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电休克疗法联合帕罗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电休克疗法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46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实施常规药物治疗的帕罗西汀组(n=30),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电休克治疗的联合治疗组(n=16),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帕罗西汀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3.3%;联合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1.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7.812,P<0.05)。经过两周治疗后,帕罗西汀组 TESS 评分为(3.87±1.51)分,联合治疗组为(2.76±1.28)分,联合治疗组显著低于帕罗西汀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t=2.564,P<0.05)。结论:电休克疗法联合帕罗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具有一定临床安全性,且临床疗效好于单独使用帕罗西汀。
-
新法治疗顽固性头痛获成功
长期以来,头痛患者总被人误解,认为他们要么是装病、要么就是心理原因作祟.但是,2010年中华医学会公布的“中国头痛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在中国内地18~65岁人群中,原发性头痛发病率为23.8%,近1/4中国人遭受头痛困扰.头痛的病人虽然经过积极的原发病治理和各种止痛药物包括吗啡类药物的治疗,头痛并不能缓解或反复发作,这就成了顽固性头痛.对这部分病人,目前还没有好的方法治疗.近,我国疼痛学家宣布,有希望通过电休克疗法(ECT)来治疗顽固性头痛.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
目的 探讨全程化护理方案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实施效果.方法 选择行MECT治疗的31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制定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全程护理方案并进行全程护理干预,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31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均顺利完成MECT治疗,患者满意度达93.3%.干预前HAMA评分为(20.65±4.14)分,干预后为(9.94±3.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09,P<0.01).结论 全程化护理使MECT治疗顺利进行,可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情绪,提高其满意度.
-
关键词:
-
应用改良电休克疗法后不同亚型谵妄的相关因素探讨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电休克疗法(MECT)后不同亚型谵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于我院接受MECT治疗且发生谵妄的患者100例,根据不同亚型分为活动增多型组62例与活动减少型组38例.另取同期接受MECT治疗未发生谵妄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将活动增多型组与活动减少型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并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活动增多型组服用碳酸锂、抗抑郁药患者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服用抗精神病药患者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活动减少型组年龄≥40岁患者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服用碳酸锂是影响MECT治疗后发生活动增多型PECTD的独立危险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年龄≥40是影响MECT治疗后发生活动减少型PECT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服用碳酸锂是活动增多型PECTD的危险因素,而年龄≥40岁是活动减少型PECTD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电休克疗法 谵妄 危险因素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术中护理体会
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是在治疗前由静脉缓慢注入麻醉剂硫喷妥钠,当患者渐渐入睡,眼睑固定,呼吸反射消失时停止注射,即刻给肌肉松弛剂琥珀胆碱,待患者出现肌肉松弛,腱反射消失时,即刻通电治疗.通电后患者出现瞳孔散大,额肌、跟周围肌、面肌收缩或手足轻微抽动时为有效治疗,此疗法安全、合并症少,但治疗过程中注射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且对呼吸有抑制作用,故护理上一定要慎重.
-
电休克疗法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观察
难治性抑郁症是精神科常见疾病.本文采用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患者27例,并与采用抗抑郁药物常规治疗的对照组进行比较,以探讨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提供新的选择方案.
-
应用改良电休克疗法后不同亚型谵妄的相关因素探讨
目的 研究探讨应用改良电休克疗法(MECT)后不同亚型谵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于该院接受MECT治疗且发生谵妄的患者100例,根据不同亚型分为活动增多型组62例与活动减少型组38例.另取同期接受MECT治疗未发生谵妄的患者50例记为对照组.分别将活动增多型组与活动减少型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并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活动增多型组服用碳酸锂、抗抑郁药患者占比分别为11.29%、17.7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00%、3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服用抗精神病药患者占比为87.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减少型组年龄≥40岁患者占78.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服用碳酸锂是影响MECT治疗后发生活动增多型PECTD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2).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年龄≥40是影响MECT治疗后发生活动减少型PECTD的独立危险因素(OR=3.90).结论 服用碳酸锂是活动增多型PECTD的危险因素,而年龄≥40岁是活动减少型PECTD的危险因素.
-
电休克治疗抑郁症的核磁共振研究进展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电休克疗法(ECT)是治疗重性抑郁障碍快速起效的疗法,但其相关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本文总结ECT治疗抑郁症的核磁共振结构相和功能相的研究进展,为探索ECT相关神经生理改变及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
精神病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依从性调查分析
目的提高精神病人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的依从性,保证治疗,促进康复.方法对84例精神病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依从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病人的治疗依从性高低与自知力,认识程度,治疗不良反应和护患关系均明显相关.结论加强精神卫生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知识教育,重视治疗前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助于提高精神病人MECT治疗的依从性.
-
无抽搐电休克疗法用于同年龄精神病患者的刺激电量变化研究
电休克治疗(ECT)运用于精神科临床治疗领域里已有近70余年的历史了.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因其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小而在国内被广泛应用,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需要不断的增加电量,才能够使患者出现满意的惊厥发作,为此我们做了一些对照研究,期望能够发现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在什么时候增加刺激电量,增加多少刺激电量才能保证整个治疗期间均能得到有效的发作.
-
七氟烷在抑郁症患者改良电休克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七氟烷在抑郁症患者改良电休克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在市康复医院接受改良电休克治疗的抑郁症患者120例,其中女66例,男54例,随机均分为七氟烷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麻醉诱导S组采用潮气量呼吸诱导法吸入8%七氟烷,氧流量6L·min-1至患者入睡开始电刺激.P组静推丙泊酚2mg·kg-1,琥珀胆碱1mg·kg-1,入睡后给予电刺激.观察麻醉前、麻醉后、电刺激抽搐后患者HP、HR和SpO2变化;记录抽搐能量指数(SEI)和抽搐发作时间(SD);分别于首次行MECT前24h、每次MECT后24h,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评分来判断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SEI、SD和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后和电刺激抽搐后,P组患者BP和HR均低于S组(P<0.05).结论 七氟烷和丙泊酚一样可以安全有效的应用于改良电休克治疗,同时七氟烷在患者接受程度及循环稳定方面更具优势.
-
电针灸治疗仪在精神科治疗中的应用与护理
随着精神科医学的进步和发展,对需要做抽搐性治疗的精神病患者,电针灸治疗仪因其危险性小、并发症少、适应证多、操作简便以及患者痛苦较电休克治疗小,易于被患者接受等优点逐步取代电休克疗法.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及对患者自杀意念改善情况观察
目的 观察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D)的疗效及对患者自杀意念的改善情况.方法 对60例TRD患者进行12次MECT治疗,治疗前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并判断疗效,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SIOS)对患者进行自杀意念评估.结果 TRD患者经12次MECT治疗后的HAMD评分[(8.88±2.91)分]明显低于治疗前的HAMD评分[(27.02±2.99)分],两者相比,P<0.01;TRD患者HAMD评分随MECT治疗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HAMD减分率随MECT治疗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以治疗3~6次时HAMD减分率增加幅度大;TRD患者治疗有效率随治疗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升高,治疗总有效率为86.7%.TRD患者的自杀意念转阴性数随MECT治疗次数增加而逐渐增多,有效率为88.4%,治疗3~6次时自杀意念转阴例数增加幅度大.结论 MECT治疗TRD具有良好的效果,起效较快,同时患者的自杀意念得以改善.
-
异丙酚对大鼠抑郁模型电休克治疗后认知功能和海马Glu浓度及Tau蛋白磷酸化程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电休克治疗后抑郁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Glu浓度和 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选择雌性SD(Sprague Dawley)大鼠建立大鼠抑郁模型,利用旷场试验选择得分30~80分大鼠20只,随机分为4组(n=5):A组注射生理盐水,B组给予异丙酚,C组给予电休克治疗,D组给予电休克和异丙酚注射联合处理,E组正常小鼠,注射生理盐水。处理后3 d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记录逃避潜伏期(s)、经过原平台位置次数(次)、原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s)。随后检测海马Glu浓度和Tau蛋白磷酸化程度。结果与A组相比较,C组逃避潜伏期(s)延长、经过原平台位置次数(次)、原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s)减少,海马Glu浓度和Tau蛋白磷酸化程度增高(P<0.05);与C组相比,D组逃避潜伏期(s)缩短,经过原平台位置次数(次)、原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s)增加,海马Glu浓度和 Tau蛋白磷酸化程度减低(P<0.05)。结论 ECT通过增高Glu浓度促进Tau蛋白磷酸化,影响抑郁大鼠认知功能,而异丙酚可以调节ECT引起的Glu浓度和Tau蛋白磷酸化程度,进而改善大鼠认知功能。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异常SpO2变化的原因分析及监护体会
目的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中异常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的原因,总结监护体会及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2011年3月127例MECT监测过程中出现SpO2明显下降的患者.结果 SpO2明显下降的原因主要有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手指活动导致探头接触不良、舌后坠、患者自行去除探头和呕吐物返流.可将其归纳为两类,即呼吸道不畅通和探头接触不良.两类患者在躯体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结论 SpO2监测时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病情观察,根据患者躯体表现形式上的不同,在短时间内判断和处理SpO2异常情况.
-
异丙酚配伍琥珀胆碱静脉麻醉下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体会
电休克治疗是精神科常用的治疗手段,但由于是在患者清醒状态下进行治疗,且电刺激引起的肌肉抽搐、牙关紧闭等极易导致缺氧等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对治疗有恐惧感.近年来,无抽搐电休克(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治疗技术的开展为精神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同时也对麻醉提出了新的要求[1].2006年11月至2010年6月,本院采用在异丙酚配伍琥珀胆碱静脉全麻下行MECT治疗精神病患者180例(共计1 500例次),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口咽通气道在改良电休克麻醉复苏期气道管理的临床效果
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1]即在电痉挛治疗前加用静脉麻醉药和肌肉松弛剂,使患者抽搐明显减轻和无恐惧感.目前是精神科临床治疗领域里的重要手段之一,我院自2014年采用无抽搐电休克疗法进行治疗,在麻醉复苏期容易发生舌后坠等呼吸道梗阻,通常采用托下颌或置入口咽通气道来维持气道的畅通,托下颌法费时费力,效果欠佳,而口咽通气道是一种非气管导管性通气管道,在上呼吸道梗阻时使用可迅速获得有效通气,具有器具单一、操作简单、放置容易,刺激轻及无口腔粘膜损伤的优点[2].本研究探讨口咽通气道用于MECT患者麻醉恢复期的气道管理的效果,以提高MECT麻醉复苏期的气道管理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