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作者:晁文波

    目的:观察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进行对比研究,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纤溶酶200 U,以生理盐水250 ml稀释后静脉点滴,每日一次,连用7天.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存活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用药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无增加出血事件及其他副作用.结论: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 脓毒症及严重脓毒症患儿凝血功能变化研究

    作者:张侃;刘喜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D-二聚体水平及凝血功能数据变化的比较研究.方法:选择脓毒症及严重脓毒症患者各2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D-D)数量变化.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结果:两组患者急性期除FIB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明显延长.脓毒症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国际标准化比值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无显著变化;严重脓毒症组治疗前、后除纤维蛋白原外,其他数据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脓毒症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 窒息新生儿多项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连续检测的意义

    作者:甄锦壮;李建萍;邓杨富;陈澄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bg)、前白蛋白(PA)多项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改变,及其连续检测的意义.方法:分别对研究组72例窒息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5天、7天和对照组48例正常新生儿进行CRP、Fbg、PA检测.结果:轻度窒息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重度窒息组与轻度窒息组比较,CRP均显著上升(P<0 01),Fbg、PA均显著下降(P<0 01);窒息新生儿经治疗后CRP、Fbg、PA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第5天与治疗前比较、第7天与第5天比较,CRP均显著下降(P<0 01),Fbg、PA均显著上升(P<0 05、P<0 01).结论:在新生儿窒息中CRP表现为正相反应,Fbg、PA表现为负相反应,CRP、Fbg、PA水平可反映新生儿窒息程度,并可作为新生儿窒息治疗效果的监测指标.

  • 丹参酮ⅡA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血液黏滞度的影响

    作者:吐尔滚艾萨;周燕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慢性阻塞性肺病伴呼吸衰竭患者血黏滞度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伴呼吸衰竭而长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丹参酮(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两组,治疗组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100mg/日.稀释后静滴,疗程2周;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检测两组血液黏滞度的各项指标.结果:两组相比.治疗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客、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计数等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丹参酮ⅡA对慢性阻塞性肺病伴呼吸衰竭患者具有降低血液黏滞度和防治静脉血栓的作用.

  • 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

    作者:邱晓青;毛艳军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微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50例有微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与150例非糖尿病患者进行纤维蛋白原含量检测.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微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因.

  • 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查的必要性

    作者:孙中华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四项的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A-500全自动血凝仪分别对567名临产孕妇及168名正常妇女(正常对照组)进行凝血四项的检查.结果:临产孕妇组PT(凝血酶原时间)、INR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FIB(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临产孕妇和正常对照组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孕妇机体内处于高凝状态,凝血四项的检查对预防妊娠妇女在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大出血而导致DIC和血栓栓塞性疾病,尤其对DIC的早期诊断、并尽早采取干预,以预防病情的发展及DIC的形成,从而降低围产期孕产妇及围产儿的病死率,对减少产科意外的发生,确保母婴平安及优生优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 冠心病患者血清P-选择素、纤维蛋白原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援

    而AMI组与UA组的P-选择素、Fib含量差异亦有显著性(P <0.05,P <0.01),AMI组明显高于UA组.结论:P-选择素、Fib水平与CHD的病变程度有相关性,检测CHD患者P-选择素、Fib水平,有利于发现高危人群,预防冠心病,对指导CHD临床诊断与抗凝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 产妇凝血四项的结果分析

    作者:徐红

    目的:了解临床38周孕产妇的血凝状况,对预防分娩过程中和产后大出血而导致的急性DIC以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对500例38周孕产妇与正常女性进行PT、FIB、APTT、TT测定.结果:>38周孕产妇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低于正常女性,而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正常女性.结论:凝血四项试验在不同的患者之间存在着检验结果的差异,了解特殊人群与正常人群之间的差异,帮助临床医师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及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

  • 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血糖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分析

    作者:陈曦;李丹;何海涛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糖及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0年1~12月住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做为ACI组,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30人做对照组,测定同型半胱氨酸、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ACI组同型半胱氨酸、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及血糖水平3个指标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 不同血凝分析系统的对比观察

    作者:甘红;马继萍

    目的:观察不同凝血分析系统的PT、APTT、FIB的结果的可比性、一致性.方法:通过收集150例标本,同时采用ThromboScreen 400C半自动凝血仪及配套试剂和ACL200全自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分别测定PT、APTT、FIB,对比观察所有结果.结果:PT的INR、FIB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T的秒数、APTT结果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各实验室应根据自己所用的凝血分析系统,结合本实验室针对的患者的实际情况,建立自己实验室的血凝项目的参考值范围.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参考值可以不一样.

  • 女贞舒心方对高脂去势大鼠血清E2水平、动脉管壁ER表达、纤维蛋白原浓度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作者:刘亚维;钟栩

    目的:通过观察女真舒心方(NZSXF)对高脂去势大鼠血清雌二醇(E2)水平、动脉管壁雌激素受体(ER)表达、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探讨调节雌激素水平,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为防治女性心脑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将成年雌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NG)、模型组(MG)、乙烯雌酚(DES)组、NF高、低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切除双侧卵巢,给予高脂饮食,同时给予相应剂量药物灌服,每周测体重,6周后,测定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含量、血清E2水平及主动脉管壁ER的表达及纤维蛋白原浓度,并观察主动脉管壁形态.结果:NZSXF能减缓大鼠体重增加,降低血清TC、TG、LDL-C水平,升高HDL-C含量,提高血清E2水平,增加动脉管壁ER的表达,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并能保护动脉管壁、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NZSXF能调节血脂,增加血清中E2水平,发挥雌激素样作用和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对绝经后妇女的心血管保护是有益的.

  • 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6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季馨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孕产妇急重症之一,抢救不及时将危及产妇的生命.我们根据产科DIC的病理特点,在救治过程中重视补充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我院16例DIC的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 血小板减少伴血管瘤综合征1例

    作者:张艳志;常艳美

    患儿 女,3月,以"上腹部瘀斑3月,加重1 d"入院.患儿足月顺产,生后腹部可见约10 cm×5 cm大小的片状蓝紫色区,散在隆起颗粒状结节,局部无明显肿胀压痛,身体其他部位未见类似病变.生后第5天因"新生儿黄疸"在我院住院查血小板195×109/L.入院查体:腹部可见有16 cm×10 cm大小的瘀斑,中间为10 cm×3 cm大小紫色瘀斑,突出皮面异常.入院后查血小板:4.1×109/L,凝血酶原时间正常,纤维蛋白原延长,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延长,二聚体定量增加.

  • 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关系的研究

    作者:黎雪英;陈之毅;曹龙翎;林梓波;邓珠连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g)浓度水平的变化.方法 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ECKMAN LX-20测定 244例 ACI 患者(ACI 组)、102名健康人(对照组)空腹血浆Hcy、DD、hs-CRP和 Fg的浓度水平.结果 ACI 患者血浆Hcy、DD、hs-CRP和Fg的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 0.01).结论 血浆 Hcy、DD、hs-CRP、Fg 浓度水平与AC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上述四项指标对ACI的预防、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临床意义.

  • 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在下肢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晏蕾

    目的 分析探讨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2年5月65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和65例对照组,运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并通过t检验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 DVT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值)、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都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D/F值升高较D-二聚体或纤维蛋白原升高对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度.结论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对下肢静脉血栓诊断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 安可胶的主体免疫成分鉴定

    作者:司玮;许辞中;刘晶

    目的:通过对安可胶的主体成分鉴定,为该药物临床进一步优化和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建立ELISA检测条件系统,确定一抗与二抗佳工作浓度,对兔血清抗体进行检测及点杂交鉴定。结果安可胶作用于兔,可使其产生纤维蛋白原抗体,抗体滴度也呈相同的变化趋势。结论经鉴定,安可胶的主体成分是纤维蛋白原蛋白,该纤维蛋白原成分对于啮齿类兔可诱发一过性抗体,但未表现出其他明显的免疫原性反应。

  • 冷沉淀制备仪虹吸法与低温水浴箱融化离心法制备冷沉淀的对比研究

    作者:扬丽;陈健

    目的 探讨冷沉淀制备仪虹吸法制备冷沉淀的优势应用.方法 采集30袋全血,先分离出新鲜冰冻血浆冰冻保存.后解冻将其随机等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冷沉淀制备仪虹吸法及低温水浴箱融化离心法制备冷沉淀,并按照国家标准分别对各组冷沉淀产品的纤维蛋白原和FⅧ因子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冷沉淀制备仪虹吸法与低温水浴箱融化离心法制备的冷沉淀质量都符合质量管理标准,但制备仪虹吸法生产的冷沉淀中纤维蛋白原和FⅧ因子的含量要比低温水浴箱融化离心法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冷沉淀制备仪虹吸法制备冷沉淀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省时、省力且其产品质量均符合国家标准并优于低温水浴箱融化离心法,有实际应用价值.

  • 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进展及出院结局的关系研究

    作者:谈毅;郑云华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不同病情进展及出院结局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方法 连续纳入浙江衢化医院住院治疗的AIS患者335例,比较进展性脑梗死(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PIS)和出院结局不良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差异,并分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采用SPSS 17.0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04例患者纳入PIS组,PIS的发生率为31.04%.发病初始(24 h内),PIS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4.42±1.06) g/L和D-二聚体水平(1 376.9±416.6) μg/L高于非PIS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4.05±0.95) g/L和D-二聚体水平(820.0±324.5) μg/L (P<0.05),并在住院7d内呈进行性升高,然后逐渐降低;同一住院时间点比较,PIS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非PIS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6例患者纳入到结局不良组,结局不良发生率为22.69%.结局不良组患者入院时(24 h)及住院过程中(3~ 14 d)血浆纤维蛋白原(24 h、3d、7d、10 d、14 d)和D-二聚体水平(24 h、3d、7d、10 d、14 d)均高于结局良好组(P<0.05).PIS组患者合并糖尿病和冠心病史的发病率高于非PIS组(x2=6.276、5.674,P<0.05),结局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及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房颤的发病率高于结局良好组(x2 =6.769、5.132、4.800,P<0.05).结论 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入院时和住院期间维持较高水平可能预示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进展和出院不良结局,但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 被动吸烟对不吸烟女性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作者:何耀;姜斌;万志恒;郑强荪;李兰荪;李良寿

    目的 在不吸烟女性中探讨被动吸烟对血脂、纤维蛋白原和血液黏度的影响.方法 在115例冠心病患者(其中52例经冠脉造影确诊)和208名非冠心病者为对照组(83名经冠脉造影排除)中采用国际标准的质控血清进行血脂组分,即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亚组分HDL2-C、载脂蛋白(apo)A1和apoB、纤维蛋白原和血液黏度的测定.被动吸烟暴露的定义是与吸烟的丈夫或同事接触至少5年.结果 在冠脉造影确诊者中被动吸烟者的血脂紊乱、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浆黏度的升高较非被动吸烟史者更为严重,且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在非冠心病对照组中,127例被动吸烟者与81例非被动吸烟暴露者各变量的调整(年龄、体重指数、既往病史)均值的差异检验P值分别为:TC 0.06、TG 0.30、HDL-C 0.004、HDL2-C<0.001、apoA1<0.001、apoB 0.009、apoB/apoA1<0.001、纤维蛋白原<0.001、血浆<0.001及全血的低高两个切变率黏度<0.001和0.004.被动吸烟量与HDL-C、HDL2-C、apoA1、apoB、apoB/apoA1、纤维蛋白原、血浆及全血的高低两个切变率黏度的多元相关系数分别为-0.25、-0.27、-0.30、0.24、0.31、0.32、0.43、0.51和0.36(P值均<0.01).结论 无论生理或病理状态下,被动吸烟均可导致机体脂代谢紊乱、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液黏度的升高.

  • 纤维蛋白原β链启动子区域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肺血栓栓塞症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翟振国;王辰;杨媛华;庞宝森;肖白;刘艳梅;毛燕玲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基因β链启动子区域-455G/A、-148C/T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肺血栓栓塞症(PTE)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经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和(或)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确诊的PTE患者101例;对照组为与PTE患者来自相同地区汉族人群,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101人.应用碘化钾-氯仿-异丙醇法提取基因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HaeⅢ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限制性内切酶分别检测纤维蛋白原β-455G/A、-148C/T多态性位点.结果(1)健康对照人群纤维蛋白原-455位点等位基因G和A的频率分别为0.931、0.069,-148位点等位基因C和T的频率分别为0.777、0.223,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2)-455G基因AA、GA、GG基因型在PTE病例组分布为3(3.0%)、33(32.7%)、65(64.4%),在对照组分布为1(1%)、12(11.9%)、88(87.1%),x2=14.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8C基因TT、CT、CC的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55 A等位基因在病例组与对照组分别为0.193、0.169,两组比较x2=13.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8 T等位基因在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进行单变量logistic回归探讨β-455G/A基因多态性与PTE的关系,相对于GG基因型而言,GA杂合型与GA+AA均能显著增加PTE发生的危险性,OR值(95%CI)分别为3.723(1.786~7.759)、3.749(1.842~7.630),P<0.05.在β-148C/T基因多态性中,相对于CC基因型而言,CT+TT、TT、CT基因型都没有显著增加个体PTE发生的危险.结论纤维蛋白原β链启动子区域-455G/A基因多态性可能与PTE有关,GA杂合型与GA+AA型与PTE发生显著相关,A等位基因可能是与PTE发病有关的遗传因素,β-148C/T基因多态性可能与PTE无关.

4304 条记录 4/216 页 « 12345678...2152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