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一起诺如病毒Ⅰ型Ⅱ型混合感染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调查分析

    作者:韩建康;沈建勇;姚文庭;刘小琦;吴晓芳

    目的 对湖州市某中学发生的一起以腹泻、呕吐为特征的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和分析,查找病因、分析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调查与综合分析.结果该校共发生急性胃肠炎病例578例,罹患率为23.58%;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呕吐、腹痛、恶心,少见发热,大多症状较轻,病程1~3 d;各班均有发病,无明显聚集性;共采集患者粪便标本15份,采用RT-PCR方法检出诺如病毒阳性标本11份,其中Ⅱ型6份,Ⅰ型阳性3份,Ⅰ型、Ⅱ型混合阳性2份(同一学生,两次采样).病例对照研究显示,饮用未加热桶装水是此次发病的危险因素(OR=2.46,95% CI=1.19~5.23),且饮水量与发病存在剂量反应关系(X2=24.18,P<0.01).通过采取隔离治疗传染源、改桶装水为供应开水、卫生消杀及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后,疫情迅速得到控制.结论 本次疫情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可疑的传播途径为饮用未加热的桶装水与日常接触.

  • 卢龙县一起人杯状病毒引起急性胃肠炎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唐景裕;谢华萍;胡海宽;段招军;方肇寅

    目的 调查河北省卢龙县急性胃肠炎暴发的流行情况,分析发病原因.方法 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卢龙县发生一起暴发性急性胃肠炎进行调查,采用ELISA和RT-PCR方法进行人杯状病毒检测,并对PCR产物克隆测序,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在调查的736人中,发病134例,罹患率为18.20%,1例死亡.发病年龄范围在1~77岁,以青壮年发病较多.6月25~30日为发病高峰.6份粪便标本中,ELISA方法检出3份杯状病毒阳性,RT-PCR方法确认1例,并鉴定为诺如病毒G Ⅰ/2基因型.结论 证实由杯状病毒引起急性胃肠炎暴发.

  • 一起新型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

    作者:冯艳青;郭桐生;刘立明;李永利;李波;刘志国;孙志强;赵敏;毛远丽;李伯安

    目的 分析一起新型甲型H1N1流感疫情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 某部集体发病患者35例,均由核酸检测方法确诊;回顾调查患者的密切接触史、实验室检测结果、治疗和预后等.结果 本次疫情收治的35人,密切接触平均1.7 d出现临床症状,首发症状为发热占97.1%(34/35),咽痛65.7%(23/35),咳嗽51.4%(16/35),肌肉酸痛31.4%(11/35),头痛28.6%(10/35).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的平均天数为4.5 d,奥司他韦治疗,5 d标准疗程,所有患者7 d后痊愈出院.结论 本次疫情为比较典型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

  • 耐多药结核及其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陈晓敏;李晖;雷俊;杨坤云

    20世纪40年代伴随多种抗结核药物相继出现,结核病逐渐成为可治之症,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结核病又出现了回升,其中耐多药结核(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成为一个严重临床问题,是全世界结核病疫情第三次回升的重要原因,也给结核病的控制带来了大障碍,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鉴于此,本文对耐多药结核的定义、流行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作一综述,以便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

  • 宋内志贺菌致儿童细菌性痢疾暴发流行88例分析

    作者:李可军;刘恩全

    2001-09我市某小学暴发一起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3 d内共有302名学生来我院诊治,主要临床特征为高热、腹泻、恶心及呕吐.全部病例均做便培养,其中便培养为宋内志贺菌阳性88例分析如下.

  • 肝豆状核变性并溶血性贫血及暴发性肝衰1例分析

    作者:饶进

    对肝豆状核变性并溶血性贫血及暴发性肝衰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14岁.因乏力、食欲不振3周,巩膜黄染2d入院.父母近亲结婚(表兄妹关系).查体:T 37℃,BP 120/60 mm Hg,神志清,精神差,皮肤黏膜苍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黄染,胸骨无压痛,心肺听诊正常,肝肋下未触及肿大,脾肋下2cm,生理反射正常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6.4×109/L,Hb 67 g/L,PLT 113×109/L,网织红细胞比值0.32,PT 20.7 s,APTT 42.4 s,TT 23.7 s,D二聚体阴性.ESR 32 mm/h,乙肝两对半五项阴性.甲、丙、戊肝阴性.

  • 一起误诊引起建筑工地甲型肝炎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高雅琴;杨松君;程志勇

    1999-08吉林化纤厂建筑水泥厂施工工地发生了一起病毒性肝炎暴发流行,共计发病91例.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和实验室血清学检验,证实为一起甲型肝炎暴发流行,其发病人数多,影响大,对今后工作提示了深刻的经验教训.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 一起高校风疹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张选民;李颈松;李凤;黄银娟;李一航;辛峰;王勇

    2001-05-11~2001-05-20我市雁塔区某高校发生出疹性疾病暴发流行,市卫生防疫站于2001-05-18接到电话报告后,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处理,依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结果判定为一起风疹暴发流行,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 一起暴发型流脑死亡病例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李铁钢;杨智聪;周秀珍;刘于飞;王玉林;秦鹏哲;刘维斯

    目的:对一起暴发型流脑死亡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控制暴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现场采用病例收集、现况调查方法、实验室检测及病例的诊断参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结果:患者以发热、皮肤紫癜为首发症状,曾被误诊为"过敏性紫癜";脑脊液A群脑膜炎奈瑟氏菌乳胶凝集实验阳性,PCR检测脑膜炎奈瑟氏菌抗原A群阳性.结论:该病例暴发型流脑诊断成立,系由A群脑膜炎奈瑟氏菌引起;年幼儿童流脑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要加强婴幼儿在流脑高发季节的甄别诊断;进行应急接种的同时重点开展教育宣传、加强居室的通风是控制流脑暴发疫情的有效措施.

  • 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鼻病毒和其他病原检测及分析

    作者:王琦;吴建军

    目的:探讨湖南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鼻病毒及病原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方法收集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1447份鼻咽抽吸物(NPAs)样本及病历资料,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PCR)、RT-PCR、巢式PCR方法检测NPAs中鼻病毒(HRV)及其他11种常见呼吸道病毒,同时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及鉴定。结果(1)1447份样本中HRV检出率为18.73%(271/1447),其他呼吸道病毒检出依次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14.44%、副流感病毒(PIV3)10.85%,博卡病毒(HBoV1)8.15%、腺病毒(ADV)7.12%、偏肺病毒(HMPV)3.59%、流感病毒A、B型(IFVA、IFVB)1.94%和1.52%、副流感病毒1、2型(PIV1、PIV2)0.90%和0.28%、冠状病毒NL63和HKU 10.62%和0.55%;(2)HRV 检出率在年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月份检出率高(38.24%);(3)HRV检出阳性与混合感染有相关性(P<0.00),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HRV检出阳性与RSV(OR=0.618,95%CI 0.405~0.944)、HMPV(OR=0.224,95%CI 0.069~0.725)、ADV (OR=2.044,95%CI 1.156~3.612)感染密切相关。结论HRV是引起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病原体,HRV与RSV、HMPV、ADV的混合感染可能是呼吸道感染致病的主要原因。

  • 某小学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

    作者:黎大林;李标;吴虹;高世同

    目的 对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疫情发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方法 定义腮腺炎调查病例,对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主动搜索;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腮腺炎病例的分布特征.结果 共调查在校学生1074名,发生流行性腮腺炎128例,罹患率为11.92%,男女性别比为1.4∶1;疫情发生于2011年10月14日至2012年1月6日,持续时间为84 d,期间出现3个发病高峰,分别在10月29~31日、11月18~23日和12月6~15日;全校各年级均有病例发生,一年级至四年级共发病106例,占82.81%;全校学生既往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率为73.48%,有免疫接种史的病例数为44例,占总病例数的34.38%;经过隔离患者、免疫预防和通风消毒等综合防制措施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本次疫情的发生、发展与早期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未得到及时隔离治疗有关,今后应在学校加强本病的宣传教育及预防控制工作.

  • 产KPC-2型碳青霉烯酶奇异变形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张嵘;胡燕燕;孙谦;蔡加昌;周宏伟;陈功祥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TCU)出现的对碳青霉烯类敏感性降低的奇异变形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2010年8-10月,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个ICU病房分离到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或敏感性降低的19株奇异变形杆菌.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菌株之间的同源性.采用药物敏感性试验、接合试验、质粒图谱分析、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等技术研究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分子机制.结果 19株奇异变形杆菌均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或敏感性降低,对头孢菌素类耐药或敏感.19株奇异变形杆菌共分为3个克隆株,克隆A 14株,克隆B4株(2株亚克隆B1,2株亚克隆B2),克隆C1株.14株克隆A的酶切条带完全相同.克隆B的2个亚克隆之间仅相差1条条带.接合试验使受体菌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敏感性明显降低.克隆A和亚克隆B2的菌株含相对分子质量约45 000 bp的质粒,而亚克隆B1的接合子Jzr69则含相对分子质量约54 000 bp的质粒,克隆C菌株接合失败.特异性PCR扩增、序列分析及质粒DNA电泳图谱证实该19株奇异变形杆菌均产KPC-2型碳青霉烯酶.结论 产KPC-2型碳青霉烯酶奇异变形杆菌在医院ICU病房流行,存在克隆传播现象.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产酸克雷伯菌的医院感染流行分析

    作者:崔岩;沈定霞;周贵民

    目的研究同一时期、同一病房、不同病人临床分离的8株多重耐药产酸克雷伯菌的同源特性.方法对8株产酸克雷伯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表型测定、等电聚焦电泳、脉冲场凝胶电泳、聚合酶链反应(PCR)及PCR产物测序等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 8株产酸克雷伯菌为产CTX-M-3型ESBLs的亲缘关系密切的同源菌.结论 8株产酸克雷伯菌在同一病房引起过小规模暴发流行,系同源菌.

  • 一起学校内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疫情暴发调查

    作者:马久华;缪义香;焦洁

    目的:对一起学校内急性呼吸道感染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以明确诊断,控制疫情。方法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核实搜索病例,分析疫情特征;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危险因素;采集咽拭子标本,运用RT-PCR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共有病例43例,学生罹患率为1.31%,病例分布在4个班级,有明显的集聚性。病例对照研究显示与病例密切接触是危险因素。12例的咽拭子标本病毒核酸检测显示,8例腺病毒阳性。结论本次急性呼吸道感染疫情暴发由腺病毒引起,学生间密切接触是主要的传播方式。

  • 广东高明市一种新病原引起肝炎暴发流行调查

    作者:韦莉萍;廖德祥;梁蔚芳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广东省高明市某电子厂共有职工113人,男14人,女99人. 其中A,B两个车间分别为78人,29人;办公室管理人员4人,食堂职工2人. 大多数职工为当地居民,中午均在食堂就餐,餐具自备专用,早餐及晚餐在家或餐馆就餐.

  • 密切接触者PPD强阳性率在学校结核病暴发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麒;齐怡;周颖;周令;路希维

    目的 对大连市登记的散发学生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PPD强阳性率在学校结核病暴发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间录入全国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大连市散发学生肺结核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共纳入散发肺结核患者228例,并对其9863名密切接触者随访12个月.观察涂阳和涂阴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发病情况与PPD强阳性率(PPD硬结平均直径≥15 mm)分布,采用ROC曲线获取结核病暴发和续发患者的PPD强阳性率的截断值.结果 228例散发肺结核患者中,涂阳肺结核39例,其密切接触者发生“偶然聚集”和“结核病暴发”的发生率分别为17.9% (7/39)和10.3% (4/39);涂阴肺结核189例,其密切接触者发生“偶然聚集”和“结核病暴发”的发生率均为7.9% (15/189);两者比较,x2=0.60、0.23,P值均>0.05.涂阳患者密切接触者的强阳性率均值为(16.0±0.8)%;涂阴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的强阳性率均值为(15.3±0.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41,P>0.05.大连市入学新生的PPD强阳性率为(6.5±0.5)%,与发生结核病疫情的不同级别(无聚集、偶然聚集和聚集性暴发)的PPD强阳性率均值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14,P<0.01.将随访期12个月内发生续发患者作为诊断标准,绘制PPD强阳性率ROC曲线,特异度为85.0%,敏感度为70.0%,曲线下面积为0.78,截断值为25.5%.将结核病暴发作为诊断标准,绘制PPD强阳性率ROC曲线,特异度和敏感度均为78.0%,曲线下面积为0.81,截断值为21.5%.结论 涂阳和涂阴患者具有相同的引发结核病暴发事件的风险.高暴露群体PPD强阳性率超过21.5%是产生续发患者的预警指标,提示密切接触者具有发病可能,应及时进行干预.

  • 一起校园结核病暴发事件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齐怡;路华跃;杨连军;杨蕴轶;周颖;路希维

    目的 对一起学校结核病暴发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疫情处置的佳原则与方法.方法 对发生结核病暴发的大连市一所中学的整个初3年级229名学生进行胸部X线摄影和PPD筛查.描述疫情的三间分布特征、评价暴露水平、PPD与续发患者的关系.结果 根据与传染源的接触密切程度关系,将暴露分为4个水平:1级暴露人群为传染源所在班级接触者,PPD强阳性率为74.0%(37/50);2级暴露人群为与1班相邻且经常在一个教室上课的接触者,PPD强阳性率为58.5%(24/41);3级暴露人群为位于同一楼层但不与传染源同在一教室上课的接触者,PPD强阳性率为31.8%(21/66);4级暴露人群为既不在同一楼层上课,又不在同一教室上课的其他班级接触者,PPD强阳性率为12.7%(9/71).1级和2级暴露人群的结核病罹患率分别为16.0%(8/50)和2.4%(1/41),x2=4.65,P<0.05.按照首次密切接触者筛查PPD试验结果统计:PPD硬结平均直径≥15 mm与< 15 mm两组的结核病罹患率分别为13.3%(2/15)和17.1%(6/35),x2=0.11,P>0.05;按照3个月随诊密切接触者PPD试验结果统计:PPD硬结平均直径≥15 mm和<15 mm的结核病罹患率分别为16.2%(6/37)和15.4%(2/13),x2=0.00,P>0.05.对于本次疫情,即使对PPD硬结平均直径≥15 mm者(共计15名)全部进行预防,理论上仅能对22.2%(2/9)的续发患者进行前期干预.结论 在结核病暴发中,结核分枝杆菌高暴露者具有较高的发病风险;续发患者与PPD是否强阳性无关.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是防止学校聚集性疫情发生的有效手段.

  • 学校聚集性结核病疫情处置中对接触者进行胸片随访的意义

    作者:李波;赵淑娟;李春;洪峰;高志东;许琰;郑海伦

    目的 分析一起学校聚集性结核病疫情,探讨在疫情处置中对接触者进行胸片随访的意义.方法 2016年3月17日至4月17日,北京市大兴区某职业培训学校共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21例,构成聚集性结核病疫情.疫情发生后,对全校3490名师生进行了结核菌素(PPD)皮肤试验及胸部X线摄影筛查.对筛查发现的65例胸片异常者进行了3次痰涂片及2次痰分枝杆菌培养,确诊患者39例;对313例单纯PPD皮肤试验强阳性者,进行预防性化学治疗.为及时发现续发患者,确定疫情3个月后对全校除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以外的师生进行第1次胸部X线摄影随访.此后,疫情处置中又开展了3次胸部X线摄影随访,问隔时间分别为3个月、6个月、8个月.在每次随访时,打印出本次确诊患者胸片,与其以往胸片(电子版)进行比较,观察其肺内病灶是否有变化或遗漏,并做好相关记录.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至结案时,本次疫情共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62例.疫情发生时患者的发现率为1.7%(60/3490),随后进行的4次胸片随访的患者检出率分别为1.6%(50/3031)、0.7% (19/2650)、0.8%(15/1860)和0.2%(2/1134).疫情发生3个月后第1次胸部X线摄影随访时,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3次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3.73,P<0.05).4次胸部X线摄影随访共确诊延迟发现患者17例,在疫情发生3个月后进行第1次胸部X线摄影随访时发现15例,在第2次和第3次胸部X线摄影随访时,延迟发现患者均为1例,第4次胸部X线摄影随访时无延迟发现患者.延迟发现率分别为30.0%(15/50)、5.3%(1/19)、6.7%(1/15)和0.0%.第1次胸部X线摄影随访时患者的延迟发现率明显高于其他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9,P<0.05).结论 学校聚集性结核病疫情发生后进行胸片随访,尤其在疫情发生3个月后,可及时发现新发患者及遗漏诊断患者,有效控制疫情发展,在较为严重的学校结核病疫情处置过程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 辽宁省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戚巍;王毳

    目的 分析学校发生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的风险因素,进行学校结核病风险评估,为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控措施、控制学校结核病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由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组织18名专家组成专家小组,采用专家会商法,经专家会议确定评估指标,以评分法确定指标权重,判定指标分值并排序.结果 通过专家会商确定了4个一级评估指标和26个二级评估指标.通过对评分进行统计:在一级评估指标中,传染源的权重后分值高,达0.33.在二级评估指标中,发现延迟、疫情漏报和传染源患者隐瞒病情进行权重后分值分别为2.21、2.05和2.05,为极高危的风险因素.结论 通过风险评估识别出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的风险因素指标体系,可以作为科学制定防控措施的重要依据.

  • 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在结核病暴发密切接触者筛查中的限度

    作者:王雪梅;李达;宋小意;路希维

    目的 评价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在结核病暴发密切接触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2014年5月的一起结核病暴发事件中,对35例密切接触者同时进行DR和CT检查,通过DR与CT的对照研究,用卡方检验和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和计算DR对于肺隐蔽部位及不同性质病变的漏检情况.结果 DR和CT在本组密切接触者群体的异常阴影检出率分别为22.9%(8/35)和40.0%(14/35),两者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6.154,P<0.01).在DR漏检的6例微小病变中,因DR对肺解剖学隐匿部位识别不足漏诊3例,其中受肺门重叠遮挡1例,奇静脉食管隐窝微小病变1例,受下肺浓密肺纹理遮挡1例;因对6例中非解剖隐匿部位病变识别不足导致漏诊3例,早期树芽征是主要漏诊征象.经ROC曲线分析得出:早期树芽征长轴<22 mm时,DR检查容易导致漏诊.ROC曲线下面积(AUC)0.925.敏感度为90.0%,特异度为83.3%.对密切接触者检出的12例肺内异常阴影进行CT影像分析:病变累及1个肺段至5个肺段以上分别达58.3%(7/12)、16.7%(2/12)、8.3%(1/12)、8.3%(1/12)和16.7%(2/12).病变累及范围<1个亚段的占41.7%(5/12);按照部位累及频度统计:上叶累及占66.7%(8/12),中叶和舌叶累及占16.7%(2/12),下叶累及占50.0%(6/12),下叶的累及频度明显增多.首发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类型为空洞播散性,以空洞和树芽征为主要的征象群.密切接触者发病以树芽征为主要影像表现,占91.7%(11/12).4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均在治疗3~4个月后出现胸膜下结核瘤.胸膜改变检出患者中也表现为影像同质性.6例漏诊微小病变采取抗结核实验性治疗,强化期末病变显著吸收者仅2例,疗程结束后病变均显著吸收.结论 相对DR而言,CT在结核病暴发密切接触者的筛查中有重要价值.

424 条记录 3/22 页 « 12345678...212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