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更年期患子宫肌瘤怎么办?

    作者:张凤敏

    在妇科门诊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处于更年期的中年女性患者,面临要切除子宫的难境.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主要由不成熟的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所致,故又称为子宫平滑肌瘤.子宫肌瘤,均自子宫肌层长出.当肌瘤为肌层包围时称为肌壁间肌瘤.若向子宫浆膜面发展,突出于子宫表面,即称为浆膜下子宫肌瘤.多数子宫肌瘤可无症状,仅于体检时被发现.但粘膜下肌瘤或较大的肌壁间肌瘤,可出现月经过多或淋漓不净;增大的子宫肌瘤亦可出现白带增多或邻近器官的压迫症状.肌瘤红色变性或浆膜下肌瘤发生蒂扭转时,可发生剧烈腹痛.临床研究发现子宫肌瘤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之间的女性.

  •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体会

    作者:申东峰;谢春明

    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常见的良性肿瘤[1],育龄期妇女发病率约20%~25%,是导致妇科非急症出血的常见原因,并有0.4%~1.0%的恶变率[2].该病临床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和不适、肿瘤压迫症状以及严重贫血等许多异常症状和体征.随着现代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介入治疗越来越成为子宫肌瘤的首选治疗方法.2002年7月至2007年10月,本研究共对42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方法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全切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黄菊方;向静思

    目的:针对于宫肌瘤患者采取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全切术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1月于我院进行子宫肌瘤全切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针对观察组患者采取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全切术方案,针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剖腹子宫肌瘤全切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计算术中出血量和尿管留置时间,同时以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观察指标,密切观察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采取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全切术的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住院、留置尿管以及肛门排气时间均少于采取剖腹手术的对照组,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有2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现象,4例患者发生了尿潴留情况,该组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为1 2%,患者经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对照组患者有5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现象,9例患者发生了尿潴留情况,该组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为28%,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全切术效果显著,帮助患者降低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留置尿管时间,且不会发生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临床价值高,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 青春期卵巢平滑肌瘤一例报道

    作者:李永川;吴德慧

    患者18岁,未婚,因下腹部间断性疼痛伴发热5年余入院.患者月经规律、经量正常、无痛经史、分泌物正常;曾在外院诊断肺结核病史5年,已治疗两年.入院查体:体温:36.8℃,脉搏:85/min,呼吸:20/min,血压:100/60 mmHg;心肺无异常,下腹部轻压痛,右侧附件区可扪及一拳头大包块,局部轻压痛;B超示:子宫正常大小、轮廓清、宫腔线居中,右侧附件区可探及10.0 cm×8.2 cm囊实性包块,实性部分内可见动静脉血流信号,左侧附件阴性.肛查:子宫正常大小,右下腹可扪及一质较硬的包块,约10.0 cm×10.0 cm×10.0 cm,活动度可;肿瘤标记物示:甲胎蛋白(AFP):0.5 ng/ml,癌胚抗原(CEA)0.67 ng/ml,CA-125、CA-153、CA-199各值均在正常范围,TB-DNA阴性,结核菌素实验阴性,血尿常规、肝肾功、乙肝六项、血凝四项均正常.

  • 右卵巢不典型平滑肌瘤一例报道

    作者:丁西来;孙爱军;周远征;赵大春

    患者,女,19岁,因月经不规则半年,外院超声发现盆腔包块一个月于2005年7月22日入院.患者既往月经规则(5d/30 d),经量中等,无痛经,近半年出现月经周期改变(5 d/10~25 d),末次月经2005年7月8日.一月前因月经失调在外院行B超检查提示“右附件非纯囊性肿物4.9 cm×4.2 cm×3.2 cm,内含点状强回声”.2005年7月4日我院B超提示子宫后方可见6.0 cm×3.2 cm低回声,血流较丰富.肛查:子宫右侧可及一约5 cm×3 cm实性包块.CA-125 6.4 IU/ml,甲胎蛋白(AFP)0.591μg/L.诊断右附件实性肿物(疑为卵巢纤维瘤).2005年7月25日行腹腔镜手术,术中见右卵巢有一直径5 cm实性包块,质地较硬,表面光滑无破口,色灰白,边界清楚,考虑患者年幼,行右卵巢肿物剔除,完整剔除的肿物用袋装后取出.术中冰冻病理结果:梭形细胞肿瘤,不除外纤维瘤.术后病理报告:卵巢平滑肌瘤,部分生长活跃(图1).

    关键词: 卵巢肿瘤 平滑肌瘤
  • 1例累及右心腔的平滑肌瘤病

    作者:袁凤;陈雪英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在临床上极为罕见,是一种由子宫肌瘤向脉管内生长或由脉管壁本身的平滑肌组织增生后突向管腔内的肿瘤.肿瘤经血管生长进入髂静脉、肾静脉、下腔静脉,并向上进入右心房和右心室,可造成循环障碍而发生心慌、气短、肝大、尿少、腹水、下肢水肿、胸腔积液、心脏杂音等临床表现,酷似右心功能不全表现,严重者甚至可以引起死亡.本病一经确诊应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可分为一期根治术和分期手术.本病手术创伤大,合并症多,且容易复发,治疗护理不当会造成多脏器功能衰竭导致死亡[1].我院2010年9月收治该病患者1例,经过及时诊断治疗和精心护理后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关键词: 心腔 平滑肌瘤 护理
  •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牛守信

    子宫平滑肌瘤为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好发于育龄妇女[1].临床症状除引起月经过多,导致不同程度贫血,尚可继发感染导致下腹疼痛等症状[2].传统的药物治疗、手术切除(剔除)、宫腔镜摘除等,均存有不足之处.本中心自2005年3月开始,采用改良Seldinger常规超选插管技术,行聚乙烯醇微球(PVA)栓塞子宫肌瘤动脉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 子宫肌瘤患者GH-IGF-I轴与性激素的变化

    作者:张双革;宿爱琴;糜若然

    目的:探讨GH-IGF-I轴及性激素的变化与子宫肌瘤生长的关系.方法:选择年龄在30~55岁子宫肌瘤患者41例,其中增殖期21例,分泌期20例;年龄在33~53岁健康妇女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增殖期21例,分泌期19例.采用免疫放射法(IRMA)测定血清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I)、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血清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水平.结果:①肌瘤组分泌期GH、IGF-I、IGFBP-3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而在增殖期肌瘤组的IGFBP-3比对照组也明显降低(P<0.05),但GH、IGF-I则降低不明显;②增殖期肌瘤组的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③子宫肌瘤组在增殖期IGF-I与年龄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在分泌期IGF-I与IGFBP-3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E2与P无论在增殖期(P<0.01)还是分泌期均有显著的正相关(P<0.05).与对照组明显不同的是T与E2、与P的相关关系,及E2与年龄的相关关系不存在了.而GH在增殖期与IGFBP-3呈正相关(P<0.05),与P也呈正相关(P<0.05),在分泌期GH与E2则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①GH轴的变化是由年龄决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GH、IGF-I、IGFBP-3相应的降低,在此过程中性激素,尤其E2起主要调节作用.子宫肌瘤患者在增殖期IGFBP-3明显降低,有可能存在GH-IGF-I轴的功能调节不良;②子宫肌瘤患者GH轴的功能降低导致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降低,可能对肌瘤的生成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③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激素的分泌与代谢失去平衡.雌孕激素与雄激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若被打破,使得局部组织细胞增生与凋亡失衡则会导致肿瘤的发生.

  • 金属钛夹在消化内镜微创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原丽莉;刘变英;汪嵘

    目的探讨内镜下金属钛夹在治疗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方法使用FUJINON电子胃镜、结肠镜及Olympus金属钛夹治疗消化道息肉、出血及瘘口封闭等52例.结果胃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9例,消化道出血4例,平滑肌瘤2例;结肠镜下治疗结肠息肉36例,直肠瘘1例均获得较好疗效.结论内镜金属钛夹治疗消化道息肉、平滑肌瘤、消化道出血及瘘口封闭疗效肯定,创伤小,是内镜微创治疗术中的一个重要辅助方法.

  • 内镜下套扎电切联合治疗上消化道小平滑肌瘤

    作者:汪嵘;原丽莉;刘变英

    目的探讨应用内镜下套扎电切术联合治疗上消化道小平滑肌瘤的价值,并评价该方法的安全性.方法通过内镜、超声微探头探察发现45例上消化道小平滑肌瘤患者.结果 45例小平滑肌瘤中38例一次性完全切除,6例残存瘤体行二次切除,全部患者无一例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套扎电切联合术可根治上消化道平滑肌瘤,且安全、简便,值得推广应用.

  • 非典型性纤维黄色瘤1例

    作者:易慕华;叶军平;吴斌

    1 病例患者,男,26岁.发现右小腿前一包块已年余,可以活动,无明显不适.2000年9月来我院门诊行手术切除.术中见包块灰白色,质软,边界清楚,与表皮无明显粘连.临床诊断为平滑肌瘤,将包块标本送病理检查.

  • 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认知与护理

    作者:宋亚南

    上消化道出血(UGIH)指Treit2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过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这一范围.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呕吐和黑便,常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机型周围循环衰竭.其病因很多,大多说是上消化道本身病变(溃疡、炎症、肿瘤)所致,少数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如各类紫癜、白血病、再障等),常见的疾病依次为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和胃癌,较少见的上有食管喷门黏膜撕裂综合征、胆道出血、十二指肠球炎、胃黏膜脱垂、食管炎、食管裂孔疝、胃平滑肌瘤或淋巴肉瘤等.

  • 伴有广泛性索样结构的子宫平滑肌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雁瑞;姜辉

    目的:探讨罕见的伴有广泛性索样结构的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伴有广泛性索样结构的子宫平滑肌瘤进行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45岁,子宫右侧壁肿物,镜下肿瘤主要由相互吻合的梁索状及巢团状排列的细胞构成.肿瘤细胞小,排列密集,边界不清,核圆、卵圆或不规则形,深染,胞浆稀少,可见核分裂像,<2个/10HFP.部分区域见呈漩涡状、巢片状排列的平滑肌样细胞,两者之间有过渡.肿瘤部分区域还可见到巨大菊形团结构.免疫组化染色:Vimentin、Desmin、SMA及Calponin弥漫阳性,CK、EMA、CD10、Calretinin、a-inhibin及CD99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5%.结论:伴有广泛性索样结构的平滑肌瘤可能是平滑肌瘤的一种罕见组织学变型,需与相关肿瘤鉴别.

  • 子宫峡部巨大平滑肌瘤囊性变1例

    作者:王俊红;郭素香

    病历资料患者,女,52岁,因发现腹部包块10年,月经量增多4年入院.患者10年前无意间触及腹部肿物,约拳头大,有时腹痛,逐渐出现阵发性坠痛,大便后缓解,月经正常,阴道分泌物渐多,有时如淘米水样,有时如脓,味臭,近4年经量增多为之前的2倍,经期延长.

  • 副脾误诊为平滑肌瘤1例

    作者:吕超颖

    病历资料患者,女,7岁,发现左上腹包块1个月,无腹痛、发热,实验室检查指标无异常.CT平扫示左上腹部左肾前方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密度均匀,平均CT值50Hu,大小约57mm×46mm,边缘光整,与周围组织界限清.增强扫描左中腹部病变明显均匀强化,动脉期平均CT值128Hu,静脉期及延时期强化渐消退(如图1).术前诊断考虑良性病变,结肠平滑肌瘤可能性大.术后病理诊断副脾.

  • 子宫肌瘤漏诊1例

    作者:刘晖艳

    临床资料患者,55岁已绝经女性,上环23年,因偶感下腹隐痛不适半月,取环失败入院,患者绝经10年,无子宫肌瘤病史,无异常阴道流水流血史,入院查宫颈光滑,萎缩,宫体前位,基本正常大小,活动可,无压痛,双附件未扪及异常,入院B超提示宫内节育器"O"环,位置正常,绝经后子宫声像,宫体38mm×36mm×36mm,宫内未见明显内膜及液性暗区声像,盆腔积液16mm,门诊取环时探无金属感,取环失败收入院拟宫腔镜下取环,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及各项术前准备,米索前列醇片塞肛2次,每6小时1次,软化宫颈,行宫腔镜下取环术,术中见宫颈管未见异常,宫腔形态正常,内见一白色完全游离肿块占据整个宫腔约2cm×3cm×2.5cm大小,无蒂与宫壁相连,质硬,表面光滑,隐约可见"O"金属环被包裹其中,子宫内膜菲薄平整,双输卵管开口清晰,行肿块电切除术+取环术,手术顺利,术中出血极少,术后抗炎治疗3天,复查盆腔B无异常,痊愈出院,出院时阴道无流血.术后病检回报示宫腔平滑肌瘤,伴玻变.

  •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魏丽;刘萌萌;曹汴英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EST)是一种发病率远较平滑肌瘤少见的女性生殖道肿瘤,临床表现与一般的妇科疾病类似,易被误诊、漏诊,且其诊断只有依据肿瘤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对该肿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由于子宫内膜肉瘤中核分裂数量的多少并没有实际的临床预后意义,决定肿瘤的恶性程度的是肿瘤细胞的异型性和坏死.子宫内膜间质结节(ESN)子宫内膜间质结节是发病于任何年龄妇女(一般见于40 ~ 60岁)的良性肿瘤,子宫壁内的病变约占2/3,息肉样病变约占18%,该肿瘤是孤立的、边界清楚的、膨胀性生长的肉质结节,罕见情况下,局灶边缘不规则,形成指状突起,但不能>3mm.组织学上,ESN是由均一的类似于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的细胞呈漩涡状围绕在血管周围,血管成分类似于非肿瘤性子宫内膜的螺旋小动脉,血管均匀分布,管腔一致,少数病例可偶见较大的厚壁血管,可出现明显的泡沫状间质细胞,局灶可出现平滑肌、骨骼肌及性索分化[1].瘤细胞对vimentin和CD10有免疫反应,通常对desmin和h-caldesmon 呈阴性反应,但当有平滑肌分化时则局灶性对actin反应.

  • 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春香;刘欣;肖洪泉;张娜

    目的 探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间,潍坊市人民医院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12例(阴式组)及同期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12例(腹式组)进行配对设计,回顾分析临床资料,比较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2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式组术后疼痛、肛门排气、住院时间少于腹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可行的,且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相比,创伤小、无腹壁切口、康复快,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创术式.

  • 经皮微波消融治疗无蒂浆膜下子宫肌瘤37例

    作者:郝艳丽;张晶;韩治宇;马霞;杨宇;葛海龙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PMA)治疗症状性无蒂浆膜下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研究37例症状性无蒂浆膜下肌瘤患者消融后肌瘤组织坏死情况、副作用及并发症,分析治疗后3、6及12个月肌瘤体积(FV)及子宫肌瘤症状及生活质量(UFS-QOL)评分变化. 结果 所有患者均1次消融成功,均无严重并发症;治疗后3、6及12个月FV分别为(67.7±47.4) cm3、(40.3 ± 25.8) cm3和(27.3±26.1)cm3,较治疗前(182.6±82.5)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缩小率分别是64.8%,77.5%,82.7%.治疗后3、6、12个月症状严重程度评分(SSS)分别为(13.5±4.1)、(13.7±3.1)和(12.4±2.9),生活质量(HRQL)分别为(88.3±10.6)、(86.6±8.3)和(86.7±9.1),与治疗前[(36.9±4.7)、(46.8±9.3)]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个月HRQL与健康入水平(86.4±17.7)比较,治疗后6、12个月SSS、HRQL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治疗后6个月与12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超声引导PMA治疗无蒂浆膜下子宫肌瘤安全有效,为无蒂浆膜下肌瘤保留子宫治疗可供选择的方法.

  • 非典型平滑肌瘤致经量过多1例

    作者:李星华;高庆丽

    临床资料患者女,37岁,因"原发性经量增多20+年,加重2年"于2012年9月13日人院.患者于20年前月经来潮时即出现月经量较多,以月经的第2~3d较多,伴血块,月经周期及经期均正常,无经期腹痛,近2年来无明原因的出现经量增多,约为以前经量的2倍左右,伴大量血块,偶有头晕、乏力、胸闷、心慌症状,无腹痛、腹胀,1年前曾晕倒1次,检查为贫血,输血治疗,半月前当地计生办妇女查体发现盆腔包块,特来本院就诊,查血色素:55 g/L,行彩超检查示:子宫增大,形态失常,宫底部探及一低回声团块,约3.7 cm ×3.4 cm×2.7 cm大小,宫腔内探及一不规则暗区,范围约3.0 cm ×2.2 cm× 1.2 cm,子宫内膜增厚约1.8 cm,节育器下移,子宫肌瘤,门诊以"子宫内膜病变、子宫肌瘤、重度贫血"收入院,患者饮食睡眠好,大小便正常,无明显体重减轻,无手术史.

1644 条记录 1/83 页 « 12345678...82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