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颅中窝骨巨细胞瘤一例

    作者:吕强;游彩云;张雪哲

    患者男,19岁.右耳疼痛伴听力下降2个月余.查体:右侧周围性面瘫,鼻唇沟变浅,额纹消失,面部肿胀,颞下颌关节区有压痛.脑电图检查表现为右耳脑干听诱发电位异常.CT示右中颅窝底肿块影,其内有大量棉絮状钙化,破坏颞骨岩锥和颞骨,右侧中耳鼓室听小骨均被破坏(图1、2).手术所见:右颞骨与颧弓交界处有大小约5cm×4cm×4cm黄褐色肿瘤,触之质韧,已侵蚀周围颅骨,与硬脑膜粘连紧密,其内有纤维间隔.病理诊断:骨巨细胞瘤.

  • 颞骨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作者:段楚玮;何波;沈进;赵卫;周家龙;边莉

    目的 探讨颞骨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搜集整理经病理证实的8例颞骨鳞状细胞癌患者完整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CT及MRI特点,其中2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7例行颞骨高分辨率CT扫描,7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患者在诊断时的平均年龄58岁(中位数),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反复外耳道溢液、流脓;病程数十天至10余年不等.病变累及范围:8例均累及外耳道,累及中耳乳突7例,听小骨受累2例,累及内耳道5例.CT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伴颞骨不同程度骨质吸收破坏;MRI表现为不均匀稍长T1、T2信号影,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4例均出现不同程度颅内浸润,表现为邻近硬脑膜不同程度增厚强化,2例见脑实质内异常强化影.结论 本组颞骨鳞状细胞癌患者以反复外耳道耳流血、流脓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变主要发生于外耳道,肿瘤常呈浸润性生长,累及范围较广泛,中耳乳突、内耳常不同程度受累.MRI和CT对颞骨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及病变对周围组织侵犯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 低管电压结合正弦图确定迭代重组技术对降低颞骨扫描辐射剂量的价值

    作者:杨石平;夏黎明;刘书田;张娣;郑超;韩丹

    目的 探讨Flash双源CT低管电压结合正弦图确定迭代重组(SAFIRE)技术对降低颞骨HRCT的辐射剂量的价值及其对图像质量影响. 方法 对临床因耳疾行HRCT扫描患者按时问先后顺序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0例.扫描管电压120kV,开启CARE Dose 4D及CARE kV技术,应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BP)重组;B组扫描管电压100 kV,开启CARE Dose 4D及CARE kV技术,应用SAFIRE(值为3)技术重组;C组扫描管电压100 kV,开启CAREDose 4D及CARE kV技术,应用FBP重组;由2名有经验的医师对3组图像质量[平均CT值、噪声(SD)、信号噪声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主观评分]及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1)、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进行评价.结果 A 、B、C 3组CTDIvol分别为(36.26±3.69) 、(30.04±3.75)、(29.87±2.84) mGy;DLP分别为(180.83±26.1) 、(136.71 ±8.45)、(135.81±10.25) mGy·cm;ED分别为(0.41±0.15)、(0.31±0.21)、(0.30±0.18) mSv; SD(114.6±1.8)、(98.43±12.04)、(161.2±10.75) HU;SNR分别为(0.37 ±0.26)、(0.49±0.07) 、(0.32±0.10);CNR分别为(21.35±1.70) 、(26.99 ±2.30)、(17.67 ±3.13);A、B、C3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CTDIvol、DLP、ED、SD、SNR、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应用扫描管电压100 kV 、SAFIRE重组技术进行颞骨HRCT扫描,不仅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还能优化射线剂量提高图像质量.

  • 颞骨64排螺旋CT扫描剂量实验研究

    作者:杨智云;李树荣;郑少燕;严超贵;彭谦;范淼;陈星;初建平;孟悛非

    目的 研究64排螺旋CT颞骨扫描剂量与电流、电压及图像质量的关系,探讨降低剂量扫描方法.材料与方法采用东芝64排螺旋CT,在电压分别为120 kV、100 kV及80 kV时,逐渐降低电流扫描,对头颅标本行颞骨扫描,直至图像质量很差时停止.比较CT剂量指数(CTDIvol)与电流、电压及图像质量的关系.结果 电压固定,CTDIvol与电流(mA)呈线性关系.降低mA,可以降低剂量,同时噪声标准偏差(SD)也增加,电流降到30 mA时,噪声SD 120~150,颞骨内精细结构仍能显示.CTDIvol与电压(kV),呈指数型曲线关系,电流较大时,电压降低少许,即可大幅度降低剂量.获得相同图像质量,儿童较成人可以用更低的剂量扫描.结论 64排螺旋CT颞骨扫描可以降低电流也可适当降低电压以降低X线辐射剂量.

  • 儿童颞骨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分析

    作者:孙筱倩;直强;吴重重

    目的 探讨颞骨胚胎型横纹肌肉瘤(RMS)的影像表现,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颞骨胚胎型RMS影像资料.结果 6例患者中,男5例,女1例,年龄2~9岁,平均5.5岁,临床表现主要有听力下降,耳部流脓,口角歪斜,面部麻木等.6例患者中,5例行CT平扫和MR平扫加增强检查,另1例仅行CT平扫检查.CT表现主要有颞骨溶骨性骨质破坏,鼓室及乳突部均见软组织肿物,部分病灶累及听小骨、耳蜗、骨半规管及颅底骨质结构.MR表现为颞骨、中耳及乳突区见稍长T1、不均匀稍长T2信号,部分病灶累及外耳道、鼻咽、口咽、翼腭窝等,D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 对于颞骨RMS CT能较好地显示骨质破坏征象,MR能较清楚显示病变侵犯周围组织结构,两者结合可以更准确地提高诊断正确率,但确诊还依赖病理学诊断.

  • 上期读片窗答案

    作者:吕廷勇;黄子荣;马秉莲;刘运麟;梁显著;张国庆

    本例术前诊断 右颞部脑膜瘤伴大量钙化、囊变、坏死.手术所见 麻醉生效后,切开骨窗约5 cm×4 cm大小,见肿瘤呈黄白色,质韧.分界清楚,累及硬脑膜、部分颞骨全层,肿瘤呈分叶状.将肿块切除,大小约8 cm×7 cm.供血动脉源于导血管及少部分脑内分支静脉.

  • 外伤后易误为骨折的颞骨结构的HRCT识别

    作者:王飞;王振常;鲜军舫;董继永

    国内外已有较多颞骨外伤的影像报道,包括面神经管、听骨链等,但由于缺少对颞骨各种骨缝及颞骨一些正常结构的准确认识,颞骨外伤的误诊屡见不鲜.

  • 上半规管顶骨壁的HRCT测量

    作者:王淑叶;唐忠仁;李靖;陈青华;鲜军舫;杨本涛

    目的 通过CT多平面重组技术测量3岁以上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上半规管顶骨壁厚度,探讨其厚度随年龄段的变化规律,建立基于高分辨率CT (HRCT)的上半规管顶骨壁厚度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北京同仁医院行颞骨HRCT检查患者573例(1146侧),男279例,女294例,年龄3~90岁.利用64层螺旋CT颞骨容积扫描数据,在Philips EBW2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上进行图像标准化处理.选择上半规管顶壁前部、高点、后部及岩上窦压迹4个位置,分别测量颞骨上半规管顶骨壁的厚度,对测量值按照不同部位、性别、侧别及年龄组进行比较.结果 上半规管顶壁4处厚度有明显差异(P<0.05),高点处平均厚度约(1.08±0.65) mm,前部平均厚度约(1.65±0.72) mm,岩上窦压迹处平均厚度约(1.51±0.78) mm,后部平均厚度约(2.19±1.42) mm.上半规管顶骨壁同一部位厚度在不同年龄段、性别及侧别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上半规管顶骨壁厚薄不均,后部骨壁厚,其次是前部,中部高点处薄.上半规管顶骨壁厚度与年龄、性别及侧别无相关性.

  • 颞骨促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1例及文献回顾

    作者:陈请国;崔永华;张心浩;龙小博;柳珊;刘爱国

    促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虽然其形态学呈良性改变,但生物学行为表现为侵袭性生长.它主要原发于长骨的干骺端、骨盆和下颌骨,很少见于骨质的其他部位.目前有关颞骨促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的文献非常少,其中耳漏、耳部包块及耳涨满感是常见的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病例未见报道.此文报道1例主要症状为眩晕的颞骨促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并分别从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方面给予讨论.

  • 颞骨次全切除术治疗中耳Ⅱ级骨巨细胞瘤1例

    作者:尹时华;吴立连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GCTB)是一种原发性骨肿瘤,病理上以含多核巨细胞,散在分布于圆型、椭圆型或纺缍形的单核基质细胞中为特征[1].GCTB好发于长骨的骨端,约50%的病变位于膝关节周的上下两骨端,好发部位依次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桡骨远端、胫骨远端、肱骨近端、股骨近端及腓骨近端,极少病例发生于长骨骨干.

  •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临床特点及手术体会

    作者:魏琳琦;陶晋策

    胆固醇肉芽肿(CG)不是一种临床独立疾病,而是组织对胆固醇结晶的反应,可发生于颞骨的任何部位 ,以中耳乳突常见,常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特发性血鼓室、胆脂瘤并存.

  • 耳后经颞入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观测

    作者:柳岸;刘庆;袁贤瑞;于春江;谭国林;彭亚

    [目的]定量研究耳后经颞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为临床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保护重要结构功能提供可靠的解剖依据.[方法]选择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湿标本各6具(12侧),模拟耳后经颞入路的手术操作,并分成连续的五个步骤,用脑立体定向仪测定各步骤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面积,用游标卡尺测量斜坡和三叉神经的显露长度及重要结构间的距离.[结果]迷路下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面积是182.47±72.62 mm2,迷路后入路、部分切除迷路、切除耳蜗后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依次增加(P<0.001).部分切除迷路后,对斜坡和三叉神经的显露程度进一步显著增加(P<0.001).[结论]迷路下入路和部分切除迷路经岩尖入路可自侧方完成对颈静脉孔区和岩斜坡区的充分显露,同时可以保留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功能,是自侧方显露颈静脉孔区的理想手术入路.

  • 颞下窝咽旁间隙肿瘤切除手术的护理配合

    作者:王银连;张君;吴桂贤

    [目的]探讨颞下窝咽旁间隙肿瘤切除手术的护理配合技巧.[方法]对19例颞下窝或咽旁间隙肿瘤手术病人的手术方式、方法,用物准备,术前、术中、术后护理要点进行总结分析,以明确护士在该类手术患者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和程序.[结果]19例手术病人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出院后复查生活质量正常.[结论]加强对专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工作的规范,有利于提高手术室整体护理工作质量和专科技术的质量.

  • 眶颧额颞下入路切除鞍旁、鞍上脑膜瘤11例

    作者:莫万彬;杜贻庆;唐景峰;阳永东

    随着神经放射学的发展,颅底肿瘤的定位诊断更加精确[1].对于累及中颅窝底、海绵窦的鞍旁脑膜瘤和累及眶、视神经管的鞍上脑膜瘤,由于其位置深,解剖关系复杂,侵蚀颅底并向颅底外生长等,传统手术入路切除肿瘤多因显露病灶不佳,脑牵拉严重及不便于清除被侵犯之颅底而受限制.近3年来,作者采用经眶颧额颞下联合入路对鞍旁脑膜瘤、部分鞍上脑膜瘤行手术治疗,结果如下.

  •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治疗重型额颞部颅脑损伤

    作者:梁日初;廖勇仕;黄性敏;石巧玲;杨锋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在重型额颞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美国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额颞部颅脑损伤48例,术后均入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注意保持气道通畅,并给予脱水、促醒等对症支持治疗.结果存活32例(66.7%),其中良好21例,中残6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6例.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是治疗重型额颞部颅脑损伤的良好术式.

    关键词: 脑损伤 骨瓣 额骨 颞骨
  • 儿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治疗33例

    作者:陈华;赵斯君

    目的 总结儿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根据耳镜检查及颞骨CT扫描结果,了解病变情况及范围,再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结果 本组除2例病变局限行改良乳突根治术外,其余均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术.随访1~2年,无复发.结论 开放式手术简单,手术时间短,手术合并症少,易于发现复发的胆脂瘤.

  • 改良迷路下入路开放内耳道解剖研究

    作者:沈鹏;李丽娟;杨立军;李建瑞

    目的 为改良迷路下入路开放内耳道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 在10例尸头标本(左右耳各10侧)上模拟改良迷路下入路开放内耳道手术,进行相关解剖测量和观察.结果 本实验有16侧(左右耳各8侧)经改良迷路下入路能开放内耳道后壁,平均暴露长度为内耳道后壁总长度(72.44±14.19)%,后半规管下端到颈静脉球顶端的距离平均值(4.60±3.47)mm,迷路下区面神经垂直段和乙状窦距离平均值(8.40±2.74)mm,颈静脉球顶端到内耳道距离平均值(5.88±2.88)mm,内淋巴囊上端到内耳道距离平均值(13.24±3.41)mm.结论 改良迷路下入路内耳道手术创伤小,但难度较大,选择合适病例,做好相关术前准备,是能安全有效完成该类手术的.

  •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并双侧颞骨黄色瘤的病例分析及其基因检测

    作者:张芳君;韩宇;高伟;梁鹏飞;王淑娟;陈阳

    目的 分析高胆固醇血症并双侧颞骨黄色瘤患者及其家属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tein receptor,LDLR)基因突变.方法 1例临床罕见的高胆固醇血症并双侧颞骨黄色瘤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同时采用PCR扩增结合核苷酸序列对其全家进行LDLR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患者分2次接受左右两侧颞骨次全切除术.基因测序发现患者及其胞弟LDLR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c.400T>C(p.Cys134Arg)和c.1246C>T(p.Arg416Trp),其母为c.400T>C杂合突变,其父为c.1246C>T杂合突变.结论 该例双侧颞骨黄色瘤患者的致病原因为复合杂合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对有症状的占位性病变可以选择手术治疗.

  • 双侧巨大颞骨胆固醇肉芽肿(报告1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傅敏;蒙翠原;宋新汉

    目的探讨不伴有慢性中耳炎病史的颞骨胆固醇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报导手术证实的双侧巨大颞骨胆固醇肉芽肿病例,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胆固醇肉芽肿在MRI T1、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及不增强或仅轻微周边增强,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结论影像学检查特别是MRI诊断有重要意义,手术切除病变组织、颞骨气房引流通畅是治愈关键.

  • 2例颞骨巨大先天性胆脂瘤

    作者:陈智斌;邢光前;赵晓埝;卜行宽

    颞骨先天性胆脂瘤发病率较低,是胚胎时期外胚层组织残留于颞骨中,逐渐生长堆积而成,表现为完整鼓膜内侧出现角化的表皮样团块状物.House于1953年首先描述了中耳先天性胆脂瘤.本病病变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常因出现前庭、耳蜗功能障碍,面瘫及颅脑症状时才就诊.我科近年收治2例颞骨巨大先天性胆脂瘤,报道如下.

    关键词: 颞骨 胆脂瘤 先天性
598 条记录 23/30 页 « 12...20212223242526...293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