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冬阳:季节性情感障碍的天然解药

    作者:张爱军

    秦伯是个北方人,退休后又患上了老慢支、冠心病,所以他恪守家乡人"猫冬"的习惯,每到冬天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几年下来,家里人就发现秦伯整个冬天都是在郁郁寡欢中渡过的.他常常一个人对着墙壁发呆,或者动辄唉声叹气.家里人想关心他,他就无缘无故发火.可是他的这些异常情形,一到开春就会随着天气的逐渐变暖而自然消失.

  • 百岁翁的“长寿诀”

    作者:刘锴

    在辽南郭家村有位101岁的长寿翁,至今已是“四世同堂”,村民们都尊他为“百岁仙翁”.这位“仙翁”名叫刘炳阜,是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退伍后一直在家乡务农.老人之所以成为“百岁仙翁”,主要得益于他自己总结出来的“长生秘诀”.

  • 直面心里内耗

    作者:付勇刚

    近,王女士总是感觉无精打采的,经常出现失眠多梦等现象.上着上着班,就哈欠连天的.王女士心里总有一种很累的感觉.但真正清点一下王女士的工作,实际上并不多,只是要在近一周,完成下个季度的工作计划.而近一段时间,孩子也随母亲回家乡了,家里也没有太多家务活,按理说,感觉轻松才对呀.

  • 108岁老太喜欢独居

    作者:胡逢掖

    欧阳桂秀1908年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方太镇一个贫寒农家,没有上过学,12岁时到江西省泰和县石陂村做童养媳.丈夫参军后,她艰难地支撑起整个家庭.丈夫转业后回到家乡,于20世纪60年代初因病撒手人寰,她也坚强地挺了过去.进入耄耋之年后,三儿子又英年早逝.欧阳桂秀一次次把心灵创伤顽强地抚平.

  • 管用的长寿基因

    作者:刘凯

    今年115岁的李英,已经做了15年百岁老人.2008年,这位贵州省黔西县年纪大的寿星,感觉身体有些不行了,赶紧回到家乡柳州准备叶落归根,不想回到家乡后却是“枯木逢春”,在她出生的小村里一直健康地生活着.其实,老人家活了115岁,身体出状况也不是一次两次,但每次都能迅速地恢复.家人认为,除了家人照顾得好,老人家本身心态好之外,这也与老人的饮食起居够讲究有很大关系.老人爱清洁,所以很少生病.同时,老人家胃口还特别好.过年吃的大粽子,一顿可以吃两个,饺子可以吃一大碗.正因为胃口好,生病之后总能迅速恢复营养,好几次都化险为夷.

  • 如皋老人长寿水

    作者:章晓明

    有“长寿之乡”美誉的江苏如皋,那里的老人很少喝茶,平日基本都是喝白开水.我在“长寿村”新姚访问了数十位90岁以上的老人,发现喝茶的只有两位:一位喝绿茶,一位喝苦丁茶.他们退休前都是教师,喝茶的习惯可能与他们的职业有某种联系.而其他受访的老人早年就在家乡务农,平常只喝白开水.

  • 101岁老翁爱结忘年交

    作者:刘锴

    在辽南郭家村有位101岁的长寿翁,村民们都尊称他为百岁仙翁.这位仙翁名叫刘炳阜,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退伍后,他一直在家乡务农.老人之所以称为百岁仙翁,得益于他的长生秘诀.练气功健身.刘老年轻时喜欢练气功,他认为气功有利于畅通血脉,强身健体.因此,这些年来他一直没有间断.年过百岁,练起气功来依然有板有眼,一招一式透着娴熟,而且不上喘.近年来,老人还经常到郊外参加体育锻炼,踢踢腿、散散步,偶尔还和家里的小猫小狗赛一圈.

  • 退休市长当农夫

    作者:龙在宇

    李豆罗的人生,只有两种角色.20岁之前,他是个农民.20岁之后,他走入官场,从大队支书干起,一路成长为省会城市的市长.63岁卸任南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后,李豆罗回到家乡,又当起了农民.

  • 四喜丸子

    作者:王辉

    传说四喜丸子创制于唐朝.有一年朝廷开科考,张九龄中头榜,皇帝将他招为驸马.当时张九龄的家乡正遭水灾,双亲离乡逃难而去,音信全无.举行婚礼那天,张九龄正巧得知双亲下落,便将父母接到京城.厨师烹制了一道菜,是四个炸透并浇以汤汁的大肉丸子.张九龄询问菜的含义,厨师答道:此菜有“四喜”.一喜,老爷金榜题名.二喜,成家完婚.三喜,做了乘龙快婿.四喜,阖家团圆.

  • 千张肉

    作者:南方云

    前不久,到湖北出差,晚餐是在一家路边小店吃的,点菜时见菜单上有道“千张肉”的菜肴,觉得稀奇,便点了一份.不久,菜上来了,见那名日“千张肉”的,色泽嫣红,竞与家乡的扣肉极为相似.夹一块品尝,也与扣肉味道接近,肉片软嫩不腻,味道溶烂不糜,咸甜馥香浓郁.

  • 老爸做猪肚焖土鸡

    作者:李兰弟

    星期天,我带着老婆和小女儿,回乡下看望父母,实为想吃家乡菜.一进门,就看见父亲坐在院子里洗猪肚.六岁的小女儿跑上前去,问:“爷爷,这是什么?”

  • 我家一鸭六吃

    作者:林苛步

    我的家乡杭州,有夏天吃鸭的习俗.早在上世纪30年代,夏天夜晚卖“鸭儿粥”的摊子便随处可见.一张铺着白布的长案板,几只木条凳,一盏照得透亮的大电灯,就能招来络绎不绝的吃客.

  • 回锅肉先蒸后炒

    作者:邢精达

    回锅肉起源于民间祭祀,是敬鬼神、供祖宗时的肉,在敬献完以后,拿来回锅食用,因而被称作“回锅肉”,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制作.一般人家的做法是把猪臀肉先白煮至断生,然后再切片爆炒.要想味道好,关键是“精细”二字,必须炒到片片似灯碗,闪着红亮的油光(俗称灯盏窝),才称得上是上品.久居异地的四川人,每当回到家乡,山珍海味可免,回锅肉则不能不吃.

  • 饮食的真趣

    作者:符中士

    土气才是真味一位定居美国的湘籍原国民党高官,回到阔别了几十年的家乡.当时,我正在湖南某统战部门负责外联工作,由我接待.我把这位老先生接到宾馆,进房间放下行李,老先生就迫不及待地问我,现在还找不找得到蒿子粑粑?还告诉我说,蒿子粑粑是他以前在家乡爱吃的食品.离开家乡几十年,蒿子粑粑那种淡淡的清香,微微的苦涩味,一直念念不忘.这次回来,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吃到几个蒿子粑粑.

  • 螺蛳嘬嘬

    作者:谈正衡

    螺蛳在圩乡,根本算不上是一道菜.打撒网的,拉拖网的,用耥网推虾子的,经常连泥带水将螺蛳弄上来,这里一堆,那里一堆,也没见谁来拾取.倒是在我离开家乡出外工作后,吃螺蛳的机会反而多了起来.除了在餐馆里点菜时来一盘,不过事先要看好,一要新鲜,二要干净—偶尔也从菜场买回现成螺肉(那是螺蛳烫过后把肉挑出来)自家烧.螺蛳炒韭菜,是易拿出手的.三月的螺蛳对三月的新韭,犹似好心情对好天气,清新鲜美,自可想象.

  • 新纳粹在这儿灰溜溜

    作者:雷克

    我家小镇巴特嫩多夫(Bad Nenndorf),位于德国北部,离“会展城”汉诺威不远.德国地名如果带Bad(英语Bath),说明这个地方有温泉之类的东西.巴特嫩多夫当然也不例外,只可惜不是那种好玩的给年轻人泡的温泉,而是给老人养病的疗养地.巴特嫩多夫不大,人口一万,几乎谁都互相认识,镇长是当地足球队的教练.当我在外地的时候,跟别人说起我的家乡,他们一般没听说,所以我只能说:汉诺威往西30公里,那就是我的家乡.

  • 我曾经的理想

    作者:董月光

    我小时候,憧憬的是能成为一名像我表哥表姐一样的军人.上世纪50年代,我的表姐才十几岁,就毅然自己报名参军,远离家乡和亲人.相片上的她,剪着齐耳短发,穿着厚厚的棉军装,英姿飒爽,深深刻在我脑海里.照片中的表哥,头戴大盖帽,肩上戴肩章,英俊挺拔,简直就是我的偶像.

  • 令我悔憾终生的鸡蛋

    作者:刘庆邦

    意志消沉1967年初中毕业后,我回乡当了两年多农民.我承认,我不是一个好农民,因为我对种地总也提不起兴趣.我成天想的是,怎样脱离家乡那块黄土地,到别的地方去生活.我不敢奢望一定到城市里去,心想只要挪挪窝儿就可以.若是我从来没有外出过,走出去的心情不会那么急切.在1966年秋冬红卫兵大串联期间,当年15岁的我,先后到了北京、武汉、长沙、杭州、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在湘潭过了元旦,在上海过了春节.我的头脑里装进了外面的世界,知道天外有天,河外有河,外面是那样广阔,那般美好.

  • 给砖坯捅窟窿

    作者:李元岁

    上世纪70年代,我的家乡(土默特左旗)一阵风似的建起了不少砖窑.砖窑有以村子的名义建的,也有生产队建的——实力强的生产队,一个队就可建一座;实力弱的,几个队联合建一座.我们村(哈素公社善友板申村)就建有四五座砖窑.建砖窑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想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

  • 一只耳朵

    作者:贾永

    那年,南国阵地上的硝烟还没有散去.一天,一封皱巴巴的家乡来信,送到了阵地上.打开一看,歪歪扭扭写着这样几个字:“儿,速寄一张两只耳朵的正面照片回来.妈.”

    关键词: 阵地 照片 家乡 耳朵
383 条记录 13/20 页 « 12...10111213141516...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