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面神经垂直段在横、冠状断层和CT上的定位及临床意义

    作者:段菊如;张博;钟斌;李明智;魏江平;熊俊平;鲁纯纠

    目的:为面神经及耳科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例成人头部标本,15例以眦耳线(CML)为基线,15例以CML相垂直的直线为基线,获得间隔为1.0mm,厚度为1.0mm的CT图像,扫描后的头部标本按原定位截取以耳颞区为中心的组织块并将其制成厚为1.0mm的连续横(冠)状薄层切片.标本切片与CT图像对照,对颞骨内面神经垂直段及邻近结构进行观测.结果:(1)横断层:VFN距面神经隐窝、鼓室窦、鼓索神经、外耳道上棘距离分别为(0.63±0.15)mm、(2.17±0.12)mm、(5.16±0.10)mm和(16.80±1.19)mm;(2)冠状断层:VFN长度平均值为(14.28±1.30)mm,VFN至鼓索神经、后半规管距离分别为(2.49±0.19)mm和(2.53±0.33)mm.结论:耳颞区火棉胶横断和冠状薄层断面标本能良好显示VFN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可直接与HRCT扫描图像图像进行对照研究,其结果对耳科疾病的影像诊断及手术治疗有参考价值.

  • 15例成年国人颞骨内部结构CT解剖学

    作者:孟庆玲;韩卉;柏亚;朱有余;张媛媛;庞刚

    目的:研究成年国人颞骨内部解剖结构的CT重建图像,为临床耳显微外科及神经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5名健康志愿者应用Picker5000螺旋CT机,平行于听眦线扫描,应用Voxel Q工作站进行多层面重建(multi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表面遮盖重建(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及仿真内窥镜成像(CT virtual endoscopy,CTVE),多角度旋转观察颞骨内部解剖结构.结果:MPR能在不同切面显示耳蜗、半规管、内耳道及面神经管垂直段等结构,显示率为100%;SSD能清晰显示颞骨重要的骨性结构,如内耳门、颈静脉孔等,冠状位切割后的SSD图像能生动地显示锤骨、砧骨的立体形态及空间关系;CTVE可模仿内窥镜从外耳向中耳移动,清晰显示骨性外耳道、鼓室内侧壁及听骨链等结构.结论:MPR可行多方位重建,有助于耳颞部病变的全面了解,是轴位CT良好的补充;SSD、CTVE可准确、立体的观察颞骨内部解剖结构,对临床诊断、手术方案的设计、医学教学等具有指导意义.

  • 后鼓室颞骨切片与CT对照研究

    作者:

    目的:为后鼓室及耳科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成人头部标本,以眦耳线(CML)为基线,获得间隔为1.00 mm,厚度为1.00 mm的CT图像,扫描后的头部标本按原定位截取以耳颞区为中心的组织块并将其制成厚为1.00 mm的连续横断薄层切片.标本切片与CT图像对照,对颞骨内砧骨窝、鼓索隆起、茎突隆起、面神经隐窝、鼓室窦、岬小桥、外耳道上棘等结构进行观察.结果:砧骨窝深度为1.49mm,至面神经锥曲的距离为5.67mm.后鼓室窦内侧壁至面神经水平部的距离为3.14 mm.外耳道上棘至面神经垂直段、鼓索神经、鼓岬的距离分别为16.76 mm、15.94 mm和21.81 mm.结论:耳颞区断面标本与CT图像进行对照研究,其结果对耳科疾病的影像诊断及手术治疗具有参考价值.

  • 前庭导水管解剖与CT对照研究

    作者:杨智云;张翎;江广理;陈锡辉;苏振忠;孟悛非;许达生

    目的:测量和了解在体前庭导水管(vestibular aqueduct,VA)CT解剖形态和正常大小.方法:(1)26块颞骨标本解剖和CT轴位扫描,观察和测量VA的解剖结构及其与周围重要结构(骨性半规管、内听道)的位置关系.(2)对36例临床诊断为单纯性中耳炎,无眩晕和明显听力障碍者进行颞骨轴位CT扫描图像进行VA的观察和测量,并与标本解剖图像和数据对照.结果:VA解剖形态呈倒"J"字形,外口形态多样,CT上VA内侧段难显示,外侧段短线状小管,内径1 mm左右,VA外口前后径1~10 mm,平均7.5mm.活体螺旋CT83%显示VA外口、67%显示外周段.结论:前庭导水管位置、形态固定.VA外口变异大,CT上难以准确测量其大小,因此不能单凭测量的数据判断VA发育情况.

  • 颞骨可视化模型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辉;戴景兴;邱小忠;董宁;王焕平;陈浩;唐雷;原林

    目的:建立颞骨可视化模型,初步探索该模型的功能.方法:采用中国数字人数据在个人计算机上用3d-doctor软件重建颞骨及其内部部分结构;在模型中测量内耳门后唇中点到总骨脚根以及颈静脉球顶的距离.结果:所建模型能清楚地显示颞骨、颈内动脉岩内段、下颌髁突、面神经主干、前庭蜗神经主干、内耳道、骨迷路、鼓室和部分咽鼓管、外耳道、乙状窦和颈静脉球;通过模型测量内耳道后唇中点到总骨脚根以及颈静脉球顶的距离分别是7.0mm,10.3mm.结论:可以通过虚拟人数据实现骨迷路、面神经主干、前庭蜗神经主干等精细结构的可视化.此模型在相关结构间距离测量上具有优势.

  • 颞骨岩部结构的定位解剖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军;李贵宝;孙基栋;曲元明;徐广明;刘执玉;毕玉顺

    目的:为颅底手术中耳蜗的定位、岩尖的磨除范围提供解剖学方法.方法:在12个成人头颅标本上利用颅中窝入路暴露岩内面神经、耳蜗、颈内动脉等结构.观测岩内膝状神经节、颈内动脉(internalcarotid artery,ICA)的膝部、内耳道内侧缘、棘孔与耳蜗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耳蜗位于面神经膝状神经节的前下方和岩内ICA膝部的后上方,耳蜗覆盖到ICA膝部的上方.ICA水平段与ICA膝部和内耳道内侧缘连线的夹角为67.1°±4.3°.结论:以棘孔和膝状神经节连线的中点、膝状神经节、内耳道内侧缘形成的三角定位耳蜗.在耳前-颞下窝斜坡手术入路中,在中颅底,过ICA膝部做与ICA水平段成67.1°±4.3°的夹角,在这个夹角内磨除岩尖骨质,不会损伤耳蜗、内耳道及其内容物.耳蜗基底圈至ICA膝部的距离为(0.302±0.016)cm.从前向后磨除岩尖骨质时,ICA膝部后方的骨质磨除不要超过(0.302±0.016)cm,否则会损伤耳蜗.

  • 面神经在颞骨内改道以延长其可利用长度的应用解剖

    作者:韦培湧;吴建中;涂良携;姜苏明;刘金生;陈学群

    目的:探讨将面神经在颞骨内改道,以延长面神经颅外段(总干)可利用长度,解决颌面部外科手术中面神经总干长度不足问题.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20例(4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进行解剖,观测面神经在颞骨内改道后颅外段延长的可利用长度.结果:①仅作乳突段向外耳道后壁及向颞骨浅面改道,可延长面神经总干长(7.1±0.3)mm.②鼓室段及乳突段联合向外耳道后壁及向颞骨浅面改道,可延长面神经总干长(13.4±0.6)mm,经统计学处理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将面神经鼓室段及乳突段联合向外耳道后壁及颞骨浅面改道,能有效延长面神经总干长度,是解决颌面部外科手术中面神经长度不足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解剖 颞骨 面神经
  • 颞骨的断面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靳颖;刘津平;田德润;李云生

    目的:进一步明确颞骨的断面形态和各结构的解剖关系,为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将6例成人头颅标本制备成层厚0.5mm的耳颞部火棉胶横断切片,逐一观测.结果:以HRCT为参考,选取¨个典型层面:①上半规管层面;②上鼓室层面;③外半规管层面;④锤砧关节层面;⑤内耳道底下部层面;⑥前庭窗层面;⑦匙突层面;⑧后鼓室层面;⑨蜗窗层面;⑩鼓膜脐层面;(11)咽鼓管层面.对层面内主要结构的断面形态及其毗邻关系进行了描述.结论:颞骨火棉胶薄切片能很好地显示颞骨的解剖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对该区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面神经颞骨内段在横断薄层和CT上的定位及临床意义

    作者:段菊如;林敏;熊俊平;李明智;魏江平;鲁纯纠

    目的:为面神经及耳科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成人头部标本,以眦耳线(CML)为基线,获得间隔为1.0 mm,厚度为1.0 mm的CT图像,扫描后的头部标本按原定位截取以耳颞区为中心的组织块并将其制成厚为1.0 mm的连续横断薄层切片.标本切片与CT图像对照,对颞骨内面神经、听小骨、骨半规管、前庭、耳蜗等结构进行观测.结果:(1)面神经膝状神经节(GG)多位于外半规管层面.(2)匙突多与锤砧关节位于同一层面.(3)锥隆起多位于鼓岬层面.结论:面神经水平段起始部,GG,面神经迷路段三者在外半规管层面内呈倒"V"字型排列;面神经垂直段位于面神经隐窝深面,面神经隐窝、锥隆起、锥隐窝三者在鼓岬层面内从内向外呈"ω"字型排列.

  • 颞骨岩部在岩斜区手术入路中的应用解剖

    作者:王玉海;卢亦成;王春莉;袁国樑;廖建春

    目的:为颞骨岩部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5例成人尸头湿标本的颞骨岩部及其周围结构按手术入路分别从前、外、后三个方向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①磨除颞骨岩部尖,可以向下向外移动三叉神经;②外展神经是磨除颞骨岩部的内限;③面神经分为5段:颅内段(12.32 mm)、内耳道段(9.18 mm)、迷路段(5.14 mm)、鼓室段(11.82 mm)、乳突段(17.90 mm);④颈静脉球高度变异较大;⑤颈内动脉岩部膝距耳蜗2.65 mm,其水平段平行于岩大神经;结论:①岩大神经是从前方磨除颞骨岩部十分重要的标志;②岩乙状窦交叉点和内淋巴囊裂是从后外侧磨除颞骨岩部的重要标志.

  • 颞肌筋膜瓣促进几丁质室内面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作者:蔡萍;刘公汉;华清泉;吴展元;肖伯奎

    目的:观察带蒂颞肌筋膜瓣对几丁质室内兔颞骨内面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选用40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横断颞骨内面神经后,用几丁质管桥接形成人工室,实验组人工室外包绕带蒂颞肌筋膜瓣,对照组未包绕,动物均左耳为手术侧.术后3个月和5个月分别进行大体观察、电生理测试、组织学观察和形态学分析.结果:同期颞肌筋膜包绕组与对照组比较,再生神经诱发电位的潜伏期缩短,振幅增高,再生有髓神经纤维直径增粗,髓鞘增厚.结论:带蒂颞肌筋膜瓣可促进几丁质室内颞骨内面神经再生.

  • 面神经颞骨内段斜矢状断层切片与HRCT图像对照研究

    作者:张博;杨景武;王航辉;段菊如;张建国;董伟家

    目的 探讨颞骨内面神经管各段及邻近结构在斜矢状断面上的形态规律及影像学表现,为该区影像诊断及外科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取15例成人颞骨利用火棉胶包埋薄层切片技术制作成层厚1.00 mm的斜矢状位连续薄层断面标本,并与之对应的HRCT扫描图像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 斜矢状断面可良好显示颞骨内面神经管及其邻近结构对面神经膝部,面神经水平段及垂直段、前庭导水管等结构显示好.面神经垂直段全长(14.95±1.31)mm,面神经第二膝转折处夹角约(108.01±10.23)°,薄层断面与HRCT图像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结论 斜矢状面扫描是补充横断、冠状面扫描缺陷的一个重要扫描方法;结合切片、HRCT进行对照研究,为颞骨内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临床手术提供准确的断层形态资料.

  • 颞骨组织切片三维重建的方法及意义

    作者:陈合新;钟世镇;许庚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切片技术的提高,使三维重建图像形态逼真、立体感强,各种重建的结构空间毗邻及定位准确,且已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方向发展.该技术在颞骨内部结构中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耳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本文对颞骨组织切片三维重建在方法学和应用范围等方面的资料加以综述.

  • 颞浅动脉顶支缺如1例

    作者:雷涛;崔林

    颞浅动脉系颈外动脉的终支之一,自下颌骨髁状突颈的内后方开始,于腮腺深面,经外耳道软骨前上方,与颞浅静脉和耳颞神经伴行,由腮腺上缘浅出,穿过颞骨颧突根部表面,至其上方约3 cm处分为额顶两终支.颞浅动脉顶支缺如较少见.在观察颞浅动脉时发现1例,报道如下:

  • 双侧副胸锁乳突肌与胸骨肌相连1例

    作者:姜华东;张家兴;郑荣昌

    在局解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例双侧副胸锁乳突肌与胸骨柄相连的变异,较为罕见,故报道如下.女性,70岁左右.变异肌肉位于深筋膜深面、胸锁乳突肌及胸大肌的浅表,呈“X”形(附图).两侧副胸锁乳突肌于胸骨柄水平处以中间腱相连后止于胸骨柄前面,肌腹(宽约1.5 cm,厚约1.0cm)向两侧外上方斜行约18 cm后止位于两侧颞骨乳突外侧面、胸锁乳突肌止点浅表.胸大肌浅表尚有两变异肌肉起于胸大肌下缘(第5~6肋间),向内上方斜行约16 cm后连于中间腱.

  • 基于虚拟中国人数据集的鼻部及颞骨解剖结构三维重建

    作者:李希平;夏寅;韩德民;魏永祥;赵媛媛;周果宏

    目的:为可视化虚拟人体模型鼻部及颞骨解剖结构的三维重建探索一种可行的方法.方法:利用3D-Slicer软件进行鼻部及颞骨部分解剖结构的三维重建.对单层图片进行图象分割及提取,处理后的体数据导入3D-Slicer,选择阈值进行进一步的图像分割,产生感兴趣区的标志图,进而重建出组织结构的三维表面模型.结果:成功重建了四组鼻窦,鼻中隔,中下鼻甲,颞骨,鼓室,乳突气房,乙状窦,颈内动脉的三维表面模型,并可显示不同结构间的毗邻关系与空间定位.结论:基于中国第一号虚拟人数据集,用3-D软件可以实现鼻部颞骨部分解剖结构三维可视化,便于对该部解剖结构的观察和理解.

  • 颞骨骨母细胞瘤一例

    作者:高新疆;赵云辉;陈燕萍

    患者女,34岁.因左耳听力下降、耳鸣1年.查左耳听力消失,外耳道无红肿溢脓,鼓膜完整,MRI检查示左侧中颅窝颞骨处可见一不规则异常信号影,大小约3.3 cm×2.9 cm×2.7 cm,T1WI为等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其内可见片状较低信号,增强扫描有中度强化,其内有不强化低信号影,肿瘤周围可见清楚的薄层环圈围绕,T1WI和T2WI均为低信号,无强化,(图1~4).

  • 儿童颞骨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贺中云;田强;韦霞俊;朱利

    目的 总结7例儿童颞骨郞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CT影像特点,提高CT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2011年5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颞骨LCH 7例,术前均行颞骨螺旋CT轴位薄层平扫(层厚2~3 mm),3例行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结果 5例为颞骨单发病灶,2例颅骨有多发病灶;5例CT表现为颞骨乳突部的溶骨性骨质破坏,2例颞骨乳突部及颞骨鳞部的骨质破坏,1例听小骨骨质破坏,7例颞骨骨质破坏区均见软组织肿块形成,软组织肿块突入外耳道,3例侵入左侧中颅窝,2例侵入后颅窝,2例肿块侵及颞下窝,4例肿块累及鼓室及乳突窦,3例乙状窦前壁骨质破坏缺损;2例累及面神经管乳突段,1例见多发点状残留骨,7例均未见明显骨膜反应及骨质硬化.结论 儿童颞骨LCH好发于颞骨乳突部,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并局部软组织肿块形成,无骨质硬化及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强化明显,CT检查可以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性.

  • 耳硬化症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作者:陈天忠

    目的 总结分析耳硬化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耳硬化症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临床、手术证实为耳硬化症的患者20例,且所有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扫描层厚0.625.mm,进床速度为5.625mm/s.双侧分别小视野骨算法重建,重建视野为9.6cm,重建层厚为0.625mm,重建间隔为0.2mm.结果 20例共38例耳显示异常,耳硬化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可分为窗型、耳蜗型及混合型.窗型28耳表现为前庭窗前方耳囊低密度区及镫骨底板增厚前庭窗扩大或缩小,前庭窗及蜗窗同时受累7耳.耳蜗型5耳,仅累及耳蜗周围骨迷路骨质,表现为耳蜗迷路边缘不整,呈片状密度减低或双环征改变.混合型5例,同时累及耳蜗、前庭、蜗窗及内耳迷路其他部分.结论 多层螺旋CT对耳硬化症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是对本病诊断有重要价值的检查方法.

  • 64层螺旋CT对面神经管病变的评价

    作者:胡茂清;龙晚生;周红英;张朝桐;谭国强;李伟;兰勇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面神经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08例面神经管病变患者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颞骨高分辨扫描,进行颞骨常规多平面重组,面神经管双斜位重组和曲面重组. 结果 面神经管骨折10例,其中鼓室段骨折8例,迷路段2例.中耳炎破坏面神经管67例,包括胆脂瘤型中耳炎60例,肉芽肿型中耳炎7例,外耳道胆脂瘤破坏面神经管9例,颞骨转移瘤破坏面神经管1例,颈静脉球增大致面神经管缺损2例.颞骨病变术后面神经管缺损19例,其中中耳癌术后1例,中耳胆脂瘤术后13例,外耳道胆脂瘤术后5例.结论 64层螺旋CT颞骨高分辨扫描及图像后处理能清晰显示面神经管病变,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598 条记录 25/30 页 « 12...22232425262728293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