少,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另外,经治疗,35例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满意率达87.5%.(2)40例岩样骨骨折导致面瘫的患者,随访1年,均未见明显并发症,3例患者术后术后少泪,4例患者术后多泪,2例患者面部有不明显联动,但不影响正常生活.结论:面神经减压术用于岩样骨骨折导致面瘫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颞骨测量值诊断梅尼埃病的ROC曲线分析

    作者:黄耀渠;赵晓梅;秦红卫;周守国;伍琼慧

    目的 利用ROC曲线选择颞骨测量值诊断梅尼埃病(MD)的截断点,探讨其在诊断M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22例MD患者和20例正常志愿者MR水成像图像的半规管至颞骨岩部后缘的短距离(PP值)、总骨脚至颞骨岩部后缘的短距离(CP值)及前庭至颞骨岩部后缘的短距离(VP值)数据绘制ROC曲线.结果 PP值、CP值及VP值诊断MD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4、0.837及0.796,佳诊断截断点分别为2.035 mm、1.995 mm及4.730 mm,其敏感性分别为72.7%、70.5%及65.9%,特异性分别为85.0%、92.5%及90.0%.结论 PP值、CP值及VP值对诊断MD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根据ROC曲线可以选择佳诊断截断点.

  • 额颞部大骨瓣开颅术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韦以存

    目的 探讨额颞部大骨瓣开颅术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方法 结合Becker教授等主张的欧美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及Yasargil翼点入路式的特点,行额颞部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36例.结果 治愈20例,好转11例,死亡5例,治愈好转率为86.11%.结论 额颞部大骨瓣开颅术关键在于能充分暴露额颞底部,从侧方解除对脑干的压迫,有利于保护重要皮层功能区和减少继发性脑损伤.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尤其是一侧额颞部对冲性脑挫裂伤患者,早期采用额颞部大骨瓣开颅术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 一种新的颞骨骨折分类和它的临床应用(附60例分析)

    作者:李刚;邱光淮

    目的:为了探讨新的颞骨骨折分类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了1995~2002年60例80个颞骨骨折,其中10例进行了手术治疗,此10例手术病人中有7例有面神经麻痹.根据Yanagihara N等人的方法进行分类.结果:1型8例(10%),2型40例(50%),3型12例(15%),4型10例(12.5%),混合型10例(12.5%).结论:这种分类非常有用,并且能满足临床要求.

598 条记录 26/30 页 « 12...22232425262728293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