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戊型肝炎189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绍全;阴其玲;王海霞

    目的探讨分析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9例戊型肝炎病人临床资料.结果①189例戊肝病人中,单纯戊肝68例,平均年龄45.27±20.78岁.乙型与戊型肝炎重叠感染106例,平均年龄39.52±16.45岁.②乙肝与戊肝重叠感染较单纯戊肝者,ALT及TBiL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LB明显降低,且并发症多,病程长(P<0.05).③乙肝与戊肝重叠感染致重型肝炎的病死率与单纯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戊型肝炎以成年人多见,慢性HBV感染者重叠戊型肝炎容易导致重型感染,且比单纯感染病程长,并发症多,预后差.但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相比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

  • 生脉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作者:高玉玺;赵光丽

    目的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治疗新途径.方法202例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分为治疗组102例,对照组10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多种维生素及齐墩果酸口服.治疗组用生脉注射液20~30ml、复方丹参20ml分别加入10%葡萄糖250ml静滴,每日1次,1个月为1疗程,连用2~3个疗程;对照组用强力宁80ml加入10%葡萄糖中静滴,每日1次,疗程同上.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2%,对照组为62%(P<0.01);治疗组临床症状复常率98.5%,对照组为73.0%(P<0.01);治疗组临床症状复常平均天数为18.5±10.2 d,对照组为41.3±21.5 d(P<0.01);治疗组ALT复常率为92.2%,对照组为74.0%(P<0.01);治疗组ALT复常率平均天数为26.5±14.1 d,对照组为38.4±20.2 d(P<0.01);治疗组SB复发率为97.7%,对照组为69.0%(P<0.01);治疗组SB复发率平均天数为29.8±15.3日,对照组为43.3±22.2 d(P<0.01);治疗组随访复发率低;对HBVM阴转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联用治疗慢性乙肝疗效肯定,无明显副作用.

  • 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作者:冯芳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拉米夫啶100mg,1次/d,服1年,苦参素胶囊200mg,3次/d,服3个月作为观察组.选择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拉米夫定100mg,1次/d,服1年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疗程结束时,两组肝功能复常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97.2%对91.67%,P>0.05);HBVDNA阴转率无显著性差异(97.2%对80.6%,P>0.1);HBeAg阴转率有显著性差异(69.23%对28%,P<0.005).治疗6个月时,HBVDNA阴转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91.67%对52.78%,P<0.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显著提高HBeAg阳转率,巩固疗效.

  • 住院精神病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状况调查及防护措施分析

    作者:方海荣;张金萍;吕淑云

    目的:了解新疆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精神病患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方法: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精神病患者849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结果:8490例患者中,HBsAg阳性反应性558例(6.57%),略低于健康对照(7.52%)和国内其他地区精神病患者人群。抗-HCV阳性反应性153例(1.80%),高于健康对照(0.93%)和国内其他地区精神病患者人群。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应引起临床和家庭重视,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降低院内感染,减少家庭成员密切接触感染。

  • 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94例安全性分析

    作者:孙树伦;臧琳琳

    目的:探究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收治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94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4例,给予传统综合治疗,观察组50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没有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应用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衰竭能够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荐应用。

  • 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分析

    作者:刘昌军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在乙型肝炎病毒长期感染的基础之上,肝组织出现弥漫性质的纤维化、结节、假小叶等主要特点的一种慢性肝脏疾病.患者在患上乙型肝炎肝硬化之后,很容易出现其它多种并发症,这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带来严重不良影响.因此,针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参考,对延长患者生命也有积极意义.

  • 乙肝舒康胶囊联合恩替卡韦在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中的疗效分析

    作者:高巍;陈岩;付丽娟

    目的 探究乙肝舒康胶囊联合恩替卡韦在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3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10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给予单纯恩替卡韦和乙肝舒康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各项指标、临床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HBV-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HBV-DN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肝舒康胶囊联合恩替卡韦能可以有效地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其能够显著的降低患者血清HBV-DNA水平,有效的改善患者肝脏功能,在临床治疗上有着极大的意义.

  • 贺州市2011—2016年无偿献血人群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作者:文盛名

    目的 分析贺州市2011—2016年无偿献血人群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方法 撷取贺州市2011—2016年的无偿献血者103629人,对其进行抗-HCV(丙肝抗体)、HBsAg(乙肝表面抗原)检测,并分析检测结果 .结果2011—2016年丙肝检测98583人,检出抗-HCV阳性303例,占0.03%,不同年份间的抗-HC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474,P<0.05);乙肝检测103629人,检出HBsAg阳性5046例,占4.87%,不同年份间的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0521,P<0.05);2011—2016年,抗-HCV阳性:共检测男性54945人,阳性177例,占0.03%,女性检测43635人,阳性126例,占0.03%,不同性别的抗-HCV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474,P>0.05);HBsAg阳性:共检测男性59873人,阳性2809例,占4.69%,女性检测43756人,阳性2237例,占5.11%,不同性别的HBsAg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2513,P>0.05);丙肝阳性率≥18岁、 ≥35岁、≥45岁、≤55岁的分别是0.36%、0.36%、0.29%、0.18%;乙肝阳性率≥18岁、 ≥35岁、≥45岁、≤55岁的分别是1.72%、1.52%、1.61%、1.30%.不同年龄段无偿献血人员的乙肝、丙肝阳性检出率差异不显著,P>0.05(=3.0275 P>0.05);但是农村的乙肝、丙肝阳性检出率分别是2.21%、2.87%,城镇的分别是8.35%、6.57%,农村的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524 P<0.05);37196人份乙肝、丙肝ELISA法检测阴性者用核酸检测法检测,结果还检出乙肝阳性31份,丙肝阳性2份,说明用核酸检测法对血液检测非常重要.结论 贺州市2011—2016年无偿献血人群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相对较低,可能与该市无偿献血人员相对固定,重复献血人员较多有关.为了提高患者用血安全,采用核酸检测法对无偿献血血液检测十分必要.

  • 乙型肝炎病毒DNA与血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郭黎英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与血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方法随机选取鹤壁市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在2014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123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在检验科检查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123例患者HBV-DNA水平进行检测,同时采用酶联免疫法对血清标志物(HBV-M)进行检查,分析乙型肝炎病毒DNA与血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结果123例乙型肝炎患者中,共78例HBeAg阳性标本,45例HBeAg阴性标本;78例HBeAg阳性标本HBV-DNA阳性率为100.0%,HBeAg阴性标本HBV-DNA阳性率为24.44%,2种HBeAg标本HBV-D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病HBV-DNA阳性率与血清标志物(HBV-M)密切相关,开展相关检测,对判断患者体病乙肝病毒复制情况具有推动作用。

  • 乙型肝炎检验的假阴性与假阳性结果原因分析

    作者:周斌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检验的假阴性与假阳性结果原因.方法 选取该院在2016年9月—2017年7月间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128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经过胶体免疫层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分析乙型肝炎检验的假阴性与假阳性原因现象,说明结果.结果 免疫实验室对1287例患者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检查结果错误率共213例(16.55%),假阳性结果占84例(39.43%),假阴性结果占129例(60.57).导致检测结果错误的因素为实验室操作、试剂、检验方法或者其他原因;其中在假阳性错误因素中:实验室操作错误率为21.56%,试剂错误率为7.98%,检验方法错误率为3.75%,其他错误率为6.10%;在假阴性错误因素中:实验室操作错误率为31.45%,试剂错误率为12.20%,检验方法错误率为7.51%,其他错误率为9.38%.结论 对于乙型肝炎患者的检验,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原因较多,所以全方面的了解乙型肝炎检查的影响因素,在检查过程中尽量降低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发生率,提高诊疗结果的准确性.避免误诊和漏诊情况的发生.

  • 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与ELISA方法测定乙肝五项指标相关性分析

    作者:阙金亚;余红;刘峰

    目的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乙肝患者血清中HBV-DNA的含量,分析其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的乙肝五项指标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将自2016年7月—2018年3月期间该院收治的320例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进行FQ-PCR及ELISA以检测其血清中HBV-DNA含量及乙肝五项指标.分析并比较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20例患者中经ELISA法检测得出的阳性患者有305例(95.32%),经FQ-PCR法测得的阳性患者有222例(69.38%),两者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9,P<0.05);两种方法测得HBsAg、HBeAg、HBcAb阳性患者(大三阳患者)有162例(50.63%),HBsAb、HBeAb、HBcAb阳性患者(小三阳患者)14例(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583,P<0.05).结论 两种方法在各种乙肝病人诊断及治疗过程上各有优势,其中FQ-PCR法可以精准的反映HBV在患者患病不同阶段的具体变化,而ELISA法则可以提供间接的证据以提示乙肝感染,两种方法在患者乙肝诊断、治疗过程中的应用具有相关性,值得在临床上将两者的结果进行综合考虑,并加以推广和应用.

  • 免疫球蛋白检验对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许觉彬;黄新;倪沈珏;陈蓉蓉;曹利华;季沈杰

    目的 分析免疫球蛋白检验对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2016年4月-2018年4月该院收治的5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为甲组,以同期收治的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乙组,以同期在该院体检的50名健康者为丙组,对比3组免疫球蛋白检验结果;将100例乙型肝炎患者依病情是否缓解分为缓解组、未缓解组,对比两组免疫球蛋白检验结果及TBIL、PTA水平.结果 甲、乙、丙组IgA、IgM、IgG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IgA、IgM、IgG、TBIL分别为(2.35±0.23)g/L、(2.72±0.26)g/L、(13.65±3.04)g/L、(196.05±88.58)μmol/L,低于未缓解组,PTA水平为(57.33±10.93)%,高于未缓解组(t=6.64、6.30、3.99、6.21、9.10,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检验可为乙型肝炎治疗提供有效依据,值得借鉴.

  • 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的影响因素

    作者:李建芳

    目的:分析探讨酶联免疫法测定乙肝的影响因素.方法:用酶联免疫法对溶血标本、脂血标本、采用不同抗凝剂的标本进行乙肝测定,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测定乙肝,分析结果、影响因素,以及纤维蛋白等因素对乙肝测定的影响.结果:肝素抗凝剂标本、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标本测定HBsAg吸光度值和对照标本HBsAg吸光度差别较大.结论:肝素抗凝剂、RF、抗核抗体对乙肝结果有影响.

  • 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程度与肝功能相关性研究

    作者:赵洪建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程度与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收治肝硬化患者218例,根据胆囊壁的增厚程度分为单层增厚型组和双层增厚型组,比较两组肝功能.结果:单层增厚型组肝功能优于双层增厚型组(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程度与肝功能的受损程度呈正比.

  • 三药联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探讨

    作者:杨丛;赵晓玲;胡炳德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分散片(润众)与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天晴甘平)及扶正化瘀胶囊三药联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方法 选择该院于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10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2例,两组患者入院均行常规治疗与护理,对照组行恩替卡韦分散片(润众)单药治疗,联合组行恩替卡韦分散片(润众)、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天晴甘平)、扶正化瘀胶囊三药联合治疗,疗程均为1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s值.结果 治疗前单药组与联合组的Vs值分别为(1.83±0.22)、(1.90±0.23)m/s,治疗后分别为(1.51±0.19)m/s、(1.30±0.13)m/s,经研究,两组患者干预前V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6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s值均明显降低,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382、16.3767,P<0.05),联合组Vs值明显低于单药组(t=6.5778,P<0.05).单药组IV-C、LN、HA、PCIII分别为(175.33±28.44)、(148.71±42.31)、(197.28±54.23)、(208.42±44.31)μg/mL,联合组分别为(112.47±24.29)、(104.36±33.25)、(99.64±25.45)、(147.30±30.94)μg/mL.联合组患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IV-C、LN、HA、PCIII)均优于单药组(t=12.1197、5.9432、95.6218、8.1554,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药联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肝硬化与纤维化情况,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具备深入研究与推广应用价值.

  •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赵明志;牛卫理

    目的:结合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治疗数据,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乙肝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对两组相同身体机能指标进行整理统计。结果:两组间总胆红素、血氨、血肌酐、血钠等身体机能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死因大部分是并发症与器官衰竭。结论:血清总胆红素、血氨、血肌酐和血钠是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 "益肝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321例疗效观察

    作者:李泳瑶

    "益肝饮"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有独特的疗效.通过清热、解毒、利湿、活血行气、软肝散结,破血攻坚、消症瘢,以抑制乙肝病毒,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肝脏的血液循环,降解增生的肝脏组织,促进肝脏纤维组织的软化,减轻肝细胞的炎症反应和坏死,以达到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使肝功能恢复正常.

  • 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联检对乙型肝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朱琳;赵爱淑;郝俊玲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联检对乙型肝炎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480例乙肝患者的血清标志物,同时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FQ-PCR)检测血清 HBV-DNA 含量。结果:120例HBsAg、HBeAg、HBcAb阳性标本,HBV-DNA的阳性率98.3%(118/120),平均HBV-DNA含量(786 E+07 IU/mL);220例 HBsAg、HBeAb、HBcAb 阳性标本,HBV-DNA 阳性率96.4%(212/220),平均 HBV-DNA 含量(1.18 E+05IU/mL);140例HBsAg、HBcAb单项或多项阳性的标本,HBV-DNA阳性率85.7%(120/140),平均HBV-DNA含量(3.16 E+04 IU/ml);150例HBV血清标志物全阴性的标本中HBV-DNA阳性率2%(3/150)。结论: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均是诊断乙型肝炎的较好指标,两者联检可使诊断更准确,治疗更合理。

  • 浅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

    作者:曾宏喜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应用心理学知识对患者进行治疗护理;已经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范畴,而现今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国属于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本病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有向肝硬化,肝癌发展的可能性,尤其是HBV-DNA(PCR)阳性病人.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所以造成病人心理负担重,甚至悲观失望,表现为情绪低落或性格暴躁.

  • 中医综合治疗乙型肝炎

    作者:张雪英;孙燕辉;杨红臣

    目的与方法: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约为3000万人,如无正确治疗,5年后发展情况:约10%~30%慢性乙肝可发展成为肝硬化,15%肝硬化可发展成为失代偿性肝硬化,5%~20%可发展成为肝细胞性肝癌.每年死于乙肝相关性肝病约30万人.目前,抗病毒毒物干扰素及核苷类似物不能消除肝细胞内HBV的cccDNA,停药后可复发,不能根除HBV感染.中医综合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环节都是细腻的技术组合.并大限度地对诱导内源性抗HBV物质,试图实现"生物工程技术"在体内的原位产生和利用,该"工程"的实施遵从中医药理论及经络理论.结果:治疗采用系列药物、罐疗、膏药、微针等治疗227例乙肝患者,1~2个月消失症状的有效率86%,肝功能复常70%.结论:本治疗是针对目前抗HBV慢性感染治疗的不足而设计,并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思路.本疗法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全方位、持续性等特点,对慢乙肝中重度,早期肝硬化,瘀胆型肝炎,脂肪肝、酒精肝也有很好的疗效.

8178 条记录 10/409 页 « 12...78910111213...40840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