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有可能从皮肤散发的气味分布无创地识别早期皮肤癌
按美国费城莫耐尔化学感官中心(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新的研究,从皮肤上散发出来的气味分布状况可以用来识别皮肤基底细胞癌.皮肤基底细胞癌是常见的皮肤癌形式.在美国化学学会第236次会议上发表的这一发现可能为皮肤基底细胞癌和其它形式的皮肤癌的新的检测方法打开一扇门.
-
皮肤基底细胞癌与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及超声特征分析
目的 比较皮肤基底细胞癌(BCC)与皮肤鳞状细胞癌(SCC)的临床及超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证实的16例皮肤BCC与19例皮肤SCC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 皮肤BCC与SC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包括:(1)累及皮肤层次:BCC组10例(62.50%)位于表皮及真皮层,SCC组15例(78.95%)位于表皮、真皮及皮下层(P=0.02);(2)团块大径:BCC组平均值(15.31±4.36) mm,SCC组平均值(28.81±20.24) mm (P=0.01);(3)表皮层增厚程度:BCC组表皮层厚度平均值(1.03±0.48) mm,SCC组表皮层厚度平均值(0.64±0.15)mm(P=0.00);(4)内部血流分级:BCC组:0级6例(37.50%),Ⅰ级5例(31.25%),Ⅱ级2例(12.50%),Ⅲ级3例(18.75%),SCC组:0级1例(5.26%),Ⅰ级3例(15.79%),Ⅱ级3例(15.79%),Ⅲ级12例(63.16%) (P=0.003).在年龄、性别、病变分布位置、边界、形态、内部回声、表皮层是否增厚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肤BCC与SCC均为好发于老年男性、光暴露部位皮肤层的弱回声团块,形态多不规则,表皮层多增厚,但SCC更易累及皮下组织、团块更大、内部血流更丰富,而BCC表皮层增厚更明显,掌握其临床及超声特征有利于诊断皮肤BCC与SCC.
-
光动力疗法治疗颜面部皮肤基底细胞癌30例护理体会
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是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通常发生在颜面部,紫外线辐射是主要的环境病因学因素[1],它的特点是早期表现为表面光亮、边缘隆起的圆斑片,局部组织可有反复糜烂、结痂.传统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激光、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但激光治疗易复发,放疗、化疗对全身不良反应大.颜面部的特殊性造成无法手术切除或术后瘢痕影响容貌的美观,故笔者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5-ALA-PDT)治疗颜面部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30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203例皮肤基底细胞癌临床与病理分析
目的 研究分析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征,提高基底细胞癌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203例基底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所收集203例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1.23,年龄<50岁的病例占9.36%,其中<60岁的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37∶1.头面部BCC发生率高占90.15%,病理分型中结节囊肿型66.7%,浅表型14.29%.在临床与病理符合率的比较中,头面部高(86.34%)四肢低(45.45%),色素型符合率66.7%.复发病例中以鼻部及眶周多占56.25%,且病理分型中硬斑病样型占31.25%.结论 基底细胞癌中,中青年患者占有一定比例,性别比例与老年患者不同;头面部为基底细胞癌的高发部位,病理分型中以色素型及浅表型误诊率高;临床中复发病例多发生在鼻部及眶周,硬斑病样型占较高比例;及时行病理活检对BCC的早期治疗、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至关重要.
-
人皮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
皮肤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和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是整形外科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以老年人多见,因其病因复杂,临床及病理表现呈多样性,常引起误诊和漏诊,并进而导致治疗方法不当,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本文就人皮肤BCC,SCC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P16、 PTEN、 CyclinD1在皮肤基底细胞癌附属器化中的表达及价值研究
目的 综合分析P16、PTEN、CyclinD1在皮肤基底细胞癌附属器分化中的表达及价值.方法 选取在我院2015年3月~2016年5月收治的33例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组,再选取31例正常皮肤组织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采取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检测视野,与此同时采用平均光密度值作为阳性染色评价指标,将平均值作为细胞切片的平均光密度.比较P16、PTEN、CyclinD1在皮肤基底细胞癌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平均光密度.结果 P16、PTEN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的平均光密度低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CyclinD1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的平均光密度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结论 P16、PTEN、CyclinD1可能与皮肤基底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
Hedgehog通路与乳腺癌
在哺乳动物中,Hedgehog( Hh)信号通路在器官发育、维持成熟组织的内环境稳定、慢性炎症中的组织修复和癌症发生等多种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发现胰腺癌、胃癌、前列腺癌、小细胞肺癌、髓母细胞瘤、皮肤基底细胞癌、乳腺癌等肿瘤的发生与Hh信号通路的激活关系密切。在此就Hh信号通路的构成、作用特点以及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进行综述。
-
微RNA在皮肤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微RNA( miRNA)是在真核生物中新近发现的一个内源性小分子RNA家族,具有调控靶信使RNA( mRNA)转录、翻译、剪切靶mRNA并促进其降解的功能,被认为在机体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miRNA已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 miRNA 参与皮肤肿瘤的疾病进展,对 miRNA的深入研究能增进对皮肤肿瘤发生、发展、转归等机制的认识,促进皮肤肿瘤诊断和治疗的快速发展。
-
COX-2、PTEN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皮肤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组织中COX-2和PTEN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SP法检测58例基底细胞癌组织和20例正常对照组织中COX-2和PTEN的表达情况.结果 C0X-2蛋白在正常皮肤中阳性表达率为15%,在BCC中呈高表达,阳性表达率为60.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EN蛋白在正常皮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90.0%,而在BCC中表达明显减弱,阳性表达率仅为17.2%,其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OX-2的表达与PTEN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376).结论 PTEN蛋白在BCC中的低表达,COX-2蛋白在BCC中的高表达,且两者的表达呈负相关,提示二者可能共同参与细胞基底细胞癌的发病过程.
-
综合方法治疗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手术及咪喹莫特联合治疗皮肤基底细胞癌的效果。方法将92例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手术和外用咪喹莫特等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和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次数。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手术及咪喹莫特联合应用治疗皮肤基底细胞癌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而且能够有效预防患者再次复发,同时能够减少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次数,有效舒缓患者心理压力,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手术 咪喹莫特 皮肤基底细胞癌 -
面部皮肤基底细胞癌4例临床病理特点
基底细胞癌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发展缓慢.来源于表皮的基底细胞或毛囊外毛根鞘细胞,恶性程度较低,呈侵袭性生长,可以破坏局部皮肤组织,很少发生转移.本研究近0.5年发现4例面部皮肤基底细胞癌,结合文献复习,现报告如下.
-
端粒酶的调节基因TRAP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端粒酶的调节基因TRAP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RAP在38例皮肤基底细胞癌、15例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结果:TRAP在皮肤基底细胞癌的表达高于正常皮肤(P<0.01);在未分化型与分化型基底细胞癌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RAP的异常高表达可能与皮肤基底细胞癌的发病有关.TRAP的表达与基底细胞癌的病理分型无关.
-
鼻唇沟皮瓣修复面部基底细胞癌切除后创面
皮肤基底细胞癌是发生在头面部的常见恶性肿瘤,为达到彻底根治往往要切除肿瘤周围正常皮肤0.5~2 cm,造成较大皮肤缺损,勉强拉拢缝合会造成面部器官的移位,采用植皮的方法其植皮区产生色素沉着而不被患者接受.我科自从1998年2月至2001年3月,应用皮下蒂鼻唇沟皮瓣转移修复面部基底细胞癌切除后留下的创面,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大蒜素对人皮肤基底细胞癌A431细胞的放疗增敏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大蒜素(Allicin)是否能增加人皮肤基底细胞癌A431细胞的放疗敏感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Allicin对A431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筛选出半数抑制浓度(IC50);将细胞分为对照组、照射组(IR组)、Allicin组和IR+Allicin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细胞自噬水平.结果 MTT结果显示大蒜素作用A431细胞24、48、72 h后IC50分别为35.47、18.64、6.56 mmol/L(F =22.54、18.94和21.63,P<0.05).和对照组相比,Allicin组和Allicin+ IR组A431细胞的自噬水平均增加(F=30.15、28.36,P<0.05),以Allicin+ IR组升高显著.结论 Allicin通过上调人皮肤基底细胞癌A431细胞的自噬水平来增加其放疗敏感性.
-
皮肤基底细胞癌35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皮肤基底细胞癌( BCC)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临床诊断BCC水平。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06—2013年共35例BCC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中男性26例,女性9例,发病年龄34~78岁,80%以上发病部位是头面部,实体型BCC占75%。结论基底细胞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点多样化,临床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及时作病理检查对该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
老年人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与病理特征研究
目的 研究老年人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 方法 对174例老年人皮肤基底细胞癌病例临床特征、组织病理、误诊情况、治疗方法及预后等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本组患者病程长,平均(5±1.8)年,无明显发病诱因.头面部好发56.32%,多为单发(92.53%).临床表现以结节溃疡型93例(17.57%)、色素型31例(41.89%)、浅表型17例(22.97%)多见;病理分型以混合型63例(36.21%)、结节型42例(24.14%),浅表型37例(21.26%)多见.误诊64例(占36.78%),以混合色素型误诊多;手术治疗效果好,预后佳. 结论 老年人基底细胞癌好发于头面部,其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明显,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
Akt和mTOR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
基底细胞癌(BCC)是较常见的皮肤肿瘤之一,尽管其生长缓慢,转移少见,但可造成局部组织破坏,造成感染及大出血,甚至毁损容貌.因此,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Akt/mTOR信号通路普遍存在于各种细胞中,是参与细胞生长、增殖、分化调节的信号通路.其表达异常与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乳腺癌、肺癌以及胶质瘤中均已发现Akt与mTOR的高表达[1-3].目前对Akt和mTOR在皮肤BCC中表达的研究报道不多,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kt和mTOR在B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旨在探讨Akt/mTOR信号通路在BCC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
热休克蛋白 27在皮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热休克蛋白( heat shock proteins, HSP)是细胞在应激状态下产生的一组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家族中的成员,主要在蛋白质合成、折叠、装配、退化、信号转导等方面发挥调节作用。 HSP27在调节细胞周期,参与细胞增殖和分化方面的证据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发现。为了探讨 HSP27在表皮中的表达及其与皮肤肿瘤中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的关系,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HSP27、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皮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
皮肤基底细胞癌92例临床与组织病理回顾分析
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是皮肤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很少发生转移,但如果治疗不及时,肿瘤可持续生长,浸润和破坏局部组织,影响患者美观或导致机体功能障碍。因皮肤BCC临床表现多样,易造成误诊及漏诊,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组织病理确诊的92例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为皮肤BCC的早期、正确诊断提供帮助。
-
基底细胞癌24例临床和病理分析
基底细胞癌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是临床较常见的皮肤低度恶性肿瘤.由于其生长缓慢易被忽视而延误治疗,同时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极易被误诊.总结我院1992~2002年资料完整的皮肤基底细胞癌24例,全部病例均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现对其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做进一步分析.